喝酒心悸是身體的求救信號!忽略它,等於為癌症與心血管疾病敞開大門。

炎炎夏日,與好友相聚烤肉暢飲冰涼啤酒;浪漫晚餐,用香醇紅酒搭配牛排,似乎是許多人生活中的愜意片刻。然而,您是否曾經在幾杯酒下肚後,感覺到心臟不正常地怦怦亂跳,甚至伴隨著頭暈、噁心?這種「心悸」現象,常被誤認為是「不勝酒力」或血液循環加速的正常反應。

事實上,這可能是您的身體發出的重要警訊,特別是對於普遍存在特定基因變異的台灣人而言,喝酒心悸不僅是暫時的不適,更可能與不良的飲酒習慣帶來的嚴重長期健康風險息息相關。

喝酒為何會心悸?酒精對心臟的直接衝擊

當酒精進入人體後,無論是哪種類型的酒,都會對心血管系統產生直接的影響。許多人在假期或週末狂歡後出現的心悸不適,在醫學上甚至有專有名詞——「假日心臟症候群(Holiday Heart Syndrome)」。這指的是因短時間內大量飲酒,誘發心跳加速、心律不整的狀況。

酒精對心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心跳加速與心律不整:酒精會直接刺激心臟,導致心跳速度加快,影響正常的心律。當飲酒量越多,這種效應越明顯,容易誘發心房顫動等心律不整問題,讓人感到心慌、胸悶、頭暈甚至呼吸急促。對於本身就有心臟潛在問題的人,這可能引發致命危機。

  2. 血壓升高:長期過量飲酒與高血壓有著明確的關聯。酒精會使血管收縮,增加心臟的負擔,長期下來會對心肌造成壓力,顯著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3. 三酸甘油脂升高:酒精會在肝臟代謝,過程中會增加血液中三酸甘油脂的濃度,這也是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

  4. 心肌損傷:長期且大量的酒精攝取,可能導致酒精性心肌病變,使心臟肌肉變得衰弱、擴大,進而影響心臟功能,嚴重時可能導致心臟衰竭甚至猝死。

  5. 高熱量導致肥胖:許多人忽略了酒精飲料本身的熱量極高,經常攝取過多卡路里會導致體重增加及肥胖,這些都是心臟病的風險因子。

為了更清晰地瞭解飲酒量,以下是常見的「一份」酒精定義,以及每日建議的攝取上限。

飲品種類

一份/單位 約略容量

酒精濃度 (ABV)

啤酒 (Beer)

350 c.c.

約 4-5%

葡萄酒 (Wine)

120 c.c.

約 13%

烈酒 (Spirits)

45 c.c.

40%

高濃度烈酒 (Spirits)

30 c.c.

50%

健康建議:根據多數健康指南,成年男性的每日飲酒上限為 2份,成年女性則為 1份。這並非鼓勵飲酒,而是為無法避免的社交場合提供一個風險較低的參考標準。

臉紅心跳的祕密:您可能有「酒精不耐症」

如果說上述是酒精對所有人的普遍影響,那麼對於喝酒後會立刻臉紅、心跳加速的人來說,情況則更為特殊且嚴重。許多醫師都曾指出,這種一喝酒就臉紅的現象,並非如傳統迷思所說的「肝功能好、代謝快」,恰恰相反,這是「酒精不耐症(alcohol intolerance)」的典型特徵。

酒精不耐症是一種先天性的基因缺陷,這種體質導致人體內缺乏一種名為「乙醛去氫酶(ALDH2)」的酵素。酒精(乙醇)進入肝臟後,會先被代謝成「乙醛(Acetaldehyde)」,再由ALDH2代謝乙醛成無害的乙酸,最終排出體外。

缺乏ALDH2酵素的人,其代謝途徑會在第一步就卡關,導致劇毒的乙醛大量快速地累積在體內。乙醛會刺激微血管擴張,加大血流量,造成臉部、頸部甚至全身漲紅,同時也會引發頭痛、噁心、嘔吐、宿醉以及劇烈的心悸。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基因變異在東亞人口中尤為普遍。研究指出,全台帶有酒精不耐症基因的比例高達47%,為全球最高,幾乎每兩人中就有一人。因此,如果您一喝酒就有這些反應,極有可能就是酒精不耐症的一員。

不只是心悸:乙醛堆積的長期健康風險

將喝酒心悸和臉紅僅僅視為暫時的不適,是一個極其危險的誤解。根據記者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乙醛列為一級致癌物,其毒性遠高於酒精本身。

對於無法有效清除乙醛的酒精不耐症患者而言,長期飲酒等於讓身體反覆暴露在這種強致癌物中,從而大幅提高多種癌症的風險,特別是:

上呼吸消化道癌症

包括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的風險會顯著升高。有報導指出,有酒精不耐症的人若每天喝一到兩杯葡萄酒,罹患這些癌症的風險可能比一般人高出數十倍。

其他癌症

胃癌、乳癌的風險也被證實與乙醛的累積有關。

腦神經損傷

最新研究發現,酒精不耐症者體內的腦神經損傷指標(NFL)濃度更高,暗示乙醛可能對大腦造成比以往認知更嚴重的傷害,不僅提高失智風險,甚至可能加速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發生。

破除迷思:「紅酒護心」的真相

「喝紅酒可以保護心臟」的說法流傳甚廣,其理論基礎是紅酒中的葡萄皮含有類黃酮等多酚類抗氧化物。然而,目前的醫學共識並不支持透過飲酒來達到護心效果。

證據不足

雖然部分研究顯示紅酒可能提升好的膽固醇(HDL),但並沒有確切證據表明其效果優於其他酒類,也無法因此豁免因酒精量過量帶來的各種心血管傷害,如心律不整和高血壓。

替代方案更優

想獲取足夠的抗氧化劑,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是更安全有效的方式。想提高好的膽固醇,規律運動的效果遠比喝酒更佳且無害。

權威機構不建議

美國心臟學會等權威機構,皆不建議民眾為了心臟健康而開始喝酒。保護心血管的根本之道,仍在於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控制體重、血壓與膽固醇,而非寄望於酒精。

常見問題 (FAQ)

Q1: 喝酒臉紅是肝功能好的表現嗎?

A: 完全錯誤。喝酒臉紅恰恰是肝臟中缺乏「乙醛去氫酶(ALDH2)」,導致有毒的乙醛無法被代謝而大量累積的結果,是一種天生的基因缺陷,與肝功能好壞無關。

Q2: 我沒有酒精不耐症,喝酒不會臉紅,是否就可以放心喝酒?

A: 不可以。即使沒有酒精不耐症,過量飲酒依然會對所有人造成健康危害,包括增加高血壓、心律不整、中風、肝病及多種癌症的風險。關鍵永遠在於「不過量」。

Q3: 為了健康,改喝紅酒是不是比較好?

A: 不是。醫學界普遍認為,飲酒的風險遠大於任何潛在的好處。無論是紅酒、白酒或啤酒,其中的酒精都會造成傷害。保護心臟的最佳方法是健康的生活方式,而非依賴特定酒類。

Q4: 如何簡單判斷自己有沒有酒精不耐症?

A: 最直接的指標就是少量飲酒後,是否會迅速出現臉紅、心跳加速、頭痛、噁心等症狀。一個簡單的居家測試是:將沾了酒精的OK繃貼在上臂內側皮膚,靜待15-20分鐘後撕下,若皮膚明顯變紅,則很有可能帶有酒精不耐症的基因。若需精確診斷,可進行基因檢測。

總結

喝酒後的心悸,絕非一件可以等閒視之的小事。它既是酒精對心臟的直接刺激信號,也可能是辨識您是否帶有「酒精不耐症」基因的關鍵指標。對於近半數台灣人而言,喝酒臉紅與心悸代表著身體無法清除一級致癌物「乙醛」,持續飲酒將使自己暴露於癌症與神經損傷的高度風險之中。

請務必傾聽您身體的聲音。下一次,當您舉杯後感到心跳加速、臉頰發燙時,請理解這不是酒量好壞的問題,而是您的基因在發出警告。為了長遠的健康,特別是對於有酒精不耐症的人來說,適可而止,甚至完全不碰酒,才是最明智的護心、保身之道。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