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伴隨著「想吐」的噁心感,是許多人生活中都曾有過的困擾。有時只是短暫的不適,但有時卻是天旋地轉、無法站穩,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這些症狀的背後,可能隱藏著從輕微的姿勢性低血壓到嚴重的腦中風前兆等多種健康警訊。
本文將整合西醫與中醫的觀點,深入剖析頭暈想吐的各種成因,教您如何分辨症狀、掌握就醫時機,並提供實用的穴位按摩與各種治療方式,助您擺脫暈眩的困擾。
釐清您的「暈」:頭暈、眩暈與昏厥的區別
在尋找原因之前,首先要正確描述自己的症狀,這有助於醫師做出精準判斷。一般來說,「暈」可以細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症狀類型 | 感受描述 | 可能原因 |
---|---|---|
頭暈 (Dizziness) | 頭重腳輕、頭昏腦脹、感覺昏沉、走路輕飄飄、不踏實。 | 焦慮、睡眠不足、貧血、感冒、心血管問題、藥物副作用、神經衰弱症等。 |
眩暈 (Vertigo) | 感覺自身或周遭環境在旋轉、晃動,即「天旋地轉」。嚴重時常伴隨噁心、嘔吐、眼震(眼球不自主跳動)。 | 絕大多數與內耳平衡系統有關,如耳石脫落、前庭神經炎、梅尼爾氏症等所引發的眩暈症。 |
昏厥前兆 (Presyncope) | 眼前突然一片發黑、快要暈倒的感覺,通常持續幾秒鐘後恢復。 | 常見於姿勢性低血壓(如快速站起時),也可能與心律不整等心臟問題有關。 |
平衡失調 (Disequilibrium) | 沒有旋轉感,但行走時步態不穩,像喝醉酒一般,需要扶著東西才能走,影響平衡感。 | 可能與小腦、腦幹病變或神經退化性疾病有關。 |
為何會頭暈想吐?探究五大類常見原因
頭暈想吐的原因極為廣泛,從耳朵、大腦、心血管到全身性問題都可能引發。
1. 內耳前庭系統問題(周邊型眩暈)
這是最常見的暈眩症原因,問題出在掌管平衡的內耳。
- 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 (BPPV/耳石脫落症): 內耳的「耳石」因老化、發炎或頭部撞擊而脫落,在改變頭頸部姿勢(如躺下、起床、轉頭)時引發短暫但劇烈的天旋地轉,許多病患因此嚴重影響其平衡感。
- 前庭神經炎: 通常在感冒後發生,濾過性病毒感染前庭神經,造成持續數天的嚴重眩暈、噁心嘔吐,但聽力不受影響。
- 梅尼爾氏症: 因內耳淋巴液循環障礙,壓力過高所致。典型症狀為反覆發作的眩暈症,並伴隨耳鳴、耳悶塞感及漸進性的聽力喪失。
- 迷路炎: 與前庭神經炎相似,但發炎同時影響到聽力及平衡功能。
2. 中樞神經系統問題(中樞型眩暈)
這是較危險的類型,問題根源於腦幹、小腦或大腦。
- 腦血管循環不良與中風: 基底動脈因硬化或阻塞,導致供應小腦、腦幹的血液不足,是腦中風的嚴重警訊。若眩暈伴隨走路不穩、口齒不清、複視、單側手腳麻木無力,應立即送醫。
- 偏頭痛相關性眩暈: 部分偏頭痛患者發作時,除了頭痛,還會出現眩暈、畏光、怕吵等症狀,有時天氣變化也可能誘發。
- 腦瘤: 較為罕見,但若頭暈合併嚴重頭痛、癲癇、視覺或性格改變,需提高警覺。
3. 心血管系統問題
- 頭部姿勢性低血壓: 從坐姿或臥姿突然站起時,血壓未能及時調節,腦部短暫缺血造成頭暈、眼前發黑。常見於長者、自律神經失調或因血壓問題服用降血壓藥物的族群。
- 心律不整或心臟病: 心臟無法有效將血液打到腦部,可能引發頭暈。若伴隨胸痛、胸悶、呼吸困難、冒冷汗,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徵兆,需緊急就醫。
4. 全身性及其他因素
- 貧血或低血糖: 血液中紅血球或血糖過低,導致腦部氧氣或能量供應不足。
- 精神與情緒問題: 長期處於壓力或焦慮症發作時,可能引發頭暈、心悸、過度換氣。
- 藥物副作用: 某些降血壓藥、抗憂鬱藥、抗癲癇藥可能引起頭暈。
- 其他狀況: 懷孕初期的荷爾蒙變化、飲酒過量、中暑、脫水、發燒感冒等也可能導致頭暈想吐。
中醫觀點:體內失衡是暈眩的根源
根據早安健康的報導,許多中醫師認為,頭暈目眩主要與「虛」和「實」兩大類證型有關。
中醫看暈眩成因
虛證:
- 氣血兩虛: 過度勞累、大病初癒或營養不良,導致氣血不足無法上榮頭腦。表現為臉色蒼白、疲倦乏力、說話有氣無力。
- 肝腎陰虛/腎精不足: 熬夜、壓力大、房事過度消耗腎精。表現為頭暈耳鳴、健忘、腰膝痠軟、口乾舌燥、煩躁失眠。
實證:
- 痰濁中阻: 喜食生冷甜膩,損傷脾胃運化功能,導致濕氣積聚成痰。表現為頭部沉重如被濕毛巾包裹、胸悶、噁心、嗜睡。
- 肝陽上亢: 情緒急躁易怒、壓力大,導致肝火上擾。表現為頭暈脹痛、面紅耳赤,類似高血壓的症狀。
中醫調理與穴位自救法
除了針對體質用藥調理,當頭暈的症狀急性發作時,可按壓以下穴位緩解不適:
穴位名稱 | 位置 | 功效 |
---|---|---|
合谷穴 | 手背虎口,第二掌骨中點的肌肉隆起處。 | 疏通經絡氣血,有效緩解各類頭暈頭痛。 |
內關穴 | 手腕橫紋下方三指幅,兩條筋的中間。 | 寧心安神、和胃降逆,是「止吐第一要穴」。 |
風池穴 | 後頸部,枕骨下方,兩條大筋外側的凹陷處。 | 祛風解表、清利頭目,可緩解頭暈、頸部僵硬。 |
率谷穴 | 耳尖正上方兩指幅寬處。 | 平肝熄風,對於偏頭痛引發的頭暈效果佳。 |
太衝穴 | 腳背上,大拇趾和第二趾的指縫間,往上約一拇指橫寬的凹陷處。 | 平息肝火,針對肝陽上亢造成的頭暈特別有效。 |
警訊!出現這些症狀應立即就醫
雖然多數頭暈無立即危險,但若出現以下任何一項「紅旗警訊」,可能是腦中風等重症的徵兆,必須立刻就醫,一刻都不能拖延:
- 突發性、前所未有的劇烈頭痛。
- 身體任何一側的臉部、手臂或腿部出現麻木或無力。
- 口齒不清、說話困難或吞嚥困難。
- 視力模糊、出現複視(看東西有雙影)或視野缺損。
- 意識改變、昏厥或行為錯亂。
- 行走困難、步態不穩,無法站立。
- 伴隨胸痛、呼吸困難、心悸。
- 頸部僵硬及高燒。
常見問題 (FAQ)
Q1: 頭暈想吐應該掛哪一科?
A1: 建議病患可以先掛「神經內科」或「耳鼻喉科」。神經內科專精於中樞神經問題(如中風、偏頭痛),耳鼻喉科則專精於內耳平衡問題(如耳石脫落)。若不確定,也可以先看「家庭醫學科」,由醫師初步判斷後再做轉介。
Q2: 為什麼我一起床或一站起來就頭暈?
A2: 這很可能是「姿勢性低血壓」。當姿勢快速變換時,血液來不及送到大腦所致。建議改變姿勢時動作放慢,例如起床前先在床邊坐一會兒,給身體反應的時間。
Q3: 為什麼偏頭痛嘔吐後,頭痛會感覺好一些?
A3: 是的,部分偏頭痛患者會有此經驗。其確切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嘔吐反射過程中,身體釋放某些化學物質或暫時緩解了顱內壓力有關。但這並非治本之道,若頻繁發生,仍需尋求專業的偏頭痛治療。
結論
頭暈想吐是一個複雜的症狀,其背後的原因五花八門。關鍵在於細心觀察頭暈的症狀性質、持續時間與伴隨症狀,並學會分辨良性與危險的警訊。平時應注重作息正常、均衡飲食與壓力調適,從根本改善體質。
當症狀發生時,切勿驚慌,先尋找安全的地方休息,並可嘗試穴位按摩自救。若症狀持續或出現上述的危險警訊,請務必及時就醫,交由專業醫師診斷,才能找到合適的治療方式,對症下藥,重拾清爽無暈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