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投資人會問,和碩做什麼?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Pegatron Corporation,股票代號:4938),作為台灣「電子五哥」之一,是全球電子設計與製造服務(DMS)的領導廠商。其業務版圖橫跨資訊、通訊及消費性電子產品。從華碩集團分割獨立後,和碩憑藉著承接iPhone等智慧手機訂單一舉躍升為兆元營收企業,但對單一客戶的重度依賴也使其面臨巨大挑戰。
近年來,和碩集團毅然啟動轉型,積極布局電動車、AI伺服器與機器人等高成長領域,力圖擺脫「蘋果光環」下的陰影,開創新的成長曲線。本篇文將深入剖析和碩的業務範疇、歷史沿革、關鍵轉型策略及其未來的機遇與挑戰。
和碩的歷史與分家內幕
和碩的歷史根源於華碩電腦(2357)。2007年,為了解決品牌與代工業務之間存在的利益衝突,時任華碩董事長的施崇棠決定推動集團分割。2008年,和碩聯合科技正式成立,由華碩共同創辦人童子賢、徐世昌等人領軍,承接華碩的代工事業,形成「品牌華碩、代工和碩」的格局。
然而,這次分家並非一帆風順。根據多年後施崇棠的說法,當時為了讓和碩能順利啟航,華碩將大部分的關鍵資源都給了和碩。在當時華碩約4,000名研發工程師中,有2,200名移轉至和碩;最賺錢的子公司,如IC載板大廠景碩(3189)與主機板製造商華擎(3515),也都劃歸和碩旗下,使其初始資本額與資源相當豐厚。
儘管如此,分家初期的和碩仍面臨巨大壓力。由於與華碩的關係過於緊密,許多國際品牌客戶因擔心利益衝突而大量抽單,一度讓和碩的營運陷入困境。這也促使和碩加速推動釋股,於2010年正式上市,確立其獨立的市場地位,其股價表現也自此受到市場的廣泛關注。真正的轉捩點發生在和碩成功切入蘋果iPhone供應鏈,龐大的訂單使其營收自2012年起飛,並在2014年iPhone 6熱賣的推動下,一舉衝破兆元大關,奠定了其全球第二大iPhone代工廠的地位。
核心業務與主要產品
和碩採用DMS(設計整合服務製造)模式,在odm產業中,不僅提供製造服務(EMS),更具備強大的產品設計與研發能力。其業務主要可分為三大板塊,近年來更將新興業務整合為第四大支柱,形成了完整的產品結構。
業務板塊 | 主要產品 | 2024年Q4營收佔比 | 主要客戶/應用 |
---|---|---|---|
通訊電子產品 | 智慧手機、纜線數據機、機上盒、交換器、網通設備 | 71% | Apple (iPhone), 各大電信設備商 |
資訊電子產品 | 筆電、桌上型電腦、主機板、伺服器等電腦週邊設備 | 9% | 華碩、Google、Microsoft |
消費性電子產品 | 平板電腦、遊戲機、穿戴式裝置、智慧家庭裝置 | 7% | Apple (iPad), Microsoft (Surface), Sony (PlayStation) |
其他 | 車用電子、垂直整合業務與策略投資 | 13% | Tesla、美系/日系/歐系車廠、雲端服務供應商 |
資料來源:MoneyDJ理財網
從營收結構可以看出,「通訊產品」是和碩的絕對核心,其中絕大部分由iPhone代工貢獻。雖然這帶來了穩定的現金流,但也讓公司的營運與蘋果的產品週期和銷售策略緊密相連,形成了所謂的「毒蘋果影響」。
轉型之路:三大新成長引擎
意識到對單一客戶和單一產品線的過度依賴所帶來的風險,和碩近年來傾集團之力,將資源投入三大高潛力新興領域,作為未來五到十年的核心成長引擎。
1. 車用電子 (Automotive Electronics)
和碩在車用領域布局已久,產品線涵蓋中控台、電子控制單元(ECU)、車載電腦及電動車充電樁,積極搶攻電動車市場。
客戶與市場:不僅是特斯拉(Tesla)充電樁與中控台的重要供應商,更已打入多家美系、日系和歐系傳統車廠與新創電動車公司的供應鏈。一個美系新創客戶的需求在2024下半年顯著成長,成為新的動能。
營收目標:車用業務營收佔比預計將從2024年的約7%,在2025年正式突破10%,並在未來5至10年享受雙位數的年複合成長率。
全球佈局:為配合特斯拉等北美客戶,和碩已在美墨邊境的德州El Paso設廠,實現就近供應。
2. AI 伺服器 (AI Servers)
在由NVIDIA引領的AI浪潮中,和碩並未缺席,並且是早期參與者。公司也為此開出許多硬體工程師相關的職缺。
早期合作:和碩共同執行長透露,公司早在五年前就開始協助NVIDIA將H100晶片打造成完整的AI系統。輝達的數位孿生技術(Digital Twin)與Omniverse平台,亦採用了和碩旗下的解決方案。
當前進展:目前主要客戶為Tier 2和Tier 3的雲端服務供應商(CSP)。近期已成功組裝一櫃NVIDIA最新的GB200伺服器,並送交客戶資料中心進行驗證。此外,已獲得台灣某半導體龍頭廠的重要訂單,預計2025年第一季開始出貨。
營收預估:法人預估,和碩伺服器業務營收將從2024年的約150億台幣,快速成長至2025年的300億,並在2026年挑戰600億,展現強勁的成長動能。
3. 機器人技術 (Robotics Technology)
和碩已成立專門的機器人團隊,專注於人形機器人和工業用機器人的研發,其工作內容涵蓋軟硬體整合。
技術範疇:研發領域涵蓋硬體、軟體及關鍵零部件,如驅動馬達、無線模組等,展現其垂直整合的野心。
未來計畫:公司計畫在2025年的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上展示其最新研發成果,正式宣告進軍機器人市場。
全球佈局與主要客戶
為因應中美貿易戰及全球供應鏈重組的趨勢,和碩近年積極降低在大陸的產能比重,展開全球多元化佈局。其總部位於台北市北投區,並以此為核心輻射全球。
銷售地區 | 2023年銷售佔比 |
---|---|
歐洲 | 46% |
美洲 | 38% |
亞洲 | 5% |
台灣(內銷) | 7% |
其他 | 4% |
生產基地轉移:
除了在中國的上海、蘇州、重慶等傳統基地外,和碩已在越南、印尼(巴淡島)、印度、墨西哥及捷克等地建立新廠,此為集團重要的下游垂直整合佈局。例如,印尼廠主要生產網通產品,越南廠負責物聯網與消費電子,印度廠和台灣廠則支援iPhone生產,墨西哥廠則專為北美車用客戶服務。
供應鏈動態: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底,中國立訊集團旗下的立臻精密收購了和碩昆山世碩廠的多數股權,和碩持股降至37.5%。此舉反映了紅色供應鏈崛起的激烈競爭,也顯示和碩正策略性地調整其在中國的資產配置。
主要客戶:
蘋果(Apple)是和碩最大的客戶,營收佔比長期維持在50%以上。其他重要客戶包括特斯拉(Tesla)、微軟(Microsoft)、索尼(Sony)、Google及華碩等國際大廠。其廣泛的銷售區域遍及全球。
挑戰
- 蘋果依賴症:對蘋果的重度依賴是雙面刃。蘋果為維持供應鏈彈性並壓低成本,常讓供應商進行價格競爭,這直接壓縮了和碩的利潤空間與每股盈餘。
- 微薄的利潤:電子代工業的毛利率普遍偏低,和碩也不例外。近年其毛利率在4%上下徘徊,如何在規模與利潤之間取得平衡,是一大考驗,也使得相關工作充滿壓力。
- 激烈的競爭:除了鴻海、廣達等老對手,來自中國的立訊等紅色供應鏈廠商的崛起,正對其傳統業務構成嚴重威脅,持續影響其股價潛力。
常見問題 (FAQ)
Q1: 和碩(4938)到底是做什麼的?
A1: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全球領先的電子設計與製造服務(DMS)公司。主要業務是為國際品牌代工設計與製造電子產品,核心產品包括智慧手機、筆電、遊戲機等。目前正大力發展電動車電子、AI伺服器與機器人等新業務。
Q2: 和碩跟華碩是什麼關係?
A2: 和碩原是華碩集團的代工部門,於2008年在童子賢、徐世昌等人的推動下分割獨立,專注於代工業務,而華碩則專注於自有品牌的經營。至今,華碩仍是和碩的主要股東之一。
Q3: 和碩最大的客戶是誰?
A3: 蘋果公司(Apple Inc.)是和碩最大的客戶,營收佔比超過50%,主要來自於iPhone的組裝訂單。這使得和碩的營運與蘋果的業績高度相關。
Q4: 和碩在AI和電動車領域有什麼具體佈局?
A4: 在電動車市場,和碩為特斯拉等大廠生產ECU、車載電腦和充電樁,目標在2025年讓車用營收佔比超過10%。在AI領域,和碩已投入NVIDIA高階伺服器(如GB200)的組裝與開發,服務雲端供應商,預計相關營收在未來兩年將有數倍的成長。
總結
和碩集團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型十字路口。它不再滿足於僅僅作為iPhone背後的代工巨人,而是積極地將觸角伸向未來十年最具爆發力的電動車與AI領域。這條轉型之路充滿挑戰,需要龐大的資本支出與長期的技術積累,短期內難以對財報產生顛覆性貢獻。
然而,從其清晰的戰略布局、持續的研發投入以及與世界級客戶的深度合作來看,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為下一波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投資人在觀察和碩時,不應只關注iPhone的銷量,更應將目光投向其新興業務的營收佔比和毛利率變化,這將是判斷其轉型是否成功,以及影響未來每股盈餘與股價的關鍵指標。和碩能否成功駕馭AI與電動車的浪潮,實現第二次的華麗轉身,市場正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