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踏入圖書館,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高聳的書架,數以萬計的書籍靜靜佇立。它們的書脊上,都貼著一張標籤,上面印著一組看似神祕的數字與字母組合——「索書號」。這組密碼不僅是書籍的地址,更是解鎖知識體系的鑰匙。
在台灣、香港、澳門及新加坡等地的中文圖書館中,這套系統的核心便是《中文圖書分類法》。它如同一張巨大的知識地圖,將浩瀚的書海整理得井然有序。本文旨在深入解析這套分類法的歷史沿革、核心架構,並探討其如何從圖書館走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成為個人知識管理的得力助手。
沿革與發展:從《中國圖書分類法》到《中文圖書分類法》
《中文圖書分類法》的發展歷程,是一部順應時代需求、不斷精進的演化史。
-
早期奠基:其濫觴可追溯至1929年,由圖書館學家劉國鈞教授參照《杜威十進位圖書分類法》(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 DDC)的原則,編訂出第一套適用於中文圖書的《中國圖書分類法》,為中文世界的知識組織工程奠定了基礎。
-
賴永祥的修訂與普及:國民政府遷台後,國立台灣大學的賴永祥教授意識到既有分類法已不足以應對日益增長的中文出版品與學術發展。自1964年起,他投入心力進行大規模的修訂與增補,陸續推出了八個版本。這個時期大家所熟知的《中國圖書分類法》,實際上多指「賴永祥增訂版」。此版本特別強化了中國歷史、文學等領域的分類,使其更貼閤中文書籍的特性,並廣泛為台灣、香港等地的大專院校及公共圖書館所採用。
-
國家級的傳承與更名:2001年,在完成增訂八版後,賴永祥教授高風亮節,將其畢生心血的版權無償贈予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國家圖書館承接此重任,邀集各界學者專家,組建修訂委員會,展開了新一輪的修訂工作。這次修訂不僅參考了《杜威十進分類法》、《美國國會圖書館分類法》等多種國際主流分類法,更重要的是,它秉持「文獻保證」與「使用者保證」原則,大量增補了反映新時代、新學科、新概念的類目,並特別注重台灣相關主題的擴充。
2007年,這部歷時六年完成的新版分類法正式問世,並更名為《中文圖書分類法》,標誌著它已從一個以「中國」為核心的分類體系,演變為一個更全面、更適用於所有「中文」世界文獻的現代化工具。
分類法的核心架構:十大類目
《中文圖書分類法》繼承了杜威十進位的精神,以阿拉伯數字0到9為起點,將人類所有的知識領域劃分為十個基本大類。這種架構邏輯清晰,易於擴展。為了方便記憶,教育工作者甚至編寫了有趣的順口溜。
《中文圖書分類法》十大類簡表
類號 |
類目 |
核心概念與記憶口訣 |
---|---|---|
000 |
總類 |
「0啊0,林林總總是總類」:涵蓋無法明確歸入特定學科的綜合性知識,如圖書資訊學、國學、百科全書、期刊、論文等。 |
100 |
哲學類 |
「1啊1,一思一想是哲學」:探討思想、智慧與人生,包括邏輯學、心理學、倫理學、美學及中西哲學思想。 |
200 |
宗教類 |
「2啊2,神佛信仰是宗教」:關於人類精神信仰的領域,包含世界各大宗教(佛、道、基督、伊斯蘭等)、神話傳說及術數。 |
300 |
科學類 |
「3啊3,物理化學真科學」:研究自然現象與規律的基礎科學,如數學、天文學、物理、化學、地質學、生物學等。 |
400 |
應用科學類 |
「4啊4,科學應用實在妙」:將基礎科學原理應用於實際生活,包括醫藥、家政、農業、工程、商業、經營管理等。 |
500 |
社會科學類 |
「5啊5,我交朋友是社會」:研究人類社會結構與行為的學科,涵蓋統計、教育、社會學、政治、法律、軍事、經濟等。 |
600-700 |
史地類 |
「6六朝古都、7大奇景」:此為本分類法一大特色,為因應龐大的中國史地文獻,特將600全部分配給「中國史地」,而700則涵蓋「世界史地」、傳記與考古。 |
800 |
語言文學類 |
「8啊8,才高八斗是文學」:關於人類語言的運用與文學創作,包括語言學、世界各國文學作品、文學理論與新聞學。 |
900 |
藝術類 |
「9啊9,音樂藝術最長久」:涵蓋人類對美的創造與表達,如音樂、建築、雕塑、書畫、攝影、戲劇及休閒活動。 |
層層深入:從簡表到綱目表的精細劃分
十大分類僅是起點。此分類法的精髓在於其「十進位」的層級展開能力。每一大類下可再細分出十個中類,中類下又可再分出十個小類,並可利用小數點無限延伸,以容納極度專門的知識主題。
以「800 語言文學類」為例,其結構可展開如下:
類號 |
層級一 (大類) |
類號 |
層級二 (中類) |
類號 |
層級三 (小類) |
---|---|---|---|---|---|
800 |
語言文學類 |
810 |
文學總論 |
811 |
寫作;翻譯;演講 |
820 |
中國文學 |
821 |
中國詩論 |
||
830 |
中國文學總集 |
831 |
中國詩總集 |
||
840 |
中國文學別集 |
847 |
清代別集 |
||
850 |
中國各種文學 |
857 |
小說 |
||
860 |
東方文學 |
861 |
日本文學 |
||
870 |
西洋文學 |
873 |
英國文學 |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一本清代的個人文集會被歸入847,而一本關於中國小說的書籍則屬於857。這種逐層細化的結構,確保了無論知識如何專精,都能在體系中找到其精確的定位。
不只是分類號:解構完整的「索書號」
我們在書脊上看到的完整標籤,即「索書號」(Call Number),它比分類號提供了更豐富的資訊,是書籍在書架上的唯一地址。一個典型的中文圖書索書號通常包含以下幾個部分:
-
特藏號 (Location Mark):非必要,用於標示特殊館藏。例如「R」代表參考書(Reference),「D」代表學位論文(Dissertation)。
-
分類號 (Classification Number):這是核心部分,來自《中文圖書分類法》,決定了書籍的主題位置。例如 857.7 代表「中國現代小說」。
-
作者號 (Author Number):用於區分同一分類號下的不同作者。台灣的圖書館多採用「四角號碼」或「五筆檢字法」等方式將作者姓名轉換為數字碼。例如,作家「金庸」的作者號可能是 4412。
-
出版年 (Publication Year):非必要,但有助於區分不同年代的版本。
-
冊次/複本 (Volume/Copy Number):用於標示多卷書的第幾冊(如 v.1)或同一本書的第二本以上複本(如 c.2)。
因此,當您看到索書號 857.7 / 4412,就能解讀出這是一本「由作者金庸所寫的中國現代小說」。
圖書館外的延伸:分類法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中文圖書分類法》的智慧不僅僅侷限於圖書館的高牆之內,它清晰的邏輯框架完全可以應用於個人化的知識管理。
-
個人書房與數位筆記整理:您可以借鑑十大分類來整理自己的實體書或數位資料。例如,在Notion或Obsidian等筆記軟體中,建立以000至900為標題的主目錄,再根據筆記內容逐步建立子分類。這能讓您的個人知識庫條理分明,避免資訊混亂。
-
解決「如何分類」的難題:當遇到一個新主題不知如何歸類時(例如「敏捷開發Scrum」),可以善用圖書館的線上館藏查詢系統。輸入關鍵字,查看圖書館員如何為相關書籍分類。您可能會發現它被歸於312(電腦科學)或494(企業管理),這能為您的個人分類提供專業參考。
-
商業應用:大型網路書店如「博客來」的分類頁面,雖然為了使用者體驗而簡化了介面,但其背後的分類邏輯,依然能看到《中文圖書分類法》的影子。這證明瞭此分類法具有高度的彈性與實用性。
常見問題 (FAQ)
Q1: 《中文圖書分類法》和《中國圖書分類法》有什麼不同?
A: 這兩者密切相關但有所區別。《中國圖書分類法》通常指由賴永祥教授修訂的、2007年以前的版本。而《中文圖書分類法》是國家圖書館在2007年及其後推出的官方修訂版。後者在內容上更現代化,擴充了許多新興學科與台灣在地化的主題,其名稱也強調了它適用於所有「中文」出版品,而不僅僅是地域上的「中國」。
Q2: 為什麼史地類要佔用 600 和 700 兩個類號?
A: 這是《中文圖書分類法》為了服務其主要使用者而做出的重要設計。考慮到有關中國歷史、地理、方誌等文獻數量極其龐大,將整個600類完全分配給「中國史地」,可以提供更深入、更細緻的分類空間。而700類則用於涵蓋世界其他所有國家和地區的史地、傳記及考古,這樣的結構更符合中文讀者的研究與閱讀需求。
Q3: 我想整理自己的書房或數位筆記,可以直接套用這個分類法嗎?
A: 絕對可以,這是一個絕佳的起點。建議您從十大類(000-900)開始作為主目錄,當某個類別下的資料量增加時,再參考圖書館的綱目表建立下一層的子分類。秉持「由簡入繁,按需擴充」的原則,可以避免將個人系統弄得過於複雜,同時保持其擴展性。
Q4: 如果在書架上看到同樣分類號的書,應該怎麼看擺放順序?
A: 當書籍的分類號完全相同時,它們會依照「作者號」的順序排列。作者號通常是一組代表作者姓名的代碼(數字或字母),圖書館會依其順序(由小到大或按字母序)排列。如果分類號和作者號都相同(如同一個作者寫了多本主題相同的書),則可能再依書名或出版年等次要資訊排序。
總結
《中文圖書分類法》不僅是一套冰冷的編碼規則,它是一個有機、演進的知識體系,濃縮了幾代學者的智慧。它從西方的杜威系統中汲取靈感,成長為一個特別適閤中文世界文化與學術背景的強大工具。理解了這套系統,圖書館便不再是一座令人望而卻步的迷宮,而是一幅清晰的知識藏寶圖。下一次,當您漫步於書架之間,不妨試著解讀書脊上的密碼,您將不僅能找到那一本您尋覓的書,更能順藤摸瓜,發現一整片與之相關的、充滿驚喜的知識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