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看開點!養成「平常心」的4個刻意練習,擺脫焦慮與情緒勒索

不只是看開點!養成「平常心」的4個刻意練習,擺脫焦慮與情緒勒索

在我們充滿變數與挑戰的人生中,無論是面對重大考試、職場工作,還是人際的關係起伏,我們總會聽到或對自己說一句勸勉:「保持平常心」。這句話看似簡單,彷彿是人人皆懂的道理。然而,「平常心」究竟是什麼意思?它僅僅是指壓抑情緒、故作鎮定,還是蘊含著更深層的生命智慧與意義?

本文將以此為主題,綜合佛法禪宗的深刻洞見與現代心理學的實用技巧,深入剖析「平常心」的本質,並提供一套完整的實踐指南,助您在紛擾的世界中,找到內在的安穩與力量。

「平常心」的本質——超越表象的平等與不變

要理解「平常心」,首先必須拆解其字義。綜合多位禪師的開示,「平」指的是平等,而「常」則意指永恆不變。這並非說外在世界靜止不變,而是指我們的內心,能夠在變化無常的現象中,找到一種穩定不變的應對之道,這是一種重要的修養。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曾開示,真正的平常心是在洞見「無常」之後的回歸。生活中的順逆、好壞、得失,皆是無常變化的顯現。若我們能深刻體認到這一切皆是常態,是「家常便飯」,便不會因一時的順境而狂喜,也不會因一時的逆境而沉淪。這種超越了順逆、好壞二元對立的「不二」之心,便是「平」等之心,這也是我們應有的心態。它讓我們在處理事務時,能擺脫個人得失的考量,僅僅專注於「該不該做、能不能做」,不受無謂心念的干擾,從而做出更具智慧的判斷。

因此,「平常心」遠非冷漠或麻木,而是一種經歷了生命歷練後,所生發出的深刻洞見與穩定心境。

禪宗的智慧——「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道」這句禪宗名言,源自唐代馬祖道一禪師。這句話揭示了修行者的核心,並非追求某種神秘的境界,而是回歸到最樸實無華的當下。

有弟子問馬祖道一何謂「道」,他回答:「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謂污染?凡是帶有「生死心」(趨樂避苦)、「造作心」(刻意而為)、「趣向心」(有所希求)的念頭,皆是污染。若想體會真正的道,那麼「平常心」便是。

馬祖道一進一步闡釋「平常心」的內涵: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 這意味著放下一切人為的分別與執著。當我們的心不再刻意造作、不再陷入是非對錯的評判、不再對喜好之物抓取、對厭惡之事推拒,當下行、住、坐、臥、吃飯、穿衣等一切日常行為,無論動靜體如何,本身就是「道」的體現,能讓身心安然。

他的弟子大珠和尚對此有絕妙的補充。有人問,誰不是餓了吃飯、困了睡覺,這與一般人有何不同?大珠和尚說:「不同。他(一般人)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需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這點出了關鍵差異:「平常心」的實踐,在於用心專一,將念頭安住在當下所做的任何事情上,不打妄念。事是平常事,用心才是真功夫。

現代生活的挑戰與「平常心」的實踐

了解了「平常心」的深刻義理後,我們如何在充滿壓力與比較的現代生活中具體實踐呢?這需要結合「盡力」、「轉念」與「隨緣作主」三個重要觀念,來應對不同的狀況。

1. 盡力而後,以平常心看待結果

我們常陷入一個誤區,認為只要盡了全力,就必須得到預期的回報。然而,世事充滿變數,「運氣」與外在因緣也是成功的要素之一。作家 Vivian Yeh 在其文章中分享,真正的「盡力」,是一種「前苦後甘」的感受。當我們已然付出所有,即使結果不如預期,心裡亦無遺憾或自責。

「平常心」在此時扮演的角色,便是在「盡力」之後,幫助我們放下對結果的預設期望,坦然接受現實。這並非消極,而是智慧地將自己的價值與單一的成敗結果脫鉤。

2. 靈活「轉念」,掙脫負面情緒

當失望或挫折來臨時,「轉念」的能力至關重要。這是一種可以透過練習培養的高情商技能,幫助我們快速從負面情緒中恢復。以下提供三種轉念方法:

  • 盡量不預設立場: 將重心從「達成什麼結果」轉移到「如何行動去達成」。專注於過程,能大幅減少因結果不如預期而產生的失落感。
  • 懂得切換角度: 任何困境中,都必然有值得學習之處。當被一個缺點困擾時,不妨練習從反向或側面去發現其中有趣、或可作為借鏡的地方,將注意力從失落中轉移。
  • 減少比較,專注當下: 許多痛苦源於比較——與別人比較,或與自己想像中的完美情境比較。當比較之心升起時,有意識地將注意力拉回當下,真實感受眼前的人事物,往往能發現被忽略的美好。有的人甚至會教導孩子從小練習轉念。

3. 處世心法:一張實用的應對表格

星雲大師提供了四種極其實用的處世心法,幫助我們在不同情境下保持平常心,安穩我們的心情。此心法可歸納如下表:

情境 (Situation) 應對心態 (Mental Approach) 具體做法 (Specific Action)
失意事來 (Disappointment/Setbacks) 忍 (Forbearance) 不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以堅忍的態度觀察情緒、度過低谷,視其為生命的磨練。
快心事來 (Joyful Events) 淡 (Calmness) 不以物喜、得意忘形、欣喜若狂。以平淡之心看待成功與喜悅,明白一切皆是因緣和合,避免樂極生悲。
榮寵事來 (Honor/Favor) 讓 (Yielding) 明白「實至名歸」的道理,不為虛名強求、爭鬥。在榮譽面前懂得謙讓,反而能走得更遠。
怨恨事來 (Resentment/Grudges) 退 (Stepping Back) 不以己悲,體認到怨恨如雙面刃,傷人亦傷己。不鑽牛角尖,主動退一步思考,便能海闊天空,從怨恨中釋放自己。

4. 隨緣作主,保有內心羅盤

平常心並非隨波逐流。禪門常以「主人公」來稱呼自己的真心。我們應時常自問:「主人公,在嗎?保持清醒啊!」這提醒我們,行事雖需隨順因緣,但在各種情況下絕不能失去心智的自主性與判斷力。我們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不為一時的利益所動,不做他人唆使的傀儡。有原則、有決斷力,自然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煩惱。

常見問題 (FAQ)

Q1: 保持平常心是否意味著要壓抑自己的情緒,變得冷漠?

A: 絕非如此。平常心並非「沒有情緒」,而是「不被情緒綁架」。它強調的是如實觀察情緒的生起與消逝(如高山觀浮雲),但不讓自己捲入其中。目標是減少情緒的劇烈起伏與衝動反應,而非成為一個沒有感覺的木頭人。這是一種更高的情緒管理智慧與人生知識。

Q2: 「平常心」和「隨便」或「不在乎」有什麼不同?

A: 兩者有著根本的區別。「隨便」或「不在乎」往往意味著放棄努力、缺乏原則與責任感。而「平常心」則是在「盡力」的基礎上,對自己無法控制的結果保持一種超然和接納的態度。它是一種積極、清醒且充滿智慧的狀態,而非消極、懈怠的藉口。

Q3: 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保持平常心是否會讓我失去競爭力?

A: 恰恰相反,平常心是頂級競爭力的來源。一個不被得失心、恐懼和嫉妒所困擾的心,能做出更冷靜、更長遠的決策。它能顯著降低壓力與職業倦怠,提升心理韌性。在面對挫敗時,具備平常心的人能更快恢復,並從中汲取教訓。這份內在的穩定與從容,正是支持一個人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

總結

「平常心」並非一句蒼白的口頭禪,而是一套完整而深刻的生命哲學與實踐方法。它始於看透事物本質的「平等心」,以專注當下的「無造作心」為修行法門,並在現代生活中,透過「盡力後放下」、「積極轉念」與「隨緣作主」等方式靈活運用。

培養平常心,是一場從混亂走向澄明,從脆弱走向堅韌的內在旅程。當我們學會不再讓外境的風浪輕易動搖內心的平靜時,便能如宋代慧開禪師的詩偈所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