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規則懶人包:10分鐘快速上手,讓你從零到一變棋咖!

象棋,亦稱中國象棋,是一門源遠流長、蘊含深厚東方智慧的策略棋盤遊戲。它不僅是全球華人社區中廣受歡迎的腦力運動,更是世界三大棋類之一。棋盤上的楚河漢界不僅分隔了紅黑兩方,也象徵著一場鬥智鬥勇的楚漢爭霸。所有弈棋者的遊戲最終目標是運用智慧與策略,將死對方的最高統帥——的將帥。

本文將為您提供一份從零開始的完整指南,內容涵蓋棋具配置、兵種走法、勝負和判定,乃至於競賽中複雜的特殊棋例與基本規則,旨在幫助初學者與棋友快速入門,並讓進階棋手對中國象棋規則有更深刻的理解。

棋具與基本設置

中國象棋的對弈需要在專用的棋盤和三十二顆棋子上進行。

棋盤

象棋棋盤由九條平行的豎線(稱為「路」)和十條平行的橫線所構成,共計九十個交叉點,棋子便是在這些交叉點上進行移動。

  • 楚河漢界:棋盤中間一條沒有畫上豎線的區域稱為河界,將棋盤一分為二,象徵著紅黑雙方的領土分界,這條楚河便是分隔線。

  • 九宮:在棋盤的底線中央,有一個標示著「米」字形交叉線的正方形區域,稱為「九宮」。這是「將帥」與「仕(士)」的主要活動範圍。

  • 兵卒線與炮位:從底線往上數的第四條橫線是開局時「卒兵」的初始位置,稱為「兵林線」或「卒林線」。第三條橫線上標示的則是「炮」的初始位置。

  • 座標系統:為了紀錄棋局,豎線從每個玩家的右側向左,分別用數字「一」到「九」(紅方)和「1」到「9」(黑方)來標示。因此,紅方的「一路」即為黑方的「9路」。

棋子

象棋共有三十二顆棋子,分為紅、黑兩方,每方十六顆。棋子為圓形,上面刻有文字。雙方兵種與數量對稱,以下為各子具體配置:

兵種名稱(紅/黑)

數量(每方)

帥 / 將

1

仕 / 士

2

相 / 象

2

俥 / 車

2

傌 / 馬

2

炮 / 包

2

兵 / 卒

5

各兵種走法與特殊限制

掌握每種棋子的移動方式是下棋的基礎。象棋的有趣之處在於,許多棋子都有其獨特的限制,增加了策略的複雜性。接下來將介紹象棋七兵種的走法和特殊規則。

帥(將) – 最高統帥

  • 走法:帥與將是全局的最重要的棋子,一旦被擒,棋局即告負。它只能在己方的「九宮」內活動,每次沿著直線或橫線移動一格。

  • 特殊規則 – 王不見王:雙方的將帥不能在同一條豎線上直接碰面,中間必須至少隔著一顆其他的棋子。若一方走棋後造成「王不見王」的局面,則該走法為犯規,判負。

仕(士) – 貼身護衛

  • 走法:仕士仕是帥(將)的貼身護衛,同樣只能在「九宮」內活動,與主帥有著緊密的鏈接。它的走法是沿著九宮內的斜線,每次移動一格。這兩枚士仕棋子是防守的關鍵。

相(象) – 防禦中堅

  • 走法:象相的主要職責是防守,走法為「田」字步,即每次向斜對角移動兩個點。

  • 特殊限制

    1. 不可過河:相(象)的活動範圍僅限於己方領土,不能越過楚河漢界。

    2. 塞相眼:如果「田」字路線的中心點(即相眼)有任何一顆棋子(無論敵我),相(象)就無法朝該方向移動。

俥(車) – 橫衝直撞的王牌

  • 走法:車是象棋中威力最強的棋子,只要行進方向上沒有阻礙,可以沿著豎線或橫線移動任意多個點。

  • 吃子:行進方向路徑上遇到的第一顆敵方棋子,可以將其吃掉並佔據該位置,但無法越過該棋。

傌(馬) – 八面玲瓏的奇兵

  • 走法:馬的走法為「日」字步,即先沿直線或橫線移動一格,再向外側斜走一個點。此為馬走日字的規則。

  • 特殊限制 – 拐傌腳:如果馬要前進的方向上,與其緊鄰的交叉點有任何棋子,那麼馬就無法朝該方向的「日」字路線移動,此限制俗稱「蹩馬腿」或「拐傌腳」。一旦傌腳被拐,該子的威力將大受影響。

炮(包) – 隔山打牛的炮台

  • 走法:在不吃子時,炮的移動方式與車完全相同。其價值約等於雙炮或馬炮組合。

  • 特殊規則 – 吃子:炮是唯一走法與吃法不同的兵種。它必須跳過中間任意一顆棋子(稱為「炮架」),才能吃掉後方的敵方棋子。炮架可以是己方或敵方的棋子,該子本身不會被吃掉。

兵(卒) – 勇往直前的步兵

  • 走法:卒兵在過河前,每步只能向前移動一格。

  • 特殊規則

    1. 過河:一旦越過楚河,兵(卒)的威力大增,除了可以繼續向前,也可以向左或向右橫移一步。過河兵價值隨時會提升。

    2. 永不後退:兵(卒)的移動是單向的,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後退。

    3. 無升變:與國際象棋不同,兵(卒)走到對方底線後不會「升變」成其他棋子,但其戰略價值極高。

對局勝、負、和的判定

一盤棋局的結果有勝、負、和三種。

勝負判定

  • 將死:一方對另一方的將(帥)進行攻擊(稱為「將軍」),而被將軍的一方無論如何應對,都無法在下一步避免將(帥)被吃掉的局面,稱為「將死」。將死對方者為勝局。

  • 困斃:輪到一方走棋時,其所有棋子都無任何符合規則的走法,此局面稱為「困斃」(或稱「欠行」)。在象棋規則中,被困斃的一方判負。

  • 認輸:一方在對局中主動表示認輸。

  • 超時:在有計時器的比賽中,任何一方用時超過規定時限,判負。

  • 犯規判負:根據比賽規則,一方若出現嚴重犯規或累計犯規達到判負標準(例如,一局內犯規兩次),則判負。

和棋判定

  • 協議和局:對局中,一方提議和棋,另一方表示同意。

  • 必然成和:棋局進入雙方都無法將死對方的殘局局面,例如雙方都只剩下無法取勝的子力。

  • 限著和棋:根據《中華民國象棋規則》,從任意一步棋開始,雙方連續共走100著(即50回合)都沒有吃掉任何棋子,經裁判審核後可判為和局。

  • 循環局面判和:若同一局面在對局中反覆出現三次,且走棋方均未犯規,則可判為和局。

特殊棋例詳解—「長打」規則

「長打」是指一方反覆用一子或多子攻擊對方同一棋子或位置的局面,是象棋規則中最複雜也最關鍵的部分之一。判決的核心在於區分該行為是否「犯例」。

基本概念

  • 長將:連續不斷地將軍對方,為犯例。

  • 長捉:連續不斷地追捉對方某個無根子(沒有其他子保護的棋子),為犯例。

  • 長殺:連續威脅下一步要將死對方(非將軍),為未犯例。

判決原則

當出現循環局面時,裁判會根據雙方走棋的性質來判定。

  • 單方犯例:若只有一方的走法構成「長將」或「長捉」,則犯例方必須變著,否則三次循環後判負。

  • 雙方均犯例:若雙方同時構成「長將」對「長將」,或「長捉」對「長捉」,則視為雙方均不變著,三次循環後判為和局。

  • 犯例程度比較:「將軍」的威脅等級高於「捉子」。若一方長將,另一方長捉,則長將方必須變著,否則判負。

下表簡化了循環盤面的判決邏輯:

黑方長將(犯例)

黑方長捉(犯例)

黑方未犯例

紅方長將(犯例)

雙方不變作和

黑方不變作負

黑方不變作負

紅方長捉(犯例)

紅方不變作負

雙方不變作和

黑方不變作負

紅方未犯例

紅方不變作負

紅方不變作負

雙方不變作和

例外情況

  • 帥(將)與兵(卒):帥(將)或兵(卒)對任何棋子進行「長捉」,均不視為犯例。

常見問題 (FAQ)

Q1: 象棋和西洋棋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A: 主要不同點包括:1) 棋子放置在交叉點上而非方格內;2) 有「炮」這個獨特的兵種;3) 棋盤中有「楚河漢界」與「九宮」的區域限制;4) 「象」不能過河;5) 「王不見王」規則;6) 「困斃」(Stalemate)在象棋中是輸棋,而非和棋。

Q2: 如果輪到我走,但我無子可動,是和棋嗎?

A: 不是。在象棋規則中,這種情況稱為「困斃」,輪到走棋但無子可動的一方將被判為負局。

Q3: 「王見王」是什麼意思?我可以主動走成這個局面嗎?

A: 「王見王」是指雙方的「帥」與「將」在同一條豎線上,且中間沒有任何棋子阻隔。這是一個禁止出現的局面。任何一方走棋後,若造成「王見王」,則該步為違規,立即判負。

Q4: 我可以一直「將軍」對方嗎?

A: 不可以。連續、重複地將軍對方稱為「長將」,屬於犯規行為。在沒有其他變化的情況下,如果重複三次循環,長將方將被判負。

Q5: 兵/卒走到對面底線會怎麼樣?會升級嗎?

A: 象棋中的兵(卒)走到對方底線後,並不會像國際象棋一樣「升變」成其他更強的棋子。它依然是兵(卒),但由於其位置深入敵陣,具有極高的戰術價值。

總結

象棋不僅僅是棋子的移動,更是策略、計算與心理的較量。從理解每個兵種的獨特性(如炮的跳吃、馬的限制),到掌握勝負和的精確條件,每一步都至關重要。特別是「困斃判負」、「王不見王」以及複雜的「長打」規則,構成了中國象棋獨特的戰術體系與魅力。唯有深入理解並熟練運用這些規則,才能真正體會到楚河漢界之間攻防轉換的無窮樂趣,並在棋盤上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