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存利息扣稅全攻略:從免稅額、預扣稅到節稅方法,一次搞懂!

定存利息扣稅全攻略:從免稅額、預扣稅到節稅方法,一次搞懂!

在資金管理上,定期存款(以下簡稱「定存」)是許多投資人相當喜愛的理財工具,主要因為它具有低風險、收益穩定、操作簡單等優點。然而,定存利息並非「完全免稅」,只要當年度全戶(納稅義務人、配偶暨受扶養親屬)利息所得合計超過法定免稅額度,就可能面臨較高的綜合所得稅負擔。若共同居住者同時還有其他如股利所得、薪資所得或業務所得等,在綜合計算時就更需要留意整體計稅後的應納稅額。

本篇文章將從定存利息的課稅規範開始,深入探討包括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27萬元)、單筆利息超過2萬元的預扣稅、二代健保補充保費、如何拆單或月領息來避免不必要的預扣與健保費用,以及比較台幣定存與美元定存在稅務上的差異。最後也會針對高資金族群提供可能的節稅替代方案,並附上常見問題解答,協助讀者一次掌握定存利息所得扣稅的所有重點,同時也讓申報者了解更多相關稅務規定,進而降低整體納稅額。

一、定存利息的課稅原則

1. 納入綜合所得稅

依據我國《所得稅法》規定,個人定存利息屬於「利息所得」,需併入每年5~6月辦理的個人綜合所得稅申報。若該年度「全戶」的利息合計金額在法定的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27萬元)以內,超出的部分才需要課稅。而最終是否產生實際應納稅額,也會影響最後的綜合所得淨額。

  • 全戶:指納稅義務人本人、其配偶,以及可列入扶養的親屬。
  • 27萬元的扣除額:包含所有金融機構之利息收入,但不包含免稅的郵政活期儲金利息、以及已分離課稅的公債與公司債利息。

2. 預扣稅 vs. 實際稅率

單筆利息超過 20,010 元

只要在定存到期、利息給付時,每一次(單筆)的利息超過 20,010 元,銀行就必須 先預扣 10% 的所得稅

預扣稅只是暫繳

所得稅法規定的預扣 10%,並非最後最終稅負。最終稅額要在隔年 5 月做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後,多退少補。若年度總利息尚在 27 萬元的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之內,理論上預扣的那 10% 可以全數退還;反之,若真實的邊際稅率高於 10%,還可能需要補稅。

3.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單筆利息超過 20,010 元

依《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若一次領到的利息超過 20,010 元,需扣繳 2.11% 的二代健保補充費,且該補充保費不會在年度申報後退還。

拆單或選擇「月領息」

如果不想被扣二代健保補充保費,可以透過「把大額定存拆成數筆金額較小的定存」或「選擇每月領息」的方式。只要單次利息沒有超過 20,010 元,就不需扣補充保費。

二、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27萬元的應用

1. 何謂 27 萬元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

在我國綜合所得稅制度中,針對儲蓄性質的金融所得(如台幣定存、外幣定存、儲蓄型保險等),政府提供「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來鼓勵民眾儲蓄。

  • 該額度為 27 萬元/戶/年
  • 全戶若合計的「可扣除」利息所得未超過 27 萬元,就可以達到「實質免稅」。超過的部分,才需納入綜合所得總額計算。

2. 什麼樣的利息要計入這 27 萬元

  • 一般銀行(不含郵政存簿儲金的活存)之台幣定存或外幣定存。
  • 金融機構的儲蓄性質信託資金的收益(扣繳憑單格式代號為 5A)。
  • 87 年以前取得公開發行之緩課記名股票,於轉讓或放棄緩課後衍生的營利所得(扣繳憑單格式代號為 71M)。

3. 不包含在 27 萬元裡的所得

  • 郵政存簿儲金活存利息:依《郵政儲金匯兌法》規定為免稅,不併計在 27 萬元中。
  • 公債、公司債、金融債券利息:已分離課稅或免稅,不併入 27 萬元範圍。
  • 短期票券到期兌付利息:採分離課稅,不併入綜合所得。

4. 舉例說明

假設王先生與配偶及一名子女同戶口,當年度從銀行台幣定存取得利息合計 20 萬元,美元定存利息折合台幣 10 萬元。全戶當年度利息合計 30 萬元,其中 27 萬元可扣除,不用課稅;剩下的 3 萬元要併入王先生的綜合所得稅申報。若王先生的邊際稅率是 12%,最後需要對那 3 萬元以 12% 課稅。

三、單筆利息超過 20,010 元的預扣稅與二代健保問題

1. 為何是 20,010 元門檻?

依據我國稅法及健保法規定,「扣繳」及「補充保費」都有最低門檻:

  • 扣繳稅:當一次性給付利息超過 20,000 元(實務上銀行會抓 20,010 元),就要先行扣繳 10% 的所得稅。
  •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同樣也是 20,010 元作為扣費門檻。

2. 如何避免被預扣 10% 與補充保費

方法 1:拆單存款

透過將大金額拆成多筆小額定存,如想存 1,000 萬元,就拆成 10 筆各 100 萬元,這樣每次領息都可能低於 20,010 元門檻,就不會被銀行預先扣 10% 的稅,也不會被扣 2.11% 的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方法 2:選擇「按月領息」

透過按月領息,將年利息拆成 12 份發放,只要「每月」利息未超過 20,010 元,同樣可避免預扣稅及二代健保補充保費。不過,按月領息會影響複利效益,因為每月領到的利息若沒有再次投入定存,就損失了再滾利息的機會。

3. 預扣稅不代表稅負,二代健保補充保費不會退

預扣 10% 所得稅

為暫繳性質,真正的稅負要看納稅義務人最終的邊際稅率而定。若全戶的利息都在 27 萬元以內,預扣的部分可在隔年報稅後申請退稅。

補充保費 2.11%

則是「確定」支出,無法在年度結算後退回。如果當年的利息很大,寧可選擇拆單或月領息以躲過補充保費門檻。

四、台幣定存 vs. 美元定存:稅務差異與替代方案

1. 高利率時更需注意 27 萬元門檻

台幣定存:若年利率在 1%~1.5%,需要約 1,800~2,700 萬元的本金才能產出 27 萬元利息。

美元定存:近年來美元定存利率可達 4~5%,只需要大約 540~675 萬台幣(折合 18~22 萬美元)的本金就能達到 27 萬元利息門檻。所以,持有美元定存的投資人,即便本金沒有到千萬元台幣的等值,也有可能超過 27 萬元扣除額,導致利息須併入所得課稅。

2. 在台灣銀行開立的外幣定存屬「國內所得」

只要帳戶開在台灣境內的銀行,不管存款幣別是美元、澳幣等外幣,皆視為國內利息所得,適用 27 萬元的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同時也得面臨單筆 20,010 元預扣稅及二代健保門檻問題。

3. 可能的替代方案

以下是較常見的低風險替代商品,可在高稅率或利息超過 27 萬元時作為分散資金之用:

台幣貨幣市場基金

  • 報酬通常反應同業拆款利率或短期債券利率,風險相對低。
  • 不會「配息」,而是反映在基金淨值上,屬「價差」型報酬,不計入綜合所得稅,也無二代健保補充保費問題。
  • 適合已有較高邊際稅率,且台幣定存資金在短期內不打算使用的人。

美元貨幣市場基金

  • 在美元利率走高的時期,貨幣市場基金的收益可達 4~5%,甚至更高。
  • 屬於「海外所得」,若符合《所得稅法》海外所得免稅額度(目前連同其他海外所得折合未超過 100 萬元),通常較難達到課稅標準。
  • 需注意匯率風險及最終是否影響基本所得額。

美國短期公債或美債ETF

  • 報酬率與市場利率息息相關,若採短期美債或短期公債ETF,利率可與同期限美元定存接近。
  • 若持有至到期,收益較穩定;但中途賣出,價格波動可能造成資本損益。
  • 稅務上屬海外所得,扣繳或退稅程序取決於交易券商與商品類型,亦須注意是否符合證券化條例規定。

五、避免漏報及額外稅負的注意事項

1. 匯差收益需申報

若先以台幣換成外幣存款,到期結匯回台幣,途中產生匯率波動而獲利,則此差額屬「財產交易所得」。理論上需入綜合所得申報,不得忽略。

例如:30 元/美元換進 → 32 元/美元換出,每美元產生 2 元的匯差,就須申報在當年度的財產交易所得中。

2. 房貸利息 vs. 利息收入

若同一年既有「利息收入」又有「房貸利息支出」,容易被忽略的是「房貸利息列舉扣除」需扣除已使用到的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

假設你一年取得 12 萬元定存利息,也用掉 12 萬元的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那原本申報的 25 萬元房貸利息可列舉扣除,就必須減去 12 萬元,僅剩 13 萬元能抵稅。

3. 郵局活存利息

依《郵政儲金匯兌法》第 20 條規定,郵局活期儲金(存簿儲金)利息為免稅,亦不併入 27 萬元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如利息金額相當微薄,確實可以當作短期調度資金的選項。

六、不同利率環境下的免稅門檻試算表

以下表格提供在不同定存年利率下,單筆定存 要達到 2 萬元利息、以及 全年定存 要達到 27 萬元利息時,所需的本金門檻。利率愈高,需要的本金門檻愈低。

年利率 單筆存款達 2 萬元利息 (避免一次性領息 > 20,010 元) 全年定存達 27 萬元利息 (達儲蓄投資扣除額)
0.50% 400 萬元 5,400 萬元
1.00% 200 萬元 2,700 萬元
1.50% 133 萬元 1,800 萬元
2.00% 100 萬元 1,350 萬元
2.50% 80 萬元 1,080 萬元
3.00% 66 萬元 900 萬元
3.50% 57 萬元 771 萬元
4.00% 50 萬元 675 萬元
4.50% 44 萬元 600 萬元
5.00% 40 萬元 540 萬元

說明:

  • 「單筆存款達 2 萬元利息」僅供說明預扣稅與二代健保扣費門檻。若要完全不被扣,建議使單筆利息低於 20,010 元。
  • 「全年定存達 27 萬元利息」則是全戶共享的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門檻。超出後利息須併入綜合所得課稅。

七、綜合所得稅申報與節稅技巧

1. 確認是否在 27 萬元以內

先合計全戶(含配偶與扶養親屬)的所有銀行定存利息,若低於 27 萬元,理論上可全數免稅。但要留意「房貸利息抵稅」與「利息所得」共用 27 萬元扣除額的情況,如上文範例。如發現預估年度總利息會超過 27 萬,可事先考量拆單、或在當年度多運用貨幣市場基金等替代方案。

2. 拆單或月領息策略

若擔心被預扣 10% 稅、或 2.11% 的二代健保補充保費,可提早做資金規劃。「拆單」或「每月領息」為常見方法,但要注意操作上的繁瑣和利率狀況。大額投資人也可考慮投資貨幣型基金、短期債券、或其他不需要列入國內利息所得的金融商品,以減少因超標而被課重稅。

3. 提防匯差申報與紅利

有外幣定存的投資人,只要賺了匯差,從銀行帳戶結匯回台幣,實務上需注意該差額屬於財產交易所得,不應漏報。另外,高資產族群若同時擁有股利或債券息,可計算是否分離課稅或合併課稅最有利。

4. 個人房屋出租的租金 vs. 利息所得

有些人將多餘資金投入定存,有些人則將資金買屋並收租。若同時具有租金收入與定存利息收入,也要分別計算租賃所得(適用房屋折舊、修繕費、房屋稅等費用或採 43% 設算)與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27 萬元),以確定繳稅最優化。

常見問題

Q:定存利息剛好 2 萬元,要被扣稅或扣補充保費嗎?

若精準為 20,000 元,其實銀行通常系統會以超過 20,010 元才扣稅與健保保費,故不會被扣繳。但若剛好落在 20,010 元或以上,就會被預扣 10% 所得稅與 2.11% 的二代健保費。建議和銀行確認實際規定。

Q:年中定存解約再重新存算不算不同「單筆」?

多數銀行以「一次給付利息」的時點當作判定門檻。如果年中解約,銀行會先結算利息,若該次利息超過門檻依然會被扣稅與補充保費。故若想透過短天期輪存或提早解約來規避扣繳,仍要計算每次領到的利息金額。

Q:預扣了 10% 所得稅,報稅時可以抵稅或退稅嗎?

可以。銀行預扣的 10% 所得稅只是一種「暫繳」。若最後全年利息並未超過 27 萬元,則在年度所得稅結算申報時可要求退回;若超過 27 萬元而個人邊際稅率較高,報稅時還須補足差額。

Q:若使用郵局活存,利息是不是真的都免稅?

依《郵政儲金匯兌法》,郵局的活存(存簿儲金)利息不課稅,且也不併計 27 萬元扣除額。但若是郵局定存,依規定仍是單筆超過 20,010 元要預扣 10% 所得稅,並併入綜合所得稅計算。

Q:若我要租房子,請問出租房屋的「租賃所得」和我銀行定存的「利息所得」會不會互相抵扣?

租賃所得與利息所得各有不同的扣除方式。租賃所得可列房屋修繕費、房屋折舊等費用,或採 43% 設算(若無舉證)。利息所得則適用 27 萬元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兩者不會直接「互相抵扣」,但都要計入綜合所得總額做最後稅率評估。

Q:我把台幣轉成美元定存,一年後賺取利息外,也賺了匯差,需要怎麼報?

利息屬於「利息所得」,匯差則屬於「財產交易所得」。雙方分開申報,若漏報匯差收入,可能被國稅局查核補稅及罰款。

Q:為何有人說會使用「貨幣市場基金」來代替定存?

貨幣市場基金(台幣或美元計價皆有)在高利率期間的報酬率可能相對可觀,且一般以「價差」形式存在,不會被視為國內利息所得,不用納入 27 萬元範圍,也沒有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然而,需注意基金淨值隨市場利率稍有波動,並非絕對穩賺不賠。

總結

定存利息課稅的重點就在於「27 萬元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與「單筆領息 2 萬元以上預扣稅」兩大制度。大部分一般存戶若資金量不大,年度利息多落在 27 萬元以下,實際上不會真正繳到稅,預扣部分也能在報稅後全額退回。不過,若存款金額龐大,或者投資外幣定存的利率較高,則較容易觸及 27 萬元門檻,需要事先做好拆單、月領息或分散投資商品的籌劃。

無論是台幣定存或美元定存,甚至其他替代商品如貨幣市場基金或公債,都該考量到自身整體稅率、年度現金需求、流動性與風險承受度。掌握上述要點,才能在稅負和收益之間找到最佳平衡,讓資金運用更具效率!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