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房價持續高漲,引發了社會對於居住正義的廣泛關注與政府的高度警惕。為抑制房市過熱的投機風氣,並引導資源回歸實體經濟,政府各部會自2020年起,以前所未有的力道與密度,接連祭出一系列被稱為「打房」的炒房政策。從央行打房政策的數波「選擇性信用管制」、內政部的《平均地權條例》重磅修法,到財政部的「房地合一稅2.0」與「囤房稅2.0」,政策多管齊下,形成了一張嚴密的調控網絡。
這一系列的政策對房地產市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無論是準備購屋的購屋族、計畫小屋換大屋的換屋族、擁有多戶房產的投資者,還是不動產開發的建商,都身處在這波政策變革的浪潮之中。本文將全面整合、深入解析現行的各項打房政策核心內容,探討其對不同族群的具體衝擊,並分析房地產市場未來的可能走向,為關心房市的讀者提供一份完整且詳細的懶人包。
中央銀行「選擇性信用管制」:鎖緊資金水龍頭
中央銀行的「選擇性信用管制」是本輪打房政策中,最直接也最核心的金融工具。其主要目的在於透過限制貸款條件,提高特定購屋行為的資金門檻,降低銀行的授信風險,從而為過熱的房市降溫。截至2024年9月,央行已祭出第七波信用管制,其力道與範圍堪稱史上最重,這些性信用管制措施也被視為一道道嚴格的限貸令。
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重點(113年9月20日生效)
央行此波管制的重點在於「精準打擊、防堵漏洞」,此第七波信用管制首次將「名下有房屋、但無房貸」的族群納入管理,並全面擴大實施範圍至全國。
管制項目 | 調整後規範 | 主要影響 |
---|---|---|
自然人名下有房之首戶貸款 | 新增規定:無寬限期 | 針對名下有房屋者(不論有無貸款),再次購屋申貸時,不得享有「還息不還本」的寬限期,大幅提高前期還款壓力。 |
自然人第二戶購屋貸款 | 貸款最高成數由6成降至5成,且全國適用(原僅限六都+新竹)。 | 針對第2戶購屋,此道限貸規定讓投資或換屋需求者自備款需增加一成,資金槓桿大幅降低。 |
公司法人購置住宅貸款 | 購屋貸款最高成數由4成降至3成。 | 嚴防個人藉由成立公司規避不動產稅負與貸款限制。 |
自然人購置高價住宅貸款 | 購屋貸款最高成數由4成降至3成。 | 進一步緊縮豪宅市場的資金流動性。 |
自然人第三戶(含)以上購屋貸款 | 購屋貸款成數由4成降至3成。 | 對多屋族與囤房者的資金壓力達到最大化,多戶房貸越多限制越嚴。 |
建商餘屋貸款 | 貸款最高成數由4成降至3成。 | 降低建商「以房養房」、囤房惜售的能力,加速餘屋釋出。也衝擊到購地貸款後的開發流程。 |
存款準備率 | 於113年10月1日起,調升0.25個百分點。 | 減少銀行可貸資金總量,促使銀行放貸更為謹慎,間接影響房貸審核。 |
考量民情的三大配套協處措施
由於第七波管制引發市場強烈反彈,特別是針對有實際需求的換屋族與繼承者,央行於同年10月緊急祭出三大配套措施,以避免「錯殺無辜」:
- 繼承取得房屋者排除適用:因繼承取得的房產,不計入房屋貸款的戶數限制。若個人名下僅有繼承而來的房產,新申辦購屋貸款可不受管制影響,仍能享有寬限期。
- 實質換屋需求者(先買後賣)解套:有實際換屋需求的民眾,若與承貸銀行簽訂切結書,保證在新屋貸款撥款後一年內,將原有的舊屋出售並完成產權移轉,其新購房屋的貸款將可排除適用此次的嚴格限制。
- 已簽約及新青安貸款者排除適用:在政策發布前已簽訂購屋合約(含預售屋與成屋)者,以及申辦財政部「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且非購買非高價住宅貸款者,不受此次新增的限制。
內政部《平均地權條例》修法:精準打擊預售屋炒作
若說央行是從「金流」端管制,內政部於2023年7月1日上路的《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則是從「交易行為」端下手,被譽為打炒房最重磅的一拳,其五大核心內容直指預售屋的投機亂象。此法案與實價登錄2.0共同建構了更透明的交易環境。
限制預售屋、新成屋換約轉售:
除配偶、直系或二親等內旁系血親等特殊情形外,預售屋的買受人不得將買賣契約轉售給第三人,建商亦不得同意或協助,違者按戶(棟)處罰50萬至300萬元。此舉幾乎完全杜絕了「紅單」轉售與短期換約炒作的空間。
重罰炒作行為:
明確定義並重罰不動產炒房行為,如散播不實資訊、製造熱銷假象、壟斷轉售牟利等,最高可按戶(棟、筆)處以100萬至5,000萬元的鉅額罰鍰,並可連續處罰。
建立檢舉獎金制度:
鼓勵民眾檢舉違規炒房的行為,經查證屬實,可將罰鍰的一定比例(最高30%)作為檢舉獎金,建立全民監督機制。
管制私法人購屋:
私法人購買住宅改採「許可制」,且取得後5年內不得辦理移轉。此舉旨在防止有心人士利用公司名義囤房、炒房,並規避稅負。
預售屋解約需申報登錄:
建商在與買方解除預售屋買賣契約後,需在30天內申報實價登錄。此舉可讓市場資訊更透明,避免建商利用假交易、再解約的方式營造熱銷假象。
財政部稅制改革:房地合一稅2.0與囤房稅2.0
財政部的策略是從「持有成本」與「交易稅負」著手,讓短期炒房無利可圖,並增加囤房者的持有壓力,此亦為整體炒房政策重要的一環。
房地合一稅2.0(110年7月上路):
- 延長短期交易重稅期:將「短期持有」的定義拉長,凡持有房屋2年內出售,課徵45%的重稅;持有超過2年、未滿5年出售,課徵35%。
- 納入法人與預售屋:將營利事業(法人)納入相同稅制,並明確將預售屋及其坐落基地的交易視同房地產交易,全面封堵避稅漏洞。
囤房稅2.0(房屋稅差別稅率2.0,113年7月上路,114年5月開徵):
- 採全國歸戶:將個人在全國持有的非自住住家房屋合併計算戶數。
- 稅率提高:針對非自住的住家用房屋,採2%至4.8%的差別稅率,並強制地方政府「必須」訂定差別稅率(俗稱全數累進)。
- 鼓勵出租:若屋主將房屋出租並申報所得達租金標準,或屬於繼承取得的共有房屋,稅率可降至1.5%至2.4%,鼓勵空屋釋出至租賃市場。
各類族群衝擊分析:誰是最大受災戶?
這一系列政策組合拳,對不同需求的購屋族與房貸者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影響:
投資/多屋族:
無疑是最大的衝擊對象。貸款成數被砍至三至五成,且無寬限期,資金槓桿效應幾乎消失;房地合一稅2.0大幅墊高了短期交易成本;囤房稅2.0則顯著增加了長期持有的壓力。這些措施迫使投機性買盤退場,市場回歸理性。
換屋族:
堪稱「被流彈波及最深的族群」。在第七波管制初期,因「名下有房就無寬限期」且第2戶購屋貸款僅五成,使得「先買後賣」的換屋路徑幾乎被堵死。雖然後續的配套措施提供了一年內售屋的解套方案,但換屋族仍面臨巨大的時間壓力與資金調度挑戰,許多人被迫轉為「先賣後買」,期間可能需要租屋,增加額外成本。
首購族:
是政策主要保護的對象。他們不僅不受多數貸款限制,更能受惠於「新青年安心成家貸款」的優惠利率、長年期與寬限期。然而,整體金融環境趨於保守,銀行對於貸款人的財力與信用審核更加嚴格,且鑑價趨於保守,可能導致貸款成數不足,首購族仍需備妥更充足的自備款。
繼承與北漂族群:
繼承房產者,特別是僅持有部分產權者,一度被歸類為非首購,承受不白之冤,所幸後續配套措施已將其排除。而另一大苦主是「北漂族」,他們可能在南部老家有房產(或與家人共同持有),但在北部工作生活,若想在北部購屋自住,將被視為第2戶,無法申請新青安,貸款條件也極為嚴苛,成為政策下被犧牲的一群。
建商與法人:
建商面臨土地融資與餘屋貸款成數雙重緊縮的壓力,資金調度更為困難,小型建商的經營風險提高。法人購置住宅的管道幾乎被封鎖,過去以公司名義進行房產投資的模式已難以為繼。
房市趨勢專家李同榮便指出,政府頻繁的打房手段,雖立意良善,但若未抓住市場核心問題,可能導致反效果。他分析,與台灣情況相似的韓國,也曾祭出多輪嚴厲的打房措施,包括對多屋族實施高額稅負與嚴格貸令,但房價依舊上漲,直到央行強勢升息才出現反轉。這也提醒台灣,單靠圍堵式的炒房政策可能治標不治本,更需從國土均衡發展與供給面尋求解方。
常見問題 (FAQ)
Q1: 我名下只有一間和兄弟姊妹共同繼承的老家房子,現在自己想買房,算首購嗎?可以有寬限期嗎?
A1: 是的。根據央行113年10月的協處措施,因繼承取得的房屋不計入央行房貸管制的戶數計算。因此,若您名下僅有繼承來的房產,新申辦購屋貸款(非高價住宅)將可被視為第一戶,能適用較高的貸款成數與寬限期。
Q2: 我是換屋族,想「先買後賣」,貸款真的會被新的限貸令限制成數只有5成且沒有寬限期嗎?
A2: 有解套方式。您可以與承貸銀行簽署切結書,保證在「新屋貸款撥款後的一年內」將原有的舊屋出售並完成過戶。若能履行此切結,您的新購屋貸款將可排除第七波的嚴格限制,貸款條件可回歸到之前的規範(如特定地區第2戶最高成數6成),並可能爭取到寬限期。
Q3: 夫妻兩人,太太名下已有一間房,現在先生要用自己的名字買房,戶房貸算是第幾戶?貸款條件會如何?
A3: 銀行在認定房貸戶數時,主要是看「借款人」個人名下的房產歸戶資料。如果先生名下沒有任何房產,且信用與財力狀況良好,他以自己的名義申請貸款購屋,將被認定為「第一戶」,可以適用首購的優惠貸款條件,包括較高的成數與寬限期,也不受第七波管制的影響。
Q4: 央行這次調升存款準備率但不升息,對我的房貸有什麼具體影響?
A4: 調升存款準備率(升準)會直接減少銀行可以放款的總金額,銀行的「銀彈」變少,態度就會更保守。雖然您的房貸利率基準(如指數利率)不會因此立即上升,但銀行為了篩選客戶,可能會提高房貸利率的「加碼幅度」,或更嚴格地審核您的還款能力與信用狀況,導致最終的貸款條件變差,甚至申請被拒。簡單來說,就是「錢關變窄了」。
Q5: 綜合來看,這些打房政策真的能讓居高不下的房價下跌嗎?
A5: 政策的主要目標是「抑制漲幅」而非「促成下跌」。目前市場普遍認為,這些政策已成功壓制了投機性的需求,讓房價漲勢趨緩,進入「價穩」的盤整期。然而,要讓房價明顯下跌,仍需看供給面與成本面的變化。
只要土地、建材、人工等營造成本居高不下,且市場上自住的剛性需求依然強勁,房價要出現大幅度修正的可能性相對較低。政策的效果更傾向於讓房市「降溫」,而非「崩盤」。
總結:
綜觀台灣政府近年來的打房政策,可以看出其策略清晰、層層遞進,從金融、交易、稅務三大面向,全面性地打擊房地產的投機炒房行為。政策的核心目標並非讓房價崩盤,而是「抑制不合理的上漲」,擠出市場中的投機泡沫,讓房市回歸健康的供需基本面。
從目前市場反應來看,「量縮價穩」已成為普遍共識。交易量因投資客退場與買方觀望而明顯萎縮,但房價卻未見大幅下跌。主要原因在於營建成本(土地、勞工、原物料)依然高昂,加上通膨預期心理,屋主與建商在成本壓力下,降價意願有限。
展望未來,台灣房地產市場將告別過去幾年的非理性榮景,進入一段較長的盤整期。對於有自住需求的購屋者而言,這是一個可以靜下心來、仔細挑選的時機。少了炒房的投機客搶盤,市場上將有更多優質物件可供選擇。然而,購屋前務必審慎評估自身的財務能力,備妥充足的自備款,並充分了解最新的貸款政策,才能在變動的市場中,穩健地實現安居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