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淨值越高越好?破解三大迷思,別讓錯誤觀念侵蝕你的獲利!

基金淨值越高越好?破解三大迷思,別讓錯誤觀念侵蝕你的獲利!

對於許多投身於理財的投資人而言,「基金」以其專家管理、分散風險的特性,成為資產配置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當我們打開基金交易平台,面對琳瑯滿目的基金列表與跳動的數字時,一個關鍵詞彙總是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基金淨值 (Net Asset Value, NAV)」。

您是否也曾有過這些疑問:「基金淨值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買的基金淨值每天都不一樣?」、「選擇淨值高的基金,就代表比較會賺錢嗎?」、「為什麼每次基金配息後,淨值好像就下跌了?」。這些問題不僅是新手的困惑,也時常是資深投資者需要不斷重新檢視的核心觀念。

本文將以您提供的 MoneyDJ、統一投信、保德信投信等實際財經資訊為基礎,結合專業的理財知識,為您打造一篇最詳盡的基金淨值完全指南。我們將從最基礎的定義與計算方式出發,教您如何看懂複雜的基金淨值表,進而破解「淨值高低」的迷思,並深入剖析「配息與淨值」之間密不可分的連動關係。讀完本篇,您將能更精準地判讀基金績效表現,做出更明智的投資決策。

基金淨值的核心定義與計算公式

要理解基金,就必須先從「淨值」開始。基金淨值,可以被理解為一檔基金「每一單位」的真實價值。

與股票不同,股票價格由市場上的買賣雙方在交易時間內即時決定,而基金則像一個巨大的資產池,基金經理公司會將募集來的資金,投資於數十甚至數百種不同的股票、債券、不動產或其他有價證券。由於投資標的眾多且價值隨時變動,我們無法像看股價一樣直接給予基金一個市場價格。因此,「基金單位淨值」就成了衡量其價值的標準。

基金淨值的計算方式

基金淨值的計算邏輯相當直觀,主要分為兩步驟:

1. 計算基金的總淨資產價值 (Total Net Asset Value)

基金的總淨資產,是指將基金當下持有的所有資產(如股票、債券的市值)加總後,再扣除其應付的各項費用與負債。

公式:基金總淨資產價值 = 基金總資產 – 基金總負債

  • 基金總資產:基金投資組合中所有股票、債券、現金及其他有價證券的當日市價總和。
  • 基金總負債:主要包含應付給基金公司的經理費、應付給保管銀行的保管費、銷售費用,以及其他營運相關費用。

2. 計算每一單位的基金淨值 (NAV per Unit)

將算出的基金總淨資產價值,再除以該基金目前在市場上流通的總發行單位數,即可得出每一單位的淨值。

公式:基金單位淨值 = 基金總淨資產價值/基金總發行單位數

一個重要的觀念是,投資人申購與贖回行為,會影響「基金總資產」與「總發行單位數」,但不會直接改變「單位淨值」。例如,當您申購基金時,您投入的資金會使基金總資產增加,同時基金公司會發行新的單位數給您,使得總發行單位數也等量增加,兩者相除後的單位淨值理論上保持不變。基金淨值的漲跌,完全取決於其投資組合中資產市值的變化所影響的基金資產淨值。

如何查詢與看懂基金淨值表

現在我們知道了淨值的意義,下一步就是學會如何解讀財經網站或基金公司官網上的淨值表。這些表格看似複雜,但只要掌握幾個關鍵欄位,就能輕鬆獲取所需資訊。

以下我們綜合您提供的 MoneyDJ、統一投信、保德信投信等資料,建立一個基金淨值表的範例,並逐一解析其欄位意義。

國內基金淨值表範例 (綜合資訊)

基金名稱 基金類型 淨值日期 幣別 單位淨值 漲跌 漲跌幅(%)
統一台灣動力基金 國內股票開放型一般股票型 2025/07/02 台幣 67.92 0.12 0.18
大華銀新加坡房地產收益基金A累積(台幣) 不動產證券化型 2025/06/30 台幣 9.2000 0.2500 2.79
PGIM保德信高成長基金 國內股票型 2025/07/01 新臺幣 220.20 2.30 1.06
統一全球新科技基金(美元) 跨國投資股票型全球市場 2025/07/01 美元 48.1800 -0.9700 -1.97
大華銀全球短年期投資等級債券基金NB月配(南非幣) 債券型海外債券投資等級 2025/06/30 南非幣 9.9342 0.0247 0.25
PGIM保德信多元收益組合基金-新台幣級別月配息型 組合型 2025/06/30 新臺幣 8.6084 0.1909 2.27

欄位詳解

基金名稱:

這是基金的全名,通常包含了「投信公司名稱」、「投資主題/地區」、「股份類別」和「計價幣別」。例如「大華銀新加坡房地地產收益基金A累積(台幣)」中的「A累積」就是股份類別,代表此類股的配息會自動滾入本金再投資(累積型),而「(台幣)」則是計價幣別。常見的股份類別還有「B月配」(月配息)、「NA」、「NB」(通常為手續費後收遞延型)等。

此外,基金名稱後方常會附帶重要警語,如「本基金有相當比重投資於非投資等級之高風險債券」,當基金投資地區包含中國大陸及香港時,也可能因大陸地區之法令、政治或經濟環境改變而受影響,投資前務必詳閱。

基金類型:

此欄位說明基金主要的投資方向與資產類別。例如「國內股票型」此種境內基金代表主要投資台灣股市,「債券型海外債券」則主要投資國外的債券,「不動產證券化型」投資於REITs等。這能幫助投資人快速篩選符合自身風險偏好的產品。

淨值日期:

指該淨值所對應的结算日期。基金淨值一天只會更新一次,通常是在當日股市收盤後,由基金會計計算當天所有資產的收盤價值後公布。因此,您在7月2日上午看到的7月1日淨值,是反映了7月1日市場收盤後的結果,最終資訊請以基金公司公告為準。

幣別:

指該基金計價所使用的貨幣。同一檔基金常會發行不同幣別的級別(如台幣、美元、人民幣、南非幣),以滿足不同投資人的需求。投資非本國貨幣計價的基金,需額外承擔匯率風險。

單位淨值:

此基金每一單位的價格,是表格中最核心的數字。基金淨值可能因市場因素而上下波動,此處淨值僅供參考,部份基金採雙軌報價,實際交易以基金公司所公告的買回價/賣出價為計算基礎。

漲跌 / 漲跌幅(%):

顯示該基金相較於「前一個交易日」淨值的變動金額與百分比。這是判斷基金單日表現最直接的指標。正數代表上漲,負數則為下跌。提醒投資人,短期的波動基金淨值變化不完全代表長期的基金績效。

破解迷思—基金淨值越高越好嗎?

這是投資基金最常見的迷思之一。許多人會直覺地認為,淨值200元的基金肯定比淨值20元的基金「更好」或「更會漲」。然而,這個觀念是完全錯誤的。

基金淨值的高低,主要反映的是「成立時間的長短」與「過去累積的漲幅」,它是一個歷史結果,並不能作為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讓我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 A基金:成立於10年前,發行時淨值為10元。經過10年的成長,如今淨值來到200元。
  • B基金:上個月剛成立,發行時淨值也是10元。目前淨值為11元。

我們能說A基金就一定比B基金好嗎?不能。A基金的高淨值只代表它在過去10年取得了驚人的成長。而B基金雖然淨值低,但它可能在未來複製甚至超越A基金的表現。

判斷基金表現的關鍵,在於「漲跌幅(%)」,而非「淨值數字」。

假設在今天,A基金(淨值200元)上漲了1%,其淨值會增加2元,來到202元。而B基金(淨值11元)也上漲了1%,其淨值會增加0.11元,來到11.11元。對於同樣投入10萬元的投資人來說,兩檔基金今天為他們帶來的報酬率是完全相同的,都是1%。

因此,在挑選基金時,應該將重點放在基金的投資策略、經理團隊、長期績效趨勢(年化報酬率)、風險指標(如標準差、夏普值)等,基金經理公司以往之經理績效不保證基金之最低投資收益,投資人仍須審慎評估,而不是被淨值的高低數字所迷惑。

配息與淨值的連動—為何基金配息後淨值會下跌?

對於偏好有穩定現金流的投資人來說,「配息型基金」極具吸引力。但他們常常發現一個現象:每次收到配息後,基金的淨值似乎就應聲下跌了。這是否代表投資虧損了呢?

答案是:這是正常的,不代表虧損。

基金的配息,本質上是將基金的一部分資產以現金的形式返還給投資人。這個動作稱為「除息」。可以想像基金是一個大水桶,裡面的水就是基金的總淨資產。配息就像是從水桶中舀一部分水出來分給大家,水桶裡的水位(總淨資產)自然會下降,導致每一單位的淨值也跟著降低。

您獲得的現金配息,正好彌補了淨值下跌的部分。您的「總資產」(持有的基金市值 + 收到的現金配息)在除息前後的瞬間是維持不變的。

「配息來源可能為本金」的真相

在各基金公司的公開說明書或網站上,您一定會看到這句警語:「基金之配息來源可能為本金」。這句話常讓投資人感到恐慌,擔心基金公司是不是拿自己投入的錢來配給自己。

事實上,這裡的「本金」有廣義的解釋。在投資人申購後,基金配息的來源順序通常如下:

  • 1. 可分配淨收益:來自投資組合中的股票股利、債券利息等。
  • 2. 已實現資本利得:基金經理人買賣證券所賺取的價差。
  • 3. 前期未分配之收益或資本利得
  • 4. 本金:當以上來源不足以支付預計的配息率時,才可能動用到這部分。而這裡的「本金」可能指投資人最初投入的資金,也可能包含了尚未實現的資本利得(即帳面上漲但還未賣出的部分)。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一檔基金的「總報酬率」是否長期低於其「年化配息率」。

  • 總報酬率:包含淨值成長與現金配息的總和回報。
  • 年化配息率:基金一年下來預計配發的利息比率。

如果一檔基金的總報酬率長期都追不上它的配息率,那它就真的是在「挖東牆補西牆」,不斷侵蝕原始投資的價值,導致其長期淨值走勢持續下滑。反之,若總報酬率能穩定高於配息率,代表基金在配息之餘,仍有足夠的獲利能力讓淨值成長,這才是一檔健康的配息型基金。

常見問題 (FAQ)

Q1: 基金淨值一天更新幾次?通常在什麼時候?

A: 一天只會更新一次。台灣的投信基金通常在每個交易日的晚間 6 點到 9 點之間陸續公布當天的淨值。實際時間依各投信公司的作業流程而定。

Q2: 我在早上10點下單申購基金,成交價是看當時的淨值嗎?

A: 不是。基金交易採「未知價交易原則」(Forward Pricing)。無論您在當天幾點下單,只要在交易截止時間(通常是下午3:30或4:00)前完成,您的申購或贖回都會以「當天收盤後計算出的淨值」來成交。這個價格在您下單的當下是未知的,最終成交價會顯示在交易確認的公告中。

Q3: 淨值很低的基金,例如剛成立淨值在10元附近的,是不是比較有成長潛力?

A: 這是一個常見的迷思。淨值低只代表它很「年輕」或是過去表現不佳。其未來的成長潛力,取決於市場趨勢、基金經理人的操盤能力及其投資策略,與當前的淨值高低無關。

Q4: 看到基金標示「配息來源可能為本金」,是不是就代表這檔基金很差,應該避開?

A: 不一定。這句話現在是台灣金管會規定的標準警語,幾乎所有配息型基金都會標示。關鍵不在於這句話本身,而在於您需要去檢視這檔基金的「總報酬率」是否長期、穩定地高於其「年化配息率」。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代表基金有能力在配息後持續成長,無需過度擔憂。

Q5: 基金淨值表上的「累積型」和「配息型」有什麼不同?我該怎麼選?

A: 主要差別在於投資收益的處理方式。

  • 累積型 (ACC):會將基金所產生的股利、利息等收益,自動再投入到基金中,購買更多單位數,以發揮「複利」效果。其淨值成長速度會比配息型快。適合不需要現金流、追求長期資產最大化的投資人。
  • 配息型 (Dis / Inc):會定期(如每月、每季、每年)將收益以現金的方式發放給投資人。適合需要穩定現金流的退休族或有固定開銷需求的投資人。

兩者沒有絕對好壞,端看您的個人理財目標來選擇。

Q6: 申購基金時的銷售費用如何計算?

A: 上述表格所列的銷售費用僅供參考,實際費率以各銷售機構為主。投資人在不同通路(如銀行、券商、基金平台)進行基金銷售交易時,其手續費的實際費率可能會有所不同,申購前應向該銷售機構確認。另外,有關短線交易規定資料亦僅供參考,實際規定應以基金公開說明書為主。

總結

基金淨值是衡量基金價值的基礎,但絕非評斷其優劣的唯一標準。經過本文的深入剖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個關鍵結論:

  1. 淨值是價值非價格:基金淨值反映的是基金每一單位的資產價值,其每日的變動來自於投資組合的市場表現。
  2. 重點在於成長率:比較基金表現時,應關注「漲跌幅(%)」與長期的「總報酬率」,而非淨值的絕對數字高低。淨值高低與未來潛力沒有直接關聯。
  3. 除息是正常現象:配息後淨值下跌是必然的資產返還過程,投資人應將重點放在除息後的「填息」能力,也就是淨值能否回升至除息前的水準。
  4. 審慎評估配息來源:面對高配息率的基金,務必檢視其總報酬率是否能長期覆蓋配息,避免賺了利息卻賠了本金的窘境。

投資理財是一條持續學習的道路。所有境內基金經主管機關核准在國內募集及銷售,惟不表示絕無風險。基金經理公司除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外,不負責本基金之盈虧,亦不保證最低之收益。唯有真正理解各項財務指標背後的意義,才能在紛雜的市場資訊中保持清晰的判斷力,為自己的資產做出最穩健的規劃。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