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產品潛力:將 Failure Analysis 從成本中心轉化為價值引擎

在現今高度依賴精密製造與複雜技術的時代,從消費性電子產品(如筆電)到汽車、航太及醫療設備,任何一個微小零件或子系統的故障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導致系統失靈、巨大的經濟損失,甚至危及公共安全。

因此,「失效分析」(Failure Analysis, FA)成為了一門至關重要的學科。它不僅僅是找出問題的「兇手」,更是一套系統性的科學方法,旨在從不同角度深入探究失效的根本原因,並制定有效的解決方案,從而提升產品的可靠度、安全性與市場競爭力。本文將全面探討失效分析的核心概念、標準流程、關鍵技術,並闡述其如何從傳統的「事後補救」演變為現代的「事前預防」。

什麼是失效分析?

失效分析,又稱為故障診斷或故障分析,是一個系統性的調查過程,旨在透過收集和分析數據,確定產品、零件或系統失效的根本原因(Root Cause)以及導致失效的物理或化學故障機制(Failure Mechanism)。其最終目標不僅是解釋「為什麼會壞掉」,更是要回答「如何防止它再次發生」。

失效分析與另外兩個常見的品質管理工具——「根本原因分析」(Root Cause Analysis, RCA)和「失效模式與影響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FMEA)密切相關,但各有側重:

  • 失效分析 (FA):更側重於技術層面,透過物理、化學、電性等檢測手段,對已失效的實體樣本進行深入的科學檢驗,以收集證據並找出失效的具體位置與物理機制。FA是RCA過程中最關鍵的數據收集環節。
  • 根本原因分析 (RCA):是一個更廣泛的問題解決框架,它不僅利用FA的技術數據,還可能涵蓋流程、管理、人員、環境等多個層面的因素,旨在挖掘導致問題發生的最深層次原因。常見的RCA方法包括「五個為什麼(5 Whys)」和「魚骨圖(Ishikawa Diagram)」。
  • 失效模式與影響分析 (FMEA):這是一種「預防性」工具,通常在產品設計(DFMEA)或製程開發(PFMEA)階段進行。它主動預測潛在的失效模式,評估其可能帶來的影響和嚴重程度,並在問題發生前就規劃好控制和預防措施。

總而言之,如果說FMEA是「預測未來」,那麼FA就是「解剖過去」,而RCA則是利用FA的分析結果來「修正現在」,從而確保一個更可靠的未來。

失效分析的重要性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企業投入大量資源進行失效分析,其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提升產品質量與可靠性:透過找出設計或製造過程中的缺陷,企業可以持續改進產品,從源頭上提升其耐用性與穩定性,滿足甚至超越消費者的需求。
  2. 降低營運成本:成功的失效分析可以顯著減少因產品召回、保固維修、生產中斷所帶來的巨大財務損失。防患於未然遠比事後補救更具成本效益。
  3. 維護品牌聲譽與客戶信心:頻繁的產品故障會嚴重侵蝕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透過嚴謹的FA流程解決問題,並向市場展現對品質的承諾,是重建與維護品牌聲譽的關鍵。
  4. 確保供應鏈的穩健性:在現代製造業中,產品由來自全球各地的眾多供應商提供的零組件組裝而成。FA有助於驗證和確保供應鏈中每個環節的零組件都符合品質與可靠度標準。
  5. 法律責任與安全保障:在航空、汽車、醫療等高風險領域,設備故障可能導致災難性後果。詳盡的失效分析報告是釐清事故責任、滿足法規要求以及避免未來訴訟的重要依據。許多公司會委託如ist等具公信力的第三方實驗室提供專業分析服務。

失效分析的標準流程

一個完整且專業的失效分析流程通常遵循一套嚴謹的邏輯步驟,以確保分析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儘管不同產業和產品的具體細節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流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步驟一:接收問題與資訊蒐集 (Problem Reception & Information Gathering)

此為FA的起點。分析人員需盡可能詳細地收集與故障相關的所有資訊,包括:

  • 產品資訊:型號、序號、生產批號、RMA(退貨授權)號碼。
  • 客戶描述:客戶是如何發現問題的?故障裝置發生時的操作環境(溫度、濕度、負載等)為何?故障是突發性的還是漸進性的?
  • 客觀證據:故障品、正常品(用於對比)、現場照片、影片、測試數據記錄等。

步驟二:初步檢查與失效驗證(非破壞性分析)

在不破壞樣本原始狀態的前提下,進行初步的外部檢查和電性驗證。這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因為任何魯莽的拆解都可能破壞關鍵證據。

  • 外觀檢查:使用高倍率光學顯微鏡(OM)或3D數位顯微鏡,檢查是否有裂紋、變色、腐蝕、燒毀、機構損傷等異常。
  • 電性驗證:使用半導體參數分析儀、示波器等設備,嘗試重現(Replicate)客戶描述的電性故障現象,如開路、短路、漏電流過高或電壓異常等。這個分析動作對於後續的電性故障分析至關重要。
  • 非破壞性內部檢查

X射線檢測 (X-ray):用於觀察內部結構,檢查是否有斷線、空焊、晶片破裂或封裝內部的缺陷。

超音波掃描 (SAT/CSAM):用於檢測材料內部的分層(Delamination)、空洞(Void)等缺陷,尤其在IC或pcba封裝分析中非常有效。

步驟三:故障定位 (Failure Site Localization)

當非破壞性分析無法直接看到問題點時,需要利用更精密的儀器來鎖定故障發生的確切物理位置。

  • 微光顯微鏡 (EMMI):偵測因漏電或飽和導通而產生的微弱光子,精確定位漏電路徑。
  • 雷射光束電阻異常偵測 (OBIRCH):利用雷射光束掃描晶片表面,透過偵測電阻的微小變化來定位金屬線路中的空洞或短路點。
  • 熱點偵測 (Thermal EMMI/InSb):利用紅外線偵測器,感應故障點因異常電流流動而產生的微小熱點。

步驟四:樣品製備 (Sample Preparation)

為了對定位到的故障點進行微觀分析,需要對樣品進行精密的處理。

  • 開蓋 (Decapsulation):用化學蝕刻或雷射方式去除IC的塑膠或陶瓷封裝,暴露內部晶片。
  • 層次去除 (Delayer):逐層去除晶片上的金屬和介電層,以觀察特定層級的結構。
  • 剖面研磨 (Cross-section):將樣品從特定位置切開並進行研磨拋光,以觀察其縱向截面結構。聚焦離子束(FIB)系統可用於進行奈米級的精準剖切。

步驟五:物理性失效分析 (Physical Failure Analysis – PFA)

這是整個流程的核心,利用高解析度的顯微分析工具,對故障點的形貌、結構和成分進行深入分析。

  •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 (SEM):提供奈米級的高解析度影像,用於觀察斷口形貌、金屬晶粒、微裂紋等。
  • 能量色散X射線光譜儀 (EDS/EDX):與SEM配合使用,對微區進行元素成分分析,用於鑑定污染物或確認材料成分是否正確。
  • 穿透式電子顯微鏡 (TEM):解析度比SEM更高,可觀察到原子級的晶格結構,用於分析半導體製程中的細微缺陷,例如對太陽能電池的效率衰減進行分析。

步驟六:根本原因分析與對策擬定

綜合以上所有收集到的數據和證據,分析團隊(通常包括設計、製程、品保等多方人員)共同探討,找出導致失效的根本原因。例如,焊點疲勞斷裂(失效模式)可能是由於熱膨脹係數(CTE)不匹配導致的熱循環應力(根本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短期(篩選庫存)和長期(修改設計、更換材料)的改善對策。

步驟七:對策驗證與報告撰寫

提出的對策需要經過嚴格的實驗驗證(如A-B-A驗證,即比較改善前、改善後、再移除改善方案的狀態),確保其有效性與性能。最後,將整個分析過程、發現、結論和建議措施,詳細記錄在正式的失效分析報告中,作為未來產品開發和品質改善的重要依據。

常見的失效分析技術與工具

分析類別 技術/工具 主要用途
非破壞性分析 光學顯微鏡 (OM) 基礎外觀檢查,觀察顏色、形狀、表面特徵。
  2D/3D X射線檢測 檢查內部結構,如打線、焊點、PCB內層線路。
  超音波掃描顯微鏡 (SAT) 檢測材料內部分層、空洞、裂紋。
  電性量測 (I-V Curve) 驗證開路、短路、漏電等電性失效特性。
電性故障定位 (EFA) 微光顯微鏡 (EMMI/InGaAs) 定位漏電、閂鎖效應等發光點。
  熱點偵測 (Thermal EMMI) 透過偵測異常溫升來定位高電阻或短路點。
  雷射光束偵測 (OBIRCH) 定位金屬互連線路中的高電阻缺陷或空洞。
  電子束感應電流 (EBIC/EBAC) 在SEM中定位半導體P-N接面的缺陷。
樣品製備 化學/雷射開蓋 (Decap) 去除IC封裝,暴露內部晶片。
  聚焦離子束 (FIB) 進行奈米級的精準定點剖面、線路修改。
  離子束/傳統剖面研磨 製作大面積的截面樣品以供觀察。
物理性失效分析 (PFA)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 (SEM) 高解析度形貌觀察,如裂紋、疲勞條帶、腐蝕形貌。
  能量色散X射線光譜儀 (EDS) 微區元素成分分析,鑑定異物或材料。
  穿透式電子顯微鏡 (TEM) 原子級解析度,分析晶體缺陷、薄膜結構。
  原子力顯微鏡 (AFM) 探測樣品表面奈米級的形貌與粗糙度。

從事後分析到事前預防:模擬的角色

傳統的失效分析本質上是「被動的」,它在問題發生後才介入。然而,隨著電腦輔助工程(CAE)技術的飛速發展,FA正朝著「主動預防」的方向演進。可靠性物理學(Physics of Failure)結合模擬軟體,使工程師能夠在產品設計階段就預見潛在的弱點。

例如,利用有限元素分析(FEA)軟體,工程師可以:

  • 模擬熱循環效應:分析不同材料(如晶片、基板、焊料)因熱膨脹係數(CTE)差異,在溫度變化下產生的應力,從而預測焊點的疲勞壽命。
  • 模擬機械衝擊與振動:評估產品在跌落或運輸過程中,印刷電路板(pcba)的變形程度以及電子元件承受的應力,防止焊盤坑裂或元件斷裂。
  • 模擬散熱效能:透過熱流分析,找出設計中的熱點,優化散熱方案,避免元件因過熱而提早失效。

將模擬技術與實體分析結合,不僅能大幅提升分析的速度與準確性,更能大幅加速故障原因的診斷,重要的是,它能在產品投入量產前就將潛在的可靠性風險降至最低,真正實現從「分析失效」到「設計可靠」的飛躍。

常見問題 (FAQ)

Q1: 失效分析 (FA) 和根本原因分析 (RCA) 有什麼不同?

A1: FA 主要聚焦於透過科學儀器和技術手段,對失效樣本進行物理、化學或電性的檢測,以確定失效的具體位置和物理機制。RCA 則是一個更宏觀的問題解決流程,它利用 FA 提供的技術證據,並結合對流程、人員、環境等其他因素的考量,旨在找出導致問題發生的最深層、最根本的原因。簡言之,FA 是 RCA 的重要數據來源。

Q2: 什麼是 FMEA?它和 FA 有什麼關係?

A2: FMEA(失效模式與影響分析)是一種預防性的風險評估工具,在產品設計或製程開發階段使用,目的是「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失效模式並提前採取措施。而 FA 則是在失效「已經發生」後進行的調查分析。兩者關係密切:FMEA 中預測的失效模式,可以指導 FA 的分析方向;而 FA 發現的未知失效模式,則可以反過來豐富和完善未來 FMEA 的知識庫。

Q3: 進行失效分析時,最重要的第一步是什麼?

A3: 最重要的第一步是「完整的資訊收集」與「保持樣本原始狀態」。在動手分析前,必須盡可能全面地瞭解故障發生的背景、環境和現象,並絕對避免在未經非破壞性檢查前對樣本進行任何可能破壞證據的操作(如拆解、通電等),因為第一手證據一旦被破壞,後續的分析將變得極其困難甚至無法進行。

Q4: 為什麼非破壞性分析如此重要?

A4: 非破壞性分析(如外觀檢查、X光、超音波掃描)之所以重要,原因有二:第一,它可以在不損壞樣本的情況下獲取大量關於內部結構和缺陷的寶貴資訊,有時甚至能直接找到問題點。第二,它可以為後續的破壞性分析(如開蓋、剖面)提供精確的指導,避免盲目操作,確保能夠精準地對故障區域進行深入研究,最大程度地保護了失效的原始證據。

總結

失效分析是一門跨越多個學科領域的精密科學,它從一個看似單純的故障現象出發,透過系統化的流程和先進的分析工具,層層深入,最終揭示問題的本質。它不僅僅是修復一個已損壞的產品,更是驅動企業技術創新、製程優化和品質文化提升的核心動力。在未來,隨著產品日益複雜化與微型化,失效分析的重要性將有增無減,而其與模擬技術的深度融合,也必將引領製造業邁向一個更高可靠度的新時代。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