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解析COP的歷史脈絡、主辦國選定機制,並探討近期峰會的主要議題與未來挑戰,協助讀者全面了解COP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角色。
什麼是聯合國氣候峰會(COP)?
COP 是聯合國氣候峰會,全稱為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這是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的重要年度會議。自1995年以來,每年召開一次,旨在促進世界各國就氣候變遷問題進行協商與合作。該會議是《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的最高決策機構,屬於非政府組織,迄今已有197個締約國參與,每年各國都會派代表團出席。
COP的歷史上,曾達成多項重要協議。例如,1997年的COP3通過了《京都議定書》,為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設定具體目標。2015年的COP21則達成了《巴黎協定》,各國承諾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的2°C以內,並努力限制在1.5°C以內。
近期,2024年的COP29於11月11日至22日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本屆會議的重點議題包括:
- 氣候融資:討論為開發中國家提供資金,以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已開發國家承諾每年提供至少3000億美元的氣候資金,但發展中國家認為這一數額遠遠不足,要求增加至超過1兆美元。
- 化石燃料轉型:討論如何加速從化石燃料轉向可再生能源,以實現《巴黎協定》設定的溫控目標。儘管此前達成了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共識,但全球化石燃料的使用和銷售量仍在增長。
- 碳市場規則:制定全球碳市場的運行規則,確保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減少是真實、經過驗證且可衡量的。這將允許已開發國家為開發中國家的企業在減排項目付費補助,並利用這些項目來履行改善氣候目標。
此外,COP29也強調各國需更新各自的國家自定貢獻(NDC,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以實現2030年的減排目標。根據聯合國的報告,即使各國都達成淨零承諾,本世紀末地球升溫幅度仍可能達到2°C。因此,敦促各國在接下來的NDC中強化減碳承諾,達到將升溫控制在1.5°C所需的條件,至關重要。
2024年COP29和2025年COP30在哪一國舉行?
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9)於2024年11月11日至22日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亞塞拜然的經濟高度依賴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因此由該國主辦氣候峰會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討論。
第30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30)計劃於2025年11月在巴西的貝倫市(Belém)舉行。貝倫位於亞馬遜雨林的北部,被稱為「亞馬遜之門」,此次選址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強調亞馬遜地區在全球氣候議程中的核心地位。
然而,貝倫在基礎設施方面面臨挑戰。截至2024年,該市約有23%的居民無法獲得飲用水供應,83%的住戶未接入污水處理系統。為了迎接預計約5萬名與會者,巴西政府計劃通過增加郵輪住宿、利用公共學校、新建酒店和軍事設施等方式,提供額外的床位。
此外,巴西總統魯拉預計將任命該國首席氣候外交官安德烈·科雷亞·杜·拉戈(Andre Correa do Lago)為COP30主席,強調巴西在全球氣候談判中的積極角色。
COP的主辦國如何產生?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方會議(COP)的主辦國是透過特定程序產生的。首先,聯合國將成員國劃分為五大區域集團,分別是:
- 非洲國家
- 亞太國家
- 東歐國家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
- 西歐及其他國家
COP的主辦權由這五大區域集團輪流擔任。當輪到某個區域集團時,該區域內的國家會進行內部協商,選出下一屆的主辦國。達成共識後,提案提交至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秘書處。經由締約方大會(COP)初步決議後,再提交至「締約方大會局」(Bureau of the COP)確認。隨後,秘書處會評估該國的後勤、科技、財務等能力,以確保其能夠成功舉辦會議。
被選定為主辦國的國家,會提名一位候選人擔任當屆COP主席。此提名需經該區域集團內的成員國協商,達成一致意見後,將提名通知UNFCCC秘書處。在COP開幕時,正式確認該提名人選為大會主席,並與前任主席進行交接。
COP主席的主要職責是遵守會議程序規則,確保會議順利進行,並與各國談判代表合作,就關鍵議題達成共識。各方期望主席具備推動氣候行動的雄心,確保每屆COP都能取得積極成果。
然而,主辦國的選定過程並非總是一帆風順。以COP29為例,原定由東歐國家主辦,但由於多個國家申辦且存在地緣政治爭端,導致協商過程複雜。最終,亞塞拜然在其他競爭國退出後,獲得主辦權。
此外,主辦國需承擔相當大的財務和後勤責任,包括提供適當的會議場地、確保基礎設施完善,以及維護安全等。因此,部分國家可能會因資源限制而選擇與其他國家合作主辦。例如,COP23由斐濟擔任主席國,但會議地點設在德國波昂。
值得注意的是,主辦國的選擇也可能引發爭議。例如,亞塞拜然經濟高度依賴化石燃料,且人權紀錄不佳,這使得其作為COP29主辦國的資格受到質疑。
COP28、29、30主要關心的議題為何?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每年召開,旨在全球協調應對氣候變遷的策略。以下是第28屆(COP28)、第29屆(COP29)和第30屆(COP30)大會的主要關注議題:
COP28(2023年,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
- 全球盤點(Global Stocktake):根據《巴黎協定》第14條規定,2023年進行首次全球盤點,評估各國自2015年簽署協定以來的減碳進展。報告顯示,若要達成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C以內的目標,需在2030年前減少43%的碳排放(以2019年為基準)。
- 損失與損害基金(Loss and Damage Fund):在COP27上,各國同意設立該基金,以援助受氣候災害影響的國家。COP28期間,基金的運作機制進一步確立,並獲得多國承諾資助,共計約7.26億美元。
- 化石燃料的逐步淘汰:COP28討論了逐步淘汰未經碳捕捉技術處理的化石燃料的議題,強調加速能源轉型,提升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
COP29(2024年,亞塞拜然)
雖然目前對COP29的詳細議程資訊有限,但預計將延續COP28的討論重點,特別關注以下議題:
- 新氣候融資目標的制定:各國將協商新的氣候融資目標,以反映氣候變遷下的調整需求,確保資金有效支持全球減碳與適應行動。
- 強化國家自定貢獻(NDCs):各國需提交更新的NDCs,設定更具雄心的減碳目標,以確保全球升溫控制在1.5°C以內。
COP30(2025年,巴西)
COP30將是實現《巴黎協定》目標的關鍵節點,預計關注以下議題:
- 全面評估全球減碳進展:在首次全球盤點後,COP30將深入評估各國的減碳措施與成效,確保全球減碳路徑與1.5°C目標一致。
- 推動技術創新與合作:強調低碳與零碳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促進國際間的技術合作與知識分享,加速全球能源轉型。
- 強化氣候適應與韌性建設:關注氣候變遷對脆弱地區的影響,制定策略提升社會與生態系統的適應能力與韌性。
COP 的「藍區」和「綠區」是什麼?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會議(COP)中,會場通常劃分為兩個主要區域:「藍區」(Blue Zone)和「綠區」(Green Zone)。
- 藍區:這是官方的會議區域,僅開放給締約方代表、經認證的觀察員代表及媒體。所有正式的會議談判、高峰會、圓桌會議及各國主辦的展覽、文化活動,都在藍區舉行。
- 綠區:這是開放給所有參加者的區域,從個人、組織到企業皆可進入。在綠區,原住民、青年、婦女等多元民間團體,透過申請後,可以在此布展或舉辦活動,展示他們為應對全球氣候挑戰所做的貢獻和解決方案,並對全球發聲。
以COP28為例,綠區設有十大主題中心,包括能源轉型中心、科技與創新中心、氣候金融中心、綠色教育中心、知識中心、青年中心等。其中,能源轉型中心規模最大,展示了各種與可再生能源和永續發展相關的創新技術和項目。
綠區的設立,旨在促進政府與私營部門的共同合作,應對氣候變遷。它為各界提供了一個平台,讓所有人的聲音和解決方案得以呈現,共同尋求加速實現淨零排放的前瞻性解方。
關於COP的常見問題
COP幾年舉辦一次?
聯合國氣候變化締約方會議(COP)每年舉行一次,旨在討論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自1995年首次會議以來,COP已成為各國協商氣候政策和行動的重要平台。
COP會議對台灣有哪些影響?
儘管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國,無法正式參與COP會議,但COP所達成的全球氣候政策和協議對台灣仍有間接影響。例如,國際間對減碳和環保的要求可能影響台灣的貿易、產業政策和環境標準。因此,台灣需要關注COP的決策,以調整自身的環境政策和產業發展方向,確保與國際趨勢接軌。
COP28 呼籲到 2030 年全球再生能源增加幾倍?
在COP28會議上,國際能源署(IEA)報告指出,為實現到2030年全球再生能源容量增加三倍的目標,需要各國迅速採取行動,特別是在擴展電網連接和電池儲能方面。 這意味著全球再生能源容量需從2022年的約3.4太瓦(TW)增至11TW。 然而,截至目前,僅有少數國家更新了其再生能源目標,全球在實現該目標方面仍面臨挑戰。
總結
COP作為全球氣候治理的重要平台,承擔著協調各國氣候政策、推動減碳目標與強化國際合作的關鍵任務。COP28至COP30的討論焦點涵蓋氣候融資、能源轉型與全球碳市場規則,反映出各國在應對氣候危機上的多元挑戰與合作需求。儘管面臨地緣政治與經濟利益的複雜糾葛,COP仍致力於推動全球朝向1.5°C升溫控制目標邁進。未來,各國需進一步強化減碳承諾、擴大再生能源發展,並確保氣候資金的公平分配,以實現永續發展與氣候韌性的全球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