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頭鷹,學名為鴞形目(Strigiformes),是充滿神祕色彩的夜行猛禽。牠們碩大的雙眼、可大幅度轉動的頭部以及因特殊羽毛構造而具備的無聲飛行能力,長期以來在世界各地文化中扮演著智慧、幸運,或是不祥、恐懼的矛盾角色。
在台灣,這座生態豐富的島嶼上,棲息著多達12種貓頭鷹種類,從都市綠地到三千公尺的高山,從離島蘭嶼到本島的溪流平原,都能發現牠們的蹤跡。本文將為您揭開這12位暗夜王者的神祕面紗,深入瞭解牠們的習性、棲地與所面臨的挑戰。
台灣的貓頭鷹家族
台灣的貓頭鷹種類可依其居留習性,主要分為「留鳥」與「候鳥」兩大類。留鳥是長年棲息於台灣的物種,共有8種;候鳥則是在特定季節遷徙來台,共4種,其中褐鷹鴞更是兼具留鳥與候鳥特性的物種。
一、 本地守護者:台灣的8種留鳥貓頭鷹
這些貓頭鷹長年生活在台灣,是本地生態系不可或缺的一環。以下依體型由大至小介紹:
黃魚鴞(Tawny Fish Owl, Ketupa flavipes)
- 特徵:台灣身形最大的貓頭鷹,以魚、蝦、蛙類等水棲生物為主食,是溪流環境的頂級掠食者。
- 棲地:仰賴乾淨、生態豐富的溪流及周遭的原始森林。牠們需要大型樹木的樹洞或大型附生蕨類作為巢位。
- 現況:由於溪流整治工程導致河道水泥化、棲地單一化,以及周遭森林的開發,黃魚鴞的生存正面臨嚴重威脅,族群數量極為稀少。
褐林鴞(Brown Wood Owl, Strix leptogrammica)
- 特徵:體型僅次於黃魚鴞的第二大貓頭鷹,其叫聲深沉,有時被形容為宛如嬰兒啼哭,令人印象深刻。
- 棲地:主要棲息於原始闊葉林中,行蹤隱密,多半隻聞其聲不見其影,相關的生態研究相當不易。
- 分佈:除了台灣,也廣泛分佈於喜馬拉雅山區至東南亞一帶地區。
東方草鴞(Eastern Grass Owl, Tyto longimembris)
- 特徵:台灣唯一的草鴞科成員,擁有蘋果般的面盤,是唯一在地面草叢中築巢和休息的貓頭鷹。
- 棲地:偏好在低海拔的開闊草原及蔗田區域活動,以鼠類為主要食物。
- 現況:名列第一級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其棲地與人類活動範圍高度重疊,常因農地開發、鳥網誤捕,以及因捕食了中毒老鼠而二次中毒(鼠藥威脅),生存處境極度艱難。
東方灰林鴞(Himalayan Owl, Strix nivicolum)
- 特徵:擁有渾圓的頭部與深邃的黑眼睛,叫聲是經典的「忽~忽~」。
- 棲地:東方灰林鴞是台灣所有貓頭鷹中棲息海拔最高的種類,主要分佈於海拔1800至3000公尺的中高海拔山區,偏好針闊葉混合林。
- 現況:近年來面臨部分攝影愛好者不當的誘拍行為,如使用強光、播放鳥音甚至活體誘餌,對其造成嚴重幹擾與傷害。
領角鴞(Collared Scops Owl, Otus lettia)
- 特徵:台灣最貼近人類生活的貓頭鷹,有著顯著的耳狀羽簇。
- 棲地:適應力強,是典型的「都市叢林新住民」。除了中低海拔的森林,現已廣泛出現在都市公園、校園綠地中,以昆蟲、壁虎、小型鳥類為食。
蘭嶼角鴞(Lanyu Scops Owl, Otus elegans)
- 特徵:達悟族語中稱為「都都霧(Totoo)」,是僅分佈於蘭嶼的特有亞種。早年曾被視為其他角鴞的亞種,後因其獨特的鳴叫聲而被獨立出來。
- 棲地:高度依賴島上的天然樹洞繁殖,但牠們對巢穴非常挑惕,對洞口大小、內部環境要求極高。天然樹洞的形成不易,加上天災與人為開發,適合的巢位減少已成為其族群延續的隱憂。
黃嘴角鴞(Mountain Scops Owl, Otus spilocephalus)
- 特徵:體型小巧,因其喙部和虹膜皆為鮮黃色而得名。全身大致呈黃褐色,是台灣山區普遍的留鳥。
- 棲地:廣泛分佈於中低海拔山區森林,其鳴叫聲是辨識度極高的單音,在夜晚的山林中相當清晰。
鵂鶹(Collared Owlet, Glaucidium brodiei)
- 特徵:擁有台灣最迷你身形的貓頭鷹,身高僅約15公分。牠性情兇猛,被暱稱為「山林小辣椒」,能捕食體型比自己大的獵物。
- 習性:與多數貓頭鷹不同,鵂鶹是少數在白天活動的種類,常在晨昏時刻捕食小型鳥類或昆蟲。
二、 遠道而來的訪客:台灣的4種候鳥貓頭鷹
褐鷹鴞(Brown Hawk-Owl, Ninox scutulata)
- 居留特性:在台灣同時有留鳥族群與過境的候鳥族群,展現了特殊的居留彈性。
- 特徵:外型像鷹,頭部圓而無角羽,眼睛為亮黃色,廣泛分佈於亞洲地區。
長耳鴞(Long-eared Owl, Asio otus)
- 居留特性:稀有的冬候鳥。
- 棲地:冬季遷徙來台時,偏好在平原、農耕地或防風林中度冬,其顯著的長耳羽在靜止時非常醒目。
短耳鴞(Short-eared Owl, Asio flammeus)
- 居留特性:與長耳鴞同為稀有的冬候鳥。
- 習性:是少數可在白天活動的貓頭鷹,常在開闊的草原或廢耕地區域上空盤旋,尋找小型哺乳類為食。
東方角鴞(Oriental Scops Owl, Otus sunia)
- 居留特性:其繁殖地遍及西伯利亞、中國北方與日本等高緯度地區,在秋季時會向南遷徙,台灣便是其重要的過境點之一,提供牠們春秋兩季短暫停留的機會。
- 特徵:體型嬌小,容易與黃嘴角鴞混淆。其最大特色是其羽毛擁有兩種不同的色型(羽色型態):褐色型與較少見的紅色型。
台灣貓頭鷹物種資訊總表
中文名 | 學名 | 居留類型 | 主要棲地 | 體型大小(相對) |
---|---|---|---|---|
黃魚鴞 | Ketupa flavipes | 留鳥 | 乾淨溪流、原始森林 | 最大 |
褐林鴞 | Strix leptogrammica | 留鳥 | 中低海拔原始森林 | 第二大 |
東方草鴞 | Tyto longimembris | 留鳥 | 低海拔草原、農地 | 大 |
東方灰林鴞 | Strix nivicolum | 留鳥 | 中高海拔山區森林 | 中大型 |
領角鴞 | Otus lettia | 留鳥 | 中低海拔森林、都市公園 | 中型 |
蘭嶼角鴞 | Otus elegans | 留鳥(特有亞種) | 蘭嶼闊葉林 | 小型 |
黃嘴角鴞 | Otus spilocephalus | 留鳥 | 中低海拔山區森林 | 小型 |
鵂鶹 | Glaucidium brodiei | 留鳥 | 中高海拔森林 | 最小 |
褐鷹鴞 | Ninox scutulata | 留鳥/候鳥 | 闊葉林、平原 | 中型 |
長耳鴞 | Asio otus | 冬候鳥 | 平原、農地、防風林 | 中大型 |
短耳鴞 | Asio flammeus | 冬候鳥 | 開闊草原、濕地 | 中大型 |
東方角鴞 | Otus sunia | 過境鳥 | 各類型林地、平原 | 小型 |
常見問題 (FAQ)
Q1: 台灣總共有幾種貓頭鷹?
A: 根據目前的紀錄,台灣有12種穩定出現的貓頭鷹,包含8種留鳥與4種候鳥(其中褐鷹鴞兼具兩種身份)。此外,偶爾會有如「縱紋腹小鴞」等迷鳥的紀錄,但通常不計入常規名單。
Q2: 台灣體型最大和最小的貓頭鷹分別是哪一種?
A: 體型最大的是黃魚鴞(Ketupa flavipes),翼展可超過1.2公尺;體型最小的是鵂鶹(Glaucidium brodiei),身高僅約15公分,比一支手機還小。
Q3: 所有的貓頭鷹都是在晚上活動的嗎?
A: 並非所有貓頭鷹都嚴格遵守「晝伏夜出」。例如,台灣體型最小的鵂鶹就經常在白天活動與覓食;而冬候鳥短耳鴞也常在晨昏甚至白晝時分於草原上空飛行狩獵。
Q4: 為什麼貓頭鷹在不同文化中有時是智慧的象徵,有時卻代表不祥?
A: 這源於文化差異。在西方希臘神話中,貓頭鷹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聖鳥。但在傳統漢文化中,因其夜行性與淒厲的叫聲,被附會為「報喪鳥」,視為不祥之兆。然而,在台灣許多原住民族文化中,貓頭鷹則被視為靈鳥、守護神或喜訊的傳遞者,展現了多元的文化觀點。
總結
台灣的12種貓頭鷹,不僅是生態多樣性的重要指標,也在台灣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例如對布農族而言,牠是送子鳥與守護神。然而,這些美麗的猛禽正共同面臨著棲地破壞、毒物威脅與人為幹擾等多重危機。唯有透過更多的研究與教育,凝聚大眾的保育共識,並在生活中採取友善環境的行動,例如支持永續農業、避免使用滅鼠藥、進行生態觀察時保持尊重距離等,我們才能為這些暗夜精靈守護一個得以安心繁衍的家園,讓牠們的鳴叫聲能永遠迴盪在台灣的林間與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