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只給街友一個便當,更給他們一支麥克風:李佳庭的街頭人生重建計畫

她不只給街友一個便當,更給他們一支麥克風:李佳庭的街頭人生重建計畫

在繁華的都市角落,當我們匆忙走過那些蜷縮在長椅或地下道的身影時,心中浮現的或許是「好吃懶做」、「咎由自取」等冰冷的標籤。然而,有一位年輕的社工師,選擇走進這片被社會誤解的陰影之中,用同理心與創新的方法,試圖撕下這些標籤,讓我們看見「無家者」背後一個個真實而立體的人生。她,就是芒草心慈善協會的遊民外展社工——李佳庭。

出生於1990年的李佳庭,不僅僅是第一線的遊民外展社工,更是一位倡議者、作者與社會創革者。她透過創辦「街遊」導覽,讓無家者親口訴說自己的生命故事;她寫下《你不伸手,他會在這裡躺多久?》一文,記錄下街頭的掙扎與淚水。本篇文將深入探討李佳庭的個人歷程、她所推動的創新專案,以及她如何挑戰社會對貧窮與無家可歸的深刻偏見。

從個人傷痛到助人志業:成為社工的初衷

每個助人者的背後,往往都有一段屬於自己的故事。李佳庭的社工之路,源自於她個人生命經驗的刻痕。成長於一個家暴陰影下的家庭,父親的躁鬱症讓本應是避風港的家裡氣氛充滿了不確定性。在最無助的歲月裡,她透過聯絡簿向班導師求救,進而被轉介給一位輔導老師。

那次會面成為她人生的轉捩點。當她試圖用輕鬆的口吻掩飾家庭的傷痛時,輔導老師一臉憐惜地對她說:「這應該是很悲傷的事,妳不用勉強自己故作堅強。」這句溫暖的話語瞬間瓦解了她的心防,也讓她第一次感受到被理解與接納的力量,走出生命的低潮。那一刻,她立下志向,要成為像那位輔導老師一樣,能夠溫暖療癒他人的人。

這份嚮往引領她進入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組,就讀社工系。畢業後,她毅然決然地投入了社工界中相對邊緣、資源也較匱乏的「遊民服務」。對她而言,這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場自我實踐與對社會的溫柔反抗。她曾半開玩笑地說:「我想我這輩子就是要當社工,做好事,積陰德,下輩子才能投胎當個女同志。」這句戲謔的話語背後,是對助人志業最深刻的認同與投入。

創新與實踐:打破「咎由自取」的標籤

在多年的第一線服務中,李佳庭深知僅僅提供物質援助,無法根本性地解決無家者的困境。真正的貧窮,除了物質匱乏,更來自於尊嚴的喪失與社會連結的斷裂。為此,她與芒草心協會的夥伴們共同策劃並執行了多項創新專案,旨在重建無家者的自信與社會價值。

專案名稱 核心理念 目標與影響
街遊 (Hidden Taipei Tour) 培訓無家者為導覽員,講述個人人生故事與艋舺公園、萬華等地區的城市歷史。 提供穩定收入:導覽門票成為他們自力更生的收入來源。
重建自信與尊嚴:從被忽視的街友,轉變為被稱呼「老師」的導覽員,重拾自我價值。
打破大眾偏見:80%的參與者在導覽後對無家者改觀,理解到他們並非懶惰,而是各有生命困境。
起家工作室 組織具備木工、水電等修繕技能的無家者,成立工班,為其他弱勢家庭或社福單位修繕房屋。 透過「弱勢幫助弱勢」的模式,讓無家者從被動的受助者,轉變為主動的助人者,深刻體會到「自己擁有讓人幸福的能力」,從而建立穩固的自我認同。
流浪生活體驗營 讓一般民眾在「流浪導師」的帶領下,親身體驗街頭生活,例如睡公園、當舉牌工、撿回收等。 促進深刻的同理心,讓參與者明白在資源匱乏的處境下,即使再努力也可能入不敷出,進而理解無家者面臨的是結構性困境,而非單純的個人選擇問題。
香香澡堂 在萬華地區設立一個安全、衛生的公共澡堂,採預約制,提供無家者一個可以安心盥洗的空間。 滿足無家者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維護個人尊嚴。同時,澡堂也成為一個重要的服務據點,讓社工能在此與無家者建立穩定、信任的關係。

這些專案的核心,都是將無家者視為「有能力的人」,而非等待救濟的「問題」。透過「街遊」,阿豪大哥得以分享他曾遠赴美國擔任裁縫師的輝煌與跌宕;風趣的小胖大哥則用幽默累積了許多粉絲,在他告別式那天,滿場的追思者證明了他生命的價值。每一次的導覽,都是一次療傷,也是一次對社會大眾的溫柔對話。

揭開街頭的真實面紗:挑戰與看見

李佳庭的工作日常,充滿了外界難以想像的挑戰。第一線的遊民社工不僅面臨低薪與高工時的困境,更要承擔各種服務風險。她目前在芒草心協會負責台北市中正萬華區的遊民外展服務,並以女性無家者為服務大宗之一。

她曾面對每日湧入的通報電話,卻發現多數民眾只是希望社工「把街友趕走」。她也曾為體制的僵化感到無力,例如官方統計的無家者人數遠低於實際黑數,而台北市新北市龐大的無家者們群體,曾一度只有3名社工在服務。在公部門與民眾期待的夾縫中,遊民外展工作的過程充滿挑戰。

她不斷透過演說、訪談與在個人臉書的文字,澄清社會對無家者的普遍誤解,也因此2017關鍵評論網獲選為「未來大人物」。

誤解一:街友好手好腳不工作。

  • 真相:李佳庭指出,高達七成的無家者有工作,但多為舉牌、工地粗工、陣頭、資源回收等高勞力、低薪資且不穩定的非典型工作。他們在工作時與一般人無異,只是當我們看見他們時,通常是他們失業或下工後疲憊的模樣。微薄的薪水讓他們連租一間便宜的雅房都極為困難。

誤解二:他們可以去收容所。

  • 真相:收容所有嚴格的規矩、固定的作息,對於習慣街頭自由或需要半夜去搶臨時工的人來說,並不合適。更重要的是,他們需要睡在離「叫工點」最近的地方,才能在清晨搶到一天的工作機會。

誤解三:他們可以申請社會補助。

  • 真相:台灣的社會福利補助採計「家戶總所得」,許多無家者雖與家人失聯(有些人甚至與老婆離異),但因法律上仍有親子關係,子女的收入會被計算在內,導致他們不符資格。除非提告子女棄養並勝訴,否則難以獲得補助,但多數人因愧疚不願走上這一步。

誤解四:疫情期間,他們是防疫破口。

  • 真相:在三級警戒下,街頭成了無家者們的「家」,他們必須24小時戴著口罩,連睡覺、吃飯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與異樣眼光。同時,他們賴以為生的臨時工中斷,發放物資的慈善團體減少,處境比以往更加艱難。

李佳庭深刻體會到,「比窮更可怕的,是孤單。」許多無家者們即使租了房,也還是會回到艋舺公園,因為那裡有朋友,有連線。他們身上需要的,不僅是棉被和便當,更是被當成一個「人」來尊重的關懷與陪伴。

常見問題 (FAQ)

Q1: 李佳庭是誰?她為何會投入無家者服務工作?

A: 李佳庭是一位出生於1990年的台灣社工師,現服務於芒草心慈善協會,過去也曾任職於遊民外展中心。她投入助人工作的初衷,源於高中時期一位輔導老師的溫暖開導,幫助她走過家暴的陰影,讓她立志成為一個能療癒他人的人。她選擇相對冷門的無家者領域,是希望挑戰社會的刻板印象,並為這群被邊緣化的人們發聲。

Q2: 「街遊」是什麼樣的活動?我該如何參加?

A: 「街遊 (Hidden Taipei Tour)」是芒草心慈善協會的社會企業專案,由李佳庭等街遊專案社工執行。它培訓無家者或前無家者成為城市導覽員,帶領民眾走讀萬華等地區,並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這不僅提供導覽員收入,也促進社會對話。若想參加,可以關注「芒草心慈善協會」的官方網站或社群平台以獲取最新的活動資訊與報名方式。

Q3: 一般大眾對於無家者最常見的誤解是什麼?

A: 最常見的誤解包括:他們是自願流浪且好吃懶做、他們都沒有工作、他們不去收容所是因為不守規矩。事實上,約七成無家者有從事臨時工作,但收入不穩;許多人因工作需求或無法適應團體生活而不去收-所;而多數人是因失業、疾病、家庭失能等結構性因素而陷入困境,並非個人選擇。

Q4: 除了捐款和捐物資,我還能如何幫助無家者?

A: 根據李佳庭與相關組織的建議,您可以:

  • 通報取代驅趕:若在路上看到需要協助的無家者,可撥打1999市民專線或1957福利諮詢專線,描述其地點與狀況,相關單位會派社工前往關懷。
  • 多一份理解:試著放下成見,理解他們背後可能面臨的困境。
  • 及時的協助:在疫情期間,若有多餘的口罩,可以友善地提供給有需要的人。
  • 支持社會企業:參與「街遊」等活動,您的消費就是對他們最直接的肯定與支持。

Q5: 李佳庭的書名是什麼?在哪裡可以找到?

A: 她的著作是《你不伸手,他會在這裡躺多久?:一個年輕社工的掙扎與淚水》,由寶瓶文化出版。您可以在各大實體書店、網路書店(如博客來、Readmoo讀墨電子書等)找到這本書。書中記錄了她在第一線服務現場的真實故事與深刻反思。

總結

從一位因家庭創傷而立志助人的少女,到成為在街頭為無家者撐起一片天的溫柔巨人,李佳庭用她的生命故事與專業實踐,深刻地詮釋了社工的意義。她所做的,遠遠超出了「讓個案不要死」的底線;她透過搭建舞台、創造連結,努力讓每一個被社會遺忘的靈魂,能重新找回身為人的價值與尊嚴。

李佳庭讓我們看見,墜落到社會安全網之外,並非遙不可及,可能只是一場疾病、一次失業或一個錯誤的決定。她的努力提醒著我們,面對弱勢,需要的不是廉價的同情或草率的論斷,而是更深刻的理解、更結構性的支持,以及一份願意伸出手的溫柔。因為當我們願意傾聽,便會發現,每個在街頭漂泊的人生,都承載著值得被細讀的故事。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