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族救星或一場空?Lean3帶給全罩式機車台灣市場的夢想與現實

通勤族救星或一場空?Lean3帶給全罩式機車台灣市場的夢想與現實

在台灣擁擠的都會區,每日通勤的機車騎士總有個夢想:一輛交通工具能兼具機車的靈活、低停車空間需求,同時擁有汽車的舒適,能遮風、避雨、防曬,不必再忍受穿脫雨衣的狼狽與安全帽破壞髮型的困擾。全罩式機車台灣市場似乎正是這個夢想的解答。

過去,Toyota i-Road概念車在車展的驚鴻一瞥點燃了無數人的期待;如今,其精神繼承者「Lean 3」挾帶台灣資金,預告將在2025年正式登台,再次引爆話題。然而,這款創新的交通載具,真能順利駛上台灣街頭,克服眼前的法規高牆與市場考驗嗎?

新世代都會載具:Lean3的魅力與創新

Lean3並非憑空出世,它的前身是曾引發熱烈討論的Toyota iRoad。其核心開發者,正是i-Road的總工程師谷中壯弘,他來自日本。他在2022年創立Lean Mobility公司,將i-Road的先進理念轉化為可量產的Lean3,並成功吸引了台灣六和機械、台裕橡膠、東立物流等企業投資,形成一個堅實的台日聯盟。

Lean3的設計初衷是為了解決高度都市化下的交通壅塞問題。它巧妙地融合了汽車與機車的優點:

  • 舒適的座艙: 採用封閉式設計,配備空調系統,讓駕駛與乘客免於日曬雨淋之苦。車內設有前後雙人座椅,並比照汽車規格配置三點式安全帶,後座更有ISO-FIX兒童安全座椅接口,因此無需配戴安全帽。
  • 汽車化操控: 不同於傳統機車的握把式龍頭,Lean3採用半圓形方向盤、按鍵式排檔與踏板進行操作,提供更接近汽車的駕駛體驗。
  • 創新的動態技術: Lean這個字的意思是「傾斜」。其核心技術「Active Lean System」主動式車身傾角控制系統,能根據車速和轉向角度,主動調整前輪的懸吊系統,讓車身能像機車一樣「壓車」過彎,最大傾斜角度可達28度,確保了高速過彎時的穩定性與靈活性。

性能規格與市場定位

作為一款鎖定都會通勤的微型電動機車,Lean3的規格完全針對城市環境設計。

項目 規格 備註
車身尺寸 (車長x寬x高) 2,470 x 970 x 1,570 mm 車寬僅約傳統房車的一半
軸距 1,800 mm
最小迴轉半徑 3.6 公尺 在狹窄巷弄中具備優異的迴轉能力
驅動方式 後輪輪轂馬達驅動
電池規格 8.1 kWh 磷酸鐵鋰 (LFP) 電池
最高時速 80 km/h
最高續航里程 約 100 公里 (WLTC測試標準) 足以應付每日都會通勤需求
充電方式 AC交流電 使用200V電源約5小時可充滿
座位 1-2人 後座可安裝ISO-FIX兒童安全座椅

Lean Mobility預計在2025年下半年將台灣作為Lean3的全球首發市場,預估售價將落在新台幣20萬至30萬元之間。相較於市面上約12萬元的電動三輪機車,Lean3的價格顯然更高,但其產品定位也截然不同。它提供的是一個更全面、更舒適、更安全的個人移動解決方案,目標客群是那些希望擺脫兩輪機車不便,但又不需要一輛傳統四輪汽車的都會居民。

最大的挑戰:卡在方向盤上的法規高牆

儘管Lean3的產品力誘人,但要在台灣掛牌上路,卻面臨著一道幾乎無法繞過的法規高牆。根據台灣現行的車輛管理法規,Lean3因其三輪結構及動力規格,將被歸類於「L5」級別的普通重型機車。

然而,問題的核心在於「方向控制器」的形式。目前台灣所有關於L類(機車)的審驗法規與安全標準,都僅針對「握把式」控制器進行規範,完全沒有「方向盤式」機車的審驗規則。

換言之,當Lean3向監理單位申請牌照時,審驗機構會發現無法可循。過去已有前車之鑑,英國經典手工車Morgan 3 Wheeler,同樣是前二後一的3輪車配置搭配方向盤,在歐洲被視為汽車,引進台灣時卻因三輪結構只能申請機車牌照,最終因方向盤不符合機車審驗規定,導致無法掛牌,成為一部無法合法上路的收藏品。

因此,Lean3若想順利在台灣上市,只有兩條路:

  • 1. 修改設計: 放棄方向盤,改採傳統的機車握把。但這將完全改變其產品特色與駕駛體驗。
  • 2. 推動修法: 與交通部等主管機關溝通,推動修改車輛安全審驗基準,為「方向盤式三輪機車」增設新的類別或審驗標準。這無疑是一條漫長且充滿不確定性的道路。

市場接受度的潛在疑慮

即便跨越了法規障礙,Lean3仍需面對台灣消費者的實際考驗。綜合過往社群網友的討論,潛在的疑慮包括:

  • 安全性: 雖然全車有車殼包覆,但這種輕量化載具的碰撞安全標準為何?在事故中車體能否提供足夠保護?車門擠壓後是否會影響逃生?
  • 穩定性: 在台灣常見的強烈側風,尤其是在高架橋或空曠路段,Lean3不到一米的窄車身能否維持穩定?
  • 實用性: 雖比汽車小,但寬度仍大於一般機車,這意味著它將失去鑽車縫的機動性。一個標準汽車格雖能停放兩台,但法規是否承認?停車便利性的優勢是否會打折扣?
  • 舒適度: 在台灣炎熱的夏季,其配備的空調系統是否真能提供足夠的冷房效果?車輛的隔音與震動抑制表現如何?

常見問題 (FAQ)

Q1: Lean3 需要戴安全帽嗎?

A: 不需要。根據其設計,Lean3擁有封閉式車艙及三點式安全帶,如同汽車一樣,因此法規上將豁免配戴安全帽。

Q2: Lean3 目前在台灣為何還不能合法上路?

A: 主要原因是法規衝突。它被歸類為L5三輪機車,但台灣的機車法規只針對「握把式」龍頭有審驗標準,對於Lean3採用的「方向盤」並無相關規定,導致無法完成掛牌審驗。

Q3: Lean3 的預計售價和上市時間是多少?

A: 根據原廠規劃,Lean3預計在2025年下半年於台灣上市,預估售價介於新台幣20萬元至30萬元之間。

Q4: Lean3 和過去的 Toyota i-Road 有什麼關係?

A: Lean3可視為Toyota i-Road概念的量產進化版。其開發公司的創辦人谷中壯弘先生正是當年i-Road專案的總工程師,Lean3也使用了部分來自i-Road的授權技術與設計理念。

總結

Lean3的出現,為台灣的個人移動市場帶來了一個令人興奮的可能性。它不僅是一台車,更是一種解決都市交通問題的創新思維。其結合了台灣的資金與零組件供應鏈,更讓這次的上市計畫備受矚目。

然而,橫亙在前的法規問題是其能否成功的最大變數。Lean3的登台之路,不僅是對Lean Mobility公司的考驗,更是對台灣交通法規前瞻性與彈性的一次大哉問。無論最終結果如何,Lean3都已成功點燃了我們對於未來交通的想像,並迫使政府與社會開始思考,當創新的載具敲門時,我們是否準備好為它們敞開一條合法的道路。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