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手握兵權到寄情山水:「司馬」這個官職究竟有多大的反差?

在中國悠長的歷史長河中,「司馬」(拼音:sī mǎ) 不僅是一個顯赫的複姓,更是一個承載著千年變遷的古老官職。它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周朝,最初是掌握國家軍事命脈的最高統帥之一。然而,隨著朝代更迭與制度演變,司馬的職權與地位也經歷了劇烈的起伏。

它曾是將軍幕府中的核心參謀,也曾是唐代文人雅士遭貶謫後的閒散之職,其稱謂的演變,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古代政治、軍事制度的深刻變革。本文將根據相關史書資訊,深入探討「司馬」這一官職從權力巔峯到文人雅稱的完整歷程,並解釋其在不同時期的意思與工作內容。

權傾朝野的中央軍政首長

司馬一職的起源,可上溯至西周時期。當時,周天子設立百官,據信部分官職稱謂源於古老的部落時代,司馬與司徒、司空、司士、司寇並稱為「五官」,地位僅次於「三公」,是執掌國家核心權力的重臣。作為軍政首腦,西周時期的司馬職能廣泛且至關重要,其核心工作主要涵蓋以下三個方面:

  1. 管理軍賦:此處的「賦」不僅指軍費,更包含兵役與軍用物資的徵集與調配。司馬需對全國的土地、戶籍、人口、收成有詳盡的瞭解,以此為據來制定徵兵標準和物資配額。如《左傳》所載,楚國的司馬蒍掩為制定軍賦,曾親自「書土田,度山林,鳩藪澤」,詳細勘查國土資源,再覈定車、馬、甲、兵的數量。當時權力分配明確,如楚國立子比為王,便由公子子皙為令尹,棄疾為司馬。強盛的諸侯國,其司馬甚至有權管理附庸國的軍賦。

  2. 組織軍訓:在「寓兵於農」的古代社會,軍隊多為臨時徵召。司馬的職責便是在農閒時節,定期組織應徵服役的民兵進行軍事訓練和演習,以維持軍隊的戰鬥力。這種訓練並非由前線將領常年執行,而是由司馬作為國家軍事行政部門的首長來統一規劃。

  3. 執行軍法:司馬是軍隊中最高紀律的執行者。《周禮》記載,司馬在軍隊集結時,負責監督全軍,對遲到者可處以極刑;戰前更立下軍令,宣示「不用命者斬之」。無論是軍事演習還是實戰,從普通士卒到貴族將領,一旦違反軍令,皆由司馬執行懲處,以肅軍紀。

到了漢代,司馬的地位迎來了新的高峯,其定義為「主武也」,即掌管軍事之職。漢武帝將太尉改為「大司馬」,並將此榮譽加號於大將軍、驃騎將軍等最高軍職之上,使其成為全國軍事系統的最高統帥。

東漢時期,大司馬更成為獨立設置的正式官職,位列三公,擁有開府置官(建立自己的行政班底)的權力,權勢極盛。此後,大司馬與其下的司馬形成上下級關係,例如《三國志》載,蜀漢的蔣琬既遷大司馬,便以姜維為司馬,姜維便得以「數率偏軍西入」。自隋唐以後,「司馬」也成為兵部尚書的別稱。

將軍幕府的核心參謀

除了作為中央的高級官員,司馬在軍隊建制中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自東周戰國時期起,各路軍隊的主帥之下便設有司馬,作為領兵的軍官,但地位在將軍之下。漢武帝時期進一步規範,大將軍麾下常分為五部,每部皆設司馬一人統領。

這一職位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發生了關鍵轉變。當時,權力日重的將軍們紛紛「將軍開府」,建立起自己獨立的行政與軍事幕僚團隊。在這樣的「府」中,府置司馬一人,其地位僅次於將軍本人,負責掌本府軍事,職能相當於現代軍隊的「參謀長」。他們不僅參與軍事決策,也負責幕府的日常運營,具備濃厚的參謀性質。

晉朝的奠基者司馬氏家族的崛起,便與此職位息息相關。在三國魏時期,司馬懿作為父親,其兒子司馬師、司馬昭憑藉在曹魏軍中擔任重要軍職,逐步掌控軍權,最終發動軍事政變。其中,司馬昭就曾任命山濤為「行軍司馬」,隨軍參贊軍務,此職稱便是始於此時。高平陵之變時,司馬師親率兵馬鎮守的宮門,恰好就是以該官職命名的「司馬門」。

州府佐官與文人貶謫之職

然而,到了唐代,「司馬」的職權與形象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隋時曾一度廢州府之任,不置司馬,但唐代恢復。

在唐代的州級地方政府中,州置司馬一人,作為刺史的佐官、佐吏。但與魏晉時期不同,此時的州司馬多為虛職,並無實際權力。朝廷往往將此職位授予那些因言獲罪、政治鬥爭失敗而被貶斥的官員。將他們外放至偏遠州郡擔任司馬,既保留了其官員身份,又剝奪了其實權,是一種典型的「明升暗降」的選擇。

這一時期的司馬,最著名的代表莫過於詩人白居易。他因仗義執言得罪權貴,被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這次貶謫經歷,催生了其千古名篇《琵琶行》。詩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以及「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的自憐,深刻地描繪了一位才華橫溢卻仕途失意的文人心境。從此,「江州司馬」成為了中國文學中失意才子和貶官的代名詞,司馬一職也蒙上了一層濃厚的悲情色彩。

到了明清兩代,司馬的軍事色彩已蕩然無存,演變為對地方官「清代府同知」的一種文雅稱呼,完全成為了一個榮譽性的代稱。

宋制中的司馬

根據史書記載,宋制中的司馬雖已非軍政核心,但仍有其規制。其官印為銅印墨綬,在正式場合穿著絳色朝服與武冠,體現了其作為武官序列的傳承。

司馬的其他含義

除了官職與姓氏,司馬也是一個星名。據《晉書・卷一一・天文志上》記載,在中國古代星官系統中,「傳舍南河中五星曰造父」,造父是天上的御官,這個星官「一曰司馬,或曰伯樂」。這也將司馬之名與善於相馬的伯樂聯繫在一起,呼應了其官職最初與馬政軍務的淵源。

司馬官職演變一覽表

朝代

地位/性質

主要職責

代表人物/事例

西周

中央核心軍政官員,位次三公

管理全國軍賦、組織軍訓、執行軍法

與司徒、司空等並稱「五官」

漢代

最高軍事統帥(大司馬),位列三公

統領全國軍隊,開府置官

衛青、霍光曾加號大司馬

魏晉南北朝

將軍幕府核心屬官,參謀長

輔佐將軍,總理府中軍事

司馬懿家族、山濤任行軍司馬

唐代

州刺史的佐官,多為虛職

無實際職掌,常用於安置貶官

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作《琵琶行》

明清

地方官「同知」的雅稱

文人雅士間的稱呼

已無實際官職對應

常見問題

問1: 「司馬」這個官職最早是做什麼的?

答: 「司馬」最早起源於西周,是當時國家的五大核心官員(五官)之一,主要職責是掌管全國的軍事行政。這包括管理兵役和軍用物資的徵集(軍賦)、在農閒時組織軍事訓練,以及在軍中執行軍法,是國家最高級別的軍事統帥之一。這個詳細的歷史資訊,可能更適合高中以上或對歷史有濃厚興趣的讀者,而非國中階段的基礎學習。

問2: 為什麼唐代詩人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後會如此傷感?

答: 因為在唐朝,州司馬已經變成一個有官名卻無實際權力的「虛職」。這個職位通常被用來安置那些在政治上失勢、得罪權貴而被排擠出權力中心的官員。對於像白居易這樣抱有政治理想的文人來說,被貶為江州司馬,意味著他的政治生涯遭受重大挫折,被流放到遠離帝王所在的京城,到偏遠之地擔任一個無所事事的閒官,在這種情況下,他感到理想破滅和前途渺茫,因此極為傷感。

問3: 司馬遷、司馬懿和「司馬」這個官職有什麼關聯?

答: 他們之間的關聯體現在兩個層面。首先,「司馬」這個姓氏本身就是由官職名演變而來的,屬於「以官為氏」的一種。司馬遷的祖先很可能就曾擔任過司馬這一官職,後代便以此為姓。其次,對於司馬懿家族而言,關聯則更為直接。司馬懿及其子司馬師、司馬昭在曹魏後期,正是憑藉擔任大將軍、行軍司馬等重要軍事職位,逐步架空了曹魏皇權,最終為其孫司馬炎建立晉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們家族的崛起與其在軍中擔任「司馬」等核心職位息息相關,這段歷史在許多史書中都有詳細記載。

總結

「司馬」一職的千年流變,是中國古代官僚體系與社會文化變遷的縮影。它從一個執掌生殺大權、號令千軍萬馬的實權職位,逐步演變為將軍的智囊、文人的閒職,最終化為一個文雅的代稱。

這條從武到文、從實到虛的演變路徑,不僅反映了中央集權的加強、兵制與地方行政制度的調整,也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歷史典故與文學意象。無論是漢代大司馬的威儀,還是江州司馬的淚水,都共同構成了「司馬」這個詞彙厚重而多元的歷史記憶,為這個世界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資產。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