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英文名稱揭祕:從Bangkok到恭貼瑪哈納空的全方位解析

事實上,這場「正名風波」並非簡單的名稱替換,其背後牽動的是泰國深厚的歷史脈絡、豐富的文化意涵,以及在地認同與全球化認知之間的微妙互動。本文將深入剖析「Bangkok」一詞的由來,揭開其官方全名「恭貼瑪哈納空」的神祕面紗,回顧2022年引發熱議的更名事件始末,並帶您一同探索這座「天使之城」名稱演變的完整故事。

「Bangkok」一詞的由來與國際化

在成為今日繁華的國際都會之前,「曼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城王國時期(約15世紀),當時它僅是昭披耶河(湄南河)下游東岸的一個小型貿易市集和港口。關於曼谷的英文的討論,必須從其原名開始。其名稱「Bangkok」普遍被認為源自泰語的「บางเกาะ」(Bang Ko)。

詞源解析

  • บาง (Bang):在泰語中指「水邊的社區」或「河邊的村莊」,常見於泰國各地許多沿河地區的地名。

  • เกาะ (Ko):雖然現代泰語中意為「島嶼」,但此處的「Ko」據信是從「มะกอก」(Makok)一詞簡化而來,其意思為「橄欖」。

因此,「Bangkok」的原始語意為「水邊的橄欖樹村」,描繪了一個樸實而充滿生機的河岸聚落景象。

隨著17世紀歐洲商人和傳教士的到來,這個地理位置優越的港口逐漸為西方世界所知。特別是法國的工程師與軍隊在該地修建要塞後,「Bangkok」這個名稱開始出現在歐洲的地圖與文件中。為了方便發音,外國人將泰語詞尾的塞音 /ʔ/ 轉變為更易於發音的 /k/,其標準英文發音根據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的資料,奠定了其現代英文發音的基礎。

華人移民,特別是早期的潮州商賈,在曼谷的開埠歷史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根據潮陽話的發音,將「Bangkok」音譯為「曼谷」,此名稱在漢字文化圈中沿用至今,並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乃至中文世界對這座城市的稱呼。儘管後來泰國王朝更迭,首都正式定名,但「Bangkok」作為一個已被國際社會廣泛接受的稱呼,其影響力並未消退,成為了這座城市在全球舞台上的通用名片。

官方全名:金氏世界紀錄最長地名

相對於簡潔的「Bangkok」,泰國首都的官方名稱則有著天壤之別的恢弘與詩意。這個由拉瑪一世國王在1782年遷都時所賜予、後經拉瑪四世國王修訂的儀式性全名,是全球公認最長的地名,並已被列入金氏世界紀錄。

其完整的泰文原名為:

กรุงเทพมหานคร อมรรัตนโกสินทร์ มหินทรายุธยา มหาดิลกภพ นพรัตนราชธานีบูรีรมย์ อุดมราชนิเวศน์มหาสถาน อมรพิมานอวตารสถิต สักกะทัตติยวิษณุกรรมประสิทธิ์

羅馬拼音轉寫

Krung Thep Mahanakhon Amon Rattanakosin Mahinthara Yuthaya Mahadilok Phop Noppharat Ratchathani Burirom Udomratchaniwet Mahasathan Amonpimanawatansathit Sakkathattiya Witsanukam Prasit

中文意譯

「帝釋天所建之神京,快樂之城,充滿著像似統治轉世神之天上住所的巍峨皇宮,充滿九種寶石的宏偉首都,永恆的寶石之城,永不可摧的因陀羅之城,一座由因陀羅下令,並由工巧天毗濕奴建設的城市。」

這個名字融合了古印度語言巴利語和梵語的詞彙,每一個音節或字都承載著宗教、王權與宇宙觀的深刻意涵。為了讓讀者更深入理解其構成,以下將其拆解分析:

泰文

羅馬拼音

中文涵義

กรุงเทพมหานคร

Krung Thep Maha Nakhon

神京大都市 / 天使之城,偉大之城

กรุง (Krung)

kruŋ

京都、首都

เทพ (Thep)

thep

天神

มหา (Maha)

mahaː

偉大的

นคร (Nakhon)

nakhɔːn

城市

อมรรัตนโกสินทร์

Amon Rattanakosin

永恆的寶石,因陀羅的居所

อมร (Amon)

amɔːn

永恆的、不朽的

รัตน (Rattana)

ratana

寶石

โกสินทร์ (Kosin)

kosin

帝釋天 (因陀羅)

มหินทรายุธยา

Mahinthara Yuthaya

偉大的因陀羅之城,不可戰勝

มหินทรา (Mahinthara)

mahinthara

偉大的因陀羅

ยุธยา (Yuthaya)

yuthaya

不可戰勝的 (來自阿瑜陀耶)

มหาดิลกภพ

Mahadilok Phop

宏偉、卓越的世界

มหาดิลก (Mahadilok)

mahaːdilok

宏偉、卓越

ภพ (Phop)

phop

世界、國度

นพรัตนราชธานีบูรีรมย์

Noppharat Ratchathani Burirom

九寶石之都,可喜之城

นพรัตน (Noppharat)

noppharat

九種寶石

ราชธานี (Ratchathani)

raːtshathaniː

首都

บูรีรมย์ (Burirom)

burirom

可喜之城

อุดมราชนิเวศน์มหาสถาน

Udomratchaniwet Mahasathan

豐饒的宏偉皇宮

อุดม (Udom)

udom

豐饒、崇高

ราชนิเวศน์ (Ratchaniwet)

raːtshaniwet

皇宮

มหาสถาน (Mahasathan)

mahaːsathaːn

偉大的地方

อมรพิมานอวตารสถิต

Amon Piman Awatan Sathit

天神化身所居之處

อมรพิมาน (Amon Piman)

amɔːnphimaːn

天神宮殿

อวตาร (Awatan)

awataːn

化身

สถิต (Sathit)

sathit

居住、所在

สักกะทัตติยวิษณุกรรมประสิทธิ์

Sakkathattiya Witsanukam Prasit

由帝釋天指令、毗濕奴所造

สักกะ (Sakka)

sakka

帝釋天 (釋迦)

ทัตติย (Thattiya)

thattiya

下令

วิษณุกรรม (Witsanukam)

witsanukam

毗濕奴 (工巧天)

ประสิทธิ์ (Prasit)

prasit

完成、賜予

這個冗長的官方全名在日常生活中幾乎不被使用,但它象徵著曼谷作為泰國政治、文化和宗教中心的至高地位。值得一提的是,泰國搖滾樂團「Asanee-Wasan」在1989年推出了一首名為《Krung Thep Maha Nakhon》的歌曲,歌詞不斷重複首都的全名,這首歌意外地在當時的音樂節目中廣受歡迎,成為許多泰國人學習和記憶這個全名的流行方式。

2022年正名風波:官方與民間的對話

根據泰媒與中央社報導,2022年2月15日,泰國內閣會議通過了泰國皇家學會(Office of the Royal Society)的提案,決議將首都的英文名稱從「Bangkok」更改為「Krung Thep Maha Nakhon」,並將「Bangkok」以括號形式附註在後。

此消息一出,立即在國內外引發軒然大波。泰國的網路社群如臉書(Facebook)上,「#KrungThepMahaNakhon」迅速成為熱門標籤。來自各地的許多民眾質疑此舉的必要性,認為「Bangkok」已是享譽全球的品牌,貿然更改徒增混亂。反對者批評中央政府「吃飽沒事幹」,而支持者則認為此舉是文化認同的體現,更能反映泰國的本土性,甚至有人提出「Bangkok」在英語世界的某些語境下可能帶有與生殖器相關的不雅諧音笑話,改名有助於提升形象。

面對洶湧的輿論,泰國總理府副發言人拉差達(Ratchda Dhanadirek)緊急出面澄清,強調此次變更的核心目的與執行細節:

  1. 並非廢除「Bangkok」:官方明確表示,「Bangkok」將繼續被承認和使用。新的官方用法將是「Krung Thep Maha Nakhon (Bangkok)」,確保了國際通用性與在地性的並存。

  2. 主要應用於官方文件:此次正名主要影響的是政府公文的文字,旨在使官方的英文名稱與泰國人對首都的實際稱呼保持一致。

  3. 逐步實施:新名稱不會立即生效,將由專責委員會負責監督,並由外交部等相關機構協助後續的作業與發展。

更名背後的動機

綜合各方資訊,此次正名風波背後的動機與觀點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 提升文化主體性:最核心的動機是擺脫帶有殖民色彩的稱謂和彰顯文化認同。採用「Krung Thep Maha Nakhon」作為官方英文名稱,是為了擺脫由外國人普及的稱呼,轉而使用一個真正能代表泰國歷史、宗教和文化的名稱。這與印度將「Bombay」改為「Mumbai」、土耳其將國名改為「Türkiye」的邏輯相似。

  • 統一稱謂:在泰國國內,泰國人從不使用「Bangkok」來稱呼自己的首都,他們普遍使用「Krung Thep Maha Nakhon」或其簡稱「Krung Thep」(意為「天使之城」)。此次更名旨在拉近官方英文用法與民間實際用語的距離。

  • 避免歧義:雖然是次要因素,但確實有討論指出,「Bangkok」的發音在英文俚語中可能引發不雅聯想,更改官方名稱有助於規避這種潛在的尷尬。

名稱演變的歷史脈絡

曼谷的名稱並非一成不變,其演變與泰國的歷史發展緊密相連。

  • 吞武裡王朝時期 (1767-1782):大城王國遭緬甸攻陷後,鄭昭王(King Taksin)在昭披耶河西岸建立了新的首都,是為「吞武裡」(Thonburi)。此時,「Bangkok」仍是指河對岸的那個華人與貿易商聚集的區域。

  • 拉達那哥欣王朝初期 (1782至今):1782年,拉瑪一世將首都從西岸的吞武裡遷至東岸,選定在一個被稱為「拉達那哥欣島」的區域進行城市建設,興建皇宮與寺廟,並賜予了前述的冗長儀式性名稱。城市的發展核心自此轉移至東岸。

  • 現代行政區劃的確立:1971年,位於昭披耶河兩岸的拍那空(Phra Nakhon)省與吞武裡(Thonburi)省合併,成立「恭貼吞武裡」(Krung Thep Thonburi)都市區。1972年,該行政區再度升格為特別直轄市,並正式定名為「恭貼瑪哈納空」(Krung Thep Maha Nakhon),即今日大曼谷的全稱,其行政範圍也大幅擴展,形成了今日的大曼谷區格局。

常見問題 (FAQ)

Q1: 現在去泰國旅遊,我應該稱呼首都為 Bangkok 還是 Krung Thep Maha Nakhon?

A1: 在任何旅遊、商務或日常交流場合,使用「Bangkok」是完全正確且被普遍理解的。機場、飯店、地圖和觀光景點都以此為主要名稱。此次更名主要影響官方文件,對一般遊客沒有實際影響。如果您想和當地人拉近距離,可以嘗試使用簡稱「Krung Thep」(宮帖),或許會得到友善的回應。

Q2: 泰國政府為何要將官方英文名稱改為一個如此複雜的名字?

A2: 核心原因是要使官方英文名稱與泰國人民實際使用的泰文名稱「Krung Thep Maha Nakhon」保持一致,以彰顯國家文化主體性。這並非要求外國人使用全名,而是將泰國人認同的名稱提升至官方地位。最終的方案「Krung Thep Maha Nakhon (Bangkok)」兼顧了在地認同與國際慣例。

Q3: 曼谷的全名真的有泰國人能完整背誦嗎?

A3: 雖然在日常對話中無人使用,但能夠完整背誦全名的泰國人並不少見。這主要歸功於兩個原因:一是過去曾在學校課程中教授;二是因為1989年Asanee-Wasan樂團的流行歌曲《Krung Thep Maha Nakhon》,將全名寫入歌詞,使其廣為流傳,許多人是透過這首歌學會的。

Q4: 「Bangkok」這個名字在英文中是否有負面涵義?

A4: 對泰國人而言,「Bangkok」是一個中性的歷史地名,沒有任何負面意義。然而,在英語文化中,其發音的後半部分「kok」與一個粗俗詞彙的發音相似,有時會被用於不成熟的雙關語或笑話中。這在更名討論中被提及,但僅是次要因素,並非推動更名的主要原因。

總結

泰國首都的名稱故事,遠比一個單純的「Bangkok」要豐富和複雜得多。它是一段融合了歷史、文化、宗教與國際交流的生動篇章。

  • Bangkok,是源於河岸小村的歷史之名,經由外來者的傳播而成為全球通用的符號,承載著曼谷作為國際都會的近代記憶。

  • Krung Thep Maha Nakhon,是植根於本土文化與信仰的莊嚴之名,是泰國人心中對「天使之城」的真實呼喚,代表著國家的靈魂與驕傲。

2022年的正名事件,並非對「Bangkok」的否定,而是一次官方的「身份宣告」。它試圖在國際舞台上,讓世界不僅認識那個熟悉的「Bangkok」,更能聽見它內心深處的聲音——「Krung Thep Maha Nakhon」。這場討論最終以「兩者並存」的智慧方案收場,既保留了全球通行的便利性,也彰顯了在地文化的獨特性,為這座迷人都市的名稱故事寫下了新的註解。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