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用來比喻甚麼﹖?

「朝三暮四」這個成語源於《莊子·齊物論》中的寓言故事,通過養猴人與猴子之間的互動,揭示了人性中對名義差異的執著與錯誤滿足。猴子們對餵食數量的小變化感到高興,實際上卻忽視了食物總量的未變,這背後諷刺了人心的反覆無常。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成語逐漸被用來比喻人們的態度變幻無常或決策的不穩定。在現代社會中,「朝三暮四」常被用於批評那些缺乏堅定信念或隨意變更立場的人,提醒我們應該關注事物的本質,而非被表面的變化所迷惑。

「朝三暮四」用來比喻什麼?

「朝三暮四」這個成語源於《莊子.齊物論》中的一則寓言故事,描述了一位養猴人每天餵養猴子時,變換餵食的數量來安撫猴子。這位養猴人最初表示早上給三升橡實、晚上給四升,但猴子不滿意,於是他改成早上四升、晚上三升。雖然橡實總量不變,但猴子因先多後少而心滿意足。

這則寓言原本意在諷刺人類的執著與表面滿足。後來,「朝三暮四」逐漸成為形容人心意不定、反覆無常的成語,經常用來批評那些經常變卦、沒有堅定立場的人。此外,這個成語也用來描述一些表面變化但實質無異的手段,揭示人們只看表象卻被輕易滿足的愚昧。

現代生活中,當某人常改變想法、出爾反爾時,便可用「朝三暮四」來形容,例如:「他老是朝三暮四地換工作,難以在職場中穩定發展。」這樣的用法進一步強調其貶義。

朝三暮四解釋

「朝三暮四」這個成語源於《莊子·齊物論》中的一則寓言故事,形象地說明了人性中的「知足」與「自我滿足」。故事講述一位養猴人,原計劃早上給猴子三顆橡實、晚上給四顆,但猴子們因不滿早上的數量而鬧脾氣。於是,養猴人改為早上四顆、晚上三顆,數量總和並未改變,但猴子們因此高興起來。

這個故事藉由猴子對食物數量的錯誤認知,比喻了人們經常會為了微小的名義差異而輕易變得滿足或不滿。然而從本質上來看,變化只是表面,實質未變。因此,「朝三暮四」引申為「反覆無常」或「朝令夕改」,用以形容一些人心意不定或事物的變化不穩。

在現代,這個成語常被用於貶義,形容缺乏堅定信念或隨意變更決策的行為。近義詞包括「反覆無常」和「朝秦暮楚」,而反義詞則有「一心一意」、「始終不渝」等。

朝三暮四故事

「朝三暮四」這一成語源於《莊子·齊物論》,描述了古代宋國一名老者「狙公」的故事。狙公養了一群猴子,但隨著糧食減少,他不得不減少猴子的食物份量。狙公原本計劃早上給猴子三顆橡實,晚上給四顆,但猴子不滿意並抗議。他便機智地改成早上四顆、晚上三顆,猴子們聽後心情大好,卻不知其實總數並未改變。這則故事生動地揭示出猴子僅因形式的改變而歡喜或不滿,實際上卻忽略了本質。

「朝三暮四」後來用來比喻人行事反覆無常或心意不定,表面上的變動往往未觸及核心,意指以形式上的改變來混淆人心。現代常用於形容人變幻不定的態度,或藉此形容一些只注重表面而忽略實質的人與事。

這個成語的背後蘊含著哲理,提醒我們應該關注事物的本質,而非被表面的變化所迷惑。

朝三暮四造句

「朝三暮四」是一個形容人反覆無常、不專注的成語,出自《莊子·齊物論》,原指以計謀騙猴的故事,後來用來形容人心意不定、經常改變計畫或態度。

以下是一些使用「朝三暮四」的例句:

  1. 他老是朝三暮四地換工作,難怪一直無法穩定下來,達成職業上的成就。
  2. 小明總是朝三暮四地打電玩,導致學業成績不佳,讓父母相當擔心。
  3. 她的興趣多變,一會兒想學鋼琴,一會兒想當畫家,這樣朝三暮四的態度讓她的目標始終模糊不清。
  4. 老闆總是朝三暮四地變更店鋪營業時間,讓顧客也無所適從。
  5. 公司經理開會計畫朝三暮四,導致員工們工作安排經常被打亂,效率下降。

這些例句展示了「朝三暮四」可以形容不專注的人或事情在計畫上的不穩定性,強調專注和持之以恆的重要性。

總結

「朝三暮四」這個成語源於《莊子·齊物論》中的寓言故事,講述了一位養猴人的巧妙計謀,通過調整餵食數量來安撫不滿的猴子,讓它們心滿意足。這個成語形象地反映出人性中的「知足」與「自我滿足」,同時也用來比喻人心意不定或事物的變化無常。在現代,常用於形容那些經常改變主意、缺乏堅定信念的人,強調要關注事物的本質,而非被表面的變化所迷惑。透過這則故事,提醒我們應避免因外在形式的變化而感到滿足或不滿,維持理智和專注。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