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必然循環,而殯儀館與告別式,則是我們陪伴摯愛去世者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的莊嚴場域。對於多數人而言,踏入此地的次數屈指可數,因此對其充滿未知與敬畏。民間流傳的喪事禁忌,源自於對生命的尊重、對先人的思念,以及趨吉避兇的傳統觀念。
這些喪禮習俗的背後,蘊含著安撫生者心情的道理,也區分了喪禮儀式與一般喜事的界線,讓家人在面對這件重大事情時有所依循。無論您是否相信鬼神之說,理解並遵循這些禮俗,不僅是為了避免觸犯無形的存在,更是對喪家庭一份溫柔的體貼與尊重。
本文將為您詳盡解析從治喪期間、出席告別式到返家後的各項禁忌與注意事項,讓您的心意能被妥善傳達,不因無心之過而觸黴頭或造成遺憾。
治喪守喪期間,家屬的核心禁忌
親人離世後,家人便進入「服喪」或「居喪」期,此類白事的行為規範,旨在表達哀慟與孝思,同時也蘊含著保護生者的寓意。傳統守喪期長達三年,現今雖已簡化,但核心精神依然存在。
一、個人儀容與穿著
-
不理髮、不剃鬚: 古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在服喪期間不修剪頭髮與鬍鬚,是為了表達因悲傷而無心整理儀容的哀慼之情,同時也讓自己外觀憔悴,以避開邪祟侵擾。
-
衣著樸素: 應穿著素色(黑、白、深藍等)衣物,避免穿紅戴綠、花俏華麗的服飾與飾品,以示對逝者的尊重與哀悼。
二、居家生活規範
-
遮神: 若家中有供奉神明與祖先,傳統上需用紅紙或紅布將神像、牌位遮蓋起來,此舉稱為「遮神」。這是因為家中辦喪事帶有「穢氣」,為避免與神明正氣相沖,或讓家神、祖先為自家喪事而難安。
-
避免慶祝與娛樂: 守喪期間應避免慶祝節日,如春節不貼春聯、端午不包糉子、中秋不吃月餅等。所有娛樂性質的活動,如唱歌、打麻將等也應停止,以表達對逝者的哀思。
-
避免殺生: 傳統上認為,服喪期間若有昆蟲或小動物進入家中,可能是往生親人回來看望,應避免殺生,將其驅趕出門即可。此舉亦是為往生者積德。
三、對外互動與飲食
-
不訪友、不入他人家: 為免將喪事的「穢氣」帶到別人家中,影響他人運勢,守喪期間的家屬應避免主動拜訪親友。
-
不入寺廟: 與「遮神」同理,為避免身上的穢氣冒犯神明,守喪期間不應進入寺廟參拜。
-
飲食禁忌: 傳統上會避免吃苦瓜、酸菜等食物,因「苦」與「酸」帶有悲苦之意,擔心會讓家運更顯艱辛。部分地區亦有不食牛肉、馬肉等習俗。
現代孝服的演變與傳統五服制度
傳統漢人社會以「五服」制度來區分親疏與孝期,是極其嚴謹的倫理規範與孝服制度。
喪禮五服 |
親屬對象 |
傳統孝服材質 |
---|---|---|
斬衰 |
妻為夫、兒女為父母、媳對公婆 |
最粗的生麻布,不縫邊 |
齊衰 |
夫為妻、內外孫為祖父母 |
較粗的熟麻布,縫邊 |
大功 |
為堂兄弟、未嫁的堂姊妹 |
熟麻布 |
小功 |
為從祖父母、堂伯叔父母 |
較細的熟麻布 |
緦麻 |
為曾祖父母、族兄弟姊妹 |
最細的麻布 |
隨著時代變遷,繁複的五服制度已大幅簡化。現代喪禮多以黑色或深色袍服取代傳統麻衣,並在手臂上佩戴標示輩份的「孝誌」(如白、藍、黃等顏色絨球或布條),既保留了倫理輩份的傳統精神,也更符合現代社會的便利性。
出席告別式,賓客應遵守的通用禮儀
作為賓客參加告別式,每一個細節都體現著您的修養與對往生者、家眷的尊重。
禁忌一:服裝儀容的莊重
-
顏色: 全身應以「素色」為主,黑色、深藍色、深灰色、白色是最適宜的選擇。切忌穿著大紅、亮粉、鮮黃等鮮豔、喜慶的顏色,這被視為對喪家的大不敬。
-
款式: 應選擇端莊、得體的服飾。男性建議穿著深色西裝或素色襯衫搭配西褲;女生可穿著深色套裝、洋裝或褲裝。避免穿著短褲、迷你裙、露肩、低胸、透視等過於暴露的服裝。
-
妝容與配件: 女性應以淡妝或素顏為佳,切勿濃妝豔抹,特別是塗抹鮮豔的口紅。避免佩戴閃亮、誇張的飾品。鞋子應以素色、款式簡單的包鞋為主,避免露出腳趾的涼鞋或花俏的高跟鞋。
禁忌二:言行舉止的謹慎
-
言詞:
-
避說「再見」: 離開時切勿向家眷或朋友說「再見」,因其帶有「再次相見於此類場合」的不祥寓意。點頭致意即可。
-
避說「死」、「鬼」: 這是基本尊重,避免使用這些直接的字眼刺激家眷。
-
廁所稱謂: 應說要去「洗手間」或「廁所」,忌說「化妝間」,因「化妝室」是為往生者化妝的地方。
-
不議逝者: 切勿在靈堂內外議論死者的生平、樣貌或死因,保持肅靜是對逝者與家眷最大的尊重。
-
不提全名: 在殯儀館內,非必要時避免大聲說出自己的全名,以免被遊蕩的靈體記住。
-
-
行為:
-
保持莊重: 靈堂是莊嚴肅穆之地,切勿嬉笑打鬧、大聲喧嘩。
-
不東張西望: 不可好奇地窺看其他靈堂或對亡者遺像、牌位指指點點,這是極其失禮的行為。
-
控制情緒: 親友離世固然悲痛,但應盡量剋制,避免嚎啕大哭。傳統說法認為,哭聲會讓往生者心生牽掛,不捨離去,影響其安然上路。在入殮儀式時,眼淚滴在死者身上尤其禁諱。
-
其他禁諱: 例如,抬棺者在過程中應保持肅靜,禁諱說出「重」字,以免棺木真的變重或發生變故。
-
禁忌三:奠儀(白包)的規矩
-
金額: 賓客送上的帛金(奠儀)應為單數,如 1,100, 2,100 元等,象徵「單獨一次,不會成雙」,代表對主人家的一份心意。
-
時機: 不可補送。若無法親自到場,可託人轉交,但事後補送白包有「還有下一場」的不祥寓意。
-
封口: 白包袋口務必封起來,代表只送這一次。
禁忌四:特定人士的迴避
-
孕婦、嬰兒、重病者: 傳統認為這些人士氣場較弱,容易受殯儀館的負面磁場與不祥之氣影響。若非至親,建議避免參加。如不得已必須出席,可在腰間繫上紅布條或隨身佩戴玉器、護身符以求心安。
-
生辰八字或生肖相沖者: 傳統道理認為有「子午相沖,金木相剋」之說,因此告別式現場有時會公告與死者生肖、八字相沖剋的賓客,應在特定儀式(如入殮、蓋棺、啟靈)時暫時迴避,以免沖煞。
-
帶孝者禁忌: 帶孝者身上因帶有不祥之氣,應避免參加婚嫁、建廟等喜事,或接觸產婦及嬰兒,以免因兇氣感染,導致他人新婚夫妻感情不睦或發生其他意外事情。
-
時辰禁忌: 部分傳統喪禮習俗也禁諱在農曆七月(俗稱鬼月)出葬,認為此時陰氣較重,對喪家不利。
喪禮結束後,避煞淨化的重要步驟
參加完告別式,一些簡單的儀式有助於去除晦氣,讓您平安回家。
-
切勿直接回家: 離開殯儀館後,建議先到人多、陽氣旺盛的地方走走,如百貨公司、市場、大廟宇等,讓身上的氣場與磁場轉換一下再回家。
-
避邪物不帶回家: 喪禮上拿到的毛巾、手帕等「吉儀」物品,以及自己帶來避邪用的榕樹葉、艾草、護身符等,都應在回家途中的垃圾桶丟棄,不要帶進家門。
-
「吉儀」的處理: 家眷回禮的「吉儀」或「謝禮」,通常內含一元硬幣、糖果和毛巾。糖果要吃掉,象徵「吃甜,讓您不悲傷」;一元硬幣則要花掉,或捐出,不可帶回家。
-
返家後的淨化: 進家門前,可用喪家提供的「淨符」燒化於「陰陽水」(一半冷水、一半熱水)中,用符水擦拭臉、手、身體。也可使用艾草、芙蓉或柚子葉煮水擦澡,以達趨吉避兇之效。
常見問題 (FAQ)
Q1: 守喪期間可以有性行為嗎?需要禁慾嗎?
傳統習俗上,為表哀悼與尊重,會建議夫妻分房,避免行房。但現代觀念較為開放,並無明文強制規定。家屬多將心力放在處理後事與調適悲傷上,若有生理需求,相信往生者也能理解。不同宗教信仰也可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Q2: 女性月經來潮可以參加喪禮嗎?
可以的。傳統上認為經期中女性身體較虛,屬陰,易受穢氣影響。但現今認為只要心懷尊重即可。為求謹慎,可以避免觸碰神主牌、香爐等法器。
Q3: 參加喪禮夏天可以穿短袖嗎?
可以,但應以素色、款式簡單的短袖為主,避免有花俏圖案或過於暴露的款式。重點在於整潔、莊重。
Q4: 為什麼離開時不能說「再見」?
「再見」的字面意思就是「再一次見面」。在喪禮這種場合說再見,被認為是非常不吉利的,彷彿在預言很快又會因同樣的喪事而再次相聚。
Q5: 台灣北部和南部的喪禮禁忌有很大差別嗎?
雖然南北部的治喪流程與儀式細節可能因不同情況*與風俗民情而有繁簡之別,但核心的禁忌原則,如穿著、言行、避煞等觀念,基本上是相通的,差異並不大。
總結
喪禮的種種禁忌與習俗,看似繁瑣甚至迷信,但追本溯源,其核心始終圍繞著「尊重」二字——對生命的尊重、對往生者的尊重,以及對 grieving 家眷的尊重與同理。
比起墨守成規,心中那份真誠的「敬意」與「心意」才是最重要的。當我們以一顆莊重、體貼的心去面對這場告別,遵循這些流傳已久的儀軌,不僅能讓逝者安息、生者安心,也為這段沉重的道別,畫下一個圓滿、無憾的句點。
以上資訊提供大眾參考,讓每個人都能尊重不同身份的哀悼方式。若有更複雜的特殊情況或疑問,建議可直接洽詢專業禮儀公司的服務專線,以獲得最正確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