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在華人傳統文化中常被蒙上一層神秘甚至恐懼的色彩,俗稱「鬼月」。然而,在佛教的視野中,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孝道與福德的「吉祥月」、「孝親月」。這一切的核心,源於一場名為「盂蘭盆法會」的年度盛事。
這項佛教儀式不僅是祭祀祖先,更是一場體現孝道精神與眾生平等的慈悲實踐。本文將深入探討盂蘭盆會的由來、深層意義、豐富儀式以及其在不同文化中的演變。
緣起:目連救母的孝道典範
盂蘭盆會的濫觴與由來,來自於一個感人至深的佛教故事。根據西晉竺法護所譯的《佛說盂蘭盆經》記載,佛陀的十大弟子中以「神通第一」著稱的目犍連尊者,在證得阿羅漢果位後,心懷對父母的感念,便運用天眼通觀看他已逝的亡母身在何處。
遍尋六道後,他心碎地發現,母親竟墮落在餓鬼道中,身形枯槁,皮骨相連,終日不得飲食,痛苦不堪。目連尊者見狀悲痛萬分,立刻以神通力盛一缽飯送給母親。然而,母親因生前慳貪吝嗇、謗佛謗僧的惡業,食物一到嘴邊,便化為熾熱的火炭,無法下嚥。
即使神通第一,目連尊者亦無法憑一己之力化解母親深重的罪業。他悲泣著奔向佛陀,祈求解救之法。佛陀慈悲地開示:「目連,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之力所能奈何。唯有仰仗十方僧眾的威神功德之力,方能解脫其苦。」
佛陀指示目連,應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也就是僧團結束三個月「結夏安居」修行的自恣日——準備百味飯食、鮮果、燈燭、臥具等世間最美好的物品,虔誠地供養十方大德僧眾。因為這一天,許多僧人經過九旬的精進修行而證得道果,整個僧團清淨而充滿功德,此時供僧,福報最為宏大。
目連尊者歡喜奉行,依佛陀的教導舉辦了盛大的供僧法會。憑藉這份供養的殊勝功德,他的母親終於脫離了餓鬼道一劫之苦,超生天道。佛陀更進一步教導,後世所有行孝道的佛弟子,都應在每年此日,為現世乃至過去七世的父母舉行盂蘭盆供,以報答父母的長養慈愛之恩。自此,盂蘭盆法會便流傳下來,成為佛教中最重要的年度法會之一。
核心意義:解倒懸與佛歡喜
「盂蘭盆」一詞的意義,是理解此法會精神的關鍵。
- 救倒懸之苦:「盂蘭盆」是梵語 Ullambana 的音譯,其意為「解救倒懸」。所謂「倒懸」,是比喻眾生在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中所受的苦難,如同頭下腳上倒掛一般,痛苦至極。因此,盂蘭盆法會的核心精神,便是透過供養三寶的功德,進行救度,拔除亡靈親眷的苦難。
- 佛歡喜日與僧自恣日:法會定於七月十五日,並非偶然。這一天是「佛歡喜日」,因為佛陀見到弟子們在結夏安居期間精進修行、成就道果,心生歡喜。同時,這天也是「僧解夏」後的「僧自恣日」,僧眾在此日進行坦誠的自我檢討與報告,身心清淨,是接受供養的最佳時機。因此,在自恣日以清淨心供養佛以及僧,能匯聚無量功德,產生不可思議的救拔力量。
從佛寺到民間:多元融合的發展
盂蘭盆會自梁武帝大同四年(西元538年)首次在中國舉行以來,歷經千年演變,逐漸與道教的「中元節」及民間信仰相融合,發展出豐富多元的面貌。
傳統派別 | 佛教 (Buddhism) | 道教 (Taoism) | 民間信仰 (Folk Religion) |
---|---|---|---|
節日名稱 | 盂蘭盆會、教孝月 | 中元普渡、地官赦罪日 | 公普、聯普、拜好兄弟 |
核心目的 | 藉供僧功德,報答父母深恩,超度七世父母及歷代祖先。 | 慶祝地官大帝誕辰,祈求其赦免亡魂罪愆。 | 普度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祈求社區平安,並帶有娛樂和社交功能。 |
主要人物 | 目犍連尊者、佛陀、十方僧眾 | 地官大帝、三官大帝 | 普渡公(面燃大士,觀音化身)、各方好兄弟 |
主要儀式 | 誦《盂蘭盆經》、供佛齋僧、瑜伽焰口施食。 | 誦《三元滅罪水懺》等道教懺法、建醮。 | 糅合佛道儀式,並發展出搶孤、跳鍾馗、歌台、神功戲等地方特色活動。 |
常見的普渡儀式
儘管各地風俗各異,但許多盂蘭盆或中元普渡活動都包含以下幾個核心儀式:
- 豎幡(立燈篙):在法會場地立起高高的竹竿,上掛燈籠與旗幟。此舉意在邀請三界神明監醮,並為十方孤魂野鬼指引方向,前來接受普施。燈篙的高度象徵著招引範圍的廣度。
- 施食(放焰口):此為法會核心,由高僧主法,誦經召請亡魂,並透過觀想與咒力,將供品化為無量美食,讓餓鬼道的眾生得以飽餐,並聽聞佛法,種下解脫之因。
- 放水燈:在水邊流放點燃的燈座,其形狀多樣,有蓮花形、宮殿形等。水燈的燭光被認為能為水中的亡魂照亮道路,引領他們上岸接受普度。
- 祭拜大士爺:在祭拜孤魂前,通常會先祭拜被稱為「普渡公」或「大士爺」的鬼王。其形象青面獠牙,頭頂有一尊觀音像,象徵著由觀音菩薩化身來鎮壓與管理眾鬼,維持普渡會場的秩序。祭祀結束後,會舉行「送大士」儀式,將紙紮神像火化。
- 地方特色活動:在台灣地區,頭城與恆春的「搶孤」儀式,參與者攀爬塗滿牛油的孤柱,爭奪祭品與順風旗,象徵獲得神鬼庇佑。此外,還有「跳鍾馗」儀式來驅逐流連不去的惡鬼。在香港,不同族群會上演粵劇、潮劇等「神功戲」。而在星馬地區,熱鬧非凡的「歌台」表演則成為中元祭典的一大特色。
常見問題 (FAQ)
Q1: 盂蘭盆會和中元普渡有什麼不同?
A1: 兩者起源不同但時間重疊。盂蘭盆會源於佛教目連救母的故事,核心是「孝親報恩」與「供僧」;中元普渡源於道教,是慶賀地官大帝誕辰,祈求「赦罪」。在民間,兩者已深度融合,但佛教更強調其報恩與教化的正面意義。
Q2: 為什麼農曆七月十五日被稱為「佛歡喜日」?
A2: 因為這一天是僧團結束為期三個月的「結夏安居」修行的日子。在這段期間,許多僧人透過精進用功而證悟聖果,佛陀見到弟子們道業有成,心生大歡喜,故稱「佛歡喜日」。
Q3: 「盂蘭盆」這三個字的真正意思是什麼?
A3: 根據玄應等學者的考證,「盂蘭盆」是梵語 Ullambana 的音譯,正確應譯為「烏藍婆拏」,意思是「解救倒懸之苦」。將「盆」字解釋為盛裝食物的器皿,是一種較為望文生義的誤解,其真正的核心在於「救苦」。
Q4: 為什麼在盂蘭盆會供養僧侶的功德特別大?
A4: 因為七月十五日是「僧自恣日」,僧眾剛完成三個月的密集修行,身心處於最清淨的狀態,且其中不乏新證悟的聖者。供養這樣清淨和合的僧團,如同在肥沃的福田中播種,能獲得百倍、千倍的巨大功德,足以超薦亡者,利益存者。
總結
盂蘭盆法會的真正內涵,遠非民間所謂的「鬼門開」。它是一場深刻的生命教育,提醒世人感念父母的深恩,並將這份孝心擴及一切眾生。它教導我們,真正的救贖並非源於恐懼或迷信的交易,而是來自於清淨的供養、慈悲的布施與虔誠的懺悔。
從目連尊者的一念孝心,到十方僧眾的威神功德,再到民間社會的普度盛典,盂蘭盆會的核心始終是「孝道」與「慈悲」。在這個吉祥的月份,無論是參與法會、供養三寶,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孝順父母、關懷他人,都是對盂蘭盆精神最真切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