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持續百年的文化戰爭:韓國字的靈魂,在漢字與諺文間何去何從?

韓國的書寫系統呈現了一段獨特而迷人的演進史,其核心由兩大截然不同的文字體系構成:傳承千年的「漢字(Hanja)」與充滿科學創新精神的「諺文(Hangul)」。這兩種文字並非簡單的替代關係,而是共同交織出韓國複雜的文化與民族認同。漢字作為東亞文化圈的共同遺產,曾在朝鮮半島扮演了超過一千五百年的官方文字角色,是知識、行政與文化的基石。然而,其學習的高門檻也限制了文化的普及與發展。

直到15世紀,在世宗大王的推動下,一套專為韓語的語音而設計的表音文字——諺文(最初稱為《訓民正音》)橫空出世。它的誕生被視為韓國文化獨立的重要里程碑,其科學性的設計原理至今仍為語言學家所稱道。

然而,新文字的推行並非一帆風順,在漫長的歷史中,諺文與漢字之間展開了一場被稱為「文字戰爭」的拉鋸戰。本文將深入探討這兩大書寫系統的起源、結構、發音、字形特點等內容,並梳理它們之間複雜的歷史糾葛,以及在當代韓國社會中的實際應用狀況。

韓國漢字 (한자, Hanja) — 傳承千年的文化基石

韓國漢字,又稱韓字,指在韓語中使用的漢字,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初期。作為韓國最早的正式書寫系統,漢字不僅是記錄語言的工具,更是引進與傳承東亞古典文明的載體,深刻影響了韓國的語言、文化與社會結構。

漢字的傳入與早期使用

漢字最早在公元前後隨漢文化傳入朝鮮半島。到了三國時代(高句麗、百濟、新羅),漢字已成為官方、學術及宗教領域的唯一書寫工具。然而,由於韓語和漢語在語系與語法結構上存在根本差異(韓語語序為主-賓-謂;漢語屬漢藏語系,語序為主-謂-賓),直接使用漢字記錄韓語顯得十分困難。

為了克服此問題,古人發明瞭多種「借字標記法」的方式:

  • 吏讀 (이두, Idu): 由新羅學者薛聰所創,是一種將漢字按照韓語語序排列,並添加特定漢字作為語法助詞或詞尾的方法。吏讀主要用於官方文書和法律條文,是早期將漢字本土化的重要嘗試,一直沿用到19世紀末。

  • 鄉札 (향찰, Hyangchal): 主要用於記錄本土詩歌,特別是「鄉歌」。它綜合使用漢字的音讀和訓讀來完整標記韓語。

  • 口訣 (구결, Gugyeol): 在漢文句子旁添加簡化的漢字或符號,以提示讀者按照韓語的語法結構來解讀。

這些系統雖然解決了部分問題,但仍極其複雜,只有受過高等教育的菁英階層才能掌握,廣大平民依然處於文盲狀態。

韓國漢字的發音系統

韓國漢字的讀音分為兩大體系:音讀與訓讀。

  • 音讀 (음독, Eumdok): 指直接借用漢字在傳入時的漢語讀音,經過韓語音韻系統的演變後形成的讀音。這構成了韓語中約六成的「漢字詞」。由於這些讀音主要源於中國古代的漢語,因此保留了許多古漢語的音韻特徵,例如完整的入聲韻尾(以 -k, -t, -p 結尾的發音),但在現代韓語中,這些塞音韻尾發生了變化,如 -t 音多轉變為流音 -l。

    • 例:一 (일, il)、八 (팔, pal)、國 (국, guk)。

  • 訓讀 (훈독, Hundok): 指借用漢字的字義,但以韓語的固有詞來念出。這與日語的訓讀相似。在諺文創制前,訓讀對於記錄韓語固有詞彙至關重要。雖然在現代韓語中,漢字的訓讀已不常用於日常書寫,但其痕跡仍保留在一些詞彙和傳統文本中。

    • 例:「水」的音讀為「수 (su)」,訓讀為「물 (mul)」。

    • 中古朝鮮語文獻《處容歌》中便大量使用訓讀來記錄韓語詩歌。

字形與字體的獨特性

韓國漢字的字形基本沿襲了中國傳統的楷書,大致相當於中文的繁體字(正體字)或日本的舊字體。然而,在漫長的傳承過程中,部分漢字的寫法、正俗字認定,甚至用法都產生了微妙的差異。

  • 正字與俗字的認定差異: 韓國堅持使用某些在其他地區被視為異體或俗字的字形。

    • 例如:用「眞」而不用「真」;用「旣」而不用「既」。

  • 異體字的特殊分化: 某些異體字在韓國演化出獨特的用途,尤其是在人名上。

    • 最著名的例子是「曺」與「曹」。在韓國,「曺」字常用於姓氏(如「昌寧曺氏」),而被視為其本字的「曹」則用於歷史人物(如「曹操」)或普通名詞(如「曹溪宗」)。

    • 「裵」在韓國被視為姓氏的正字,而中文圈和日本則以「裴」為正。

中日韓標準漢字字體比較

下方的表格列舉了部分在朝鮮漢字、正體字、中國大陸規範字及日本新字體中寫法不同的漢字:

朝鮮漢字

正體字

規範字

日本新字體

韓國國字與詞彙創新

除了傳承自中國的漢字,韓語中也存在少量自創的漢字,稱為「國字 (국자, Gukja)」,類似於日本的「和製漢字」。

國字

中文讀音

諺文寫法

意義

duō

답 (dap)

水田

shí

돌 (dol)

多用於人名,取「石」之意

부 (bu)

工人、勞役

mǒu

편 (pyeon)

年糕

在詞彙層面,韓語也發展出許多獨有的漢字詞,或與中文、日文詞彙同形異義、詞序相反。

韓國特有或用法不同的漢字詞

中文

韓國漢字

諺文

備註

便紙/片紙

편지

禮物

膳物

선물

學習

工夫

공부

「工夫」在中文指時間或努力

非常

大端

대단

漢字順序與中文習慣不同的詞語

中文

韓國漢字

諺文

設施

施設

시설

安慰

慰安

위안

祖先

先祖

선조

蔬菜

菜蔬

채소

諺文 (한글, Hangul) — 科學與創新的民族驕傲

諺文,現代韓國稱「韓古爾 (Hangeul)」、朝鮮稱「朝鮮文 (Chosŏn'gŭl)」,是專為韓語量身打造的表音文字系統。它的創制是世界文字史上的一大創舉,因其科學、系統且易於學習而備受讚譽。其歷史上的名稱諺文,意為表記俗語的文字。用該文字所做的文章在古代亦被稱爲“諺書”(eon seo)。

創制背景與《訓民正音》

15世紀,朝鮮王朝第四代君主世宗大王(1418-1450年在位)深感漢字學習困難,主要的原因是導致平民百姓識字率極低,無法透過文字表達思想或瞭解國家法令。為此,他親自領導集賢殿的一批學者,以「訓民正音」(意為「教導百姓的正確發音」)為名,於1443年創制了這套全新的拼音字母系統,並於1446年正式頒布。

《訓民正音解例本》詳細闡述了諺文的創制原理,駁斥了後世關於其模仿自「八思巴文」等其他文字的說法。這部文獻的發現,確立了諺文作為一套獨立且科學設計的文字系統的地位。「한글」此名稱由語言學家周時經提出,並透過1927年ハングル社發行的雜誌廣為人知。

字母的哲學與科學原理

諺文最令人驚嘆之處在於其設計的哲學與科學基礎。

  • 子音字母——象形於發音器官:
    輔音字母的基礎字形是模仿發音時口腔、舌頭、嘴脣和喉嚨的形狀。

    • 牙音 ㄱ (g/k):象舌根抵近軟齶之形。

    • 舌音 ㄴ (n):象舌尖觸及上齒齦之形。

    • 脣音 ㅁ (m):象嘴脣緊閉之形。

    • 齒音 ㅅ (s):象牙齒之形。

    • 喉音 ㅇ (ng/無聲):象喉嚨之形。

    • 其他子音則是在這五個基礎字母上,透過加劃來表示送氣或緊音等發音特徵,例如:ㄱ → ㅋ (kʰ), ㄴ → ㄷ (d) → ㅌ (tʰ), ㅎ(h)。

  • 母音字母——象徵「天地人」三才:
    母音字母由三個基本筆劃構成,蘊含了東方哲學的天地人思想。

    • ㆍ (天):象徵圓形的天空。(此字母現代已廢棄)

    • ㅡ (地):象徵平坦的大地。

    • ㅣ (人):象徵直立的人。

    • 其他母音字母皆由這三者組合而成,如ㅏ(ㅣ+ㆍ), ㅓ(ㆍ+ㅣ), ㅗ(ㆍ+ㅡ), ㅜ(ㅡ+ㆍ)。

字母系統與構成

最初《訓民正音》有28個字母,經過數百年的語言演變,其中4個字母(ㆆ, ㆁ, ㅿ, ㆍ)已不再使用。現代韓語字母系統共由40個字母組成:

  • 基本子音 (14個): ㄱ, ㄴ, ㄷ, ㄹ, ㅁ, ㅂ, ㅅ, ㅇ, ㅈ, ㅊ, ㅋ, ㅌ, ㅍ, ㅎ

  • 緊子音 (5個): ㄲ, ㄸ, ㅃ, ㅆ, ㅉ

  • 基本母音 (10個): ㅏ, ㅑ(ya), ㅓ, ㅕ, ㅗ, ㅛ, ㅜ, ㅠ(yu), ㅡ, ㅣ

  • 複合母音 (11個): ㅐ, ㅒ, ㅔ, ㅖ, ㅘ, ㅙ, ㅚ, ㅝ, ㅞ, ㅟ, ㅢ

諺文的組字規則

諺文最大的特點是以音節為單位,將字母組合成一個個方塊字,而非線性排列。每個音節塊由初聲(子音)、中聲(母音)和終聲(子音韻尾,可選)三部分組成。

  • 左右結構: 子音在左,垂直型母音(如 ㅏ, ㅓ, ㅣ)在右。例:가 (g+a)

  • 上下結構: 子音在上,水平型母音(如 ㅗ, ㅜ, ㅡ)在下。例:고 (g+o)

  • 混合結構: 帶有終聲(韻尾)時,終聲子音總是位於初聲和中聲的下方。例:각 (g+a+k), 곡 (g+o+k)

  • 零初聲: 若音節以母音開頭,初聲位置則由不發音的子音 ㅇ 佔位。例:아 (a), 오 (o), 악 (ak)

字母發音詳解與韓文發音

掌握韓語發音的關鍵在於區分三種不同類型的子音:鬆音、送氣音和緊音。對於初學者,瞭解其細微差別至關重要。

類型

鬆音 (平音)

送氣音 (激音)

緊音 (硬音)

描述

氣流自然,聲帶不緊張

氣流強勁,有爆破感

聲門緊閉,聲帶緊張,氣流弱

雙脣音

ㅂ (b/p)

ㅍ (pʰ)

ㅃ (pp)

齒齦音

ㄷ (d/t)

ㅌ (tʰ)

ㄸ (tt)

軟齶音

ㄱ (g/k)

ㅋ (kʰ)

ㄲ (kk)

齒齦塞擦音

ㅈ (j/ch)

ㅊ (chʰ)

ㅉ (jj)

齒齦摩擦音

ㅅ (s)

ㅆ (ss)

母音則主要根據舌位高低、前後及嘴脣是否圓潤來區分,其唸法各有不同,例如:

  • ㅏ (a): 開口元音,類似中文「啊」。

  • ㅓ (eo): 半開後元音,嘴型比「哦」稍大且不圓。

  • ㅗ (o): 閉後圓脣元音,嘴脣攏圓,類似中文「喔」。

  • ㅜ (u): 閉後圓脣元音,嘴脣更前凸,類似中文「烏」。

  • ㅡ (eu): 閉後不圓脣元音,嘴脣向兩側拉平,發「ㄜ」音。

  • ㅣ (i): 閉前不圓脣元音,類似中文「一」。

文字戰爭與現代應用

儘管諺文被譽為偉大的發明,但在創制後的數百年間,它一直被視為「俗字」或一種非正式文字,難登大雅之堂。朝鮮王朝的士大夫階級崇尚漢文,認為使用諺文是「自同於夷狄」的表現。因此,諺文多在女性、僧侶和普通民眾間流傳,甚至被貶稱為「암클」(女字)。

從官方文字到「諺文專用」的轉變

直到19世紀末,隨著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諺文的地位才開始提升。進入20世紀,特別是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諺文成為維護民族認同的重要象徵。

  • 獨立後的文字政策:

    • 南韓: 1948年,大韓民國制定《諺文專用法》,規定公文必須使用諺文,但允許在過渡期內括號附註漢字。此後,關於漢字的存廢爭論不休,被稱為「50年文字戰爭」。

      • 朴正熙時代 (1970年代): 推行強硬的「漢字廢止」政策,小學完全廢除漢字教育,引發強烈反彈後,在中學階段恢復為選修。

      • 金大中時代 (1990年代末): 發表「漢字復活」宣言,在道路、車站標誌上恢復漢字併記。

      • 21世紀以來: 政策反覆,目前小學漢字教育仍未成為義務教育,但社會上對於漢字教育的呼聲時有起伏,特別是考慮到與漢字文化圈的交流需求。

    • 北韓: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建國後不久便徹底廢除了漢字。所有出版物、教育和公共場合均只使用諺文。漢字僅作為外語(主要是中文)教學的一部分。

漢字廢止與復活的爭論

這場長達半個世紀的爭論,核心在於民族認同、教育效率與文化傳承之間的權衡。

  • 諺文專用派(廢止漢字)的主張:

    • 提升民族自尊心: 擺脫對外來文化的依賴,強調韓國文化的主體性。

    • 易於學習: 諺文簡單易學,有利於掃盲和資訊化時代的普及。

    • 固有語純化: 主張將漢字詞替換為韓語固有詞,或創造新的固有詞。

  • 漢字混用派(復活漢字)的主張:

    • 消解同音詞歧義: 韓語中有大量源於漢字的同音詞,僅用諺文書寫時,若無上下文極易造成混淆。例如,「고사 (gosa)」可以對應「故事」、「古寺」、「告辭」等多個漢字詞;「수도 (sudo)」可以對應「首都」、「修道」、「隧道」、「水道」等多個漢字詞。

    • 理解詞源與學術術語: 韓國約60%的詞彙源於漢字,學習漢字有助於更深刻地理解詞義和學術概念。

    • 承續傳統文化: 若不識漢字,古典文獻將成為需要翻譯的「外文」,造成文化斷層。

    • 促進國際交流: 掌握漢字有助於與中國、日本、台灣等漢字文化圈國家進行書面交流。

現今韓國的文字使用狀況

當前,韓國社會形成了以諺文為主、漢字為輔的局面。
– 日常使用: 報紙、書籍、網站等大眾媒體幾乎完全使用諺文。
– 限定場合使用漢字:
* 專有名詞: 法律、醫學、歷史等學術領域的書籍中,常在諺文後以括號註明漢字,以求精確。
* 人名與地名: 身份證、護照等官方文件上會並列諺文和漢字姓名。許多地鐵站、火車站和道路標誌牌也採用韓漢雙語標記。
* 新聞標題: 為求簡潔並消除歧義,部分報紙標題仍會使用漢字。
* 傳統儀式: 在婚喪喜慶、祭祀等場合,請柬、訃告、祭文等仍習慣使用漢字,如「祝發展」、「弔」、「謹弔」。
* 書法藝術與廟宇: 傳統書法與古建築的牌匾、對聯仍以漢字為主角。

常見問題 (FAQ)

Q1: 學習韓文一定要學漢字嗎?

A: 對於初學者或以日常會話為目標的學習者來說,可以不學漢字。現代韓語主要使用諺文,足以應付絕大多數生活場景。然而,若想達到高級水平、深入理解韓語詞彙的詞源、閱讀學術文章或古典文獻,學習基礎的韓國常用漢字(約1800個)將會非常有幫助,尤其是在區分同音異義詞方面。

Q2: 諺文真的是世宗大王一個人發明的嗎?

A: 準確來說,世宗大王是這項偉大工程的總設計師和推動者。他親自確立了創制原則和方向,並領導了集賢殿的一批頂尖學者(如鄭麟趾、申叔舟、成三問等)共同完成了具體的設計與編纂工作。《訓民正音解例本》就是由這些學者共同撰寫的。

Q3: 為什麼韓文、中文和日文有些詞彙發音很像?

A: 這三種語言都屬於漢字文化圈,歷史上都曾大量借用漢語詞彙。韓語中的「漢字詞」和日語中的「音讀詞」大多源於中國古代不同時期(主要是唐宋時期)的漢語發音。因此,這些詞彙在三種語言中雖然各自經歷了本土化的音韻演變,但仍保留了相似的發音痕跡。例如,「學生」一詞在韓語中讀作「학생 (haksaeng)」,在日語中讀作「がくせい (gakusei)」,都與中古漢語的發音有淵源。

Q4: 北韓和南韓的文字使用有什麼主要不同?

A: 最主要的區別在於對漢字的態度。北韓在建國後徹底廢除了漢字在國內的公開使用,實行純諺文政策。而南韓則保留了漢字的輔助地位,在特定領域和場合仍會使用。此外,由於數十年的分隔,兩地在諺文的拼寫法、詞彙選擇和部分語法上也產生了一些差異,南韓的語言(標準語)受外來語影響較大,而北韓的語言(文化語)則更強調「純潔性」。

總結

韓國的文字史,是一部在普遍性與特殊性、傳承與創新之間不斷探索的歷史。漢字作為東亞文明的共同載體,為韓國帶來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但也成為其尋求文化獨立過程中的一道複雜命題。諺文的誕生,則是韓國民族智慧與自尊的結晶,其科學性與易學性使其在現代社會中佔據了主導地位。

如今,「文字戰爭」的硝煙已逐漸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為務實的共存模式。韓國社會在享受諺文帶來的便利與普及性的同時,也開始重新審視漢字在文化傳承和國際交流中的價值。這場從漢字到諺文的千年變革,最終並未導向二元對立的徹底割裂,而是在動態的平衡中,共同塑造著今日韓國獨一無二的韓國字景觀。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