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滿」,又稱存錢筒、儲蓄罐或money box,是許多人童年時期不可或缺的記憶。這個小小的容器不僅承載著硬幣,更承載著儲蓄的智慧與對未來的期盼。在中文裡,「撲滿」這個詞生動地描繪了其「滿了就打破」的使用方式。然而,它的英文命名「piggy bank」(小豬銀行)的由來,卻是一段跨越數百年的有趣語言演變史。本文將深入探討撲滿英文詞源,並介紹相關的實用英文片語。
英文 Piggy Bank 的詞源:一場美麗的誤會
多數人會以為「piggy bank」的由來,是因為豬在許多文化中象徵著財富與富足。雖然豬的形象確實與此概念相符,但真正的起源卻與一種名為「pygg」的黏土有關。
在中世紀的歐洲(約15世紀),金屬是昂貴的材料,因此當時的家庭普遍使用一種由橙色陶瓷製成的容器來存放物品,包括他們的錢幣。這種特殊的橘紅色黏土就叫做「pygg」。因此,人們用來存錢的陶罐或陶壺,自然而然地被稱為「pygg jar」。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語言的演變,英文單字「pygg」的發音與「pig」(豬)變得越來越相近,幾乎無法區分。到了18世紀,當顧客向陶匠訂製「pygg jar」時,一些不熟悉這個古老詞彙的陶匠,便按照字面發音製作出了「豬」形狀的存錢罐。這個充滿趣味與巧合的設計深受大眾喜愛,獲得了許多正面的評論,從此,小豬撲滿便流傳開來,而「piggy bank」也正式成為存錢筒的代名詞。
中文「撲滿」的意涵:滿則撲之
相較於英文的諧音故事,中文「撲滿」的詞源則顯得更為直接與富有哲理。它的核心概念是「滿了就將其打破取出錢財」,蘊含著儲蓄需持之以恆,而用錢則需深思熟慮的教育意義。
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至晉代葛洪所著的《西京雜記》,書中此文記載:
「撲滿者,以土為器,以蓄錢,有入竅而無出竅,滿則撲之。」
這段文字清楚說明瞭撲滿是用土製成的存錢器具,只有一個投入錢幣的入口,卻沒有出口,必須等到裝滿後才能將其敲破取出。這種「只進不出」的設計,旨在培養使用者、特別是孩子的儲蓄習慣,許多家長與老師都會運用這個概念來進行機會教育。
唐末詩僧齊己的《撲滿子》一詩也對此有所描述:
「只愛滿我腹,爭如滿害身。到頭須撲破,卻散與他人。」
這首詩更進一步地賦予撲滿人格化的警世意涵。
撲滿的演變與現代設計
傳統的撲滿,無論是陶製或竹製,其核心設計理念都是「破壞性取出」。這種方式強迫儲蓄者在打破撲滿前,必須認真思考這筆錢的用途,從而養成理性消費的習慣。父母通常會以此教導孩子儲蓄的價值。
然而,現代的撲滿設計已有了許多改變。為了方便和可重複使用,大多數現代撲滿(不論是陶瓷、塑膠或金屬材質)在底部都會設計一個可打開的孔洞,並用橡膠塞封住。這使得人們可以隨時取出裡面的錢,而無需破壞撲滿本身。造型也早已不限於小豬,各式各樣的卡通人物、動物或其他創意造型,讓撲滿成為兼具實用性與裝飾性的物品。
與 “Pig” 相關的趣味英文片語
除了「piggy bank」,英文中還有許多與「pig」相關的有趣片語,它們的意思可能和「豬」本身沒有直接關聯。
英文片語 | 中文意思 | 說明與範例 |
---|---|---|
Pig out | 大吃大喝、狼吞虎嚥 | 形容毫無節制地大吃特吃。例句:I pigged out on pizza and ice cream last night. (我昨晚大吃了一頓披薩和冰淇淋。) |
Pigtails | (兩條)辮子 | 字面意思是「豬尾巴」,但通常指綁在頭部兩側的辮子。 |
Pig pen / Pigsty | 豬舍;極度髒亂的地方 | 字面意思是豬圈,常用來比喻非常骯髒或凌亂的房間。例句:Your room is a pigsty! Clean it up now. (你的房間跟豬圈一樣!馬上整理乾淨。) |
Pig-headed | 頑固的、固執的 | 形容一個人像豬一樣固執,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想法,與「stubborn」意思相近。 |
Piggyback ride | 騎在背上 | 指讓某人(通常是小孩)騎在自己的背上。例句:My father used to give me piggyback rides around the living room. (我爸爸以前常讓我騎在他背上在客廳裡玩。) |
You are a pig! | 你是個變態/討厭鬼! | 這是一句罵人的話,通常是女性對言行舉止令人不舒服(尤其是帶有性暗示)的男性說的,指責對方是個「色鬼」或「變態」。 |
常見問題 (FAQ)
Q1: 為什麼存錢筒大多是豬的造型?
A: 這主要源於一場語言上的美麗誤會。在中世紀,人們用一種叫「pygg」的橘紅色黏土製作存錢罐。後來因為「pygg」的發音與「pig」(豬)非常相似,陶匠便開始製作豬造型的存錢罐,並因此流傳至今。
Q2: 中文「撲滿」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A: 「撲滿」的字面意思是「裝滿了就打破它」。根據古籍記載,傳統的撲滿只有一個投幣的入口而沒有出口,必須等到存滿錢後,將其敲破(撲)才能取出錢財,故得此名。
Q3: 所有的撲滿都必須打破才能拿出錢嗎?
A: 傳統的撲滿是如此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儲蓄的紀律。但現代的撲滿為了方便和重複使用,大多在底部設計了可以打開的開口,無需破壞即可取出金錢。
總結
從中世紀的「pygg」黏土到今天全球通用的「piggy bank」,撲滿的英文名稱背後是一段有趣的語言演化史。它提醒我們,語言的發展充滿了意想不到的巧合與創意。與此同時,中文的「撲滿」一詞,以其「滿則撲之」的深意,展現了漢字文化的精妙與其中蘊含的儲蓄哲學。無論稱呼為何,這個小小的容器在全球各種文化中都扮演著相似的角色:作為孩童理財教育的第一課,以及一個關於耐心、積累與目標的具體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