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的利劍,上帝的棄子:評《最後的王國》與烏特雷德的傳奇一生

國王的利劍,上帝的棄子:評《最後的王國》與烏特雷德的傳奇一生

在眾多歷史劇的洪流中,Netflix影集《最後的王國》(The Last Kingdom)以其橫跨五季、共計46集集數的壯闊史詩與一部收尾電影長片《七王喪鐘》(Seven Kings Must Die),成功地刻畫出一段關於忠誠、背叛、身分認同與國家誕生的宏大敘事。

這部《最後的王國》改編自英國知名歷史戰爭小說家伯納德克倫威爾(Bernard Cornwell)的暢銷系列小說《撒克遜傳說》(The Saxon Stories),將虛構的主角「貝班堡的烏特雷德」(Uhtred of Bebbanburg)巧妙地融入西元九世紀末英格蘭真實的歷史洪流中。

本劇自2015年於bbc two首播,後由Netflix接手。在執行製作人Stephen Butchard、Gareth Neame、Nigel Marchant以及製作人Chrissy Skinns等人的精心打造下,並透過攝影指導Chas Bain的鏡頭與剪輯師Paul Knight的巧手,共同呈現了這部史詩鉅作。這不僅僅是一部充滿血腥戰鬥與權力鬥爭的劇集,更是一趟深入人心的旅程。

我們跟隨著主角烏特雷德的腳步,見證他如何在撒克遜血統與維京信仰的拉扯中掙扎,如何在亂世中尋找自己的歸宿,並最終成為英格蘭誕生過程中一位無可或缺的「工具人」英雄。這篇評論將帶您深入剖析這部作品的精髓,從其歷史背景、核心衝突、角色塑造,到最終章電影的意義,全面解讀這場撒克遜與丹麥人的權力遊戲。誠如劇中名言:「天命,即是一切(Destiny is all)」。

英格蘭的黎明:撒克遜故事緣起與歷史脈絡

故事背景設定於西元九世紀末期,當時的不列顛島四分五裂,盎格魯-撒克遜人建立的數個王國,在來自丹麥的維京人(劇中稱丹麥人)大規模入侵下,已如風中殘燭。諾桑比亞、麥西亞、東盎格利亞等王國相繼淪陷,僅剩下南方的威塞克斯王國,在深具遠見的國王阿爾弗雷德(King Alfred)領導下苦苦支撐。

主角烏特雷德的命運,正是這個時代的縮影。他原是諾桑比亞王國貝班堡領主的次子奧斯伯特,在一場慘烈的戰役中,他目睹其父戰死,自己則被丹麥軍「無畏的朗納爾」俘虜並收為養子。從此,一個撒克遜貴族之子,在丹麥人的文化與信仰中成長,內心深植了維京人的勇猛與價值觀。

當他的丹麥家庭在一場新婚喜宴後慘遭仇家滅門,他被迫逃亡,踏上了一條充滿矛盾的道路——他渴望奪回被叔叔竊據的祖傳領地貝班堡與其世襲繼承權,卻又不得不投效他本應視為敵人的威塞克斯國王阿爾弗雷德,以換取實現抱負的機會。

這個獨特的出身,使烏特雷德成為故事中最完美的觀察者與參與者。他既了解撒克遜人的計謀,也通曉丹麥人的戰術,使他成為連結兩個敵對世界的橋樑,同時也注定了他一生都將在「我是誰?」的身分認同危機中擺盪。

權力、信仰與背叛:錯綜複雜的權力遊戲

《最後的王國》的核心魅力,在於其對權力鬥爭的精采描繪,其複雜程度絲毫不遜於《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

國王與戰士:阿爾弗雷德與烏特雷德的共生與對抗

全劇前三季的靈魂,無疑是烏特雷德與阿爾弗雷德之間既合作又充滿火藥味的關係。這位被稱為艾佛大帝的國王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飽讀詩書的政治家,他心中懷抱著一個前所未有的夢想:建立一個統一、信奉基督的「英格蘭」。然而,他體弱多病,缺乏能夠抵禦丹麥狂潮的將才。

由亞歷山大德雷蒙(Alexander Dreymon)飾演的烏特雷德的出現,正是他實現夢想的關鍵。這位勇猛、不羈、信奉異教的戰士,是他手中最鋒利的劍。然而,阿爾弗雷德對烏特雷德的異教徒身分充滿猜忌與提防,他不斷利用、束縛甚至羞辱烏特雷德,卻又不得不在危急時刻依賴他的神勇。

兩人之間的每一次對話都充滿張力,完美詮釋了理想與現實、信仰與功利的碰撞。演員大衛・道森(David Dawson)對阿爾弗雷德的演繹堪稱全劇的演技巔峰,他將國王的體弱、智慧、虔誠與帝王心術詮釋得淋漓盡致。

盾牆與十字架:文化與信仰的全面戰爭

劇中的戰爭不僅是刀劍的碰撞,更是兩種文明的對決。丹麥人狂野奔放,崇尚榮譽,相信戰死沙場是進入英靈殿(Valhalla)的無上光榮。他們靈活的「盾牆」(Shield Wall)戰術,在戰場上勢不可擋。這些來自北歐的維亞入侵者,對撒克遜王國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與之相對,撒克遜人則在基督教的框架下顯得拘謹壓抑,但他們擁有更強的組織性與長遠的政治規劃。阿爾弗雷德利用基督教作為凝聚人心的工具,建立堡壘、編撰法典,為一個統一的國家打下基礎。烏特雷德遊走於兩者之間,他既能像丹麥人一樣思考,又能為撒克遜人獻策,這種獨特的視角讓劇情充滿了不可預測性。

王權的傳承:從愛德華到埃塞爾斯坦

阿爾弗雷德去世後,他的兒子愛德華繼承王位。愛德華是一位比父親更加務實甚至冷酷的君主,他延續了父親對烏特雷德的利用,但缺乏父親那種微妙的平衡感與個人魅力,導致兩人關係更為緊張。愛德華的許多決策,如優先鞏固威塞克斯而忽視盟友,常常讓觀眾看得頭痛,但也真實地反映了一個君主在鞏固權力時的無情。

而他所要面對的丹麥領袖也更為複雜,例如狡猾的肯努特(Cnut)與老謀深算的古斯雷德(Guthrum)。這一切的鋪陳,都指向了最終章電影《七王喪鐘》的核心——愛德華死後,其子埃塞爾斯坦與阿爾夫韋德之間的王位之爭,以及英格蘭最終統一的關鍵戰役。

角色光譜:英雄、罪人與悲劇人物

一部成功的史詩劇,離不開鮮活立體的角色群像。《最後的王國》在這方面表現出色,以下是幾個關鍵角色的深入分析。

角色 (Character) 演員 (Actor) 簡介 (Brief)
貝班堡的烏特雷德 (Uhtred of Bebbanburg) Alexander Dreymon 本劇主角,生為撒克遜貴族,卻被丹麥人撫養長大,一生在身分認同與奪回領地的執念中掙扎。
阿爾弗雷德大帝 (King Alfred the Great) David Dawson 威塞克斯國王,虔誠的基督徒與富有遠見的政治家,與烏特雷德既合作又充滿衝突。
布麗達 (Brida) Emily Cox 烏特雷德的青梅竹馬,同為被俘虜的撒克遜人,但她完全擁抱丹麥文化,最終與烏特雷德走向對立。
貝奧卡神父 (Father Beocca) 伊恩哈特 (Ian Hart) 烏特雷德父親的家庭神父,視烏特雷德如己出,是他與撒克遜世界的重要連結,如同他的良心與慈父。
萊奧夫里克 (Leofric) Adrian Bower 烏特雷德在威塞克斯軍中的早期摯友,忠誠且口才了得,是第一個真正接納他的撒克遜戰士。
埃塞爾弗萊德 (Aethelflaed) Millie Brady 阿爾弗雷德之女,麥西亞的女王,堅強的女性領袖,與烏特雷德有著複雜的情感糾葛。
愛德華國王 (King Edward) Timothy Innes 阿爾弗雷德之子與繼承人,務實但冷酷,與烏特雷德的關係充滿利用與不信任。
費南 (Finan) Mark Rowley 忠誠的愛爾蘭戰士,烏特雷德最信賴的夥伴之一,也是團隊中的幽默與樂天派。
西特里克 (Sihtric) Arnas Fedaravičius 基亞藤的私生子,後宣示效忠烏特雷德,成為其核心團隊成員,是烏特雷德的左膀右臂。
西格特里格 (Sigtryggr) Eysteinn Sigurðarson 精明強幹的丹麥領主,烏特雷德的女婿,在丹麥與撒克遜之間尋求共存之道,是後期重要的悲劇英雄。
海斯頓 (Hastein) Jeppe Beck Laursen 一位狡猾、投機的丹麥首領,從反派逐漸轉變為一個複雜的灰色角色,求生技能點滿。

主角的掙扎與成長

烏特雷德並非完美的英雄,他衝動、傲慢,時常因自己的固執而惹禍。但他同時也忠誠、勇敢且富有同情心。他的一生都在為別人的夢想而戰,為阿爾弗雷德的英格蘭、為埃塞爾弗萊德的麥西亞、為他所愛的人們。他對故土貝班堡的執念,是他漂泊人生中唯一的錨點。

女性角色的光與影

劇集在女性角色的刻畫上毀譽參半。一方面,它塑造了如「麥西亞女王」埃塞爾弗萊德這樣強大的女性領袖,以及從修女到戰士再回歸信仰的希爾達(Hild)。然而,許多評論也指出,烏特雷德的多位情人,如溫柔的吉塞拉(Gisela)和神秘的伊索爾特(Iseult),她們的出現似乎只是為了成為主角的「季度獎賞」,並很快以悲劇收場,淪為推動劇情的工具。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布麗達(Brida)。她如同烏特雷德的黑暗鏡像。同樣的出身,她卻選擇了徹底的決裂與仇恨。她對烏特雷德的愛,最終轉化為極端的毀滅慾,使她成為全劇最令人心碎的悲劇人物。

忠誠的夥伴與狡猾的對手

烏特雷德身邊的夥伴情誼是本劇最溫暖的部分。從早期的萊奧夫里克,到後期的鐵三角——愛爾蘭人費南、丹麥人西特里克與小修士奧斯弗斯,他們之間的生死情誼與戰場上的插科打諢,為殘酷的劇情增添了許多人性光輝。

而像海斯頓(Hastein)這樣亦敵亦友的角色,其狡猾的投機主義與偶爾閃現的道義,也讓角色形象更為豐滿。由伊恩哈特所飾演的貝奧卡神父,更是如同烏特雷德的慈父與道德羅盤,其存在貫穿了主角大半的掙扎歲月。

命運終章:《七王喪鐘》的史詩结局

在影集第五季結尾,烏特雷德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奪回貝班堡。他選擇不向威塞克斯或蘇格蘭任何一方稱臣,讓自己的領地成為兩國之間的緩衝區,為丹麥人與撒克遜人提供一個和平共存的家園。

然而,這份和平是短暫的。電影長片《七王喪鐘》作為整個系列的最終章,將故事推向了最高潮。隨著愛德華國王駕崩,王國陷入繼承權之戰。七位國王覬覦著權力,英格蘭再次面臨分崩離析的危險。預言稱「七王皆亡,英格蘭方能統一」。烏特雷德再次被捲入漩渦,他必須在保護他所珍視的一切與完成阿爾弗雷德畢生的夢想之間,做出最後的抉擇。

電影聚焦於歷史上著名的「布魯南堡之役」,這場戰役被認為是英格蘭民族誕生的關鍵。烏特雷德將輔佐他曾親手教導的埃塞爾斯坦,對抗由蘇格蘭、維京及其他王國組成的聯軍,為這片土地帶來最終的統一。這是烏特雷德命運的終點,也是英格蘭歷史的起點。

常見問題 (FAQ)

Q1: 《最後的王國》是真實歷史嗎?

A: 本劇基於真實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如阿爾弗雷德大帝、其子女愛德華和埃塞爾弗萊德,以及維京人入侵和英格蘭統一的過程。然而,主角烏特雷德及其個人故事是小說家伯納德.康威爾虛構的,儘管其創作靈感部分來源於一位生活在較晚時期的真實歷史人物。這部最後的王國改編自真實歷史與虛構小說的結合,是其一大特色。

Q2: 觀看電影《七王喪鐘》前需要先看影集嗎?

A: 強烈建議必須先看。電影是影集五季內容的直接延續與最終結局,所有的人物關係、情感糾葛與歷史背景都在影集中有詳細鋪陳。若未觀看影集,將會對劇情感到困惑,也無法體會其深刻的情感衝擊力。

Q3: 《最後的王國》和《維京傳奇》(Vikings)有何不同?

A: 兩者雖然都涉及維京時代,但視角不同。《維京傳奇》主要從北歐人的角度出發,聚焦於朗納爾.洛德布羅克及其子嗣的掠奪與探索,故事時間線也更早。而《最後的王國》則主要從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視角講述故事,核心是「英格蘭」這個國家的形成過程,主角也是一位身分矛盾的撒克遜人。

Q4: 烏特雷德最終的命運是什麼?

A: 在第五季結尾,他奪回了貝班堡並使其獨立。而在最終的電影《七王喪鐘》中,他將扮演關鍵角色,輔佐埃塞爾斯坦在布魯南堡之役中獲勝,親手促成了英格蘭的統一,完成了他與阿爾弗雷德家族橫跨三代的承諾與糾葛,為自己充滿傳奇的一生畫下句點。

總結

《最後的王國》無疑是近年來最值得一看的歷史劇之一。它成功地將宏大的歷史敘事與深刻的個人探索融為一體。劇集在場景、服裝與戰爭場面的還原上極為精緻,盾牆對峙的壓迫感、城堡攻防的慘烈,都讓觀眾彷彿身臨其境。

雖然劇集在後期節奏略顯拖沓,且部分角色的處理稍嫌可惜(如第五季被降智的西格特里格),但瑕不掩瑜。其紮實的劇本、出色的演員表現,以及對「身分認同」這一核心主題的持續探討,都讓它超越了一般的娛樂作品。

從一個被剝奪一切的男孩,到影響王國命運的傳奇戰士,《最後的王國》講述的不僅是一個英雄的冒險,更是一個國家在血與火中誕生的陣痛。對於喜愛英國歷史、維京文化,或是渴望一場盪氣迴腸的史詩故事的觀眾來說,這部作品絕對不容錯過。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