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積是什麼?從CBM到材積重,一篇文讓你變物流達人

材積是什麼?從CBM到材積重,一篇文讓你變物流達人

無論您是從事國際貿易的企業主、經營跨境電商的賣家,還是偶爾需要寄送國際包裹的個人,都一定會接觸到「材積」這個名詞。材積的計算不僅是物流領域的核心知識,更是直接影響您運輸成本的關鍵因素。許多人對於 CBM、CUFT、材積重等術語感到困惑,不明白為何一個輕飄飄的貨件會被收取高額的運費。

本篇文章將從基本定義到複雜的計價方式,為您提供一份最完整、最詳細的材積指南,助您精準估算運費,優化包裝,做出最經濟的物流決策。

一、什麼是材積?掌握體積的兩種語言:CBM 與 CUFT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材積」的本質。材積(Cubic Measurement) 並非重量單位,而是一個衡量貨物體積的專有名詞,其數值由貨物的長度寬度高度決定。在物流世界中,貨物佔用的運輸空間與其重量同等重要。為了將這個「空間」量化並作為計費標準,業界通用以下兩種主要單位:

CBM (Cubic Meter,立方米)

  • 定義:CBM是國際通用的公制單位,代表一個長、寬、高各為1公尺的立方體所佔的體積(1m x 1m x 1m)。其完整英文為Cubic Meter,因此也常看到cbm即cubic meter的寫法。
  • 應用:這是國際海運報價的基礎,也是全球物流溝通的標準語言。當您收到國外廠商的報價時,體積單位幾乎都是立方米cbm

CUFT (Cubic Feet,立方英呎,俗稱「材」)

  • 定義:CUFT是源於英制的體積單位,也就是立方呎,代表一個長、寬、高各為1英呎的立方體所佔的體積(1ft x 1ft x 1ft)。在台灣,口語上常直接簡稱為「材」。其完整英文為Cubic Feet,所以也會看到cuft即cubic feet的說明。
  • 應用:雖然CBM是國際主流,但在台灣的傳統海運和倉儲實務中,「材」仍然是非常普及的溝通單位。

單位換算關係:

理解這兩個單位的換算是必要的基礎知識。

  • 1 CBM ≈ 35.315 CUFT
  • 1 CUFT ≈ 0.028 CBM

簡單來說,一個立方米的空間,大約可以容納35.315材的貨物。

二、運費的關鍵:為何要從「重量」與「體積」中取其大者?

了解材積單位後,下一個核心問題是:物流公司如何用它來計算運費?這就引出了「收益噸(Revenue Ton)」的概念,許多物流業者會以收益噸收費,其英文即為revenue tons。

對於運輸工具(如貨船、貨機)而言,其承運能力有兩個限制:重量限制(載重上限) 和 空間限制(艙位容量)。

  • 重貨(Heavy Cargo):體積小但重量大的貨物,如鋼鐵、機械零件。這類貨物會先達到重量限制。
  • 拋貨(Volumetric Cargo / 泡貨):體積大但重量輕的貨物,如棉花、保麗龍、空行李箱。這類貨物會先佔滿艙位空間。

為了確保無論運送何種類型的貨物都能獲得公平的利潤,物流業發展出一個通用原則:比較貨物的「實際重量」與「材積重量」,取兩者中較大的一個作為計費基礎。這個計費基礎就是「收益噸」。這確保了無論是沉重的黃金還是蓬鬆的羽絨衣,其所佔用的運輸資源都能被合理收費。

三、最實用的材積計算公式全攻略

掌握計算公式是精準預估運費的核心。以下我們將區分海運、空運和快遞,提供詳細的計算方式與範例。

1. 海運材積計算

海運併櫃(LCL)的運費主要根據體積(CBM)報價。報價的基礎通常是一個立方米cbm多少運費,所以要先把材積算出來,才能知道運費。

以公分(cm)計算:

只要先量出包裝箱的長寬高,再套上以下公式即可算出材積。

  • 長(cm) × 寬(cm) × 高公分 × 0.0000353 = _______ cuft 即 cubic feet
  • _______ cuft ÷ 35.315 = _______ cbm 即 cubic meter 立方米

換算表格

為了方便快速計算,您可以參考下表中的換算係數:

測量單位 換算至 CBM (立方米) 換算至 CUFT (材)
公分 (cm) 長×寬×高 × 0.000001 長 x 寬 x 高(公分) x 0.0000353
公尺 (m) 長×寬×高 × 1 長 x 寬 x 高 x 35.315
英吋 (inch) 長×寬×高 × 0.0000164 長 x 寬 x 高 x 0.000578
英呎 (feet) 長×寬×高 × 0.0283 長 x 寬 x 高 x 1

【計算範例】

假設您有一箱貨物,其外箱尺寸為長60公分、寬40公分、高50公分。

  • CBM = 將長x寬x高相乘後再除以1,000,000,即 60 × 40 × 50 ÷ 1,000,000 = 0.12 立方米cbm
  • CUFT = 0.12 CBM × 35.315 = 4.24 材

2. 空運與快遞的「材積重量」

空運和快遞的空間成本極高,因此更依賴「材積重量(Volumetric/Dimensional Weight)」來計價。材積重量是將貨物體積依特定比例換算成的一個等效重量值,這個重量值會被當作計算單位。

國際空運 (Air Freight):

  • 長(cm) × 寬(cm) × 高(cm) ÷ 6000 = 材積重量 (KG)
  • 這是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建議的標準,適用於一般航空貨運。

國際快遞 (Courier/Express):

  • 長(cm) × 寬(cm) × 高(cm) ÷ 5000 = 材積重量 (KG)
  • 四大國際快遞(DHL, FedEx, UPS, TNT)普遍採用此公式。分母較小,意味著同樣體積的貨物會被計算出更高的材積重量,運費也相對較高。

【計算範例】

同樣使用長60公分、寬40公分、高50公分的箱子,假設其實際重量為15公斤。

  • 實際重量 = 15 KG
  • 空運材積重量 = 60 × 40 × 50 ÷ 6000 = 20 KG
  • 快遞材積重量 = 60 × 40 × 50 ÷ 5000 = 24 KG

計費重量判定:

  • 若走一般空運,會取 20 KG (材積重) 與 15 KG (實重) 中較大者,以 20 KG 計費。
  • 若走國際快遞,會取 24 KG (材積重) 與 15 KG (實重) 中較大者,以 24 KG 計費。

四、貨櫃裝載量參考

對於整櫃(FCL)出貨,了解貨櫃的內部容量至關重要。以下為最常見貨櫃的約略規格:

貨櫃類型 內部可用容積 (CBM) 內部可用容積 (CUFT) 最大載重 (公斤)
20呎標準櫃 (20’GP) 20呎貨櫃約可裝 26 – 28 CBM 約 918 – 988 材 約 17,000 – 21,000 KG
40呎標準櫃 (40’GP) 40呎貨櫃約可裝 56 – 58 CBM 約 1,977 – 2,048 材 約 22,000 – 26,000 KG
40呎高櫃 (40’HQ) 40呎高櫃約可裝 65 – 68 CBM 約 2,295 – 2,400 材 約 22,000 – 26,000 KG

請注意

  • 以上為理論值,實際可裝載量會因貨物形狀、包裝方式、堆疊技巧而減少。
  • 貨櫃最大載重會受到船公司規定及各國公路法規的限制。

五、精準測量與包裝省錢技巧

魔鬼藏在細節裡。不精準的測量會導致預估費用失準。

  • 測量要點:務必測量包裝箱後的最長、最寬、最高點。如果外箱因過度填充而鼓起,需以最鼓處為準,測量每一邊的尺寸。
  • 不規則貨物:應量取能將貨物完全包覆的「最小長方體」的尺寸。
  • 進位原則:部分快遞業者會將尺寸的小數點無條件進位到下一個整數公分再計算,需向您的承運商確認。
  • 包裝優化:對於不規則產品,可考慮左右或正反交錯擺放;若產品可拆卸,以零件方式分開包裝能大幅縮小體積,節省運費。此方法對計算總箱數的材積特別有效。

常見問題 (FAQ)

Q1: CBM 和 CUFT 哪個更常用?

A: CBM(立方米) 是國際標準,在所有國際海運報價和正式文件中使用。CUFT(材) 則在台灣本地的物流溝通和倉儲管理中非常普及,可視為一種業界慣用語。建議與國外溝通時使用CBM,與台灣業者溝通時兩者皆可。

Q2: 我的貨物很重但體積很小,還需要算材積嗎?

A: 需要。 物流業者一定會計算材積並將其轉換為材積重量,再與您的貨物實際重量比較。雖然您的貨物最終極有可能按「實際重量」收費,但計算材積是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Q3: 為何空運和快遞的材積重計算公式不同?

A: 這主要源於不同的商業模式和成本結構。國際快遞(如DHL/FedEx)提供門到門、時效性更高的服務,其操作成本和對艙位的精細化管理要求更高,因此採用較嚴格的 /5000 標準。一般空運的 /6000 則是IATA的通用建議標準。最終計費標準請務必與您的承運商確認。

Q4: 網路上的材積計算機準確嗎?

A: 網路計算機是進行快速估算的絕佳工具。然而,最終的計費重量(Chargeable Weight)將以物流承運商在其倉庫使用專業儀器測量為準。自己打包時若有膠帶層層纏繞或箱體變形,都可能造成與初步估算有微小差異。

總結

理解材積計算是現代物流不可或缺的技能。無論是海運的 cuft 或 CBM,還是空運的材積重量,其核心邏輯都在於平衡體積與重量對運輸成本的影響。掌握本篇提供的公式與原則,您不僅能準確地估算運費、掌握計算運費的方法,更能從包裝源頭進行優化,選擇最適合的運輸管道。下次準備出貨時,別忘了拿出計算機,將貨物的體積與重量都納入考量,做個精明的付運人。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