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轉型的關鍵密碼:企業如何利用「碳匯」佈局未來?

淨零轉型的關鍵密碼:企業如何利用「碳匯」佈局未來?

隨著全球對氣候變遷的關注日益加深,台灣國發會已明確將「自然碳匯」列為2050淨零排放路徑的12項關鍵策略之一。在眾多減碳途徑中,除了發展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外,利用大自然的力量來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其中,「森林碳匯」因其成熟的技術與顯著的效益而備受矚目,而透過種樹造林來增加碳匯,也成為重要的減碳方法。然而,一片森林所吸收的碳,究竟如何從一個生態概念,轉化為可在市場上交易的「碳權」?本文將深入探討碳匯的定義、主要類型,並詳細解析森林碳匯轉化為碳權的具體方法、價格計算,以及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碳匯是什麼?地球的天然二氧化碳倉庫

碳匯(Carbon Sink),可以被形象地理解為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或人工系統「倉庫」。根據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的定義,碳匯是指「將二氧化碳或其他溫室氣體自排放源或大氣中持續移除後,吸收或儲存之樹木、森林、土壤、海洋、地層、設施或場所」。

這些「倉庫」透過各種自然或人為機制的運作方式,將大氣中游離的二氧化碳捕捉並固定下來,從而降低溫室氣體濃度,減緩全球暖化,這當中包含了生態保護與生態復育等多重環境效益。這個過程被稱為「增匯」。目前,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是增匯的主流,主要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碳匯的主要類型:綠碳、藍碳、黃碳與新興生物炭

森林碳匯(綠碳)

森林是陸地上最強大的天然二氧化碳儲存庫,因此被稱為「綠碳」。樹木透過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碳水化合物,並儲存在植物體的樹幹、樹枝、樹葉和根部。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評估,一個完整的森林碳匯不僅包含林木本身,還包括枯枝落葉、土壤有機碳,甚至是砍伐後製成的「收穫林產品」(Harvested Wood Products, HWP),如家具、建材等,這些產品在其生命週期中也能持續固碳。

森林碳匯的方法學發展得最早,也相對最成熟。不同樹種的碳匯能力有所差異,根據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的資料,台灣常見樹種的固碳效益如下表所示:

樹種 每公頃20年林齡總計吸碳量(公噸 CO2)
相思樹 380
光臘樹 345
台灣櫸 311
肖楠 249
樟樹 189

海洋碳匯(藍碳)

海洋覆蓋地球超過70%的面積,是全球最大的碳庫,其儲存的碳被稱為「藍碳」。海洋碳匯主要存在於沿岸的海洋生態系,如紅樹林、海草床、鹽沼濕地等。這些生態系的固碳效率極高,有研究指出,單位面積的紅樹林儲碳能力可達陸地森林的數倍。然而,藍碳面臨兩大挑戰:首先,海洋範圍廣大、流動性強,二氧化碳的分布與儲量難以精確測量;其次,相關的方法學仍在發展中,且海域的所有權與管轄權問題複雜,使得藍碳要轉化為碳權仍有待努力。

土壤碳匯(黃碳)

土壤是陸地上僅次於海洋的第二大碳庫,其儲存的碳被稱為「黃碳」。土壤中的有機質(如動植物殘體分解形成的腐植質)是固碳能力的關鍵。透過改善土地管理等農業實踐,如減少耕犁、使用有機肥料、覆蓋作物等,可以有效增加土壤的有機碳含量。國際上知名的「千分之四倡議」便主張,若全球每年能讓土壤有機質增加千分之四,即可顯著減緩氣候變遷。然而,與藍碳類似,土壤碳匯的測量不確定性高,且對應的方法學尚不充足,導致其碳權化進程較為緩慢。

生物炭碳匯

這是一種新興的人為增匯方式,也被視為一種有效的負碳技術。生物炭(Biochar)是將農業廢棄物、林業剩餘物等生物質,在低氧環境下高溫加熱(即熱裂解)所產生的穩定固體碳。與自然分解會將碳全部釋回大氣不同,生物炭能將約一半的碳穩定封存長達數百年至千年。其最大優勢在於可測量、可報告、可查驗(MRV),符合碳權的核心原則,因此被視為極具潛力的負碳技術。

碳匯如何轉化為可交易的碳權?

擁有碳匯不等於擁有碳權。一片森林的碳儲量要變成可在市場上流通、用以抵換碳排的碳權,必須經過一套嚴謹且標準化的流程,最終進入碳權交易市場。

轉化核心三步驟:方法學、MRV、外加性

  1. 方法學(Methodology):首先,專案計畫必須採用經認可的方法學。方法學是一套科學的、標準化的指南,用以界定專案範疇、計算減碳量(或增匯量)以及監測方式。
  2. 監測、報告與驗證(MRV):專案執行方需依照方法學進行長期的監測與數據收集(Monitoring),並撰寫報告(Reporting)。最後,必須由獨立的第三方查驗機構進行驗證(Verification),確認其減碳成效的真實性。
  3. 外加性(Additionality):這是碳權最具核心也最具爭議的原則。一個專案必須證明,若沒有這個碳權專案的介入與其帶來的收益,這個減碳或增匯活動就不會發生。換句話說,其成效必須是「額外」增加的。

台灣森林碳權的申請條件

在台灣,要將森林碳匯轉換為國內碳權(即自願減量額度),根據環保署(現為環境部)通過的「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等方法學,有幾項關鍵要求:

  • 必須是「人造林」:碳權旨在鼓勵「人為努力」的增匯行為,因此原始林、天然林不符合申請資格。
  • 符合外加性:必須是西元2000年後的新植林,且樹齡通常要求在22年以下,確保樹木處於快速生長的「增匯期」。
  • 土地資格限制:為了避免「砍大樹、種小樹」的道德風險,申請的土地在專案開始前不得為林地。
  • 計算基線:碳權的計算並非森林的總吸碳量,而是「超越基線」的部分。需先評估該土地若未執行專案的碳排放量/吸收量作為「基線」,只有專案所帶來「額外」的碳匯量才能被核發為碳權。

目前國內除了「新植造林」外,農業部也已提出「加強森林經營」及「竹林經營」等新方法學,擴大森林國內碳權的來源。

森林碳權的計算與價格

計算方式

森林碳權的計算相當複雜。首先,專案需設定一個「專案期」,並在期間內定期量測樹高、胸徑等數據,再透過特定的生物量公式換算出碳儲存量。接著,與預先設定的基線情境相比,計算出額外的淨增匯量。扣除專案執行過程中的碳洩漏(如機具使用、運輸等造成的排放)以及為應對天災(火災、病蟲害)而提撥的風險緩衝額度後,剩餘的量才是最終可核發的碳權。

價格波動與市場趨勢

森林碳權的價格並非固定,會受到專案類型、所在地、驗證標準(如國際的Gold Standard、VCS)、市場供需,以及氣候災害風險等多重因素影響。以國際自願性碳市場為例,高品質的國際碳權專案價格可從每公噸38美元至90美元不等。

近年來,儘管存在一些關於國際專案「漂綠」的爭議,但以自然為本的碳權仍深受企業青睞。正如部分產業觀察家(如綠學院)所分析,這類碳權因其多重效益而具備更高價值。Google、Microsoft、Meta等科技巨頭紛紛投入數億元購買森林國際碳權,並成立「共生聯盟」(Symbiosis Coalition),承諾大量採購自然碳權,顯示市場對其環境與社會共生價值的認可。

常見問題 (FAQ)

Q1: 種任何樹都可以申請碳權嗎?

A1: 不可以。在台灣,申請森林碳權有嚴格的規定。必須是人為經營管理的「人造林」,且通常要求是特定時間點之後(如西元2000年後)才種植的「年輕森林」。此外,土地在造林前不能是林地,且專案必須證明其「外加性」,即如果沒有碳權的激勵,這個造林活動就不會發生。天然林與原始林因其保育價值,不適用於此類碳抵換專案。

Q2: 森林碳匯所儲存的碳是永久不變的嗎?

A2: 不是。森林碳匯是動態變化的。首先,當森林達到成熟期,其淨吸碳能力會逐漸下降,趨近於零。其次,森林面臨著火災、病蟲害、風災等自然風險,這些災害可能導致儲存的碳大量釋放回大氣。這也是為何碳權專案在核發額度時,會預先扣除一定比例作為「風險緩衝儲備」,以確保其減碳的永久性。

Q3: 為什麼海洋碳匯(藍碳)儲碳量最大,但相關碳權卻很少?

A3: 這主要有三個原因:

  • 1. 測量困難:海洋生態系統廣闊且流動,要精準、長期地追蹤其碳儲量的變化,技術難度與成本遠高於陸地森林。
  • 2. 方法學不成熟:相較於發展已久的森林碳匯,藍碳的科學研究與國際認可的碳權方法學仍在起步階段,缺乏一套公認的標準化流程。
  • 3. 所有權複雜:海域涉及複雜的國家主權與國際公法問題,如何界定一個藍碳專案的範圍與其碳權的歸屬,是一個棘手的法律與政治問題。

總結

從生態系統服務到市場化的金融商品,碳匯轉變為碳權的道路,是一條建立在科學基礎、嚴謹法規與透明驗證之上的路徑。森林碳匯作為當前最成熟的自然碳匯類型,為台灣的淨零轉型提供了重要的解決方案。它不僅有助於企業實現碳中和,更能促進林業發展、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國土保安等多重效益。

然而,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僅靠造林增匯來抵銷全國的碳排放量是不切實際的。開發多元的碳權方法學(如藍碳、黃碳、生物炭),並回歸減碳的根本——從源頭減少排放,才是實現永續未來的最終正途。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