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懂您的聽力檢查報告!專業聽力師教您看懂關鍵數字與曲線意義

秒懂您的聽力檢查報告!專業聽力師教您看懂關鍵數字與曲線意義

聽力是我們與世界溝通的關鍵橋樑,然而當您或您的親友從醫院或聽力中心拿到一張佈滿符號與曲線的「聽力檢查報告」時,是否感到一頭霧水?這份看似複雜的聽力圖(Audiogram),是客觀評估聽力狀況最重要的依據。

無論是為了選配合適的助聽器、申請政府補助,或是單純了解您的聽力健康,學會解讀這份聽力報告都是至關重要的一步。本文將為您詳細拆解聽力檢查的各個環節,讓您不再對報告感到陌生,能更主動地關懷自己與家人的聽力健康。

一、什麼是聽力檢查與聽力圖?

聽力檢查是一系列評估個人聽覺能力的標準化聽力測試。其最終結果會被繪製成一張「聽力圖」,這張圖表以視覺化的方式,精確地呈現出一個人在不同聲音頻率與音量下的聽力敏感度。

您可以將聽力圖想像成一張聲音的地圖:

橫軸 (X軸) – 聲音的頻率 (Frequency):單位是赫茲 (Hz),代表聲音的「音高」。圖表由左至右,頻率從低音(如250Hz,類似遠處的雷聲)逐漸過渡到高音(如8000Hz,類似鳥鳴或蚊子叫聲)。這個範圍涵蓋了人類日常溝通所需的大部分語音頻率。

縱軸 (Y軸) – 聲音的強度 (Intensity):單位是分貝聽力級 (dB HL),代表聲音強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音量大小」。圖表由上至下,分貝數值由小到大。最上方的0分貝代表正常聽力年輕人所能聽見的最小音量,越往下代表需要越大的音量才能被聽見,也就是聽力損失越嚴重。

圖表上的每一個標記,都代表著受測者在該特定頻率下,所能聽見的「最小聲音」,這個點被稱為「聽閾 (Hearing Threshold)」。

二、聽力圖上的符號密碼:左右耳與傳導路徑

為了區分左右耳以及不同的測試方式,聽力圖上會使用國際標準化的符號與顏色進行標記。了解這些符號是解讀報告的第一步。

符號類型 右耳 (通常為紅色) 左耳 (通常為藍色) 測試目的與意義
空氣傳導 (Air Conduction, AC) O X 使用耳機傳遞聲音,模擬我們日常透過空氣聆聽的方式。聲音會經過外耳(包含耳道)、中耳這充滿空氣的空腔,最終到達內耳。此結果反映了從外耳到大腦的整體聽力路徑功能。
骨傳導 (Bone Conduction, BC) < > 將一個震動器置於耳後的乳突骨上,聲音直接透過頭骨震動傳至內耳。此測試能繞過外耳與中耳,直接評估內耳及聽覺神經的功能是否正常。
遮蔽後空氣傳導 當兩耳聽力差距過大時,為避免較好耳聽到給予差耳的測試音,會對好耳播放干擾聲(遮蔽),以獲得差耳更精確的氣導聽閾。
遮蔽後骨傳導 [ ] 同樣是為了避免對側耳反應,在進行骨導測試時對非測試耳進行遮蔽,以獲得更準確的骨導聽閾。

透過比較「空氣傳導 (AC)」和「骨傳導 (BC)」的結果,聽力專家就能判斷的聽力損失的具體類型。

三、聽力損失的程度與類型

1. 聽力損失程度分級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聽力損失的嚴重程度,也常被稱為聽力障礙的級別,可分為以下幾個等級。了解自己的聽力程度屬於哪個級別,有助於理解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聽損程度 聽力閾值 (dB HL) 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狀況
正常聽力 25分貝以下 可輕鬆聽到細微的聲音,如樹葉沙沙聲、輕聲細語。
輕度聽力損失 26 ~ 40分貝 在安靜環境下溝通無礙,但在吵雜環境或遠距離交談時,可能聽不清低聲量的對話內容,如悄悄話。
中度聽力損失 41 ~ 55分貝 日常對話開始感到困難,經常需要別人重複,電視音量會開得比一般人大聲。建議配戴助聽器(如耳掛式助聽器)。
中重度聽力損失 56 ~ 70分貝 大聲說話也可能聽不清楚,需要依賴觀察口型輔助理解。強烈建議配戴助聽器。
重度聽力損失 71 ~ 90分貝 幾乎聽不到日常說話聲,只能對叫喊或非常大的聲音(如狗吠、門鈴)有反應。
極重度聽力損失 91分貝以上 聽覺功能極度受限,可能只能感受到聲音的震動,需要高功率助聽器、人工電子耳及視覺溝通(如唇讀、手語)輔助。

2. 聽力損失類型

傳導性聽力損失 (Conductive Hearing Loss)

  • 成因:問題出在外耳或中耳,如耳垢栓塞、外耳道黴菌感染、中耳炎、中耳積水、耳膜破洞或聽小骨鏈斷裂,導致聲音無法有效地傳遞至內耳。這種聽力受損通常影響雙耳或單耳。
  • 聽力圖表現:骨導測試結果正常,但氣導測試結果顯示聽力損失,兩者之間出現明顯的「氣骨導差 (Air-Bone Gap)」。
  • 治療:此類型聽損多數可以透過藥物治療或外科手術獲得改善甚至恢復。

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 成因:是內耳(耳蝸)的聽覺毛細胞或聽覺神經受損所致。常見原因包括自然老化、長期處於噪音環境、部分藥物副作用、遺傳等。這是最常見的聽損類型。
  • 聽力圖表現:氣導與骨導的測試結果都顯示聽力損失,且兩者曲線非常接近或重疊,沒有明顯的氣骨導差。
  • 治療:此類型聽損通常是永久性的,無法透過藥物或手術治癒,主要透過配戴助聽器的方式來進行聽力復健。

混合性聽力損失 (Mixed Hearing Loss)

  • 成因:同時存在傳導性與感音神經性的問題。例如,一位長者本身因老化有神經性聽損,又恰好因中耳炎導致傳導性問題。
  • 聽力圖表現:氣導與骨導測試結果均顯示聽損,但氣導的聽損程度比骨導更嚴重,因此仍存在「氣骨導差」。

四、不只是聽得到就好:關鍵的聽力檢查項目

一個完整的聽力評估,其檢查流程不僅僅是測量聽閾,還包含以下重要項目:

純音聽力檢查 (Pure-Tone Audiometry):即前述透過純音測試,描繪出聽力圖上AC與BC曲線的基礎檢查。

語音聽力檢查 (Speech Audiometry):這是評估「聽得懂」能力的關鍵。

  • 語音接受閾 (SRT):測量能聽懂並複誦50%雙字詞的最小音量。
  • 語音辨識率 (WRS/SD):在最舒適的音量下,測量受測者能正確複誦單音節字詞的百分比。此分數能有效反映聽損者「聽得到,但聽不懂」的困擾程度,對於評估助聽器效益非常重要。

鼓室圖檢查 (Tympanometry):又稱聲導抗檢查。將一個探頭放入外耳道,藉由改變壓力來測量耳膜的振動彈性與中耳壓力。此檢查能快速評估中耳功能是否正常,有助於診斷中耳積水、耳咽管功能不良等問題。

電生理檢查 (ABR):全名為聽性腦幹反應檢查。透過在頭皮貼上電極,記錄聲音刺激引發的腦幹聽覺路徑電位變化。這是一種客觀檢查,不需要受測者主動反應,因此特別適用於新生兒、嬰幼兒或無法配合傳統檢查的成人。

五、聽力檢查要去哪裡做?費用與目的

  • 醫院耳鼻喉科:若您懷疑有耳朵疾病、需要申請身心障礙證明或助聽器補助,必須至大型醫院的耳鼻喉科進行由醫師診斷及聽力師執行的完整評估。這些評估通常包含上述所有檢查項目,費用依各醫院標準而定,可能需數千元。
  • 助聽器門市/聽力中心:若您的主要目的是選配助聽器,大多數信譽良好的助聽器公司會提供免費的聽力檢查,服務通常包含耳鏡檢查、純音聽力檢查與語音聽力檢查。其聽力測試結果足以讓選配師為您推薦合適的助聽器,但不具備法律診斷效力。

常見問題 (FAQ)

Q1: 聽力圖上的分貝數字越大代表聽力越好嗎?

A1: 不對,正好相反。縱軸的分貝數(dB HL)代表能聽見聲音所需的最小音量。數字越小(越接近0分貝),代表聽力的狀態越靈敏、越好;數字越大,代表需要越強的音量才能聽見,即聽力損失越嚴重。

Q2: 聽力檢查前需要特別準備什麼嗎?

A2: 一般來說不需要特別準備。建議您在檢查前有充足的睡眠,以保持良好的精神與專注力。如果您正患有感冒、鼻塞或耳朵發炎,可能會影響中耳功能並干擾測試結果,應主動告知聽力師,評估是否需要延後檢查。

Q3: 為什麼除了戴耳機的測試,還要測「骨導」?

A3: 骨導測試是區分聽力損失「類型」的關鍵。戴耳機的「氣導」測試評估的是完整的聽覺路徑,而「骨導」測試則繞過了外耳和中耳,直接探測內耳與聽神經的健康狀況。透過比較兩者的差異(氣骨導差),聽力師才能準確判斷您的問題是出在聲音的傳導路徑上,還是內耳的感音神經上,這對於後續的醫療建議或助聽器選配至關重要。

Q4: 只有老年人才需要做聽力檢查嗎?

A4: 絕對不是。聽力損失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層,其成因多樣,包括遺傳、噪音暴露(如長時間戴耳機、在工廠工作)、病毒感染、藥物影響等。建議任何感到聽力下降、長期耳鳴、或在高噪音環境工作的人,都應定期進行聽力檢查。此外,台灣已全面實施新生兒聽力篩檢,以及早發現先天性聽損問題。

總結

聽力檢查報告是開啟聽力照護旅程的地圖。透過理解圖表上的橫軸(音高)、縱軸(音量)以及各種符號的意義,我們就能初步判斷聽力損失的程度與可能的類型。更重要的是,這份報告不僅僅是一張成績單,它是與醫師、聽力師溝通的基礎,也是選擇最適合的聽力輔具、延緩聽力退化,甚至能降低因聽力障礙溝通不良而引發失智症風險的重要依據。

定期進行聽力檢查,主動了解自己的聽力狀況,同時也應注意是否有高血壓、糖尿病等血管疾病,這些都可能影響聽力健康,是愛護自己與家人聽覺健康最實際的行動。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