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拉肚子別輕忽!從原因、症狀到飲食調理,全面解析慢性腹瀉

偶爾吃壞肚子、跑幾次廁所是許多人都有過的經驗。然而,如果腹瀉成為一種習慣,頻繁地影響您的日常生活與生活品質,那就不僅僅是「腸胃比較敏感」這麼簡單了。這種持續不斷的腹瀉在醫學上被稱為「慢性腹瀉」,它並非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一個重要的健康警訊,背後可能隱藏著從腸道功能失調到自體免疫疾病,甚至是癌症等多種問題。

本文將整合多方專業健康資訊,帶您深入瞭解慢性腹瀉的定義、警示症狀、潛在病因,並提供完整的飲食與生活應對策略,助您擺脫腹瀉困擾,找回腸道健康。

一、 認識慢性腹瀉:定義與關鍵警訊

何謂慢性腹瀉?

醫學上對腹瀉的定義,不僅僅是排便次數增加。一般來說,若符合以下情況,就可能被視為腹瀉的狀況:

  • 頻率增加:24小時內排便次數超過3次。

  • 糞便狀態改變:糞便呈現鬆軟、不成形,甚至是糊狀、稀便或水狀。

  • 重量異常:每日排出的不成形糞便總重量超過200克。

當上述腹瀉症狀持續四週以上,即可被診斷為「慢性腹瀉」。與幾天內就會緩解的急性腹瀉不同,慢性腹瀉代表身體內部可能存在著持續性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的探查與處理。

從大便型態與顏色看懂健康密碼

糞便是腸道健康最直接的體現。透過觀察其形狀與顏色,可以初步判斷腸道狀況。「布里斯托糞便分類法」是臨牀上常用的參考工具。

布里斯托糞便分類法 (Bristol Stool Form Scale)

類型

形狀與特徵

代表意義

第一型

一顆顆堅硬的球狀,難以排出

嚴重便祕

第二型

呈長條狀,但表面凹凸不平

輕微便祕

第三型

呈長條狀,表面有裂痕

正常

第四型

呈長條或蛇狀,表面光滑柔軟

非常理想

第五型

柔軟的塊狀,邊緣清晰,容易排出

輕微腹瀉

第六型

糊狀、蓬鬆的鬆散固體

腹瀉

第七型

水狀,沒有明顯固體

嚴重腹瀉

註:當糞便型態屬於第五至第七型,且持續時間過長,即為腹瀉的典型表現。

除了形狀,糞便的顏色也隱含著重要資訊。

糞便顏色與潛在疾病

顏色

可能原因

潛在疾病或狀況

灰白色

膽汁無法順利排入腸道,缺乏膽紅素染色。

膽道阻塞、胰臟問題。

綠色

腸道蠕動過快,膽汁來不及在腸道作用就被排出。

腸胃發炎、病毒或細菌感染。

黑色

上消化道(食道、胃、十二指腸)出血,血液經胃酸作用後變黑。

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上消化道出血。

鮮紅色

下消化道(大腸、直腸)出血,血液未經長時間作用即排出。

痔瘡、大腸炎、大腸癌、大腸瘜肉。

出現這些警訊,請立即就醫!

單純的慢性腹瀉已值得關注,若再合併以下任何症狀,都應立即尋求專業醫師診斷,切勿拖延:

  • 糞便異常:出現血便(鮮紅色)、黑便(瀝青狀)或帶有黏液。

  • 全身性症狀:反覆發燒、畏寒。

  • 體重改變:非刻意減重下,體重明顯下降。

  • 嚴重腹痛:腹部出現劇烈絞痛、持續性疼痛,或按壓時疼痛加劇。

  • 營養不良症狀:出現貧血、頭暈、疲倦、眼眶凹陷、口乾舌燥、尿量減少等脫水跡象。

  • 排便習慣急遽改變:糞便突然變細,或腹瀉與便祕交替出現。

二、 追根究柢:慢性腹瀉的七大類成因

慢性腹瀉的成因繁雜,釐清腹瀉原因至關重要。許多醫學系教授指出,從生活習慣到嚴重疾病都有可能。醫師通常會根據病人的症狀、病史及檢查結果來釐清病因。

1. 功能性腸道問題:大腸激躁症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這是慢性腹瀉最常見的原因之一。腸躁症並非腸子結構有問題,而是其功能失調。典型症狀為反覆腹痛,且疼痛在排便後會有所緩解,並伴隨排便次數或糞便型態的改變(腹瀉型、便祕型或混合型)。壓力、情緒、特定食物(如FODMAP飲食)都可能誘發或加重症狀。

2. 發炎性腸道疾病 (IBD)

這是一類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系統異常攻擊自身腸道而導致長期發炎。主要包括:

  • 潰瘍性大腸炎 (Ulcerative Colitis):發炎主要侷限於大腸黏膜,常以帶血腹瀉為主要表現。

  • 克隆氏症 (Crohn's Disease):發炎可侵犯從口腔到肛門的任何消化道的部位,且為「全層」發炎,容易造成腸道狹窄、穿孔、腸阻塞或瘻管等嚴重併發症。

IBD病人除了腹瀉、血便、腹痛外,還常伴隨發燒、體重減輕、營養不良等症狀,且長期發炎會顯著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3. 消化道結構異常與癌症

  • 大腸瘜肉或腫瘤:當大腸內長出瘜肉或惡性腫瘤時,可能刺激腸道黏膜,改變腸液分泌與蠕動,導致排便習慣改變,出現腹瀉、便祕或兩者交替。若腫瘤潰爛出血,則會出現血便。

  • 其他癌症:如胰臟癌、淋巴癌等,若轉移或影響到腹膜,也可能刺激腸道,引發慢性腹瀉。

4. 內分泌與代謝疾病

  • 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素分泌過多會加速全身新陳代謝,包括腸胃道蠕動,導致食物和水分停留時間過短,形成腹瀉。這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疾病。

  • 糖尿病: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導致神經病變,影響腸道蠕動的自主神經,造成腹瀉或便祕。

5. 感染性因素

雖然多數病原體感染,如病毒性腸胃炎(常見病毒包括諾羅病毒、輪狀病毒、腺病毒),引起的是急性腹瀉,但某些情況下會轉為慢性。例如,寄生蟲(如阿米巴原蟲)感染、抗生素濫用後導致的「困難梭狀芽孢桿菌」過度增生,或在免疫力低下患者身上發生的伺機性感染。

6. 藥物副作用

許多藥物都可能引起腹瀉,常見的包括:部分抗生素、含鎂的制酸劑(胃藥)、化療藥物、降血壓藥物及特定糖尿病藥物等。

7. 食物過敏、不耐症及手術後遺症

  • 乳糖不耐症:身體缺乏分解乳糖的酵素,攝取乳製品後會腹瀉、腹脹。

  • 麩質不耐症(乳糜瀉):對小麥等穀物中的麩質產生免疫反應,破壞小腸黏膜。

  • 手術後遺症:如膽囊切除後,膽汁持續流入腸道刺激黏膜;或胃部切除手術後,食物過快進入小腸,都可能導致腹瀉。

三、 應對與治療:找回腸道和平

面對慢性腹瀉問題,首要之務是透過專業診斷找出根本原因,而非自行服用止瀉藥,以免延誤治療,使病況惡化。

診斷方式

醫師會先詳細問診,再依情況安排檢查,可能包括:

  • 糞便檢查:檢測潛血、白血球、寄生蟲或特定病菌。

  • 血液檢查:評估發炎指數、甲狀腺功能、電解質及是否有貧血。

  • 內視鏡檢查:如大腸鏡檢查、胃鏡,是診斷腸道發炎、瘜肉或腫瘤最直接且重要的檢查工具,並可在檢查時進行切片,取得病理組織做最終確認。

飲食與生活調理指南

無論是何種原因造成的腹瀉,適當的飲食習慣調整都能幫助緩解症狀,減輕腸道負擔。

  1. 腹瀉期間可以吃什麼?

  2. 掌握「低渣、清淡、易消化」原則:選擇水煮、清蒸的烹調方式。

  3. 優質蛋白質:水煮蛋、清蒸魚、雞胸肉。

  4. 低纖維蔬果:去皮的蘋果、香蕉、南瓜、胡蘿蔔。

  5. 簡單澱粉:白米飯、白粥、白吐司。

  6. 補充水分與電解質:少量多次飲用溫開水,或適量補充運動飲料、口服電解液,以防脫水。

  7. 腹瀉期間應避免的食物

  8. 高油、高糖食物:油炸物、甜食、含糖飲料會增加腸道滲透壓,加重腹瀉。

  9. 高纖維食物:全穀類、豆類、纖維粗的蔬菜會刺激腸道蠕動。

  10. 刺激性食物:辛辣、咖啡、濃茶、酒精都會刺激腸胃。

  11. 產氣食物:豆類、洋蔥、地瓜等。

  12. 乳製品:腹瀉時腸道中的乳糖酶會減少,暫時避免可減少不適。

3. 益生菌與止瀉藥的使用

  • 益生菌:對於抗生素引起的腹瀉或部分腸躁症患者可能有幫助,但並非所有腹瀉都有效。在急性感染期,補充益生菌需謹慎,應諮詢醫師。

  • 止瀉藥:腹瀉是身體排出有害物質的第一線防禦機制。若在感染性腹瀉時貿然使用止瀉藥,可能讓病原體留在體內,延長病程甚至加重病情。切勿自行購買服用,務必遵照醫囑。

4. 調整生活習慣

  • 壓力調適:壓力是誘發腸躁症的重要因素。學習放鬆技巧,如冥想、深呼吸。

  • 規律運動:適度運動有助於調節腸道功能。

  • 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讓腸道有足夠時間修復。

常見問題 (FAQ)

Q1: 腸躁症會不會演變成大腸癌?

A: 不會。腸躁症屬於功能性疾病,而大腸癌是組織細胞的惡性病變,兩者病因完全不同,腸躁症並非大腸癌的前兆。但兩者部分症狀相似(如腹痛、排便習慣改變),若出現血便、體重減輕等警訊時,務必就醫以排除癌症的可能性,確認病人的腸道健康狀況。

Q2: 我只是壓力大就容易拉肚子,這樣也需要看醫生嗎?

A: 如果腹瀉情況持續超過四週,或伴隨上述提到的任何警示症狀(如發燒、血便、體重下降),就應該就醫。在未經醫師診斷前,不應輕易將所有症狀都歸因於壓力,以免忽略了其他潛在的器質性疾病。

Q3: 長期拉肚子,可以自己買止瀉藥來吃嗎?

A: 強烈不建議。自行服用止瀉藥可能會掩蓋真正的病情,延誤治療黃金時機。特別是當腹瀉是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時,止瀉藥會使有害物質滯留體內,可能導致病情惡化。正確的作法是先由醫師診斷,再依據指示用藥。

總結

慢性腹瀉絕非小事,它是身體內部失衡的吶喊。面對長期拉肚子的腹瀉困擾,最明智的作法是保持警覺,仔細觀察自身症狀,並勇敢尋求專業醫療協助。透過正確的診斷找出病因,搭配個人化的治療方案、飲食調整與生活作息的改善,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擺脫「跑廁所」的夢魘,重拾高品質的健康生活。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