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拉肚子別慌張!掌握「三不三要」原則,陪伴孩子安心度過腹瀉期

「寶寶的便便怎麼突然變稀了?」、「一天大便好幾次,是拉肚子嗎?」這些是許多新手爸媽心中的共同焦慮。寶寶的腸胃系統尚未發育完全,拉肚子(腹瀉)是嬰幼兒時期相當常見的症狀。除了排便次數增加、糞便變稀,還可能伴隨食慾不振、哭鬧不安,甚至是發燒、脫水等情形,讓家長心疼不已。

本文將為您詳細解析嬰兒拉肚子的原因、判斷標準、居家照護重點及預防方式,幫助您沉著應對,陪伴寶寶安然度過不適,恢復健康活力。

如何判斷寶寶是否真的拉肚子了?

首先,家長需要理解,「稀便」不完全等於「拉肚子」。判斷的關鍵在於與寶寶「平時」的排便狀況進行比較,這就是拉肚子的定義。不同餵養方式的寶寶,其正常寶寶便便型態本就不同。

  • 母乳寶寶:糞便質地本來就比較稀,呈糊狀或膏狀,顏色偏黃綠色,聞起來可能帶點微酸味。排便次數較不固定,從一天多次到多天一次都有可能,少量多次(一天約10次)也屬正常範圍。

  • 喝配方奶的寶寶:糞便通常較為成形,質地像軟泥或牙膏,顏色為黃色或棕褐色。排便次數相對規律,一天約1-2次。

當出現以下變化時,才需要考慮寶寶可能拉肚子了:

  1. 排便次數突然明顯增加:例如,從一天3次變成一天超過6次。

  2. 糞便性狀改變:質地變得比平時更稀,呈現水狀、蛋花湯狀,或帶有黏液。

  3. 顏色與氣味異常:顏色轉為深綠色或出現血絲,且氣味變得異常酸臭。

寶寶拉肚子的原因:五大常見寶寶拉肚子原因解析

瞭解腹瀉的根本原因,才能對症下藥,並有效預防未來再次發生。

病毒與細菌感染(兒童急性腸胃炎)

這是最常見的原因,約佔75%至90%。這種急性胃腸炎有時也像感冒一樣具有傳染性。

  • 病毒:如輪狀病毒、諾羅病毒、腸道腺病毒等,是秋冬季節嬰幼兒腹瀉的主因。

  • 細菌: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好發於炎熱夏季。

  • 傳染途徑:主要為「糞口傳染」,例如接觸到受污染的玩具、食器(奶瓶、奶嘴消毒不完全)、飲水,或是照顧者手部清潔不徹底,都可能造成寶寶肚子不適。

飲食因素與不適應

  • 配方奶的問題

    • 濃度不當:沖泡得太濃或太稀,都可能刺激寶寶腸胃,導致腹瀉或便祕,這是造成寶寶拉肚子的原因之一。

    • 奶量過多:一次增加太多奶量,超出寶寶消化負荷。

    • 更換品牌:突然更換奶粉品牌,寶寶腸胃來不及適應。

  • 副食品轉換:剛開始添加副食品,或食物轉換太快、嘗試到不熟悉的食材(特別是高纖維食物),都可能引起暫時性的腹瀉。

  • 食物過敏:寶寶可能對喝配方奶中的牛奶蛋白過敏,或對某些副食品食材過敏,除了腹瀉,也可能伴隨皮膚紅疹、嘔吐等症狀。

乳糖不耐症

部分寶寶天生體內乳糖酶較少或活性不足,無法有效分解奶水中的乳糖,導致消化不良、脹氣和腹瀉。這種情況在腹瀉後也可能暫時出現,因為腸道發炎會影響乳糖酶的製造。

生活習慣與衛生

處於口腔期的寶寶,喜歡將手或任何抓到的物品放進嘴裡探索,若物品或手部不潔,就容易將病菌吃下肚,這也是一個常見造成寶寶拉肚子的因素。

先天性腸胃道疾病

極少數情況下,持續的腹瀉可能與先天性巨結腸症等結構異常有關,這需要由專業醫師診斷與治療。

寶寶腹瀉嚴重程度與就醫警訊

多數輕微腹瀉可在家中照護,但若出現特定警訊,則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家長們可依下表進行初步判斷。

嚴重程度

排便次數(每日)

糞便狀態

可能伴隨症狀

建議處置

輕度

5-8 次

黃綠色,呈稀糊狀或蛋花湯狀

可能輕微發燒或嘔吐,活動力尚可

可先在家觀察照護,加強水分補充。

中度

8-15 次

質地稀水,氣味酸臭

中度發燒、腹部脹氣,活動力稍差

建議在家照護,若症狀持續數日未改善或加重,應就醫。

重度

15 次以上

水便,可能帶有血絲或黏液

持續發燒、嚴重嘔吐、煩躁不安或精神萎靡、明顯脫水跡象

應立即就醫治療。

【必須立即就醫的4大警訊】

  1. 糞便異常:小孩的糞便出現血絲或大量黏液。

  2. 嚴重脫水跡象:哭泣時沒有眼淚、口腔和嘴脣乾燥、超過6-8小時沒有排尿或小便量極少、皮膚失去彈性、嬰兒前囟門(頭頂柔軟處)明顯凹陷。

  3. 精神狀態不佳:活動力顯著下降,看起來虛弱、嗜睡或異常煩躁不安。

  4. 持續高燒與嘔吐:腹瀉伴隨發燒超過兩天,或出現頻繁劇烈的嘔吐,無法進食。

  5. 慢性腹瀉:腹瀉情況持續超過兩週。

在家如何居家照顧拉肚子的寶寶?

當寶寶腹瀉情況不嚴重時,居家照顧的重點在於「補充水分、調整飲食、保持舒適」。

補充水分與電解質是首要任務

腹瀉最怕脫水。

  • 首選:應使用藥局販售的「嬰幼兒專用口服電解質液」(即電解水),其滲透壓和電解質比例最適合寶寶。請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例如每隔幾分鐘餵一小匙,慢慢的讓寶寶喝。

  • 不建議:市售運動飲料含糖量過高、電解質比例不對,會加重腸胃負擔,不適合給腹瀉的寶寶飲用。

  • 替代方案:若臨時無法取得電解質液,可將稀飯上層的米湯水加非常少量的鹽巴(約1/4茶匙鹽巴對應750c.c.米湯水),作為暫時的補充方式。

飲食調整指南

  • 母乳寶寶:請繼續哺餵母奶。母乳富含抗體和營養,是寶寶生病時最好的食物。可視情況增加哺餵次數,以補充流失的水分。

  • 配方奶寶寶

    • 不需刻意稀釋:除非醫師指示,否則不建議將配方奶泡稀,以免影響營養攝取。

    • 考慮止瀉奶粉:若腹瀉嚴重或懷疑有暫時性乳糖不耐,可諮詢醫師建議,暫時更換為「無乳糖奶粉」,這種特殊配方乳糖奶粉有助於緩解症狀,直到腹瀉症狀緩解後3天至一週,再逐漸換回原來的配方奶。

  • 已吃副食品的寶寶

    • 暫停高纖、高油、高糖食物:避免果汁、甜食、油炸物等刺激性食物。

    • 選擇清淡好消化的食物:以少量多餐的方式提供白粥、白吐司、白饅頭、去皮蘋果泥、去皮雞胸肉等。

屁屁的呵護與舒適照護

  • 勤換尿布:腹瀉會讓糞便的酸鹼值更刺激皮膚,必須比平時更頻繁地更換尿布。

  • 溫水清洗:每次換尿布時,最好用溫水直接沖洗屁屁,避免使用濕紙巾反覆摩擦,洗後用乾淨軟布輕輕按乾。

  • 使用屁屁膏:清洗擦乾後,厚塗一層含氧化鋅的屁屁膏或凡士林,作為隔離保護膜,預防惱人的「紅屁屁」(尿布疹)。

  • 腹部按摩:若孩子因腹部絞痛不適,可用溫毛巾熱敷腹部,或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輕柔按摩,有助於緩解不適。

如何有效預防寶寶拉肚子?預防方式總整理

「預防勝於治療」,從日常生活中建立好習慣,就能大幅降低寶寶腹瀉的風險。

徹底執行手部衛生

照顧者的「勤洗手」是黃金準則。不論是泡奶、準備副食品、餵食前,還是處理完寶寶的糞便後,都必須使用肥皂或洗手乳徹底清潔雙手。

注重食器與環境清潔

  • 奶瓶奶嘴徹底消毒:寶寶使用的奶瓶、奶嘴、餐具,每次使用後都應仔細清洗,並透過沸水煮沸或使用蒸氣消毒鍋進行消毒。

  • 玩具定期清潔:寶寶常接觸的玩具和用品也需定期清洗消毒。

確保飲水與食物新鮮

  • 飲用水須煮沸:給寶寶喝的水或用來泡奶的水,都應是完全煮沸過的開水。

  • 奶水不宜久放:泡好或喝剩的奶水,在室溫下放置不應超過1小時。已變質的奶水應立即丟棄。

  • 副食品妥善保存:食物應充分煮熟,並妥善保存,避免細菌滋生。

增強寶寶自身抵抗力

  • 哺餵母乳:母乳是增強寶寶免疫力最天然、最有效的方式。

  • 接種疫苗:按時口服「輪狀病毒疫苗」,能有效預防因該病毒引起的嚴重腸胃炎。

  • 考慮益生菌:部分研究顯示,特定益生菌(如比菲德氏菌)有助於建立健康的腸道菌叢生態,維持消化道機能。可在諮詢醫師後,適量補充。

常見問題 (FAQ)

Q1:寶寶大便稀稀的就是拉肚子嗎?

A1:不一定。判斷標準是與寶寶「平時」的狀況相比。如果大便的次數、含水量、顏色和氣味出現「異常」的改變,才算是腹瀉。特別是母乳寶寶,其正常糞便本來就偏稀。

Q2:寶寶拉肚子時,需要禁食嗎?

A2:不建議長時間禁食。過去認為禁食能讓腸胃休息,但新觀念認為,過度禁食反而會影響腸道黏膜的修復,甚至導致營養不良。若嘔吐嚴重,可短暫禁食一餐(約4-6小時),但期間必須補充口服電解質液,一旦嘔吐緩解,就應盡快恢復清淡飲食。

Q3:可以用市售的運動飲料幫寶寶補充電解質嗎?

A3:不可以。運動飲料的糖分過高、鈉含量過低、滲透壓也高,會刺激腸道,可能讓腹瀉更嚴重。腹瀉時應使用專為嬰幼兒設計的「口服電解質液」。

Q4:寶寶拉肚子可以吃益生菌嗎?

A4:可以,但需適量。特定菌株的益生菌被證實有助於縮短病毒性腸胃炎的病程。但在腹瀉急性期,不建議給予大量益生菌,以免增加腸道負擔。建議在諮詢醫師後,選擇合適的產品與劑量。

總結

寶寶拉肚子是成長過程中常見的挑戰,家長不必過度驚慌。關鍵在於學會正確判斷寶寶狀況,及時辨識出需要就醫的警訊。對於輕微的腹瀉,透過細心的居家照護,著重於水分補充、飲食調整和臀部護理,多數寶寶都能順利康復。同時,從日常生活中落實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預防寶寶病從口入、遠離腹瀉困擾的根本之道。當您對寶寶的狀況有任何疑慮時,尋求兒科醫師的專業建議永遠是最安心的選擇。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