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健檢報告上的「蛋白尿」:從+號到積極治療,醫師教你如何應對

看懂健檢報告上的「蛋白尿」:從+號到積極治療,醫師教你如何應對

許多民眾在接受學童尿液篩檢或成人健康檢查後,常因健檢報告上出現「蛋白尿」的紅字而感到焦慮,或因觀察到自己小便泡沫久久不散,對這種泡泡尿產生疑問,擔心腎臟是否有問題。事實上,蛋白尿是腎臟疾病最常見也可能是最早期的警訊之一。它不僅可能揭示了腎臟本身的病變,也可能是糖尿病、高血壓等全身性疾病侵犯腎臟的證據,長期而言更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然而,並非所有的蛋白尿都代表嚴重的問題,它也可能只是暫時性的生理現象。本文章旨在深入探討蛋白尿的定義、成因、分類、症狀及處理方式,幫助您正確認識並應對此一情況。

蛋白尿的定義與檢測

正常的腎臟如同一個精密的過濾器,會將血液中體內的廢物過濾至尿液中排出,同時保留對人體有用的物質,如蛋白質。因此,健康成年人每天尿液中只會排出極微量的蛋白質,尿蛋白總量通常在30至120毫克之間,不會超過150毫克。

  • 蛋白尿 (Proteinuria):當24小時尿液中的蛋白質排出總量 大於150毫克 時,即稱為「蛋白尿」。
  • 白蛋白尿 (Albuminuria):白蛋白是血液中最主要的蛋白質。當尿中排出的蛋白質以白蛋白為主時,其嚴重程度可進一步細分。
    • 微量白蛋白尿 (Microalbuminuria):每日白蛋白排出量介於 30毫克至300毫克。這是早期腎臟病變,特別是糖尿病腎病的關鍵指標。
    • 巨量白蛋白尿 (Macroalbuminuria):每日白蛋白排出量 大於300毫克,表示腎臟已有較明顯的損傷,有時甚至會進展成腎病症候羣。

檢測方法

  1. 試紙檢驗法:這是最方便快速的篩檢檢測方法,在一般尿液分析中進行。以「-」、「+/-」、「+」、「++」、「+++」等符號表示蛋白尿的有無及約略程度。其缺點是無法提供精確的蛋白質量,且對尿液濃度相當敏感(濃縮尿液可能出現偽陽性),也無法檢測出「微量白蛋白尿」。
  2. 二十四小時尿液收集定量:此為最準確的方法,需完整收集一整天的尿液來測定蛋白質總量。雖然是黃金標準,但過程繁瑣,病人收集不易確實,多在住院期間或特殊評估時使用。
  3. 單次尿液之蛋白質/肌酸酐比值 (UPCR) 或 白蛋白/肌酸酐比值 (UACR):這是目前臨牀上最常用且方便準確的方法。透過檢測單次尿液中的蛋白質(或白蛋白)與肌酸酐的濃度比值,可以校正因飲水量不同造成的尿液濃淡誤差,其數值能有效反映24小時的蛋白排出量。對於糖尿病等高風險族羣的早期篩檢尤為重要。
    • UACR 正常值: < 30 mg/g
    • UACR 中度增加: 30 – 300 mg/g (即微量白蛋白尿)
    • UACR 重度增加: > 300 mg/g (即巨量白蛋白尿)

蛋白尿的成因與分類

蛋白尿發生的原因,主要源於腎功能在過濾或再吸收蛋白質的環節出了問題。臨牀上可依其持續性與原因,區分為良性及病理性兩大類。

分類 類型 詳細說明 臨牀意義
良性蛋白尿 機能性蛋白尿 (暫時性) 在身體承受特殊壓力狀況下出現,如:發高燒、脫水、激烈運動、天氣嚴寒、情緒緊張、懷孕、急性感染(如泌尿道感染)等。 通常是短暫的,在壓力源解除後即會消失,較無長期影響。
姿勢性蛋白尿 (站立性) 與身體姿勢改變有關,常見於年輕人,尤其是男性。通常在長時間站立、行走或活動後出現,但在平躺休息(如晨起第一泡尿)時則消失。 大多為良性,腎臟功能正常,一般不需特別治療,但建議定期追蹤。
病理性蛋白尿 腎臟病變導致 (持續性) 腎絲球病變:最常見原因。因腎絲球的過濾屏障受損,導致大量蛋白質(特別是白蛋白)滲漏。可為原發性(如急/慢性腎絲球腎炎)或繼發性(如糖尿病、高血壓、紅斑性狼瘡等全身性疾病引起)。 代表腎臟有實質且可能為不可逆的損傷,是慢性腎臟病的重要特徵,需積極找出病因並治療。
腎小管病變:因腎小管疾病造成對已過濾的少量蛋白質再吸收能力下降所致。 病情通常較腎絲球病變輕微,但仍需關注。
超負荷導致 (溢出性) 血液中出現過量的小分子蛋白質(如多發性骨髓瘤產生的免疫球蛋白),超過腎臟回收的負荷量而排至尿中。 反映身體有其他嚴重疾病(常為血液或惡性腫瘤疾病),需針對源頭疾病治療。
肥胖相關 過重的體重會增加腎臟的過濾負擔,長期下來可能導致腎絲球損傷而出現蛋白尿。 體重管理者可改善。

症狀、臨牀處理與治療

臨牀症狀

初期的蛋白尿通常 沒有任何症狀,只能藉由尿液檢查發現。隨著蛋白質流失加劇,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 泡沫尿:尿液表面出現大量如啤酒般綿密、細緻且不易消散的泡沫。
  • 水腫:因血液中白蛋白大量流失,導致水份滲入組織間隙。常見於下肢、腳踝,嚴重時可能全身水腫、腹水,或造成早晨起牀時眼皮浮腫。
  • 其他伴隨症狀:可能合併血尿(尿中出現血球,特別是紅血球)、高血壓、倦怠、食慾不振等腎臟功能異常的表現。

臨牀處理與治療

一旦確認為「持續性蛋白尿」,就必須進行詳細評估。

確定病因:例如某位先生,可透過詳盡的病史詢問、藥物史、身體檢查、血液生化(腎臟功能指數BUN、Creatinine)、定量蛋白尿及影像學檢查,找出根本原因。在某些成人或病因不明的情況下,可能需要 腎臟切片 來做最終診斷。

治療根本疾病:治療方針取決於病因。例如,腎絲球腎炎可能需使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糖尿病病人則需嚴格控制血糖。

血壓控制:無論原因為何,嚴格控制血壓對延緩腎臟功能惡化及減少蛋白尿至關重要。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 (ACEi) 或 血管張力素受器阻斷劑 (ARB) 這兩類藥物,除了降血壓外,更能有效降低尿蛋白,是治療首選之一。

飲食與生活習慣調整

  • 低鹽飲食:有助於控制血壓及改善水腫。
  • 適度限制蛋白質:在醫師或營養師指導下,適量攝取優質蛋白質,避免增加腎臟負擔。
  • 體重管理:減重能有效降低肥胖者的蛋白尿。
  • 避免腎毒性物質:切勿服用來路不明的中草藥或濫用止痛藥。

藥物輔助:利尿劑可用於消除嚴重水腫,但需小心使用,避免過度脫水反而傷害腎臟功能。

常見問題 (FAQ)

Q1: 小便有泡泡就一定是蛋白尿嗎?

A1: 不一定。解尿速度太快、衝擊力大、飲水不足導致尿液濃縮,都可能產生暫時性的泡沫。但如果泡沫呈現細小、綿密狀(類似啤酒泡沫),且靜置5至10分鐘後仍未消散,則為蛋白尿的可能性較高,建議就醫進行尿液檢查以作確認。

Q2: 健康檢查報告尿蛋白出現「+」號代表什麼意思?

A2: 試紙檢測的「+」號代表尿中蛋白質濃度可能偏高。一個「1+」的結果,特別是在健檢前禁食禁水、尿液濃縮的情況下,有可能是偽陽性,但確實提示了有異常蛋白尿的機率較高。建議至腎臟科門診,以更精確的「尿液白蛋白/肌酸酐比值 (UACR)」進行複檢。若結果為「2+」或「3+」,則代表有問題的機率非常高,應儘速就醫。蛋白尿的診斷不能只憑一次檢驗,通常需在3至6個月內,三次檢驗中有兩次異常才能確立。

Q3: 蛋白尿可以治癒嗎?

A3: 取決於根本原因。因感染、發燒等引起的暫時性蛋白尿,在狀況解除後即可恢復正常。對於因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引起的病理性蛋白尿,雖然難以稱之為「根治」,但透過嚴格控制血糖、血壓及使用適當藥物,可以非常有效地減少甚至消除蛋白尿,更重要的是能延緩腎臟功能的惡化,這在臨牀上視為成功的治療。

Q4: 糖尿病患者為什麼需要特別注意蛋白尿?

A4: 糖尿病腎病變是導致末期腎衰竭(洗腎)的首要原因。而「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腎病變最早可以測得的臨牀證據。在此階段,患者的腎臟功能通常還是正常的,若能及早發現並積極介入治療(嚴格控制血糖與血壓),有很大的機會可以延緩甚至逆轉腎臟的損害。因此,建議所有糖尿病患者應每年至少接受一次尿液微量白蛋白的篩檢。

總結

蛋白尿是身體發出的一項重要健康警訊,它像一面鏡子,反映出腎臟的健康狀態。從完全無症狀的早期徵兆,到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晚期併發症,其表現多變。面對蛋白尿,我們不應過度恐慌,但也絕不能掉以輕心。

關鍵在於透過正確的檢測,區分其為暫時性或持續性,若是後者,則必須與醫師密切配合,找出根本原因並持之以恆地治療。早期發現、對症下藥,是保護珍貴腎臟功能、避免走向腎衰竭的根本之道。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