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萎縮怎麼辦?牙周專科醫師帶你一次搞懂成因、預防與手術治療

「醫師,我的牙齒好像變長了,看起來很醜!」、「牙齦一直縮下去,牙齒會不會掉下來?」、「最近喝冰水牙齒都好酸,是蛀牙嗎?」這些是牙科門診中,患者對於牙齦萎縮最常見的憂慮與疑問。當您發現牙根逐漸外露、牙縫變大,或是舊假牙邊緣出現不美觀的黑線時,您可能已經面臨了「牙齦萎縮」的問題。

牙齦萎縮不僅影響外觀與自信,更可能伴隨著牙齒敏感、清潔不易、食物殘渣易嵌塞,甚至是牙根蛀牙與牙周病惡化等一連串的健康警訊。這篇文章將由牙周專科醫師的專業視角,為您深入淺出地剖析牙齦萎縮的多元成因、完整症狀,並提供從非手術到高階手術的詳細補救策略與治療方法,幫助您全面瞭解牙齦萎縮怎麼辦,並戰勝牙齦萎縮,重拾自信笑容。

深入瞭解牙齦萎縮

在討論萎縮怎麼辦以及如何補救之前,我們必須先正確認識其本質,深入瞭解牙齦構造與萎縮的過程。

1. 什麼是健康的牙齦?

牙齦(Gingiva),俗稱牙肉,是覆蓋於牙齒根部及下方齒槽骨的軟組織。健康的牙齦呈現堅實的粉紅色,緊密地包覆在齒頸部,如同一道天然的屏障,保護著沒有琺瑯質保護的脆弱牙根。

2. 牙齦萎縮的專業定義與症狀

根據美國牙周病學會的定義,牙齦萎縮是指牙齦邊緣朝著牙根尖的方向退縮,導致牙根表面暴露出來的現象。這個過程通常是緩慢且漸進的,因此初期不易察覺。

牙齦萎縮的常見警訊與症狀包括:

外觀上的變化:

  • 牙齒變長: 這是最直觀的感受,牙冠在視覺上顯得更長,是明顯的牙齦萎縮徵兆。

  • 牙縫變大: 牙齒間的牙齦乳突(牙縫間的三角形牙肉)萎縮,形成所謂的「黑三角」,影響美觀。

  • 牙根外露: 顏色較黃的牙根部分裸露出來。

  • 假牙邊緣問題: 舊的全瓷冠或假牙與牙齦接縫處出現黑色邊緣。

感覺與功能上的困擾:

  • 牙齒敏感: 牙根沒有琺瑯質保護,一旦外露,對於冷、熱、酸性食物、甜食等外界刺激會產生尖銳的痠痛感。

  • 清潔困難與食物嵌塞: 變大的牙縫與外露的牙根凹陷處,容易卡住食物殘渣,增加清潔牙齒表面的難度。

  • 刷牙疼痛: 刷牙時碰觸到外露的牙根會感到不適或疼痛。

牙周健康的惡化:

  • 牙齦發炎流血: 這是牙周病常見的伴隨症狀,可能出現牙齦發炎流血。

  • 牙根蛀牙(Root Caries): 外露的牙根對蛀牙的抵抗力遠低於牙冠,蛀牙風險大增。

研究顯示,牙齦萎縮在40歲以上的成年人中相當普遍,但不良的生活習慣也可能讓此問題在年輕族群中提早發生。

抽絲剝繭——牙齦萎縮的多元成因

導致牙齦萎縮的原因錯綜複雜,絕非單一因素造成,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大類:

1. 病理性因素:牙周病是最大元兇

口腔衛生不佳,導致牙菌斑長期堆積,鈣化後形成牙結石。這些細菌與其毒素會引發牙齦發炎(牙齦炎),若未及時處理,炎症會向深層侵犯,演變成牙周炎,破壞支撐牙齒的齒槽骨,此即為「牙周疾病」。當下方的骨頭地基流失後,上方的牙齦便會隨之崩塌、萎縮。由牙周病引起的牙齦萎縮,因伴隨骨質的破壞,通常是不可逆的。

2. 物理性/外力因素

  • 不當的潔牙習慣: 這是另一個常見主因。使用硬毛牙刷、刷牙力道過猛,或長期採用錯誤的刷牙方式(例如橫向「拉鋸式」刷牙),都會對脆弱的牙齦造成機械性創傷,導致其逐漸退縮。這種不良的刷牙習慣還可能在牙根上造成「齒頸部刷耗」的凹洞。

  • 不良假牙或填補物: 不密合的假牙邊緣會成為細菌滋生的溫牀,引發局部發炎。若假牙邊緣製作得過深,侵犯到所謂的「生物寬度」(牙齦溝底部到齒槽骨頂端的生理距離),也會導致牙齦持續發炎與骨吸收。

  • 過大的咬合力: 有夜間磨牙(Bruxism)或白天習慣緊咬牙關(Clenching)的患者,過度的咬合力會傳導至齒頸部,造成牙齒結構的微小斷裂(裂耗,Abfraction),並對牙周組織產生壓力,加速牙齦萎縮。

3. 生理性/結構性因素

  • 先天牙齦型態(Gingival Biotype): 每個人的牙齦天生有厚薄之分。研究指出,亞洲人族群中「薄型牙齦」的比例較高。薄型牙齦如同薄紗,質地脆弱,抵禦外界傷害的能力較差,稍微不當的刺激就可能導致快速萎縮。

  • 牙齒排列不整: 排列擁擠或過於外突的牙齒(尤其是犬齒),其外側的齒槽骨天生就比較薄,甚至可能有骨裂(Dehiscence)或骨窗(Fenestration)的現象,使得覆蓋其上的牙齦更容易萎縮。

  • 年齡增長: 隨著年齡增長,牙齦組織如同皮膚一樣會自然老化、變薄,屬於生理性的退化。

4. 其他風險因子

  • 抽菸: 香菸中的尼古丁會使末梢血管收縮,影響牙齦的血液循環與養分供給,降低其自我修復與抵抗細菌的能力,是牙周病與牙齦萎縮的顯著加重因子。

  • 缺牙不補: 牙齒拔除後,齒槽骨會因失去刺激而快速吸收,尤其在第一年內寬度可能減少高達50%。骨頭的流失必然導致上方牙齦的塌陷與萎縮。

第三章:牙齦萎縮如何補救?一覽非手術與手術治療方案

面對牙齦萎縮,專業醫師或牙醫的首要任務是進行精確診斷,找出根本原因,再依據萎縮情形、患者需求與預期效果,制定個人化的牙齦萎縮治療計畫。

1. 非手術性治療:控制病因,緩解症狀

對於輕度萎縮,或以中止惡化為主要目標的案例,非手術性的治療方式是第一線的處理方式。

根本原因的處理:

  • 基礎牙周病治療: 進行全口洗牙、牙根整平術,徹底清除牙結石與牙菌斑。

  • 口腔衛教與習慣改良: 教導正確的刷牙方式(如貝氏刷牙法),並建議使用軟毛牙刷與牙線、牙間刷。

  • 戒除不良習慣: 戒菸、配戴咬合板以緩解磨牙傷害。

  • 贋復物調整: 重新製作或修改不密合的假牙。

  • 矯正評估: 透過牙齒矯正將牙齒移動到骨頭較厚、易於清潔的理想位置。

敏感症狀的緩解:

  • 診間處置: 局部塗抹高濃度氟漆、去敏感藥劑或使用牙科黏著劑封填外露的牙本質小管。

  • 居家護理: 使用抗敏感牙膏(需持續使用至少一個月方能見效),或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客製化氟託與氟膠。

2. 手術性治療:積極重建,恢復外觀與功能

當牙齦萎縮程度嚴重、影響美觀,或非手術治療無法解決敏感問題時,便需考慮手術性治療。

手術成功率評估——米勒分類法(Miller's Classification)

在規劃手術前,醫師會使用國際通用的「米勒分類法」來評估牙根覆蓋的預期成功率,以決定最適合的手術治療方式。

分類 (Class)

特徵描述

預期牙根覆蓋率

第一類 (I)

牙齦萎縮未超過牙齦黏膜交界,且牙縫間的骨頭與牙齦未喪失。

接近 100%

第二類 (II)

牙齦萎縮已延伸至或超過牙齦黏膜交界,但牙縫間的骨頭與牙齦未喪失。

接近 100%

第三類 (III)

牙縫間的骨頭或牙齦已有部分喪失,或伴隨牙齒排列不整。

僅能達成部分覆蓋

第四類 (IV)

牙縫間的骨頭與牙齦已嚴重喪失。

成功率低,不建議手術

核心手術方式:「補牙肉」——牙齦移植術

俗稱的「補牙肉」是牙根覆蓋手術的核心,這類牙齦萎縮治療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移植材料來源:

  • 自體組織移植(黃金標準): 從患者上顎的齶側取一小塊結締組織(俗稱上顎的肉),移植到牙根裸露處。這是目前成功率最高、長期穩定性最佳的方式。術後醫師會為上顎傷口製作保護板以減輕不適。

  • 人工組織/異體組織: 使用脫細胞真皮基質(如 AlloDerm)或膠原蛋白基質等替代材料。優點是免除了上顎的第二術區,但研究顯示其長期成效與完全覆蓋率可能略遜於自體組織。

輔助先進技術,提升手術成效

  • 水雷射(Waterlase): 利用水雷射(Er:YAG Laser)輔助,能精準地修整牙齦、滅菌牙根表面,且具有減少出血、降低術後腫痛、加速癒合的優點,是一種微創治療。

  • 牙釉基質蛋白(Emdogain): 這是一種促進牙周再生的凝膠,塗抹於牙根表面,經研究證實能誘導組織再生,有助於提升牙根覆蓋的成功率與穩定性。

針對特殊情況的治療策略

  • 嚴重萎縮致牙縫過大(米勒第四類): 當牙根覆蓋術不可行時,可轉向「美學修復」的思路。透過全瓷貼片或全瓷牙冠改變牙齒的外型與大小,巧妙地關閉惱人的「黑三角」,重塑微笑曲線。

  • 牙齒已無法保留的嚴重案例: 若牙齒因牙周病嚴重破壞至無法保留,完整的療程計畫將會是拔牙後進行引導骨再生術(補骨手術),重建流失的骨頭地基,待骨質穩定後再植入人工植牙,並搭配客製化的全瓷牙冠,完成兼具功能與美觀的全口重建。這是個複雜的治療方法,牙齦與骨頭的健康是成功關鍵。

常見問題 (FAQ)

Q1: 萎縮的牙齦可以自己長回來嗎?

A: 一般情況下,不行。牙齦萎縮通常伴隨著底下齒槽骨的流失,這是一種不可逆的過程。一旦萎縮發生,牙齦無法自行再生回到原來的高度。治療的目標在於停止其繼續惡化,並透過手術性的治療方法在條件允許下進行覆蓋重建。

Q2: 牙齦萎縮一定要手術嗎?

A: 不一定。 如果只是輕微萎縮,且主要由不良習慣(如刷牙太用力)造成,透過徹底的潔牙指導與習慣改變,通常可以有效控制,防止其繼續惡化。手術性治療主要適用於中度至重度的萎縮情形、有美觀需求、或牙齒敏感問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患者。

Q3: 「補牙肉」手術會很痛嗎?恢復期要多久?

A: 手術採局部麻醉,過程中不會疼痛。術後會有一定程度的不適感,尤其是在取肉的上顎區,但可透過藥物有效控制。傷口初期的癒合約需1-2週(拆線時間),但移植的牙肉要達到穩定成熟,需要約6週以上的時間。在此期間,需嚴格遵守醫囑,避免刷洗或碰觸手術區域,並注意飲食。

Q4: 牙齦萎縮吃什麼可以改善?

A: 飲食無法直接「治療」牙齦萎縮。 然而,均衡的營養對維持牙齦健康至關重要。攝取足夠的維生素C(如芭樂、奇異果、甜椒)有助於膠原蛋白合成,維持牙齦組織的彈性與健康,對於預防牙周病、輔助術後恢復有正面幫助。

Q5: 只用抗敏感牙膏可以治療牙齦萎縮嗎?

A: 絕對不行。 抗敏感牙膏只能暫時緩解「牙齒敏感」這個症狀,它透過封閉牙本質小管或降低神經敏感度來達到效果,但對於造成牙齦萎縮的根本原因(如牙周病、刷牙不當)毫無治療作用。過度依賴抗敏感牙膏,反而會延誤就醫的黃金時機,可能導致病情惡化至無法挽回的地步。

結論:預防勝於治療,及早就醫是關鍵

牙齦萎縮是一個沉默的口腔健康殺手,其跡象往往在不知不覺中浮現。最佳的應對之道在於「預防」與「早期發現」。規律的口腔檢查,讓牙醫師為您把關,是防止問題惡化的第一道防線。

若您已出現相關症狀,切勿輕忽或僅依賴抗敏感牙膏治標不治本,並思考萎縮怎麼辦。應尋求經驗豐富的牙周病專科醫師進行徹底的評估。唯有專業的診斷,才能鑑別萎縮的真正原因、嚴重程度與進展速度,並在最佳的時機點,以最適合您的方式介入治療。積極面對,才能有效遏止牙齦萎縮的惡性循環,長久地守護您寶貴的牙齒與燦爛的自信笑容。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