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癲癇會好嗎?權威醫師解答成因、治療與停藥關鍵

兒童癲癇會好嗎?權威醫師解答成因、治療與停藥關鍵

當醫師告知父母,他們心愛的小孩診斷出「癲癇」時,焦慮、恐懼與無數的疑問往往會立刻湧上心頭。「我的孩子為什麼會得這個病?」、「這會影響他的智力嗎?」、「藥物要吃一輩子嗎?」,而最核心的問題莫過於:「兒童癲癇會好嗎?」

過去,癲癇因不被了解而被冠上「羊癲風」、「豬母癲」等汙名化標籤,讓許多家庭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然而,現代醫學已清楚地認識到,癲癇如同高血壓、糖尿病,是一種發生於腦部的慢性疾病。其本質是腦神經細胞(或稱腦細胞)不正常的過度放電,所引發的短暫性腦功能障礙。

值得慶幸的是,絕大多數的兒童癲癇在專業醫療的介入下,都能獲得良好的控制。許多孩子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甚至能夠完全停藥,不再復發,回歸正常的生活軌道。本文整合了來自臺大醫院、馬偕兒童醫院、台灣癲癇之友協會等多個權威機構的專業見解,旨在為家長提供一份從診斷、治療到停藥的完整指南,希望能解答您心中的疑惑,陪伴您與孩子走過這段治療之路。

了解兒童癲癇的根源與多樣性

為什麼我的孩子會有癲癇?

我們的大腦由數以億計的神經細胞組成,它們如同一個精密的電路網絡,透過微量的電流互相溝通,指揮著我們的思考、言談與行動。當這個電路系統的某個區域或整個網絡,因某些因素出現短路,導致許多神經細胞同時放出強烈且異常的電流時,便會導致小孩發作癲癇。神經內科醫師在診斷時,會詳細詢問病人的病史與家族史,以釐清可能原因。

導致兒童癲癇的原因繁多且複雜,並非如一般人所想,絕大多數來自遺傳。事實上,僅有少數(約5-10%)的癲癇能明確找到家族遺傳關聯。更多時候,病因可能來自於任何可能導致神經細胞受損的狀況,可大致歸納為以下幾類:

  • 產前因素: 胎兒時期腦部發育異常、先天性腦部感染(如弓漿蟲、巨細胞病毒)、先天性代謝疾病等。
  • 產中因素: 生產過程中因腦部缺氧或腦部出血造成的損傷。
  • 產後因素: 出生後因頭部外傷、腦炎、腦膜炎、腦部腫瘤、腦部血管病變等後天疾病所致。
  • 基因問題: 部分癲癇與特定基因突變有關。
  • 原因不明: 儘管醫學不斷進步,仍有相當高比例的癲癇個案在經過詳細檢查後依然找不到明確的病因,這在醫學上稱為「原因不明性癲癇」。

兒童癲癇的類型:並非所有發作都一樣

癲癇的表現千變萬化,從全身僵直抽搐的大發作,到僅僅數秒鐘的發呆失神,都可能是癲癇的樣貌。正確區分癲癇發作類型,對於選擇最適合的藥物、評估預後至關重要。以下為幾種兒童時期常見的癲癇症:

癲癇類型 好發年齡 發作特徵 預後與治療反應
嬰兒點頭式癲癇 (West Syndrome) 3個月至1歲嬰兒 在剛睡醒或將入睡時,出現密集、成串的點頭、彎腰、雙手前伸等動作。一天可發作數十次。 預後通常較差,多數伴隨腦部病變與智能發展遲緩,癲癇也較難控制。
失神性發作 (Absence Seizure) 幼兒或學齡期兒童 突然發呆、眼神凝視、活動中斷,彷彿被按下「暫停鍵」,持續數秒至三十秒後恢復。 藥物治療效果極佳,預後良好,通常不影響智力發展。
良性局部癲癇 (Benign Rolandic Epilepsy) 4至8歲學齡兒童 多在睡眠中發作,初期可能單側臉部、嘴角抽動,或喉嚨發出聲音,可能進展為半邊或全身抽搐。 預後極佳,通常不影響學習與智力,藥物控制容易,絕大多數在15、16歲後便會自然痊癒。
青少年肌陣攣性癲癇 (JME) 青少年時期 特徵為沒有意識障礙的「肌陣攣」,通常是雙臂突然不自主地抖動一下,好發於清晨剛睡醒時,常因此打翻手中物品。 藥物治療效果很好,但停藥後復發率高,此症可能需要長期服藥控制。
藍諾克斯-賈斯托綜合症 (Lennox-Gastaut) 3至5歲幼童 發作型態多樣,包括強直、失張力(突然癱軟倒下)、肌抽躍、非典型失神等多種類型。 屬於頑固型癲癇,藥物治療效果差,常合併中重度智能障礙,是治療上的一大挑戰。

治療之路—藥物、停藥與其他選擇

癲癇可以治癒嗎?談預後與癲癇的治療目標

這是所有家長最關心的問題。整體而言,兒童癲癇治療的成效是樂觀的。根據臺大醫院的資料,約八成的癲癇病童可以藉由藥物得到良好控制。臨床醫師如台北榮總的張開屏醫師則將癲癇的預後粗略分為三類,每類約各佔三分之一:

  1. 有望根治型: 經過治療後,癲癇完全控制,停藥後也不再復發。例如「兒童失神性發作」與「良性局部癲癇」。
  2. 藥物依賴型: 服藥期間癲癇不會發作,但一旦停藥就容易復發。例如「青少年肌陣攣性癲癇」。這類病患可能需要終生服藥,但仍可維持正常生活。
  3. 藥物頑固型: 即便嘗試多種抗癲癇藥物,這位人的癲癇症的發作依然頻繁。例如「藍諾克斯-賈斯托綜合症」。

因此,「治癒」的定義因人而異。對於第一類的病童,他們確實達到了我們一般認知的「痊癒」。對於第二類,雖然需要藥物,但他們同樣能正常學習與生活。治療的最終目標,是在副作用最小化的前提下,完全控制癲癇發作,確保孩子能有正常的認知學習與身心發展。

停藥的時機與風險:何時才能畫下句點?

能夠停藥,是所有家庭的共同期盼。目前醫界的共識是,在考慮停藥前,必須滿足兩個主要條件:

  • 1. 臨床上持續2至4年完全沒有任何形式的發作。
  • 2. 腦波檢查(EEG)恢復正常。

當滿足以上條件後,醫師會根據孩子的癲癇類型、病因、發作起始年齡等因素綜合評估,與家長討論後,開始「緩慢地」減少藥物劑量,整個過程可能長達數個月。家長切勿因孩子狀況穩定而自行停藥或調整劑量,這極可能誘發癲癇復發,甚至引發更嚴重的「癲癇重積狀態」。

停藥後仍有約10%至25%的復發風險,大部分發生在停藥後的兩年內。影響復發風險的因素,與病人的癲癇狀況息息相關,包括:

  • 病因: 因腦部損傷(如外傷、中風)導致的,是癲癇中復發率較高的一群。
  • 癲癇類型: 如青少年肌陣攣性癲癇,停藥後復發率極高。
  • 發作起始年齡: 年紀較大(如青春期後)才發病的患者,復發率較高。
  • 合併其他神經問題: 若合併智能障礙或腦性麻痺,復發率也較高。

當藥物失效時:頑固型癲癇的多元治療

約有二至三成的病童屬於「頑固型癲癇」,在嘗試兩種以上適合的藥物治療方法後,仍無法有效控制發作。此時,醫師會評估其他的替代或輔助療法:

  • 癲癇手術 (Epilepsy Surgery): 若能透過腦部影像學(如核磁共振 MRI)找到明確的致癇灶(如腦瘤、皮質發育不良),且切除該病灶不會造成嚴重神經功能缺損,癲癇手術治療是尋求根治的有效方面。此種手術治療需要跨科部團隊的謹慎評估。其他術式還包括針對特定狀況的胼胝體切開術等。
  • 生酮飲食 (Ketogenic Diet): 這是一種極嚴格的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適量蛋白質的飲食療法。其原理是讓身體產生「酮體」來取代葡萄糖做為能量來源,而酮體具有抑制癲癇的效果。此療法對特定類型的兒童癲癇(如嬰兒點頭式癲癇)效果顯著,但因執行困難,需在醫師和營養師的嚴密監控下進行。
  • 迷走神經刺激術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VNS): 在左胸口皮下植入一個類似心律調節器的裝置,其電極線纏繞於頸部的左側迷走神經。透過定時釋放微量電刺激,調節腦部活動,以降低癲癇發作的頻率與強度。
  • 深部腦部刺激 (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 較新的治療方式,將晶片植入大腦深層特定區域(如視丘),透過電刺激來調控腦部迴路,目前在兒童癲癇的應用經驗仍在累積中。

常見問題 (FAQ)

Q1:熱痙攣(發燒抽筋)算是癲癇嗎?

A: 不算。熱痙攣是特定體質的孩子在體溫急速上升時(通常超過攝氏39度)引發的抽搐,好發於6個月至5歲的幼童。這是一種良性狀況,大多數孩子在5、6歲後便不會再發生,嚴格來說並非癲癇症,通常也不需要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但若發作型態不典型或反覆發生,仍需由小兒神經科醫師評估,以排除癲癇的可能性。

Q2:癲癇會遺傳給下一代嗎?

A: 大部分的癲癇(約90%)是由後天因素造成,遺傳的可能性相對較低。雖然某些特定類型的癲癇(如良性局部癲癇)有家族遺傳傾向,但整體來說,確定有遺傳關聯的僅佔少數。

Q3:癲癇發作會影響孩子的智力嗎?

A: 這個問題取決於癲癇患者的根本病因與症狀控制情況。不同的臨床表現與潛在病灶,對智力的影響也不同。若癲癇是由嚴重的腦部病變所引起,那麼影響智力的主因是腦病變本身。對於腦部仍在發育的孩童,頻繁、未受控制的癲癇發作,確實可能對其認知功能和學習造成傷害。因此,早期診斷並積極治療,讓癲癇得到良好控制,是保護孩子腦部發展的關鍵。

Q4:孩子生病感冒時,抗癲癇藥物該停嗎?

A: 千萬不可。發燒、睡眠不足、身體不適等狀況,本身就是癲癇的誘發因素。在這些時候,反而更需要規律服藥以維持血中藥物濃度,預防癲癇發作。若因感冒需服用其他藥物,應告知開藥醫師孩子正在服用抗癲癇藥,並將兩種藥物錯開至少1-2小時服用,以減少交互作用。

Q5:孩子癲癇發作時,我該怎麼辦?

A: 請謹記「移、勿、側、陪、記」五字訣:

  • 移: 保持鎮定,將孩子周遭的尖銳或堅硬物品移開。
  • 勿: 勿強行壓制孩子的抽搐,也切勿將任何硬物(包括手指、壓舌板)強行塞入其口中。
  • 側: 協助孩子翻身側臥,頭部也側向一邊,讓口水或嘔吐物能自然流出,保持呼吸道通暢。
  • 陪: 安靜地陪伴在孩子身邊,直到他完全清醒。
  • 記: 記錄發作開始與結束的時間。若發作持續超過5分鐘,或發作結束後意識未恢復且馬上接著下一次發作,請立即撥打119送醫。

Q6:我的孩子可以接種疫苗嗎?

A: 可以。多項研究已證實,接種疫苗不會造成癲癇後遺症。相反地,若因未接種疫苗而感染上該傳染病(如日本腦炎),反而可能對腦部造成更嚴重的傷害。在孩子癲癇病情穩定時,應與您的主治醫師討論,按時接種必要的疫苗。

總結

面對兒童癲癇,家長們最需要的是正確的知識與穩定的心態。癲癇並非不治之症,更不是需要感到羞愧的標籤。絕大多數的孩子在現代醫療的幫助下,都能過上與常人無異的生活。治療是一條漫長但充滿希望的道路,關鍵在於家長、孩子與醫療團隊之間建立起信任的夥伴關係。

請記得,規律服藥是控制發作的基石;詳細記錄發作狀況是醫師調整治療的依據;而耐心與愛,則是陪伴孩子健康成長、完全發揮潛能的最強大動力。有六至七成的孩子在治療2至3年後,有機會成功停藥並不再復發。即使是需要長期服藥的孩子,也能和朋友一同學習、運動、追求夢想。讓我們用理解與支持,取代恐懼與誤解,為這些孩子營造一個更友善的成長環境。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