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歷工作經歷這樣寫才專業!從格式、選材到量化技巧,避開6大雷區,打造黃金履歷

在分秒必爭的求職戰場上,履歷是您叩關理想企業的第一塊敲門磚,而「工作經歷」無疑是這塊磚最厚實、最核心的部分。企業人資(HR)平均只花 6 到 30 秒瀏覽一份履歷,他們的目光幾乎完全聚焦於您過往的工作軌跡,因此履歷上的工作經歷怎麼寫就顯得至關重要。一份寫得好的工作經歷,能讓您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有效抓住人資注意力;反之,一份充滿陷阱、模糊不清的經歷,則可能讓您連面試機會都拿不到。

您是否也曾苦惱:所有的工作經驗都該放上去嗎?任職時間太短該如何處理?如何描述才能突顯價值,而非單純的流水帳?如何應對尷尬的待業空窗期?本文將從基礎心法、選材藝術到特殊情況應對,為您提供一份最完整、最詳細的工作經驗的撰寫指南,幫助您將過去的努力,轉化為通往未來職涯的強力武器。

一、 撰寫工作經歷的基礎心法

在動筆之前,掌握以下三大基礎原則,能讓您的履歷結構清晰,重點突出。

心法一:格式清晰,由新到舊 (Reverse Chronological Order)

這是業界最通用且人資最習慣的格式。將您最近的一份工作經歷放在最上方,依序往下排列。因為離現在越近的學經歷,通常最能代表您當前的專業水準與價值。

一個標準的經歷格式應包含以下四大元素:

  • 公司全名: 寫上公司的正式註冊名稱,若為知名外商公司可附註原文。

  • 職位名稱: 同樣使用正式職稱,勿用內部俗稱或暱稱。

  • 工作地點: 標示城市即可。

  • 在職時間: 精準到年月,例如「2022年5月 – 至今」或「2020年3月 – 2021年12月」。

心法二:量身訂做,精準打擊 (Tailoring for the Job)

切勿使用一份履歷打天下。每一份投遞出去的履歷,都應該是針對該職缺「量身訂做」的。

  1. 詳讀職缺描述 (Job Description, JD): 在撰寫前,請仔細研究企業開出的JD,圈選出關鍵字,例如他們需要的能力(如:SEO 操作、專案管理、Python)、特質(如:跨部門溝通、獨立解決問題)與工具(如:Salesforce, Google Analytics),並瞭解的工作內容細節。

  2. 關鍵字對應: 將您的經歷描述與這些關鍵字進行對應,凸顯相關性。這不僅能讓您在第一時間抓住人資的目光,更能有效通過許多企業使用的「申請人追蹤系統」(Applicant Tracking System, ATS)的初步篩選。

  3. 調整呈現順序: 將與應徵職務最相關的成就與職責,放在該項工作經歷的 bullet point(要點)最前面,確保最關鍵的資訊最先被看見。

心法三:動詞開頭,量化成果 (Action Verbs & Quantifiable Results)

這是區分「僅是個員工」與「創造價值的專才」的關鍵。與其平鋪直敘地描述「工作內容」,不如使用強而有力的動詞來開頭,並用具體數字來證明您的貢獻。掌握這樣的好 寫作技巧,就能讓面試官印象深刻。

強力推薦使用 STAR 原則來架構您的每一項成就:

  • S (Situation): 當時的情境、背景是什麼?

  • T (Task): 您被賦予的任務或想達成的目標是什麼?

  • A (Action): 您採取了哪些具體行動?使用了什麼方法或工具?

  • R (Result): 行動帶來了什麼樣的結果?請盡可能量化。

改造前 (模糊的職責描述)

改造後 (使用STAR原則的量化成就)

行銷企劃人員
– 負責社群媒體經營
– 執行廣告投放
– 撰寫文案

行銷企劃人員
– 策劃並執行 3 檔數位行銷活動,透過 A/B 測試優化廣告文案與素材,成功將粉絲互動率提升 25%,並在三個月內帶來 500 筆有效客戶名單 (Leads),轉換率達 15%。
– 管理每月 20 萬元的數位廣告預算,運用 Google Analytics 進行數據分析,將單次點擊成本 (CPC) 降低 18%,同時提高 30% 的廣告投資報酬率 (ROAS)。
– 獨立撰寫並發布 15 篇 SEO 優化部落格文章,使 5 個核心關鍵字排名進入 Google 搜尋結果第一頁。

軟體工程師
– 開發新功能
– 維護現有系統
– 修正程式錯誤

軟體工程師
– 主導會員登入系統重構專案,導入 OAuth 2.0 驗證機制,將平均登入時間縮短 50%,並提升 99.9% 的系統可用性。
– 重構後端資料庫查詢邏輯,成功將特定 API 的平均響應時間從 800ms 優化至 200ms 以下。
– 修復超過 50 個由 QA 團隊回報的 Bugs,並建立單元測試,將上線後的 Bug 發生率降低 40%。

二、 履歷經歷的取捨藝術:該寫與不該寫的判斷標準

您的履歷不是日記,而是一份行銷文件。適時地「包裝」與「取捨」是必要的。以下幾種經歷,建議您謹慎考慮是否要放上履歷。

三大不建議放上的經歷

  1. 任職未滿三個月的短期工作:
    這通常是面試官心中的大地雷。它容易引發對您穩定性、適應能力,甚至是判斷力的質疑。除非這份短期工作與應徵職缺有極高的關聯性(例如在目標產業的新創公司),且您有非常正當且無可避免的離職原因(如:公司組織縮編、專案提前結束),否則建議直接省略,並準備好在面試時解釋這段空窗期。

  2. 試用期未過而被辭退的工作:
    這直接表明了您的工作表現或與企業文化的契合度未達公司預期。將其寫入履歷無疑是自曝其短,強烈建議不要放入。

  3. 年代久遠或與現職無關的經歷:
    如果您是有工作經驗的求職者且資歷已超過十年,那麼您大學時期的社團幹部或餐廳打工經驗就可以功成身退了。履歷的重點應放在近 5 至 10 年與目標職務高度相關的專業經歷上。保持履歷的精簡與聚焦,更能凸顯您的專業價值。

如何處理尷尬的履歷空窗期?

履歷上出現超過三個月的空窗期,勢必會引起人資的好奇。與其被動地等著被問,不如主動、誠實地給予一個正面的解釋。

  • 絕對不要留白: 留白只會讓人資產生負面聯想(找不到工作?偷懶?)。

  • 賦予空窗期正面意義: 將這段時間的活動,包裝成對職涯有益的投資,展現良好的工作態度與人格特質。

    • 進修學習/考取證照: 「為了精進數據分析能力,我利用半年的時間全心投入學習,並考取了 Google Analytics 個人認證。」

    • 出國打工度假/壯遊: 「透過一年的海外生活,我不僅提升了外語溝通能力,更培養了獨立解決問題與跨文化適應的韌性。」

    • 家庭因素/照顧家人: 可以簡短說明,並強調現在狀況已穩定,可以全心投入工作。

    • 個人專案/自由接案: 這更是加分項!「在待業期間,我獨立完成了一個網站開發專案,實踐了新的前端技術。」

關鍵在於,向人資證明您在空窗期過程-中並未停滯,而是以另一種形式持續學習與成長。

三、 特殊情況全攻略:新鮮人、轉職者與資深工作者

不同職涯階段的求職者,在撰寫工作經歷時有不同的側重點。

給社會新鮮人:沒有工作經驗,就創造相關經驗

人資完全理解新鮮人沒有正職經驗,他們看重的是您的「潛力」與「學習能力」。請將以下經歷視為您的正式工作經驗來呈現在您的履歷自傳中:

  • 實習經驗: 這是最重要的資產,請務必使用 STAR 原則詳細描述您的貢獻與成就。

  • 社團經驗: 擔任社長、活動總召?這展現了您的領導能力、組織協調與預算控管能力。

  • 競賽/專案經驗: 無論是校內專題或校外比賽,都是您解決問題、團隊合作與專業技能的實證。

  • 志工服務/打工經驗: 即使是餐飲業打工,也能提煉出「客戶服務」、「壓力承受」與「時間管理」等可轉移技能,並寫入自傳強調。

給跨領域轉職者:搭建橋樑,連結過去與未來

跨領域轉職的最大挑戰,是說服人資「您過去的經驗,對這個新領域有何價值」。

  1. 找出「可轉移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 您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例如,一位老師的「課程設計」與「表達溝通」能力,對於企業內部的教育訓練崗位就極具價值。一位客服人員的「同理心」與「客訴處理」能力,在使用者體驗(UX)研究領域也能發揮作用。

  2. 強化動機與主動性: 在履歷的「個人簡歷」部分或 cover letter 中,明確說明您的應徵動機,並展現您為此付出的努力,例如修習了哪些線上課程、考取了哪些證照、參加了哪些社群活動等。

  3. 重新詮釋經歷: 用新領域的「行話」來描述您過去的成就。例如,將「規劃班級活動」改寫為「具備從零到一的專案規劃與執行能力」。

給資深工作者:從執行者到策略家

當您擁有豐富資歷,履歷的重點應從「做了什麼」轉變為「帶來了什麼影響」,全方位地展現您的工作能力。

  • 聚焦策略與領導: 強調您在策略制定、團隊管理、流程優化、成本控制等方面的貢獻。

  • 呈現宏觀成果: 您的成就應該是影響整個部門或公司的層級,例如:「主導數位轉型專案,導入 CRM 系統,使年度業績增長 20%,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 精簡早期經歷: 對於 10 年前的基層工作,僅需簡單帶過公司與職稱,將篇幅留給更具戰略意義的近期經歷。

  • 誠信至上: 高階職位的背景調查通常非常詳盡。任何短期或敏感的經歷(如曾在競爭對手公司任職),都必須誠實揭露。

常見問題 (FAQ)

Q1: 工作經歷應該寫多詳細?會不會太冗長?

A: 建議每份工作使用 3-5 個要點(bullet points)來簡述。重點在於質而非量,挑選最關鍵、最亮眼的成就來寫。整份履歷的長度,資歷 10 年內建議控制在一頁A4,超過 10 年則可放寬到兩頁。坊間有許多履歷範本可參考格式。

Q2: 如果工作經驗很短(例如4個月),但跟應徵職缺非常相關,真的不能寫嗎?

A: 這是例外情況。如果這份短期經歷能顯著提升您對目標職缺的適配性,可以考慮放入工作經歷中。但您必須準備好一套專業、簡潔的說法來解釋離職原因,例如:「實際工作內容與面試時的溝通有顯著落差,經評估後認為與個人職涯規劃不符」,切忌批評前公司或主管。

Q3: 多份工作經歷的產業或性質變動很大,該怎麼辦?

A: 請聚焦在與應徵職務最相關的 2-3 份工作上,加以詳述。其他較不相關的經歷可以簡化描述,甚至只列出公司與職稱。同時,善用履歷最上方的「個人簡歷」,用 3-5句話總結您的跨界優勢,例如:「一位兼具工程技術背景與市場行銷思維的產品經理,擅長將複雜的技術規格轉化為吸引人的市場賣點。」參考好的自傳範例有助於您更好地串連這些經歷。

Q4: 我需要在履歷上附上推薦人或主管的聯絡方式嗎?另外,語言能力該如何呈現?

A: 不需要附上推薦人聯絡方式。在履歷上附上推薦人資訊已非主流作法,且可能洩漏個資。您可以在履歷末端註明「可依要求提供推薦人資訊 (References available upon request)」,或直接省略。至於語言能力,建議條列式呈現,並標明流利程度(如:精通、商務、日常溝通)。

Q5: 公司倒閉或部門被裁撤,履歷上該如何呈現離職原因?

A: 這種非自願離職的情況,您可以誠實且簡潔地說明。在工作經歷的描述中,可以低調地在最後一點註明「因公司業務重組/策略調整而離職」。這通常不會被視為負面紀錄,人資也能理解,更不會影響您爭取這份工作的機會。

總結

寫履歷時,工作經歷的撰寫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自我行銷。它考驗的不是您過去有多麼輝煌,而是您如何精準地呈現與目標職位相符的價值。請永遠記住三大核心原則:客製化、量化與誠實。一份用心準備、細節到位的工作經歷,不僅能讓您在眾多履歷中被看見,更是您對下一份工作展現專業與企圖心的最佳證明。在投遞前,務必進行最終的履歷健檢。投入時間打磨這份關鍵文件,它將為您開啟通往理想職涯的大門。若想獲得更多靈感,網路上也有許多延伸閱讀資源可供參考。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