啞鈴重量挑選終極指南:從新手到高手的3個關鍵步驟與重量建議表

踏入健身的世界,啞鈴無疑是新手最容易入手、功能最多元的健身器材。然而,一個最常見的困擾也隨之而來:「我到底該拿多重的啞鈴?」看著健身房或運動中心裡琳瑯滿目的重量,或是購物網站上繁多的商品選項,許多人感到迷茫。小編也常收到類似的留言,許多朋友在打造自己的home gym時,都為此傷透腦筋。選擇過輕,訓練效果不彰;選擇過重,不僅姿勢容易錯誤,更可能導致運動傷害,影響健康。

這篇文章將為您提供一份終極指南,綜合分析訓練目標、肌群部位、個人能力等多個面向,並提供實用的測試方法與建議,幫助您無論是健身新手還是老手,都能精準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啞鈴重量,讓每一次的舉起都更安全、更有效率。

第一步:明確你的訓練目標,解密「RM」的意義

在挑選重量前,最重要的一步是先問自己:「我健身的目標是什麼?」是想增強力量、讓肌肉變大、提升耐力,還是為了減脂塑形、追求理想身材?不同的目標,對應著完全不同的重量選擇策略與訓練強度。這裡我們需要了解一個關鍵概念——RM (Repetition Maximum),也就是「最大重複次數」。

所謂的 X RM,其意思指的是用某個重量,您最多能「標準地」完成 X 次動作,到第 X+1 下就力竭的重量。

  • 目標1:提升最大肌力與爆發力 (訓練區間:1-5 RM)

    • 說明:此區間使用非常重的重量,每組只能完成1到5次。主要目的是刺激神經系統與肌肉纖維,以提升純粹的力量。這通常是進階訓練者或運動員的訓練範圍。

  • 目標2:增加肌肉體積 (肌肥大) (訓練區間:6-12 RM)

    • 說明:這是最常見的健身目標!您選擇的重量應該讓您每組能做6到12下。在這個範圍內,肌肉會受到足夠的刺激與阻力,以促進肌肉纖維的撕裂與重建,從而有效地增大肌肉圍度。大部分的訓練動作都建議落在此區間。

  • 目標3:增強肌肉耐力與雕塑線條 (訓練區間:15-20 RM)

    • 說明:使用較輕的重量,每組能完成15到20次。這種訓練方式主要鍛鍊慢縮肌纖維,有助於提升肌肉耐力,讓肌肉線條更明顯、更緊實。

  • 目標4:降低體脂與增強心肺功能 (訓練區間:30 RM 以上)

    • 說明:使用非常輕的重量,可以連續完成30次以上。這更偏向於有氧運動,雖然對增肌效果有限,但能有效燃燒卡路里,提升心肺功能。

第二步:如何實際測試與挑選適合的重量?

瞭解RM的概念後,我們可以透過以下幾種實際方法,找出屬於您的「命定重量」。

方法一:反覆試驗法 (最準確)

這是最直接也最個人化的方法。假設您的目標是「肌肥大」,那麼理想的次數範圍就是8-12下。

  1. 熱身與試舉:先用一個您覺得很輕的重量(例如2公斤,初學的男生甚至可以由5kg開始練習)做一組,讓肌肉充分熱身。

  2. 逐步加重:稍微增加重量,嘗試完成一組8-12次的動作。

  3. 評估感受

    • 如果能輕鬆完成超過15次,且感覺遊刃有餘,代表這個重量太輕了。

    • 如果用盡全力也無法標準地完成8次,甚至在第5、6下就力竭或姿勢變形,代表這個重量太重了。

    • 如果您能標準地完成8-12次,在最後幾下感覺到明顯的吃力,但仍能維持正確姿勢,那麼恭喜您,這就是最適合您當前訓練狀態的重量!

方法二:參考新手建議指南

如果您是剛入門的健身新手,不確定從何開始,以下表格整理了針對不同部位的建議起始重量,可作為您的初步參考。請記住,這只是一個起點,實際重量仍需因個人肌力而異。

訓練部位

女性 (新手建議)

男性 (新手建議)

肩部

0.5 – 7.5 kg

2.5 – 20 kg

手臂

1 – 7.5 kg

5 – 15 kg

胸部

2.5 – 10kg

5 – 20 kg

背部

5 – 15 kg

7.5 – 30 kg

腿部

7.5 – 20 kg

10 – 30 kg

方法三:依據自身體重估算

一個簡單的估算方式是,購買的啞鈴重量至少是您體重的10%到25%。

  • 健身新手:建議選擇接近自身體重10%的啞鈴重量。

  • 健身老手:則可以選擇接近自身體重25%的啞鈴重量。

例如,一位體重60公斤的健身新手,可以考慮選擇6公斤(60kg * 10%)左右的啞鈴開始特定動作的練習。

第三步:不可忽視的關鍵因素

  • 動作正確性永遠第一:絕對不要為了追求更重的重量而犧牲動作的標準性。不要盲目模仿影片中別人使用的重量。錯誤的姿勢不僅會讓訓練效果打折,將壓力轉移到非目標肌群,更是造成運動傷害的主要原因。在訓練時,不斷問自己:「我是否能全程保持姿勢穩定?」「我是否感覺到目標肌肉在發力?」

  • 不同部位,不同重量:啞鈴屬於自由重量,人體的肌群大小不同,能承受的負重也不同。通常,大肌群(如胸肌、背、腿)使用的重量會顯著高於小肌群(如二頭、三頭、肩膀)。因此,想用一對啞鈴練全身是不切實際的,這也是為什麼可調式啞鈴對於居家健身方式來說是非常好的投資。

  • 記錄與漸進式超負荷:想要持續進步,養成記錄每次訓練重量與次數的運動習慣至關重要。當您發現目前使用的重量可以輕鬆完成12次以上時,就是時候該增加重量了。這種「漸進式超負荷」的原則,是肌肉成長的關鍵。

三種常見啞鈴種類比較

瞭解如何挑選重量後,選擇哪一種啞鈴器材也很重要。以下是市面上三種主流啞鈴的比較分析:

啞鈴種類

傳統啞鈴 (固定重量)

可調式啞鈴

組合式啞鈴

均價

佔地面積

高 (需多組)

低 (一對即可)

切換速度

快 (直接換一對)

快 (多為單手秒切)

慢 (需手動拆裝槓片)

壽命

約10年以上 (非常耐用)

約5~6年 (結構較複雜)

約3~4年 (材質與結構)

特性

堅固耐摔,適合大重量訓練,有健身房的氣派感。

節省空間,重量級距變化多,適合居家訓練者。

CP值高,可組合成槓鈴,變化性高,但想省錢就要接受換重較麻煩。

常見問題 (FAQ)

Q1: 我是完全沒運動過的女生,應該從多重開始?

A: 建議可以從非常輕的重量開始,例如每手1-2公斤,先學習並熟悉動作。當您能輕鬆完成15-20下時,再逐步增加重量。尤其像肩部、手臂等身體小部分的肌群,輕重量已足夠帶來刺激。如果參加課程**,教練也會提供專業建議。

Q2: 我應該買一堆固定重量的啞鈴,還是直接買可調式啞鈴?

A: 如果您的居家空間有限,且預算足夠,可調式啞鈴是最佳選擇。它能用最小的空間滿足您訓練不同部位、以及未來進步時的重量需求。如果預算有限,組合式啞鈴是CP值很高的替代方案。傳統啞鈴**則較適合空間充裕且追求極致耐用性的使用者。

Q3: 為什麼我用網路推薦的重量,還是覺得太重或太輕?

A: 每個人的肌力、體能狀況和基因都不同,網路上的推薦值僅為參考。最準確的方式永遠是「親身測試**」。相信您身體給予的回饋,而不是盲從他人的數據。

總結

挑選啞鈴重量並非一門玄學,而是一門科學。它需要您傾聽身體的聲音,並結合明確的訓練目標。總結來說,掌握以下幾個重點,就是最佳策略:

  1. 先定義目標:確定您是為了增肌、增力還是耐力,來鎖定理想的RM區間。

  2. 勇敢測試:不要害怕嘗試,透過實際操作找到那個讓您在8-12下力竭的重量。

  3. 姿勢優先:在任何情況下,都以標準姿勢為最優先考量。

  4. 持續記錄:為您的進步留下軌跡,並適時增加挑戰。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您掃除挑選啞鈴重量的困擾。記住,健身是一段持續探索與進步的旅程,選擇對的重量,就是您邁向成功最穩健的第一步。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