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傻傻分不清!腹部器官與疼痛位置對照,快速學會自我檢測

腹部,醫學上指介於胸腔與骨盆之間的廣大區域,是人體內臟器官最集中的地方。它不僅容納了大部分的消化系統,還涵蓋了泌尿系統、部分生殖系統以及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幾乎每個人都曾有過肚子痛的經驗,但具體的腹痛位置、性質與伴隨症狀,往往暗示著不同的健康警訊。

瞭解腹部各區域所對應的器官及其功能,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與醫師溝通,更能及時察覺潛在的健康問題。本文將以系統化的「腹部九分法」為基礎,深入淺出地為您剖析腹腔內的奧祕內容。

腹部的解剖結構與界線

在解剖學上,腹部(Abdomen)的上界為橫膈膜,將其與胸腔分隔開;下界則至骨盆入口的真假骨盆界限。保護這些重要器官的是腹壁,它由多層肌肉、筋膜和皮膚構成,從外到內主要包括:

  • 腹外斜肌 (External oblique muscle): 覆蓋腹部兩側最外層的肌肉,纖維走向由外上斜向內下。

  • 腹內斜肌 (Internal oblique muscle): 位於腹外斜肌深層,纖維走向與其相反,由外下斜向內上。

  • 腹橫肌 (Transverse abdominal muscle): 最深層的肌肉,纖維呈水平走向,如同天然的束腹帶,穩定核心。

  • 腹直肌 (Rectus abdominis muscle): 位於腹部前方中線兩側,由腱劃分隔成數塊,是俗稱「六塊肌」或「八塊肌」的來源。

這些肌肉共同作用,不僅支撐並保護內部器官,還協助呼吸、維持姿勢穩定,並在咳嗽、排便等增加腹壓的動作中扮演關鍵角色。

腹部分區對應器官與潛在疾病

為了精確描述腹部症狀的疼痛位置,臨牀上最常使用「九分法」,即透過兩條垂直線與兩條水平線,將腹部劃分為九個區域。每個區域的疼痛感或不適,都可能對應到特定的器官問題。

區域 (Region)

主要包含器官

可能的健康警訊

1. 右上腹 (右季肋區)

肝臟右葉、膽囊、部分十二指腸、右腎、結腸肝曲

膽結石、膽囊炎、肝炎、肝膿瘍、肝腫瘤、十二指腸潰瘍、腎臟病變,這些都可能造成右上腹部疼痛。

2. 上腹部 (腹上區)

胃幽門部、十二指腸、胰臟頭部與體部、肝臟左葉

胃炎、胃食道逆流、消化性潰瘍(胃或十二指腸)、胰臟炎、膽道疾病、心肌梗塞(非典型症狀)

3. 左上腹 (左季肋區)

胃體與胃底、脾臟、胰臟尾部、左腎、結腸脾曲

胃炎、胃潰瘍、脾臟腫大或破裂、胰臟炎、腎臟病變,是左上腹疼痛的常見原因。

4. 右側腹 (右腰區)

升結腸、右腎下部、部分空腸與迴腸

腎結石、腎盂腎炎、升結腸病變、便祕

5. 中腹部 (臍區)

小腸(大部分空腸與迴腸)、橫結腸、腹主動脈

急性腸胃炎、腸道阻塞、早期闌尾炎、腹主動脈瘤

6. 左側腹 (左腰區)

降結腸、左腎下部、部分空腸與迴腸

腎結石、腎盂腎炎、降結腸病變、便祕,有時左腹部的疼痛源自於此。

7. 右下腹 (右髂區)

盲腸、闌尾、末端迴腸、右側輸尿管、右側卵巢與輸卵管 (女)、右側精索 (男)

急性闌尾炎、克隆氏症、腸繫膜淋巴腺炎、大腸憩室炎(東方人好發於右側)、卵巢囊腫或扭轉、子宮外孕、輸尿管結石、疝氣,皆為右下腹痛與右下腹部不適的可能病因。

8. 下腹部 (腹下區)

乙狀結腸、直腸、膀胱、子宮 (女)、攝護腺 (男)

膀胱炎、尿液滯留、骨盆腔發炎、子宮肌瘤、攝護腺炎、便祕,可能引發下腹疼痛。

9. 左下腹 (左髂區)

乙狀結腸、左側輸尿管、左側卵巢與輸卵管 (女)、左側精索 (男)

大腸憩室炎(西方人好發於左側)、大腸激躁症、便祕、潰瘍性結腸炎、卵巢囊腫或扭轉、子宮外孕、輸尿管結石、疝氣,是造成左下腹痛與左下腹部不適的常見原因。

各區域詳解:

  • 上腹部區域 (1, 2, 3): 此區疼痛多與消化系統密切相關。右上腹部的劇烈疼痛,尤其在飯後發作,常指向膽囊問題。中上腹的灼熱或悶痛,則多與胃酸、潰瘍有關,但需警惕可能是急性胰臟炎的劇痛,或是心肌梗塞的非典型放射痛。左上腹疼痛的情形除了胃部問題,若曾受過撞擊,需留意脾臟破裂的可能。

  • 中腹部區域 (4, 5, 6): 此區以大小腸和腎臟為主。肚臍周圍的絞痛常是腸胃炎的表現,但闌尾炎初期的疼痛感也常始於此處,而後轉移至右下腹部。兩側腰部的疼痛,若由後腰延伸至前方,則需高度懷疑是腎結石掉落卡在輸尿管所致的劇烈絞痛。

  • 下腹部區域 (7, 8, 9): 此區的病因更為複雜,涉及消化、泌尿及生殖系統。右下腹部是闌尾炎的典型疼痛位置,其「轉移性疼痛」是一大特徵。對於女性而言,還需考慮卵巢囊腫、子宮外孕等婦科急症。左下腹痛的持續情形,在中老年人中常見為大腸憩室炎。而中下腹部(恥骨上方)的下腹疼痛,多與膀胱發炎或女性子宮、男性攝護腺問題有關。

當腹痛發生時的警訊與應對

腹痛是身體發出的警報,雖然多數輕微腹痛(如單純腸胃炎)可自行緩解,但若出現以下「危險信號」的情形,無論疼痛位置在何處,都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

  1. 劇烈且突發的疼痛: 疼痛強度前所未有,甚至痛到冒冷汗、無法站直。

  2. 腹部僵硬如木板: 按壓腹部時感覺肌肉非常僵硬,可能是內臟破裂或穿孔,引發腹膜炎的徵兆。

  3. 反彈痛 (Rebound Tenderness): 按壓腹部時疼痛,但手放開的瞬間疼痛加劇,此為腹膜受刺激的典型症狀。

  4. 伴隨高燒: 持續發燒超過三天,可能代表嚴重的感染或發炎。

  5. 合併出血症狀: 出現吐血、咖啡色嘔吐物、黑便(像瀝青柏油)或血便。

  6. 持續嘔吐: 無法進食或飲水,甚至吐出綠色膽汁。

  7. 生命體徵不穩定: 感到頭暈、心悸、呼吸急促、意識改變。

  8. 特殊族群: 糖尿病患者(痛覺可能遲鈍)、接受化療者、近期曾接受腹部手術或遭遇過腹部撞擊者,一旦出現腹痛應更加警惕。

常見問題 (FAQ)

Q1: 為什麼有時候肚子痛的腹痛位置會改變?

A: 這是因為疼痛的傳導方式不同。以典型的闌尾炎為例,初期是內臟神經受到刺激,感覺較模糊,常表現為肚臍周圍的悶痛;當發炎加劇,影響到腹膜的體壁神經時,疼痛點就會變得明確,並固定在右下腹部闌尾所在的位置。

Q2: 所有的肚子痛都跟消化系統有關嗎?

A: 並非如此。腹腔內還包含泌尿系統(腎臟、輸尿管、膀胱)和生殖系統(子宮、卵巢、攝護腺)等豐富的器官內容。此外,有些腹痛甚至不是源自腹腔,例如下壁心肌梗塞、肺部感染可能引起上腹痛;帶狀皰疹(皮蛇)在水泡出現前,其神經痛也可能被誤認為膽結石或內臟痛。

Q3: 女性下腹痛除了腸道問題,還應該注意什麼?

A: 女性下腹疼痛需特別考慮婦科問題。除了生理期的經痛,還需警惕骨盆腔發炎、卵巢囊腫扭轉或破裂、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以及有致命風險的子宮外孕。若疼痛與月經週期相關,或伴隨不正常的陰道分泌物、出血,應及時諮詢婦產科醫師。

Q4: 輕微的腹痛可以如何在家緩解?

A: 對於原因明確且輕微的腹痛(例如飲食不潔導致的腸道不適),可以嘗試讓腸胃休息、暫時禁食或選擇清淡飲食(如白粥、白吐司),並適時補充水分與電解質。熱敷腹部有時也能幫助緩解肌肉痙攣。但若疼痛感持續不改善或加劇,仍應就醫。

Q5: 什麼情況下的腹痛需要立即掛急診?

A: 任何突發的、無法忍受的劇痛;按壓腹部感覺像木板一樣僵硬,或手放開時劇痛(反彈痛);伴隨高燒、吐血/黑便/血便、呼吸困難、心跳加速、意識不清等症狀,都代表可能是腹部急症,如內臟穿孔、破裂、嚴重感染或血管問題,應立即前往急診就醫。

總結

腹部是人體健康的縮影,其內部的器官各司其職,共同維持著生命的運轉。透過「腹部九分法」,我們可以對腹痛的可能來源有一個初步的瞭解。然而,由於器官位置重疊、神經支配複雜,疼痛的表現有時並不典型。因此,面對腹部不適,最重要的原則是:切勿輕忽,也勿過度恐慌。對於輕微、短暫的疼痛,可先觀察;但對於持續、加劇或伴隨上述危險信號的腹痛,及時就醫,讓專業醫師進行診斷,才是守護健康的最佳之道。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