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會計借方貸方,看懂公司賺賠的第一把鑰匙

在商業世界的語言中,會計學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借方」(Debit)與「貸方」(Credit)則是構成這門語言最基礎、最核心的文法規則。對於初學者而言,這兩個詞彙往往顯得抽象且令人困惑,甚至與日常生活中「借錢」、「貸款」的概念混淆。

然而,徹底理解借貸法則這項會計知識,是掌握複式簿記、看懂財務報表,乃至洞悉企業經營狀況的關鍵第一步。本篇文章將深入淺出地剖析借方與貸方的真實意涵、運作原理及其背後的會計邏輯,帶領讀者建立清晰而穩固的會計學基礎。

重新認識借方與貸方:不僅僅是左右之分

在會計學的宇宙裡,我們必須先拋開「借」等於借入、「貸」等於貸出的直觀印象。最精確的理解是,借方(Debit, 簡記為 Dr.)代表會計帳戶的「左邊」,而貸方(Credit, 簡記為 Cr.)則代表會計帳戶的「右邊」。它們是複式簿記這種記帳方式中用來記錄交易方向的兩個符號,其本身並無特定的增減意思。一個會計科目究竟在借方是增加還是減少,完全取決於該科目的性質。

為了方便理解與記錄,會計實務上常使用「T字帳」(T-account)來呈現一個會計科目的變動情況。T字帳形如其名,以一個大寫的「T」劃分出左右兩邊,左邊即為借方,右邊即為貸方。每一筆交易對某個科目的影響,都會被記錄在T字帳的相應一側。

名詞的起源

「借方」與「貸方」的稱謂源於早期銀行業。站在銀行的角度,當民眾存錢進來時,銀行相當於是向民眾「借入」了資金,這筆交易增加了銀行的「銀行存款」(資產),因此記錄在左邊,稱為借方。反之,當銀行放款給民眾時,是將資金「貸出」,這會減少銀行的存款,因此記錄在右邊,稱為貸方。這個源自特定行業的用法,後來便約定俗成,成為整個會計學的標準術語。

會計的宇宙定律:會計恆等式

要掌握借貸法則,必須先理解會計學的基石——會計恆等式(或稱會計方程式)。這個恆等式揭示了企業財務狀況的基本結構。

基本會計恆等式:資產 = 負債 + 股東權益

這個公式說明瞭企業所擁有的一切資源(資產),其來源必然是兩個管道:一是從外部借來的(負債),二是股東自己投入及累積盈餘的(股東權益)。這個等式是永恆成立的,就像一個天秤,左右兩邊必須時刻保持平衡。

為了更完整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活動,我們可以將權益的變動展開,納入收益與費損(費用與損失)這兩個影響當期損益的要素,從而得到擴充會計恆等式:

擴充會計恆等式:資產 + 費損 = 負債 + 權益 + 收益

這個擴充後的恆等式,是判斷所有會計科目借貸方向的最高指導原則。位於等號左邊的「資產」和「費損」,其增加就記在左邊(借方);位於等號右邊的「負債」、「權益」和「收益」(也就是公司的收入),其增加就記在右邊(貸方)。減少的記錄方向則正好相反。

核心規則:五大會計要素的借貸法則

基於擴充會計恆等式,我們可以歸納出五大會計要素(資產、負債、權益、收益、費損)的借貸規則,這是所有會計分錄的基礎。

會計要素

恆等式位置

增加

減少

正常餘額

資產 (Assets)

左邊

記在 借方

記在 貸方

借方

費損 (Expenses)

左邊

記在 借方

記在 貸方

借方

負債 (Liabilities)

右邊

記在 貸方

記在 借方

貸方

權益 (Equity)

右邊

記在 貸方

記在 借方

貸方

收益 (Revenues)

右邊

記在 貸方

記在 借方

貸方

正常餘額指的是一個會計科目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增減變動後,其餘額通常會存在的一方。例如,企業的現金、應收帳款或存貨(皆為資產)餘額正常情況下不可能是負數,因此其正常餘額在借方。理解正常餘額有助於在編製試算表時檢查帳務記錄的正確性。

複式簿記的藝術: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

複式簿記是現代會計的核心記帳方法,它要求每一筆經濟交易都必須同時、以相等的金額記錄在至少兩個或以上的會計科目中,並且嚴格遵守「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的黃金法則。這意味著,每一筆分錄中,所有借方科目的總金額,必須精確等於所有貸方科目的總金額。

這個機制確保了會計恆等式的平衡性,提供了系統性的交叉檢查功能,大大提高了記帳的準確性。實務上,會計人員會根據交易的原始憑證製作傳票,並將交易記錄於日記帳中,最後再過帳至各個分類帳,完成整個記帳的程序。

記帳的思考邏輯與釋例

在進行會計分錄時,可以遵循以下思考步驟:

  • 分析交易:判斷該筆交易影響了哪些會計科目?

  • 歸屬要素:這些科目分別屬於五大會計要素中的哪一類?

  • 判斷增減:確定這些科目的金額是增加還是減少?

  • 套用法則:根據借貸法則,決定應記在借方還是貸方。

  • 完成分錄:寫下分錄,並確認借貸方總金額是否相等。

【釋例一:股東投資】

假設小新成立一家公司,股東投入現金 50 萬元作為股本。

  1. 分析:公司收到了現金,同時股東的投資(股本)也增加了。影響科目為「現金」和「股本」。

  2. 歸屬:「現金」是資產,「股本」是權益。

  3. 增減:資產(現金)增加 50 萬元,權益增加 50 萬元。

  4. 法則:資產增加記借方;權益增加記貸方。

  5. 分錄
    借:現金 500,000
      貸:股本 500,000

【釋例二:購買設備】

公司花費現金 5 萬元,購買一台電腦設備。

  1. 分析:公司付出「現金」,得到了「辦公設備」。

  2. 歸屬:「現金」和「辦公設備」都屬於資產。

  3. 增減:資產(辦公設備)增加 5 萬元,資產(現金)減少 5 萬元。

  4. 法則:資產增加記借方;資產減少記貸方。

  5. 分錄
    借:辦公設備 50,000
      貸:現金 50,000

【釋例三:銀行借款】

公司向銀行借款 20 萬元,款項已存入銀行帳戶。

  1. 分析:公司「銀行存款」增加,同時也產生了對銀行的「銀行借款」。

  2. 歸屬:「銀行存款」是資產,「銀行借款」是負債。

  3. 增減:資產(銀行存款)增加 20 萬元,負債(銀行借款)增加 20 萬元。

  4. 法則:資產增加記借方;負債增加記貸方。

  5. 分錄
    借:銀行存款 200,000
      貸:銀行借款 200,000

【釋例四:支付薪資】

公司以現金支付公司裡的人,也就是員工薪資 8 萬元。

  1. 分析:公司付出「現金」,發生了「薪資支出」。

  2. 歸屬:「現金」是資產,「薪資支出」是費損。

  3. 增減:費損(薪資支出)增加 8 萬元,資產(現金)減少 8 萬元。

  4. 法則:費損增加記借方;資產減少記貸方。

  5. 分錄
    借:薪資支出 80,000
      貸:現金 80,000

常見問題 (FAQ)

Q1:為什麼「借方」不一定代表增加,「貸方」也不一定代表減少?

A1:這是最常見的誤區。借方和貸方僅僅代表T字帳的「左邊」和「右邊」。一個科目在借方或貸方是增加還是減少,完全取決於該科目在會計恆等式中的位置。例如,資產(在等號左邊)增加記在借方,而負債(在等號右邊)增加則記在貸方。

Q2:「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的原則會不會有例外?

A2:在複式簿記系統中,這個原則沒有例外。任何一筆交易,無論多麼複雜,其最終分錄的借方總金額必定等於貸方總金額。如果出現不相等的情況,那就表示記帳過程發生了錯誤。

Q3:如果一筆交易隻影響資產類科目,該如何記帳?

A3:這種情況是完全可能的,例如用現金購買辦公設備。這筆交易會使得「辦公設備」(資產)增加,同時「現金」(資產)減少。根據法則,資產增加記借方,資產減少記貸方。因此分錄為「借:辦公設備,貸:現金」,借貸依然平衡,符合複式簿記原則。

Q4:會計恆等式平衡,是否代表帳務記錄就一定完全正確?

A4:不一定。恆等式平衡僅表示借貸總額相等,但不能保證分錄的內容完全正確。例如,一筆支付租金的交易,如果誤記為「借:水電費,貸:現金」,雖然借貸依然平衡,但費用科目的分類卻是錯誤的。這種錯誤被稱為「科目誤用」,需要透過後續的審核與對帳才能發現。

總結

借方與貸方是會計學的基石,它們並非深奧難解的謎題,而是一套具有嚴謹邏輯的記帳符號。掌握其核心概念的關鍵在於,將它們與會計恆等式緊密結合。只要牢記「左借右貸」的基本方位,並以「資產 + 費損 = 負債 + 權益 + 收益」此一擴充恆等式為依歸,便能輕鬆判斷五大會計要素的增減應記錄在哪一方。

透過「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的複式簿記原則,每一筆交易都被系統性地、完整地記錄下來,最終匯集成財務報表,例如現金流量表等重要表單,清晰地呈現出企業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精通借貸法則這項知識,就等於掌握了閱讀與書寫商業語言的能力,是每一位會計人員乃至企業管理者必備的基礎技能。除了閱讀專業book或本篇文章,現在也有許多youtube頻道提供相關教學,都是很好的學習方式。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