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院裡,我們常聽到「住院醫師」、「主治醫師」、「總醫師」等職稱,但多數人對其背後的養成路徑、職責分野與真實處境一知半解。住院醫師是負責住院病人的醫師嗎?總醫師是權力最大的醫師嗎?這些模糊的印象,掩蓋了這群年輕醫師在成為獨當一面的專科醫師前,所必須經歷的漫長且艱辛的訓練旅程。
本文將深入探討「住院醫師」這一關鍵角色,從他們在醫學養成階梯中的位置、自108年納入《勞動基準法》後的工時規範與權益保障,到他們在白色巨塔高壓環境下面臨的身心壓力與現實挑戰,提供一份全面且詳細的指南,讓您徹底瞭解這群支撐台灣醫療體系的重要基石。
誰是住院醫師?醫師的養成之路
住院醫師(Residency),是指醫學系畢業後,為取得專科醫師資格,而在教學醫院接受系統性、規範化臨牀專業訓練的醫師。他們是提供第一線醫療服務的核心人力,但在整個訓練完成前,其所有醫療決策都需在更資深的「主治醫師」指導與監督下進行。
要理解住院醫師的角色,必須先了解一位醫學生蛻變為專科醫師的完整路徑:
-
醫學生 (Medical Student):完成醫學院的基礎與臨牀醫學教育。
-
不分科住院醫師 (Post-Graduate Year, PGY):醫學系畢業後,進入醫院接受為期約兩年的「畢業後綜合臨牀醫學訓練」。此階段醫師會在內、外、婦、兒、急診等多個科別間輪轉,建立廣泛的臨牀基礎,尚不屬於任何特定專科。
-
分科住院醫師 (Resident, R):完成PGY訓練後,醫師會根據自己的志向選擇一個專科(如心臟內科、神經外科等),並進入該科的專科醫師訓練計畫。此時,他們的身分才正式成為「分科住院醫師」,並開始以R1(第一年)、R2(第二年)、R3…的方式計算年資。這段訓練時間依科別不同,可能從3年到6年不等。
-
住院總醫師 (Chief Resident, CR):通常由科內較為資深(如R4或R5)的住院醫師擔任。總醫師並非指「所有醫師中最大」,而是一個行政職位,負責協調科內行政事務、安排住院醫師的值班與教學活動、指導較年輕的住院醫師與實習醫師。他們仍然是住院醫師,處於訓練階段。
-
主治醫師 (Attending Physician/Visiting Staff, V.S.):在完成該專科所要求的全部住院醫師訓練年限,並通過專科醫師考試,取得「專科醫師證書」後,若醫院有相應職缺,才能被聘任為「主治醫師」。至此,漫長的住院醫師訓練才算正式告終,醫師方能獨立負責並做出最終的醫療決策。
住院醫師的勞動權益與工時規範
為改善醫師過勞的問題,自民國108年9月1日起,受僱於醫療保健服務業的住院醫師(不含公立醫院依公務人員法制進用者)正式納入《勞動基準法》保障。
適用對象與期間
-
適用對象:指依據《專科醫師之分科及甄審辦法》或《醫療法》規定,正在接受PGY訓練、專科醫師訓練或負責醫師訓練的醫師、牙醫師及中醫師。
-
關鍵認定:重點在於「正在接受訓練」的狀態。一旦訓練期滿合格(即使尚未考取專科證照)或因故終止訓練,就不再是勞基法所保障的住院醫師對象。
工作時間的認定與計算
根據勞動部頒布的《住院醫師勞動權益保障及工作時間指引》,工作時間的定義相當廣泛,凡是在醫療機構指揮監督下提供勞務,或待命提供勞務的時間均屬之。
-
應計入工時的活動:
-
臨牀工作:門診、住院照護、輪班、值班、隨同轉診、臨時召回及指定地點備勤(On-call)。
-
教學工作:晨會、牀邊教學、病歷寫作指導等。
-
會議活動:被要求參加的臨牀研討會、併發症及死亡病例討論會等。
-
-
不計入工時的活動:
-
不受醫療機構支配的休息時間。
-
自學閱讀、準備會議資料的時間。
-
自主性參加且不影響考績的繼續教育或會議。
-
工時上限與排班原則
住院醫師的工時規範分為「輪班制」與「非輪班制」,兩者皆有嚴格的上限規定。
項目 |
輪班制 (Shift-based) |
非輪班制 (Non-shift-based) |
---|---|---|
每日正常工時 |
不得超過 13 小時 |
非值班日:不得超過 10 小時 |
每日連同延長工時 |
不得超過 16 小時 |
非值班日:不得超過 12 小時 |
兩次值勤間隔 |
至少應間隔 10 小時 |
至少應間隔 10 小時 |
更換班次間隔 |
至少應有 11 小時 |
– |
每四周正常工時上限 |
不得超過 234 小時 |
不得超過 283 小時 |
每四周連同延長工時上限 |
不得超過 320 小時 |
不得超過 320 小時 |
特別注意:與一般勞工不同,住院醫師的「休息時間」是包含在每日或每次勤務的工時上限內的。例如,輪班制醫師的13小時正常工時,已包含了用餐等短暫休息,除非是能完全脫離醫院指揮監督的時段,否則不能從工時中扣除。
此外,住院醫師每7日應有1日例假,且不得連續工作超過12日。衛生福利部也透過醫院評鑑,要求住院醫師每日照顧牀數上限為15牀,平均值班不超過3天1班。
住院醫師的真實處境:壓力與挑戰
儘管法規已明訂保障,但住院醫師的現實工作環境依然充滿挑戰。法律條文與臨牀現實之間,存在著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尤其在疫情期間,全國醫護人員的壓力更是達到了頂點。
一、無盡的工時與睡眠剝奪
「值班」是住院醫師壓力的主要來源,它並非單純的夜班,而是一種極端消耗身心的工作模式。真實的值班日常是:
當天早上不到七點半到醫院,處理完一整天的臨牀業務後,傍晚開始值班,處理全科病人的夜間突發狀況、急診新收病人。電話隨時會響,你可能在半夜兩點、四點被叫醒處理緊急事務。在片段甚至完全沒有睡眠的狀態下,隔天早上七點半繼續參加晨會,然後再無縫接軌地工作一整天,直到傍晚才能下班。
外科住院醫師甚至必須在這樣徹夜未眠後,隔天繼續站上需要高度專注力的手術台,操作精密的器械。這種工作模式每月至少重複8次,長期下來對生理和精神都是巨大的耗損。
二、巨大的心理壓力
住院醫師面臨的心理壓力是多層次且無所不在的:
-
來自臨牀的壓力:醫療行為攸關性命,任何判斷失誤都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這種「不容犯錯」的壓力,時刻籠罩著臨牀經驗尚淺的年輕醫師。
-
來自體制的壓力:在「師徒制」色彩濃厚的醫界,住院醫師需承擔來自上級主治醫師的壓力。一個眼神、一句指令,都可能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
-
來自工作的紛雜:住院醫師的工作極度碎片化。一下要處理病人的新症狀,一下要應對家屬的輪番提問,同時護理師還有大量的行政指令需要醫師完成。在無盡的幹擾中,要維持清晰的臨牀思維是一大挑戰。
-
來自同儕與病家的壓力:同儕間的能力比較、病人或家屬的不信任甚至惡言相向,都成為壓力的來源。
三、對未來人生的迷惘
住院醫師的薪資(約月薪7萬至15萬元)雖高於多數同齡年輕人,但這是以犧牲個人時間、健康與家庭生活品質換來的。更深層的問題在於,這套僵化的訓練體制剝奪了他們探索人生其他可能性的機會。
他們的時間與精力被醫院完全佔據,失去了利用自身專業的醫學知識去探索、解決更宏觀醫療問題(如長照銜接、公共衛生傳播創新)的機會。當他們在精疲力竭的訓練中猛然驚覺,這條路與從小被教導的「美好未來」有所出入時,卻發現轉換跑道的機會成本已高到難以負荷,從而陷入一種被體制困住的無力感。
常見問題 (FAQ)
Q1: 住院醫師和主治醫師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A: 最大的不同在於「訓練狀態」與「最終責任」。前者住院醫師是仍在接受專科訓練的醫師,其醫療行為需在主治醫師監督下進行。主治醫師則是已完成所有訓練、取得專科醫師資格的醫師,能獨立看診並為病患的醫療決策負起最終責任。
Q2: 總醫師是醫院裡最大的醫師嗎?
A: 不是。總醫師(Chief Resident)是資深的「住院醫師」,主要負責科內的行政管理與教學協調工作,其職級仍在主治醫師之下。科部中職位最高的通常是科主任。
Q3: 既然住院醫師已納入勞基法,為什麼工時過長的問題依然嚴重?
A: 法規是低標,但臨牀現實的挑戰仍在。原因包含:(1) 醫療工作的突發性與不可預測性(如緊急手術);(2) 特定科別(如內科病房等五大科)人力長期不足;(3) 根深蒂固的「責任制」文化,讓醫生即便下班時間到了,仍因放心不下病人病情而自願留下。法律提供了改革的框架,但文化的轉變與人力的補足需要更長的時間。
Q4: 住院醫師的薪資待遇如何?
A: 根據資料,住院醫師的月薪約介於新台幣7萬至15萬元之間,會因醫院層級(醫學中心、區域醫院)、科別、值班頻率與績效獎金而有顯著差異。但必須強調,這樣的薪資是建立在極長的工時與高度的身心壓力之上。
總結
住院醫師不僅是一個職稱,更是一段橫跨數年的艱苦試煉。他們是撐起台灣醫療服務前線的無名英雄,在學習與服務的雙重壓力下,燃燒青春以換取專業的成長。
近年來,將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是保障其勞動權益的重大里程碑,為過勞的醫療環境劃下了法律的底線。然而,法律的完善只是第一步。要真正改善住院醫師的處境,仍需醫療體系在排班文化、輔助人力配置、工作流程簡化上做出實質改革,同時也需要社會大眾給予更多的理解與支持。守護這群年輕醫師的身心健康,不僅是為了他們個人,更是為了保障每一位病患的醫療品質與台灣醫療體系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