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提及荷蘭,許多人的第一印象除了風車、鬱金香和運河外,便是其國民超乎尋常的英語能力。根據EF全球英語能力指標報告,荷蘭已連續多年蟬聯非英語母語國家的榜首。對於遊客、國際學生或外派人員而言,這片土地無疑是歐洲最「英語友善」的國度之一。
然而,在這英語暢行無阻的表象之下,荷蘭的官方語言——荷蘭語(Nederlands)——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如果英文足以應付多數情況,學習當地語言的價值又在哪裡?若您在google上搜尋,會發現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單純。
本文將深入探討荷蘭人卓越英語能力背後的成因,並闡述為何荷蘭語對於真正融入當地生活與文化,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關鍵。
英語普及的基石:荷蘭人流利英語的四大關鍵
荷蘭人普遍的英語流利度並非偶然,而是歷史、文化、教育和語言學等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
1. 語言的近親關係:與英語的「堂兄弟」連結
荷蘭語與英語、德語同屬西日耳曼語支,在語言學上關係非常密切。這意味著荷蘭語和英語在底層結構和核心詞彙上有著大量的共通之處,這種關係甚至比英國國內某些地區方言之間的差異還小。例如:
-
荷蘭文 (Nederlands): televisie, conclusie, discussie, water
-
英文 (English): television, conclusion, discussion, water
這種語言上的親近性,大幅降低了荷蘭人學習英語的門檻,使他們能夠更快速、更直觀地掌握英語的發音與詞彙。
2. 深厚的國際貿易與開放歷史
身為一個小國,荷蘭自大航海時代以來,便是一個以國際貿易與航海為立國之本的國家。鹿特丹港曾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荷蘭商人與世界各地的貿易往來已有數百年歷史,他們骨子裡流著冒險家的血液。
這種強烈的涉外需求,培養了荷蘭社會對外語學習的重視與務實態度,也為他們創造了更多商業機會。當英語成為全球商業、科技和學術的通用語言時,以貿易為本的荷蘭自然而然地將其視為必備的溝通工具。
3. 全面且務實的外語教育體系
荷蘭的外語教育有著悠久的傳統,並且早已制度化。英語不僅是小孩從小的必修課,中學階段的教育更是著重於實際的口語溝通和書寫能力,而非僅僅應付考試,父母也普遍支持這種教育方針。根據2023年的一份教育觀察報告,荷蘭的中學教育依據學生的未來規劃分為不同類型,並對畢業生的英語能力有明確的標準要求,其評量大多採用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架構(CEFR):
中學教育類型 |
畢業生應達英語水平 (CEFR) |
約略相當程度 |
---|---|---|
VMBO (技職前中學教育) |
B1 |
多益 550+ / 全民英檢中級 |
HAVO (普通大學前中學教育) |
B2 |
多益 785+ / 全民英檢中高級 |
VWO (學術型大學前中學教育) |
C1 |
多益 945+ / 全民英檢高級 |
更值得注意的是,荷蘭的教育目標是「多語主義」。教科書的每個章節都設計得相當務實,許多中學生除了荷蘭語和英語外,還必須學習德文和法語。
學術傾向更強的學生,甚至會修習拉丁文和古希臘文。這種教育理念培養的不是單純的英語能力,而是一種開闊的、擁抱多種語言的世界觀,這和台灣單純將英語視為升學工具的思維有很大不同。
4. 無所不在的日常英語環境
與德國、法國、西班牙等許多歐洲國家不同,荷蘭的電影院和電視頻道極少對英語發音的影視作品進行荷蘭語配音,而是保留原文,配上荷蘭語字幕。這個看似簡單的市場決策,卻為荷蘭人創造了一個從幼兒時期就開始的、沉浸式的英語學習環境。流行音樂、美國文化和媒體內容,讓英語自然而然地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僅僅是學校裡的科目。甚至連同樣以英語為官方語言之一的愛爾蘭,在某些層面上的全民英語普及度可能還不及荷蘭。
荷蘭語的現實與必要性:不止是「生存」,更是「生活」
儘管英語普及,但若認為僅憑英語就能在荷蘭暢行無阻、深度融入,那將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從短期居留的「生存」邁向長期定居的「生活」,荷蘭語是那座無法繞行的橋樑。
官方與日常的荷蘭語
當你離開阿姆斯特丹的遊客中心,走進一個普通的荷蘭城鎮或鄉下地方,你會發現現實世界是以荷蘭語運作的。但這也帶來一個缺點:許多人因此低估了學習荷蘭語的重要性。
-
官方文件: 市政廳的居留證通知、銀行的對帳單、稅務局的信件,幾乎全部是荷蘭語。若看不懂,很可能錯過重要資訊。
-
公共場所: 超市的商品標示、促銷活動、藥局的藥品說明,都只有荷蘭語。超市店員用荷蘭語詢問你是否需要收據時,許多過來人都有過想買A卻錯拿B的尷尬經驗,例如將狗食誤認為麥片,或分不清洗衣精與柔軟精。
-
自動化系統: 火車上的廣播和螢幕顯示、電信公司的語音客服電話選單,通常優先甚至僅提供荷蘭語服務。甚至在網站上訂購商品,若沒有圖片輔助,光看文字描述可能會一頭霧水。對於初來乍到者,這可能導致搭錯車或無法順利辦理事務的窘境。
職場與社交的鑰匙
雖然許多國際企業以英語為主要工作語言,但在絕大部分的荷蘭本地公司,辦公室內的日常溝通、會議閒聊,同事之間仍然以荷蘭語為主。能說荷蘭語,不僅有助於更順暢地團隊合作,更是建立職場人際關係的關鍵。
在社交層面,荷蘭語的重要性更為凸顯。雖然荷蘭人樂意且有能力為了外國朋友切換到英語,但朋友間的深度閒聊、分享笑話、討論在地話題時,最自然、最親密的語言永遠是荷蘭語。若想真正結交荷蘭朋友,理解他們的幽默感,並對他們的文化展現興趣,學習荷蘭語是表達尊重與融入誠意的最佳方式。當一個外國人努力用哪怕是簡單的荷蘭語點餐或問候時,往往能獲得荷蘭人發自內心的微笑和讚賞。
常見問題 (FAQ)
Q1: 去荷蘭旅遊或短期交換,完全不會荷蘭語可以嗎?
A: 絕對可以。荷蘭是個安全且友善的國家,尤其在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等大城市,觀光旅遊和短期停留幾乎不會遇到溝通障礙。餐廳、飯店、博物館和商店的服務人員都能說流利的英語。不過,在小城鎮或搭乘公共交通時,認識一些基本詞彙或使用翻譯App會讓旅途更順利。
Q2: 荷蘭語和英語、德語的關係是什麼?學起來會不會比較容易?
A: 這三種語言同屬西日耳曼語系,關係非常密切。荷蘭語常被形容為介於英語和德語之間的橋樑。對於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來說,由於兩者共享大量詞彙和相似的語法結構,學習荷蘭語的初始難度會比學習羅曼語系(如法語、西班牙語)或斯拉夫語系的語言低。
Q3: 為什麼荷蘭不像許多歐洲國家一樣,將外國電影、電視節目配音?
A: 這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荷蘭語的使用人口相對較少(約兩千多萬人),為所有影視作品進行高品質的配音成本高昂,不符合經濟效益。其次,這逐漸演變成一種文化習慣,這種保留原音的做法被證實能極大地促進國民,特別是年輕一代的英語學習成效,因此被社會所接受並維持下來。
Q4: 如果計劃在荷蘭長期工作或定居,學習荷蘭語有多重要?
A: 極其重要。若想在荷蘭建立長遠的職業生涯和個人生活,學習荷蘭語是必要的投資。它不僅能擴大你的求職範圍(不再侷限於少數國際公司),更是理解合約、處理政府事務、建立深度社交網絡、真正融入當地社會的基礎,並理解當地文化的深層意思。不會荷蘭語,你可能永遠停留在「外籍人士」的圈子裡;學會荷蘭語,你才能真正成為荷蘭社區的一員。
總結
荷蘭人在英語上的卓越表現,是其語言淵源、歷史脈絡、教育策略與文化環境共同作用的輝煌成果。然而,這並不意味著荷蘭語的式微。對於這個長期與海平面搏鬥、擁有強烈國族認同的國家而言,恰恰相反,荷蘭的語言政策體現了一種成熟的「多語主義」遠見:在積極擁抱全球通用語(英語)的同時,堅定地維護並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自己的母語。
對於外部觀察者而言,荷蘭提供的最佳範本,或許不只是如何提升國民的英語能力,更是如何在國際化浪潮中,找到外語能力與母語文化認同之間的完美平衡。英語,讓你在荷蘭得以輕鬆「生存」;而荷蘭語,則是讓你真正開始「生活」、感受這片土地文化脈動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