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運氣的期貨賺錢術:頂尖交易者揭祕,為何停損比預測更重要?

在金融市場中,期貨交易以其高槓桿的特性,始終散發著致命的吸引力。市場上流傳著各種傳奇故事:有交易人如「迷路」,從戶頭僅剩的9200元新台幣出發,不看K線、不仰賴技術指標,僅憑對市場的敏銳觀察,最終滾出上億身家;但同時,也有如「交易醫生」徐國華,因一時貪念,造成在短短一小時內蒸發2500萬資金的巨大損失,這都是慘痛的教訓。

這些真實案例的巨大反差告訴我們,期貨市場既是通往財富自由的快速道路,也可能是直達破產深淵的特快列車。成功與失敗的分野,究竟在哪裡?本文章將深入剖析,提供超越一般期貨入門的內容,從眾多頂尖交易人的經驗中,提煉出期貨賺錢的核心祕密,涵蓋超越傳統技術分析的交易心法、實戰策略的建立,以及最重要的——如何在刀口上舔血的市場中,透過嚴格的風險控管(包含避險)先生存下來,再求獲利。

超越技術分析——交易的本質是洞悉價格與人性

許多投資新手入門期貨,往往一頭栽進技術分析的汪洋中,沉迷於KD、MACD、RSI等指標的黃金交叉與死亡交叉。然而,多位成功的交易人卻反其道而行。

捨棄指標,專注價格本身

傳奇交易人「迷路」的成功觀念,便是捨棄K線與指標,專注於觀察「價格的變動」。他認為,金融市場由人組成,人的行為有習性,累積久了就成為慣性。這些慣性會直接體現在價格的跳動上,而技術指標只是價格變動後留下的「二手紀錄」。與其研究滯後的指標,不如直接解讀最即時、最真實的價格語言。

「技術指標無用論」?

被稱為「交易醫生」的徐國華也提出「技術指標無用論」。他解釋,許多坊間課程大力推崇的指標,多數開發是基於「日線」層級,若要應用在波動劇烈的當沖交易,參數如何調整就是一門大學問。更根本的原因是,所有指標都源自於價格,K棒永遠比指標更早完成。與其花費大量時間在指標的迷宮中打轉,不如回歸本源,深入研究所需的知識,專注在K棒的形態與價格行為(Price Action)本身。

槓桿的雙面刃——風險控管是存活的關鍵

「成也槓桿,敗也槓桿。」期貨交易的核心期貨風險,無疑來自於其高期貨槓桿特性。新手往往只看到獲利放大的美好,卻忽略了損失同樣會被急遽放大。

破解槓桿迷思:你的風險,你決定

期貨商提供的期貨交易所規定的「原始保證金」,僅僅是交易一口契約所需的「最低」金額,這也意味著投資人正在使用「最大」的槓桿倍數。然而,槓桿的大小是完全可以調整的。

舉例來說,若交易一口台指期貨(大台)的原始保證金為18萬元,而契約價值約為360萬元,此時槓桿倍數約為20倍。但若您在帳戶中放入36萬元來交易這口大台,您的實際槓桿瞬間就降至10倍。當您放入180萬時,槓桿更僅剩2倍。透過主動增加保證金,您可以大幅降低倉位的風險,遠離因行情劇烈波動而被「追繳(Margin Call)」甚至「斷頭(Forced Liquidation)」的可怕狀況。

停損的奧義:學會認輸,才能成為最終贏家

這是所有成功交易人共同的鐵律。徐國華直言,期貨交易最高指導原則就是學會「認輸」。從霸菱銀行(Barings Bank)的裡森(Nick Leeson)讓所屬的公司倒閉,到選擇權爆倉的杜總輝,歷史上無數的金融慘案都源於「不認輸」與「凹單」。

許多投資人將停損視為「虧錢」,但實際上,停損是保護資金、尋求更好機會的積極策略:

  1. 保護資金:停損能確保你的損失永遠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避免一次失誤就造成無法彌補的重傷害。

  2. 取得更好成本:當行情不如預期時,果斷停損出場。若後續價格持續惡化,你便能以更低的價位重新進場,當行情反彈回原點時,你已經從虧損變成了獲利。

「凹單」——通往毀滅的捷徑

「凹單(Averaging Down)」,即在虧損的部位上持續加碼攤平成本,是期貨交易中最致命的陋習。一位網友分享,他從月月賠錢到穩定獲利的轉捩點,就在於徹底戒除凹單。凹單的心理根源是不願承認錯誤,過度依賴運氣,並將交易變成一場與市場對賭的豪賭遊戲。只要一次凹單遇到單邊大行情,就足以將過去數十次、甚至數百次的小獲利全部吞噬。

實戰策略與紀律——從理論到獲利

僅有心法並不足夠,將其轉化為可執行的策略與鋼鐵般的紀律,才是獲利的保證。

建立你的交易系統

在朋友間流傳的一位年賺千萬的「當沖老者」故事,他的成功並非依靠複雜的預測模型,而是極度簡潔且嚴格執行的系統,這為他帶來了穩定的收入:

  • 明確的進出場規則:每次操作目標獲利20點,停損設在10點。確保賺的永遠比賠的多(賺賠比2:1)。

  • 嚴格的資金與部位控管:一天最多操作三次,若連續虧損兩次,當天便停止下單,僅作觀察。

  • 時間停損:若進場後,盤勢未在預設時間內發動,即使沒有觸及停損點,也會選擇小賠或小賺出場,避免不確定性。

從當沖練習盤感,從小台累積資本

對於新手而言,直接投入大部位或留倉交易,風險極高。傳奇人物「迷路」的起手式,是從當沖選擇權開始,透過「抓對方向,賺個三五點就跑,然後每天重複做十多遍」的模式,慢慢累積資金與「盤感」,後面才有能力挑戰更大部位的契約。

許多網友也分享,從「一口小台」開始是相對穩健的道路。這不僅是因為保證金門檻較低,更是因為小部位操作的心理壓力較小,能讓交易人更專注於執行策略,而不是被帳面上的巨大盈虧數字所幹擾。

交易日誌:你最好的老師

一位在投資網站上分享的用戶表示,他從持續虧損走向穩定獲利的轉變,除了依靠指標輔助外,最關鍵的一步是開始撰寫「每日交易日記」。透過記錄每一筆交易的進出場理由、當下心態與事後檢討,他才真正意識到自己「凹單」、「追漲殺跌」等壞習慣,從而有意識地去修正。

期貨商品解析與損益計算

理解交易工具的規格與損益計算方式,是進行任何交易前的基本功。掌握這些交易規則與知識,才能有效控制期貨風險。除了台股相關商品,許多專業交易人也會操作海外期貨,例如連結美股指數的期貨商品,其優點是市場更為龐大且多元。

以下為台灣市場常見期貨商品的簡要說明,其核心獲利模式在於賺取買賣的價差:

商品 (Product)

交易單位 (Contract Unit)

每點價值 (Value per Point)

損益計算範例 (P&L Example)

台股期貨 (大台)

1 口

NT200

買進在 18,000 點,於 18,050 點平倉賣出。獲利 = (18,050 – 18,000) × 200 = NT10,000

小型台指 (小台)

1 口

NT50

買進在 18,000 點,於 18,050 點平倉賣出。獲利 = (18,050 – 18,000) × 50 = NT2,500

股票期貨 (一般)

1 口 = 2,000 股

每跳動點 2,000 元 (若股價跳 1 元)

買進長榮期在 150 元,於 152 元平倉賣出。獲利 = (152 – 150) × 2,000 = NT$4,000

股票期貨 (小型)

1 口 = 100 股

每跳動點 100 元 (若股價跳 1 元)

買進小型台積電期在 600 元,於 595 元平倉賣出。損失 = (600 – 595) × 100 = NT$500

註:實際保證金金額、交易成本(手續費與交易稅)與契約細節,請以台灣期貨交易所及各家期貨商公告為準。此外,股票期貨在遇到標的股票除權息時,其契約規格與價格會進行調整,此為交易人需特別留意的交易規則。期貨的一大功能即為避險,投資人可善加利用。

常見問題 (FAQ)

Q1: 新手適合從什麼期貨商品開始?

A: 許多資深交易人建議期貨入門新手從保證金需求較低、風險較小的商品開始,例如「小型台指期貨(小台)」或甚至「微型台指期貨(微台)」。這能讓您在不承受巨大資金壓力的情況下,熟悉市場波動、練習下單技巧並驗證自己的交易策略。

Q2: 真的可以完全不看技術分析嗎?

A: 文中所提的「不用技術分析」,通常指的是不盲目依賴如KD、MACD這類複雜且滯後的指標。成功的交易人依然會深入研究「價格行為(Price Action)」,包含K棒的形態、成交量、支撐與壓力區等,這本身就是最直接、最核心的技術分析。關鍵在於理解市場結構與背後的人性,而非跟隨指標訊號。

Q3: 什麼是「凹單」?為什麼它如此危險?

A: 「凹單」指在持倉部位出現損失時,持續加碼買進(或賣出),試圖攤平成本,期望行情反轉解套。它極度危險,因為它完全違反了「停損」和「讓獲利奔跑」的原則。市場趨勢的延續時間與幅度,往往遠超個人資金所能承受的極限,一次失控的凹單就可能導致帳戶歸零。

Q4: 期貨的槓桿可以自己調整嗎?

A: 可以。交易所設定的是「最低」的原始保證金。您可以透過在期貨帳戶中存入遠高於最低要求的資金來主動降低實際期貨槓桿。例如,若一口小台的保證金為4.6萬元,您放入9.2萬元來交易這一口小台,您的實際槓桿倍數就減少了一半,這將給予您更大的價格緩衝空間,顯著降低被追繳或斷頭的風險。

總結

期貨市場從來沒有保證獲利的聖杯。綜合所有成功交易者的經驗,我們可以看到,長期的勝利並非來自於神奇的預測能力,而是一種建立在深刻自我認知上的綜合素養。

成功的路徑已然清晰:回歸價格本身,洞悉市場心理;將風險控管置於首位,視停損為天經地義;建立一套簡單、明確且能嚴格執行的交易系統;最後,保持紀律、耐心與一個穩定的生活型態。

正如那位當沖老者所言:「賺錢不是為了賺更多錢,而是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當交易不再是數字的賭博,而是一種實現人生目標的專業技能時,或許,您距離寫下自己的期貨傳奇也就不遠了。

[免責聲明]

本文所提供之知識與資訊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交易人應自行評估期貨風險並自負盈虧。任何交易規則與契約細節應以主管機關及期貨商公告為準。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