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呼小叫」是漢語中一個極為生動且常用的成語。從字面上看,它直接描繪了高低不一、雜亂無章的喊叫聲。然而,這個成語所蘊含的,不僅僅是音量的描述,更深層地反映了文化中對於行為舉止、禮儀規範的評價與期望。本文將從語源、語法、應用場景及文化意涵等多個角度,為您深入剖析「大呼小叫」這個成語。
核心資訊摘要
項目 |
內容 |
---|---|
注音符號 |
ㄉㄚˋ ㄏㄨ ㄒㄧㄠˇ ㄐㄧㄠˋ |
漢語拼音 |
dà hū xiǎo jiào |
基本釋義 |
形容高一聲、低一聲地大聲喊叫,亂吵亂嚷。 |
詞性 |
成語,動詞性短語 |
結構 |
聯合式結構 |
感情色彩 |
貶義詞,多用於批評或描述不懂禮貌、破壞安寧的行為。 |
語源考證與歷史演變
「大呼小叫」一詞可追溯至元代,其最早的文獻出處為元代無名氏《謝金吾》雜劇第一折,劇中描述了角色聽到有人在門口喧嘩的場景:
「老漢是楊令公家的老院公,是什麼人在門前大呼小叫,我去看咱。」
此處的用法已與現代意義相近,意指在門前喧嘩吵嚷。這表明該成語在當時的白話口語中已經相當流行。
到了明清時期,隨著白話小說的興盛,「大呼小叫」在文學作品中的應用更為廣泛,使其意涵與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例如:
-
《儒林外史》第一回:「遣幾個粗夯小廝,動不動大呼小叫,鬧的王冕不得安穩。」此例生動描寫了粗野的僕人如何通過喧鬧來滋擾他人,凸顯了行為的無理與滋擾性。
-
《西遊記》第二回:菩提祖師因弟子們的喧嘩而訓斥道:「你等大呼小叫,全不像個修行的體段。」這句話極具代表性,它將「大呼小叫」與「修行的體段」(即修養和儀態)對立起來,賦予了該成語強烈的道德和禮儀評判色彩,意指這種行為是缺乏教養和自我約束的表現。
-
現代文學作家楊朔在其作品《雪花飄飄》中也有生動的應用:「擎火把的都是年輕的農民,另一隻手提着槍,也有拿鎬的,大呼小叫的嚷嚷着。」此句描寫了特定時代背景下,人物激昂、群情鼎沸的場景。
從這些經典用例中可以看出,「大呼小叫」從元代的一個描述性詞語,逐漸演變為一個帶有明確負面評價、與禮儀教養直接掛鉤的常用成語。
語法功能與應用場景
「大呼小叫」在句子中具有靈活的語法功能,通常作為謂語、狀語或補語,用以描繪人物的失態行為。
-
作謂語:直接陳述主語的行為。
-
例:請保持安靜,不要在病房裡大呼小叫。
-
-
作狀語:修飾後面的動詞,說明動作發生的方式。
-
例:他情緒失控,大呼小叫地衝出了會議室。
-
-
作補語:跟在動詞後面,說明動作達到的程度或狀態。
-
例:那群孩子在遊樂場裡玩得大呼小叫,好不快活。(此處貶義色彩稍淡,偏向於描述熱鬧景象)
-
其應用場景多樣,但核心都圍繞著「不合時宜的喧鬧」,例如在需要安靜的公共場所(如圖書館、醫院)、莊重嚴肅的場合,或是在形容某人醉酒、爭吵時的失態舉止。
近義詞與反義詞辨析
理解其近義與反義詞有助於更精準地掌握其語義。
-
近義詞:
-
大喊大叫:與「大呼小叫」意思最為接近,但「大呼小叫」更側重於聲音的雜亂無序和高低起伏感。
-
大吵大鬧:不僅指聲音上的喧嘩,更常包含爭執、肢體動作等更激烈的衝突場面。
-
大呼小喊 / 大呼小喝:均為「大呼小叫」的異形詞或近義詞,在古白話小說中可見,但現代漢語中以前者最為通用。
-
-
反義詞:
-
輕言細語:形容說話聲音輕柔,態度溫和,與「大呼小叫」的粗野喧嚷形成鮮明對比。
-
無聲無息:指完全沒有聲音,強調的是一種寂靜的狀態,是「大呼小叫」在聲音有無上的絕對反面。
-
常見問題 (FAQ)
問題一:「大呼小叫」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
答: 「大呼小叫」絕大多數情況下是貶義詞。它通常用來批評或形容那些不合時宜、妨礙他人、缺乏教養的喧嘩吵鬧行為。只有在極少數描述孩童嬉戲等特定語境下,其貶義色彩才會略微減弱。
問題二:「大呼小叫」和「大喊大叫」在使用上有何不同?
答: 兩者意思相近,但有細微差別。「大呼小叫」更強調聲音的「高一聲低一聲」、雜亂無章和持續不斷的感覺,語氣中的批評意味更強烈。而「大喊大叫」則是一個更普遍的描述,僅指大聲地喊和叫,語義相對中性一些,但也可帶貶義。
問題三:這個成語最早的出處是哪裡?
答: 根據現有文獻考證,該成語最早出自元代無名氏的雜劇《謝金吾》,距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
總結
「大呼小叫」不僅是一個用來形容「高聲喊叫」的成語,它更像一面文化鏡子,映照出漢語文化圈對於個人行為舉止與公共秩序的價值判斷。它源於元代戲曲,在明清小說中得到淬鍊與傳播,最終成為一個帶有強烈貶義色彩、批評無理喧譁的常用詞。無論是作為謂語、狀語還是補語,它都生動地刻畫出一個缺乏禮貌、不顧他人感受的負面形象。掌握這個成語的深層意涵,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語言背後的文化規範與人際互動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