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愛犬寵物散步回家,在牠柔軟的毛髮中輕撫時,指尖卻觸到一個突兀的硬點。仔細撥開毛髮,赫然發現一隻灰褐色、吸飽血而身軀腫脹的蟲子,正用口器緊緊地咬住狗狗皮膚——這就是令無數毛爸媽聞之色變的「壁蝨」。壁蝨(又稱牛蜱)不僅是吸血的外寄生蟲,更是多種致命感染疾病的傳播媒介。
許多飼主的第一反應是驚慌地將其拔除,但這個舉動可能帶來更嚴重的後果。本文將為您提供一份詳盡的攻略知識,從認識壁蝨、安全移除技巧,到全面的預防措施,助您徹底戰勝這個潛伏在毛孩身邊的健康殺手。
認識敵人:壁蝨、跳蚤、牀蝨比一比
在展開滅蝨行動前,首先要能準確辨識敵人。壁蝨、跳蚤與近年來引起恐慌的牀蝨在習性與外觀上有顯著差異。
特徵 |
壁蝨 (Tick) |
跳蚤 (Flea) |
牀蝨 (Bedbug) |
---|---|---|---|
主要外觀 |
未吸血時約3-5mm,呈扁平卵圓形;吸飽血後可膨脹至指甲大小。有8隻腳,背部有硬殼(盾板)。 |
體型較小,約3mm,身體側扁,呈深褐色。後腿強壯有力,擅長跳躍。 |
約5mm長,呈褐紅色,身體扁平無翅。腹部會發出難聞氣味。 |
習性 |
行動較遲緩,主要活躍於草叢、水溝及水泥縫隙。會透過感受宿主的體溫與氣味跳上身。 |
活躍於宿主毛髮間,移動迅速,跳躍能力極強。 |
晝伏夜出,白天躲藏於牀鋪、衣櫃等陰暗縫隙中。 |
吸血對象 |
主要為動物(狗、貓),但也會叮咬人。 |
主要為動物(犬貓),偶爾叮咬人類。 |
偏好人類,但若食物不足也會吸食貓狗血液。 |
吸血特徵 |
將口器深深刺入皮膚並緊咬,吸血過程可長達數天。 |
每天需吸血數次,每次時間短暫。 |
吸血後會離開宿主,回到藏身處。 |
叮咬傷口 |
因口器深嵌,若強行拔除會造成明顯撕裂傷口。被叮咬處可能紅腫、發炎甚至形成膿瘍。 |
傷口常呈一直線或三角形排列的小紅疹。 |
傷口常呈現一排或一叢的紅腫丘疹,極度搔癢。 |
壁蝨的生命週期與威脅
壁蝨的生命史分為卵、幼蟲、若蟲、成蟲四個階段。成年雌性壁蝨在吸飽血並與雄性交配後,會從宿主身上掉落至環境中(如牆角、草地),一次可產下高達2500至4000顆卵,繁殖能力驚人,對家中寵物是極大的威脅。這些卵在數週至數月後孵化為幼蟲,並尋找第一位宿主吸血;吸飽血後掉落環境蛻變為若蟲,再尋找第二位宿主;若蟲吸血後再次掉落,最終發育為成蟲,尋找第三位宿主吸血與交配,完成整個生命週期。
台灣氣候溫暖潮濕,雖然春、秋兩季是壁蝨最活躍的季節,但實際上全年都適合牠們生長繁殖。更值得注意的是,壁蝨具有「群聚性」,一旦有壁蝨成功寄生,牠會分泌費洛蒙吸引更多同類前來,增加總吸血量。
發現壁蝨?千萬別硬拔或捏爆!
當您在您的狗身上發現外寄生蟲壁蝨時,各位毛爸媽們請務必剋制住立即動手的衝動。錯誤的處理方式比壁蝨本身更危險:
-
切勿硬拔:壁蝨的口器佈滿了鋸齒狀的倒鉤,能像船錨一樣牢牢固定在皮膚內。若使用蠻力硬拔,極可能只扯下蟲體,而帶有病原體的口器卻殘留體內,大幅增加感染疾病的風險,並可能導致局部嚴重腫脹與膿瘍。
-
切勿捏爆:看到吸飽血後壁蝨體重暴增、鼓脹的蟲蟲,千萬不要用手指捏爆牠。這不僅會讓具傳染性的體液接觸到您的皮膚,如果捏爆的是一隻受孕的母壁蝨,更會使其體內數千顆微小的蟲卵瞬間散播到家中環境與寵物毛髮上,引發更嚴重的二次感染,後患無窮。
安全移除壁蝨的七大步驟
最安全的做法是立即帶往動物醫院,由專業獸醫師處理。若情況緊急需自行移除,請務必遵循以下步驟,並做好萬全準備,這件事非常重要:
-
準備工具與容器:準備一支尖頭鑷子(非平口)及一個裝有酒精(或稀釋消毒水)的有蓋小罐子等東西。
-
戴上手套做好防護:務必戴上橡膠或乳膠手套,避免徒手接觸壁蝨及其叮咬處,防止人畜共通疾病的傳播。
-
尋求幫手安撫寵物:移除過程可能讓寵物不適或緊張,最好能有家人幫忙固定並安撫寵物。
-
使用鑷子垂直拔除:用鑷子盡可能靠近皮膚,夾住壁蝨的頭部(而非腹部)。以穩定、垂直向上的力量,緩慢而均勻地將壁蝨拔出,切勿扭轉或猛拉。
-
處理殘留的口器:若口器不慎斷裂殘留,可先用優碘或寵物專用消毒劑清潔傷口。身體通常會自行將異物排出。若傷口影響狗狗皮膚,出現嚴重紅腫、化膿,則需立即就醫。
-
徹底消毒與善後:將拔下的壁蝨浸入酒精罐中殺死。用肥皂和水徹底清洗雙手,並用酒精消毒鑷子。
-
密切觀察並保留蟲體:在接下來的幾週內,密切觀察叮咬處的皮膚狀況以及的狗的食慾、精神。若出現任何異常,應帶著裝有壁蝨屍體的罐子一同就醫,以利獸醫師鑑定與診斷。
壁蝨傳播的致命危機
壁蝨是僅次於蚊子的第二大疾病傳播媒介。在吸血的過程中,病原體會經由其唾液注入犬隻體內,常見的致命疾病包括:
-
犬艾利希體症 (Canine Ehrlichiosis):病原體攻擊免疫系統中的白血球與血小板,導致發燒、精神不振、淋巴結腫大、皮下出血斑,嚴重時會破壞造血功能,引發全身器官衰竭。
-
犬焦蟲症 (Canine Babesiosis):寄生蟲侵入並破壞紅血球,造成嚴重貧血、發燒、嗜睡、食慾廢絕、黃疸,以及尿液呈現深褐色(血尿),是致死率極高的急症。
-
萊姆病 (Lyme Disease):此為人畜共通傳染病。犬隻感染後會出現反覆跛腳、關節腫痛、發燒等症狀,甚至引發心臟或腎臟病變。人類感染初期症狀類似感冒,若未及時治療可能造成神經、心臟的永久性傷害。
全方位預防與環境管理
與其事後承擔高昂的治療費用與風險,不如事前做好滴水不漏的防護。
-
每月定期投藥:這是除蟲與除蚤預防工作的核心。市面上有「外用滴劑」和「口服錠劑」兩種主流選擇,皆能有效殺滅壁蝨。請務必諮詢獸醫師,根據愛犬的體重、生活習慣選擇最適合的產品,並嚴格按照指示每月使用。
-
環境清潔與管理:定期使用吸塵器清潔家中地板、沙發、地毯及所有角落,能有效清除環境中的蟲卵與幼蟲。寵物睡窩、毛毯等用品也應以60°C以上熱水定期清洗,切勿隨意使用未稀釋的漂白水,以免傷害寵物。
-
外出防護與檢查:避免帶狗進入茂密的草叢、樹林或潮濕的水溝邊。每次外出返家後,務必仔細檢查全身皮膚,特別是耳後、趾間、腋下、腹部及尾巴根部等壁蝨喜愛的藏匿之處。
常見問題 (FAQ)
Q1: 壁蝨只在夏天出現嗎?
A: 不是。雖然春夏之交是高峯期,但台灣的氣候條件幾乎全年都適合壁蝨活動。因此,除蟲預防應是全年無休的課題,不可鬆懈。
Q2: 我的狗狗都不出門,還需要預防壁蝨嗎?
A: 需要。人類的褲管、鞋子也可能在無意間將戶外的壁蝨或蟲卵帶回家中,進而感染從不出門的家中寵物。因此,即便主要是室內犬,也建議定期進行預防。
Q3: 我可以用手直接捏死壁蝨嗎?
A: 絕對不行。徒手捏爆壁蝨叮咬有兩大風險:一是可能讓壁蝨體內帶有病原菌的體液透過皮膚傷口感染自己;二是若捏爆的是懷孕母蟲,會導致數千蟲卵散播,造成居家環境的嚴重蟲害。這是所有爸媽與毛爸媽都該避免的事。
Q4: 口服跟外用滴劑驅蟲藥哪個比較好?
A: 兩者都是有效的預防方式,各有優劣。口服藥物方便餵食,藥效不受洗澡或玩水影響;外用滴劑除了殺蟲外,部分產品還具有一定的驅避效果。最佳選擇應考量犬隻的皮膚狀況、生活型態及飼主偏好,建議與您的獸醫師討論後決定。
Q5: 移除壁蝨後,狗狗的皮膚紅腫怎麼辦?
A: 輕微紅腫是正常現象。您可以用寵物專用消毒劑清潔傷口,並持續觀察。如果紅腫持續數日未消退、範圍擴大,或出現化膿、或被叮咬後,的狗有發燒、嗜睡等全身性症狀,就必須立即帶往動物醫院檢查。
總結
壁蝨對寵物及家人的威脅遠超乎想像,絕不能以「看到再拔掉就好」的心態輕忽。正確的觀念是「預防勝於治療」。透過每月規律使用驅蟲藥物、維持環境清潔,以及外出後徹底檢查,才能真正建立起一道堅實的防護網。若不幸發現壁蝨蹤跡,切記「不亂拔、不捏爆」,並遵循安全移除步驟或尋求專業獸醫協助,這才是身為毛爸媽守護愛犬與家人健康的最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