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十人九痔」,痔瘡是現代人極為普遍的肛門疾病,許多人有痔瘡卻不自知,困擾著各年齡層的民眾。然而,許多人對於這個「難以啟齒」的困擾,往往一知半解,甚至將其與大腸癌等惡性腫瘤混淆,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事實上,痔瘡並非後天增生的惡性腫瘤,而是人體與生俱來的正常身體組織「肛門軟墊 (anal cushions)」,由黏膜下血管、結締組織及細小的平滑肌纖維所組成,因的壓力、血流不暢等因素而腫脹、發炎或脫垂的病理狀態。
這篇文章將帶您深入瞭解痔瘡的真實樣貌,也就是各種痔瘡症狀的表現。從不同種類痔瘡的位置、外觀、顏色、觸感,到內痔的四個嚴重級別,我們將提供一份詳盡的「痔瘡外觀指南」,幫助您更準確地認識自身狀況,並瞭解何時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與合適的治療方式。
痔瘡的種類:位置決定樣貌與感受
要理解痔瘡長怎樣,首先必須認識區分內外痔的關鍵分界線──「齒狀線」。它位於肛門內約1.5至2公分處,是佈滿神經、對疼痛敏感的皮膚與神經較少、痛感遲鈍的直腸黏膜交界處。痔瘡生成的位置,直接決定了它的外觀、症狀與患者的感受。
內痔 (Internal Hemorrhoids)
-
位置: 發生在齒狀線以上,位於直腸下端的黏膜層。
-
外觀與觸感: 在初期階段,內痔完全隱藏在肛門內,從外部無法看見也無法觸摸到。其表面覆蓋的是直腸黏膜,而非皮膚。
-
主要症狀: 由於此處神經對痛覺不敏感,早期的內痔通常「不會痛」。最典型的症狀是排便時出血,血液呈現鮮紅色,可能只是擦拭衛生紙時發現血跡,或是在糞便表面、甚至直接滴入馬桶中。部分患者可能會有肛門搔癢、分泌物增多或感覺大便解不乾淨的異物感。當內痔逐漸長大,便可能在排便時被推出肛門,形成「脫垂」。
外痔 (External Hemorrhoids)
-
位置: 生長於齒狀線以下,位於肛門口周圍的皮下。許多人稱的外痣,正確應為外痔。
-
外觀與觸感: 外痔是肉眼可見的。它看起來像肛門口周圍多出來的、柔軟不規則的小肉球或腫塊。其表面覆蓋的是對痛覺極為敏感的肛門皮膚(上皮鱗狀細胞)。
-
主要症狀: 因為神經密集,外痔的主要症狀是疼痛、搔癢、腫脹與明顯的異物感,尤其在坐下或摩擦時更為不適。除非受到嚴重摩擦或發炎,否則外痔的出血量通常比內痔少。
混合痔 (Mixed Hemorrhoids)
-
位置: 混合痔是臨牀上最常見的類型,它橫跨齒狀線上下,由內痔與外痔共同曲張、相連而成,內外部分合為一體,沒有明顯分界。
-
外觀與觸感: 同時具備內痔與外痔的特徵,既可能出血、脫垂,也會感到疼痛與搔癢。
特殊型態的痔瘡:當情況變得緊急
除了基本的分類,還有兩種急性發作的特殊型態,其外觀和症狀更為劇烈:
血栓性外痔 (Thrombosed External Hemorrhoid)
-
成因: 因便祕、腹瀉時過度用力,或進行重訓、提重物等讓腹壓劇增的活動,導致外痔內的靜脈破裂,血液凝結形成血塊。
-
外觀: 在肛門口會突然出現一顆或多顆圓形、平滑、觸感偏硬的腫塊。因內部充滿瘀血,顏色常呈現深紫色或藍黑色。
-
症狀: 伴隨劇烈且持續的腫痛,讓痔瘡患者坐立難安。
嵌頓性內痔 (Incarcerated/Strangulated Internal Hemorrhoid)
-
成因: 屬於嚴重的內痔併發症。當第三、四級的內痔脫出後,被肛門括約肌卡住,無法推回,導致血液循環受阻,組織缺血、腫脹甚至壞死。
-
外觀: 整個脫出的痔瘡組織會變得非常腫大、變硬,顏色呈現暗紅色或紫黑色,看起來像一顆卡在肛門口的球體。
-
症狀: 這是醫療急症,會引發極度劇烈的疼痛,必須立即就醫處理。
內痔的分級:從無感到脫垂的四個階段
內痔的嚴重程度主要依其「脫垂」情況分為四級,這個分級是判斷治療時機的重要依據。
等級 (Grade) |
外觀與狀態描述 |
主要症狀 |
---|---|---|
第一級 (Grade 1) |
痔瘡組織在肛門管內腫脹,排便時不會脫出。從外部完全看不見。 |
主要症狀為無痛的鮮紅色出血,或可能伴隨輕微搔癢感與分泌物。 |
第二級 (Grade 2) |
排便時,痔瘡會脫出至肛門口外,但在排便結束後能夠自動縮回。 |
除了出血,排便時會感覺有異物跑出,但會自行復位。 |
第三級 (Grade 3) |
排便時痔瘡脫出後,無法自動縮回,必須用手才能將其推回肛門內。 |
脫垂感明顯,常需在便後清潔時手動推回。可能伴隨疼痛、搔癢、分泌物增多,影響生活品質。這時的治療方法就需要更積極的介入。 |
第四級 (Grade 4) |
痔瘡長時間卡在肛門外,即使是手推也無法復位,或是推回後很快又會掉出。 |
持續的異物感、疼痛、腫脹,衣物摩擦也可能導致不適與出血,嚴重時可能發展為嵌頓痔。此的壓力與不適感最強烈,通常建議手術治療。 |
常見問題 (FAQ)
Q1: 摸到肛門口有小肉球,就一定是痔瘡嗎?
答:絕大多數情況下,肛門口的柔軟肉球是外痔或脫垂的內痔。但也可能是痔瘡發炎消腫後留下的「肛門贅皮」(一種無害的皮贅),或是極少數的其他肛門疾病。最準確的判斷仍需由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進行專業檢查。
Q2: 痔瘡會自己好嗎?外觀會消失嗎?
答:第一、二級的輕微內痔,或暫時性發炎的輕度外痔,有機會透過調整排便習慣、多攝取蔬菜水果、多喝水、溫水坐浴等保守的治療方法使症狀緩解,腫脹的外觀會「消腫」,但痔瘡組織本身並不會消失,未來仍可能復發。一旦進展到第三、四級,或外痔形成贅皮後,其外觀通常無法自行消失,需要考慮如微創痔瘡手術或傳統痔瘡手術等痔瘡手術治療才能移除,以降低復發率。
Q3: 為什麼我的痔瘡是紫黑色的,而且非常痛?
答:這種情況高度懷疑是「血栓性外痔」。因為血管破裂,血液在皮下凝固成塊,導致外觀呈現深色並引發劇痛。這屬於痔瘡治療中的急性處理,建議尋求醫師協助,醫師可能會進行簡單的血栓移除手術來快速緩解您的疼痛。
Q4: 只有流血但完全不痛,這是什麼情況?
答:無痛性的鮮紅色出血是第一、二級內痔最典型的症狀。雖然這是痔瘡的常見表現,但所有直腸出血的原因都應由醫師進行痔瘡確診,因為大腸癌早期的症狀也可能以無痛出血來表現。為了安全起見,切勿自行判斷,請務必就醫檢查。醫師會透過指診、肛門鏡等方式評估痔瘡情況,包含檢查肛門括約肌壓力與肛門周圍的 身體狀況,才能排除更嚴重的情況。
Q5: 造成痔瘡的原因是什麼?手術是唯一的治療方式嗎?
答:痔瘡的形成與肛門壓力增加,導致肛門直腸區域的靜脈血管叢血液迴流不順有關。長時間久站、久坐、不良的排便習慣、懷孕等都是常見原因。痔瘡治療並非只有痔瘡手術一途,輕微者可透過藥物和調整生活習慣改善。當症狀嚴重時,目前的治療方式也很多元,除了傳統手術,還有傷口小、恢復快的微創治療或所謂的痔瘡微創,許多醫美診所也提供相關療程,但仍建議由專業醫師評估您的身體狀況後決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法。
總結
總的來說,發生在 肛門附近的痔瘡樣貌千變萬化,取決於其類型、位置與嚴重程度。內痔的關鍵詞是「出血與脫垂」,早期看不見,晚期則像一團肉球掉出;外痔則是肛門口「看得到、摸得到的疼痛腫塊」;而紫黑色的劇痛硬塊,則很可能是血栓痔。
雖然透過外觀和症狀可以初步判斷,但自我診斷存在風險。任何形式的排便出血,都應由專業醫師進行鑑別診斷,以排除肛裂、瘜肉甚至大腸直腸癌等其他更嚴重的疾病。當您的痔瘡已造成生活上的不適,甚至進展到需要手推才能復位的第三級以上時,請不要再忍耐,及時就醫,透過適當的治療,才能讓您的「菊花」重獲新生,不再坐立難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