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血絲怎麼辦?一篇文全搞懂!從成因、顏色判斷到看哪一科

「吃壞肚子」是許多人都有過的經驗,但如果在連續腹瀉幾天後,上廁所時赫然發現有拉肚子血絲的症狀,內心的警報想必會立刻大響。這種情況確實令人擔憂,雖然有時可能只是嚴重腹瀉後腸道黏膜的正常反應,但它也可能是從良性肛門問題到嚴重腸道疾病,甚至是腸癌的警示燈。

自行猜測不僅無法緩解焦慮,更可能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機。本文將為您深入剖析腹瀉伴隨黏液與血絲的各種可能原因,幫助您正確認識此症狀並做出明智的應對。

為什麼糞便中會出現黏液與血絲?

要理解這個的症狀,首先要認識腸道的功能。外科醫師鍾雲霓曾以一個生動的比喻解釋:腸黏膜分泌黏液,就像鼻腔黏膜會分泌鼻涕一樣。當腸道受到刺激時,黏液分泌就會增加。

黏液的產生

正常的腸道本就會分泌少量透明水狀如蛋清的腸液(黏液),用以潤滑腸道、保護腸壁。當腸道發炎(如腸胃炎、發炎性腸道疾病)、受到不適的食物或過敏原刺激時,腸道黏膜就會像受刺激的鼻子大量分泌鼻涕一樣,產生更多的黏液。這些黏液若累積起來,可能呈現較為濃稠的白色或黃色。

血絲的由來

血絲的出現,代表消化道有出血點。在腹瀉的情境下,可能是因為劇烈的腸道蠕動和發炎,導致脆弱的腸道黏膜破損出血;或是糞便與黏液在排便時,經過因刺激而腫脹或原有的病竈(如痔瘡)時,摩擦造成出血。

從血便顏色與型態,初步判斷可能病因

血液在消化道停留的時間長短,會直接影響其顏色。透過觀察糞便中血液的顏色與型態,可以為病因提供初步的判斷線索。不過,這僅為參考,最終診斷仍需由專業醫師進行。

血便顏色與型態

可能病因

常見伴隨症狀

鮮紅色

痔瘡、肛裂

– 血液多附著於大便表層,或與糞便分離。
– 衛生紙擦拭時有血,嚴重時可能用滴的或噴濺出來。
– 痔瘡:常伴隨肛門搔癢、灼熱感、異物感。
– 肛裂:排便時會感到劇烈撕裂性疼痛。

暗紅色 (常與糞便、黏液混合)

大腸癌、大腸憩室炎、發炎性腸道疾病(如潰瘍性大腸炎)

– 血液與糞便、黏液混雜在一起,呈黏液血便或暗紅色血。
– 大腸癌:排便習慣改變(腹瀉與便祕交替)、糞便變細、體重不明原因減輕、裡急後重(想解便卻解不乾淨)。
– 發炎性疾病:可能伴隨長期腹痛、發燒、疲倦。

黑色柏油狀

上消化道出血(如胃潰瘍、十二指腸 ulcer)

– 糞便呈烏黑、黏稠且發亮,類似瀝青。
– 血液經胃酸作用後變黑,通常與腹瀉血絲無關,但仍是重要警訊。
– 可能伴隨上腹部疼痛、心灼熱感(火燒心)、吐血。

磚紅色或草莓果醬狀

小腸病變(多見於嬰幼兒,如梅克爾氏憩室、腸套疊)

– 嬰幼兒出現此類血便,合併間歇性腹痛、哭鬧不止,應立即視為急症處理。

腹瀉帶血絲黏液的四大類成因詳解

1. 感染與發炎性疾病

這是導致急性腹瀉伴隨黏液血便的常見原因。

  • 急性腸胃炎:由沙門氏菌、志賀氏菌等細菌感染引起。除了腹瀉、黏液血絲便,通常會伴隨高燒、腹部絞痛、噁心嘔吐等症狀。沙門氏菌感染的糞便可能呈現深綠色且帶有惡臭。

  • 發炎性腸道疾病(IBD):這是自體免疫疾病,如「潰瘍性大腸炎」或「克隆氏症」。患者腸道長期處於反覆發炎狀態,症狀持續時間長(常超過三個月),表現為慢性腹瀉、黏液血便、腹痛、貧血、發燒和體重下降。

2. 肛門周遭良性問題

雖然這些問題多與便祕相關,但嚴重或持續的腹瀉也可能誘發或加劇其症狀,產生肛裂或痔瘡。

  • 痔瘡:腹瀉時頻繁進出廁所,不斷擦拭會刺激肛門,使原有的內痔或外痔發炎、腫脹甚至破裂出血,加劇痔瘡問題。長期脫垂的痔瘡也可能使腸內濕黏,造成肛門濕黏搔癢,這是許多痔瘡患者的困擾。

  • 肛裂:嚴重腹瀉的衝力也可能造成肛門口黏膜撕裂,產生少量鮮紅色的血絲,並伴隨明顯的疼痛。

  • 肛門瘻管:肛門瘻管是肛門腺體反覆感染形成的通道,可能流出膿液並伴隨少量血絲,也需要專業診治。

3. 腸道增生性病變(腫瘤與息肉)

這是最需要警惕的原因,因為它可能與癌症直接相關。

  • 大腸癌與息肉:腫瘤或大型息肉本身就是一種強烈的刺激源,會促使大腸黏膜分泌更多黏液。當糞便經過腫瘤表面,或腫瘤組織本身因糜爛而流血時,就會產生混合著暗紅色血液與黏液的糞便,其出血狀況可能持續或間歇發生。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腫瘤位置靠近肛門(低位直腸癌),也可能排出鮮紅色的血液,容易被誤認為痔瘡。因此,任何伴隨體重減輕、貧血、排便習慣改變的血便,都應高度懷疑。

4. 食物過敏或不耐

如同前述的「鼻涕」比喻,當身體對某些的食物(如海鮮、花生、特定水果)產生過敏反應時,腸道會視其為刺激物而增加黏液分泌。若懷疑是食物引起,可嘗試調整飲食,例如認真增加一週的蔬果攝取量後再觀察,看症狀是否緩解。這種情況在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尤其在嬰幼兒身上,可能因母親的飲食透過母乳傳遞而引發。

常見問題 (FAQ)

Q1: 腹瀉帶有黏液血絲,該看哪一科?

A: 建議掛號「胃腸肝膽科」或「大腸直腸外科」。兩科的專科醫師都能進行專業的診斷與後續檢查安排。

Q2: 只是偶爾出現一點點血絲,需要馬上去看醫生嗎?

A: 如果是在一次非常劇烈的腹瀉後,單次出現極少量的血絲,可能只是輕微的黏膜損傷或肛裂。您可以先觀察一兩天。但如果血絲反覆出現、量變多,或伴隨腹痛等其他症狀,就應就醫檢查,不應拖延。

Q3: 如何簡單區分痔瘡和大腸癌的血便狀況?

A: 一般而言,痔瘡的血多為鮮紅色,血液與糞便分離,多在排便後滴下或附於表面。大腸癌的血則多為暗紅色,且常與糞便、黏液混合在一起,並可能伴隨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等全身性症狀。但這並非絕對,低位直腸癌也可能出現鮮紅色血便,因此不能單靠顏色自行診斷,必須由醫師檢查確認。

Q4: 什麼情況下需要掛急診?

A: 如果出現大量出血(馬桶內整片鮮紅)、嚴重且持續的腹痛、高燒不退、心跳加速、頭暈、臉色蒼白甚至昏厥等現象,這可能代表急性大量出血或嚴重感染,應立即前往急診就醫。

總結

當腹瀉過程中出現黏液與血絲時,切莫僅以「腸胃炎」一概而論。這是一個重要的身體警訊,提醒我們正視腸道的健康狀況。您可以先透過觀察血便的顏色、型態,以及是否伴隨腹痛、發燒、體重變化等其他症狀來進行初步的自我檢視。

然而,最關鍵的步驟是尋求專業醫療協助,讓醫生進行評估。特別是當症狀持續超過一週、出血量增加、或出現任何癌症相關警訊時,應立即至**「胃腸肝膽科」或「大腸直腸外科」**就診。醫師會根據情況安排糞便潛血、指診檢查、肛門鏡檢查肛門與直腸,甚至是決定性診斷工具——必須做大腸鏡檢查,來徹底釐清病因,排除大腸癌的疑慮。釐清病因後,醫師會給予最合適的治療,輕微的痔瘡問題或許可透過門診治療改善,但複雜的瘻管或腫瘤則可能需要手術治療。定期檢查,才是守護「腸」道健康的根本之道。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