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內耳失調!這種「致命性頭暈嘔吐」長這樣,秒懂何時該衝急診

「頭暈」伴隨著「想吐」的感覺,是許多人生活中都可能經歷的困擾的症狀。它可能只是短暫的身體不適,但也可能是嚴重疾病的警鐘,特別是當病患聯想到可能是中風前兆時,常會引發極大的焦慮與恐懼。

事實上,頭暈的感受與成因非常多樣,從相對良性的內耳問題到危及生命的中樞神經病變都包含在內,有時也與神經衰弱症等情況有關。本文將帶您深入瞭解頭暈與嘔吐的區別、詳細的病因分類、需要立即就醫的危險信號,以及有效的日常緩解與預防方法。

釐清您的感受:頭暈、眩暈、還是不平衡?

在尋求醫療協助前,準確地描述您的感受至關重要,這能幫助醫師做出更精確的初步判斷。一般可分為以下幾種狀況:

  1. 頭暈 (Dizziness / Lightheadedness): 一種非旋轉性的昏沉感,常被形容為「頭重腳輕」、「頭昏腦脹」或感覺「浮浮的」。這類頭暈較少源自於內耳前庭系統的病變。

  2. 眩暈 (Vertigo): 這是指感覺到自身或周遭環境在「天旋地轉」,是一種旋轉或晃動的錯覺現象。嚴重的眩暈症常伴隨噁心、嘔吐、冒冷汗和無法站穩,通常指向內耳平衡器官或相關神經路徑的問題,有時還會出現稱為眼震的不自主眼球跳動。

  3. 平衡失常 (Disequilibrium): 沒有旋轉感,但在行走時感覺不穩、搖晃,像是快要跌倒。這種感覺在休息時會減輕。

  4. 昏厥前兆 (Presyncope): 感覺「眼前發黑」,即將失去意識或暈倒,但很快又恢復。這種情況通常與血壓或心臟問題相關。

頭暈嘔吐的常見原因:從內耳到大腦的全面探討

造成頭暈想吐的原因可大致分為三大類:周邊性(內耳)、中樞性(大腦)及其他全身性因素。

周邊性原因(內耳問題)

這是最常見的眩暈症來源,多半與內耳的平衡器官有關。

  • 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 (BPPV / 耳石脫落症):

    • 成因: 內耳中幫助感應重力與直線加速度的「耳石」因老化、發炎或外傷而脫落,滾動到負責平衡的半規管中,當頭部姿勢改變時(如躺下、起牀、翻身),便會刺激平衡神經,產生短暫而劇烈的眩暈。

    • 特性: 眩暈時間極短,通常不超過30秒至1分鐘,但在發作瞬間極為不適。

  • 前庭神經炎 (Vestibular Neuritis):

    • 成因: 通常在感冒或病毒感染後發生,病毒侵襲了連接內耳與大腦的第八對腦神經(前庭神經),導致其發炎。

    • 特性: 的症狀是突然發生的嚴重眩暈,可能持續數天至數週,即使靜止不動也會感到天旋地轉,並伴隨嚴重嘔吐。此症狀通常不影響聽力。

  • 梅尼爾氏症 (Meniere's Disease):

    • 成因: 內耳淋巴液的產生與吸收失衡,導致內耳壓力過高(內淋巴水腫)。

    • 特性: 會反覆發作,並表現出三大典型症狀:

      1. 旋轉性眩暈: 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

      2. 波動性聽力障礙: 發作時聽力下降,過後可能恢復,但長期下來會逐漸損害聽力。

      3. 耳鳴或耳朵腫脹感。

中樞性原因(腦部問題)

這類原因雖然較少見,但危險性極高,需要高度警覺。

  • 腦血管循環不良與中風:

    • 成因: 供應小腦與腦幹的基底動脈若因硬化、狹窄或阻塞,會導致腦部缺血,即為「中風」。

    • 特性: 造成的暈眩感可能較為持續,且常伴隨其他神經學症狀,這是區分良性眩暈最重要的中風前兆。

  • 偏頭痛相關性眩暈:

    • 成因: 部分偏頭痛病患,特別是基底動脈型偏頭痛,發作時會以眩暈為主要表現,有時伴隨視覺預兆,如閃光、馬賽克變形等。

其他全身性因素

  • 姿勢性低血壓: 從坐或躺的姿勢突然站起時,血壓未能及時調節,導致腦部短暫血流不足,出現頭暈、眼前發黑。常見於長者、脫水、貧血或服用特定降血壓藥物的族群。

  • 心血管疾病: 如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可能因心臟輸出量不足而影響腦部供血。這些都屬於需要留意的慢性疾病。

  • 代謝問題: 低血糖、貧血會使腦部缺乏能量與氧氣;甲狀腺功能亢進也可能引發頭暈。

  • 自律神經失調與心因性因素: 長期壓力、焦慮、睡眠障礙,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功能紊亂,甚至引發神經衰弱症,造成多種症狀,頭暈便是其一。

  • 動暈症 (Motion Sickness): 即常說的暈車、暈船。因視覺、內耳平衡感與身體本體感覺三者訊息產生衝突所致。

常見眩暈疾病比較表

疾病類型

主要症狀

發作特性

可能伴隨症狀

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 (耳石脫落)

旋轉性眩暈

與頭部姿勢改變相關,持續時間短 (小於1分鐘)

噁心,但無聽力問題

前庭神經炎

嚴重旋轉性眩暈

突然發作,持續數天至數週,靜止時也暈

嚴重嘔吐、步態不穩,無聽力問題

梅尼爾氏症

旋轉性眩暈

反覆發作,每次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

波動性聽力喪失、耳鳴、耳脹感

腦中風

持續性暈眩或平衡感失常

突然發生,症狀持續

單側無力、口齒不清、複視、吞嚥困難

警訊!出現這些症狀,請立即就醫

頭暈嘔吐若伴隨以下任何一種症狀,可能代表著中風等嚴重的中樞性問題,切勿拖延,應立即前往急診:

  • 單側手腳或臉部麻木、無力

  • 口齒不清、語意含糊或嘴角歪斜

  • 視力突然模糊、出現複視(看東西有雙影)或視野缺損

  • 吞嚥困難或喝水容易嗆到

  • 步伐不穩,無法行走,或協調性急遽變差

  • 意識改變、昏昏欲睡或反應遲鈍

  • 前所未有的劇烈頭痛(如雷擊般頭痛)

  • 胸痛或呼吸困難

緩解與預防:日常自救與調理

當輕微頭暈發作時,可嘗試以下方法緩解;平時則應調整生活習慣以預防復發。

急性發作時的處理

  1. 立即停止活動: 馬上坐下或躺下,避免跌倒受傷。

  2. 減少頭部轉動: 尋找一個舒適的姿勢,閉上眼睛休息。

  3. 穴位按摩:

    • 內關穴: 手腕橫紋下三指幅、兩筋之間,有助於緩解噁心嘔吐感。

    • 合谷穴: 位於手背虎口,第二掌骨中點處,可緩解頭暈不適。

    • 風池穴: 後頸部枕骨下方,兩條大筋外緣的凹陷處,能舒緩頭暈頭痛。

生活習慣與飲食調理

  • 補充充足水分: 脫水是造成頭暈的常見原因。

  • 睡眠充足規律: 避免熬夜、過度勞累,是維持神經系統穩定的基礎。

  • 飲食均衡:

    • 有貧血或氣血虛弱情況者,應注意營養補充。

    • 中醫認為腎精不足者,可多攝取黑色食物如黑豆、黑芝麻。

    • 體質痰濕較重(常感頭部沉重如濕毛巾包裹)者,應減少甜食、冷飲及精緻糖類的攝取。

  • 管理壓力: 尋找適合自己的紓壓管道,如運動、冥想、聽音樂等,保持心情愉悅。

  • 避免刺激物: 減少或避免攝取咖啡因、酒精和尼古丁,這些物質可能影響血管收縮及內耳循環。

常見問題 (FAQ)

Q1: 頭暈想吐應該看哪一科?

A: 建議可以先掛「神經內科」或「耳鼻喉科」。神經科醫師能協助排除腦部相關的危險疾病,而耳鼻喉科則專精於內耳平衡系統的問題。醫師會根據您的詳細症狀,判斷是否需要轉介至心臟內科等其他專科。

Q2: 為什麼躺著不動還是覺得暈?

A: 若在靜止不動的狀態下仍持續感到眩暈,較可能指向「前庭神經炎」或「中樞性原因」(如中風)。因為這類眩暈通常不是由姿勢改變所觸發。相較之下,「耳石脫落症」的眩暈在頭部固定後通常會很快停止。因此,持續性的眩暈是需要就醫評估的重要指標。

Q3: 耳石脫落症會自己好嗎?可以怎麼治療?

A: 部分輕微的耳石脫落可能會在數週至數月內自行緩解,因為耳石碎片可能溶解或移到不敏感區域。但最有效的治療方式是由醫師或物理治療師施作「耳石復位術」,透過一系列精準的頭部轉動,將脫落的耳石引導回原位,成功率極高且能立即見效。

總結

頭暈嘔吐的病因光譜極廣,從輕微的耳石脫落到致命的腦中風都有可能。關鍵在於細心觀察的症狀的「性質」與「伴隨症狀」。大多數的眩暈症源於良性的內耳問題,可透過藥物與復健獲得良好控制。然而,我們絕不能輕忽身體發出的危險警報。當頭暈伴隨著任何神經學症狀時,時間就是生命,立即就醫是唯一的選擇。瞭解您的身體,學會分辨警訊,並在平時做好健康管理,才能在面對天旋地轉的時刻,保持冷靜,做出最正確的應對。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