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月的生理期,是女性檢視自身健康狀況的一面鏡子。然而,當衛生棉或馬桶中出現大小不一的血塊時,許多女生們不免感到一陣緊張與焦慮,擔心「我的身體是不是出問題了?」、「這代表經血沒排乾淨嗎?」。事實上,女性在月經期間出現血塊是一個相當普遍的生理現象。
雖然多數情況下無需過度擔憂,但血塊的尺寸、數量、顏色以及伴隨的症狀,確實可能隱含著身體發出的健康警訊,影響一個人的身體狀況。本文將深入淺出地為您剖析月經血塊原因,教您如何分辨正常與異常的血塊,瞭解背後可能的疾病風險,並提供中西醫角度的調理與改善建議,讓您能更從容、安心地度過每個月的生理週期。
經血血塊的形成:為何會出現血塊?
要理解血塊的成因,首先需要了解經血的本質。經血並非單純的血液,它主要由脫落的子宮內膜碎片、血液、以及子宮頸和陰道的分泌物混合而成。
在正常的生理機制下,為了讓經血能夠順利排出體外,我們的子宮腔會分泌抗凝血酶原的物質,其作用是為了對抗血液中血小板天生的凝結功能,以防止經血在子宮內凝固。然而,當月經來潮,特別是流量較大的頭兩、三天,子宮內膜剝落速度加快,出血量瞬間增多,此時子宮分泌的抗凝血酶原可能「供不應求」,來不及完全作用於所有經血。在這種情況下,部分血液便會在排出體外前先行凝固,這就是血塊形成的過程。
此外,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例如久坐辦公或長時間臥牀休息,會讓經血暫時積聚在子宮或陰道內,增加了血液凝固的時間與機會。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女性會發現在早晨起牀或久坐後站立的瞬間,感覺有較大的血塊隨著經血一併排出,這其實是一種正常的物理現象。
血塊正常嗎?從尺寸、頻率、顏色判斷
瞭解血塊的成因後,下一個關鍵問題便是:如何區分哪些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哪些又是需要警惕的異常信號?您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進行自我檢視,判斷您的血塊正常嗎。
正常的月經血塊特徵
-
尺寸大小:通常尺寸較小,直徑小於50元硬幣(約2.5公分)。
-
出現頻率:多在經血量最多的前2-3天偶爾出現。
-
質地與顏色:呈現暗紅色、深紅色或果凍狀。有時因血液接觸空氣氧化,也可能呈現深棕色或黑色血塊,尤其是在較長時間未更換生理用品的情況下。
-
伴隨症狀:可能伴隨輕微至中度的經痛疼痛感,但無其他嚴重不適。
需要就醫的5大警訊
若您的月經血塊伴隨以下任何一種情況,便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建議您應及早就醫,尋求專業婦產科醫師的診斷。
-
血塊尺寸過大且頻繁出現:如果血塊的直徑持續且頻繁地大於50元硬幣,甚至呈現如肉塊般的樣貌,這是不正常的跡象。
-
經血量異常過多(經血過多症):正常的經期總血量約為30-80cc。若您出現以下情況,或有經期過長的問題,可能已有經血過多的問題:
-
每1-2小時就必須更換滿溢的衛生棉或棉條等生理用品。
-
白天也需要使用夜用型或加長型衛生棉。
-
夜間需要起牀更換衛生棉以防外漏。
-
經期持續時間超過7天。
月經血量簡易計算參考表
您可以透過以下計分方式,粗略評估自己的經血血塊量。若整個經期累計分數超過100分,即代表血量可能已超過80cc。 -
經血覆蓋衛生棉/棉條面積(每次) |
分數 |
---|---|
僅浸濕中央吸收範圍 |
+1 分 |
浸濕約 1/4 面積 |
+5 分 |
完全浸濕整片 |
+20 分 |
血塊大小(每次) |
分數 |
約一元硬幣大小 |
+1 分 |
約十元硬幣大小或以上 |
+5 分 |
-
伴隨無法忍受的劇烈疼痛:除了正常的子宮收縮經痛外,若出現難以忍受的腹部絞痛、痙攣、或嚴重的腰背痠痛,且服用一般止痛藥也無法緩解,應提高警覺。
-
出現明顯的貧血癥狀:長期的經血過多與大量血塊可能導致身體缺鐵,進而引發貧血。常見症狀包括:頭暈、臉色蒼白、心悸(感覺心跳很快)、容易疲倦、稍微活動就氣喘吁吁。
-
非經期出血或停經後出血:若在兩次月經之間、或已確認停經後,仍然出現不正常的陰道出血或血塊,這是必須立即就醫檢查的嚴重警訊。
深入探究:導致月經血塊的潛在原因與疾病
當月經血塊出現上述異常警訊時,其背後可能涉及多種婦科疾病或健康問題。及早了解這些潛在原因,有助於您與醫師共同找出問題根源。
子宮結構性問題
-
子宮肌瘤 (Uterine Fibroids):這是女性最常見的良性腫瘤。若肌瘤子宮內膜受到影響,或肌瘤生長在子宮腔內或肌層中,會改變子宮腔的形狀與面積,導致內膜剝落面積增大,進而造成經血量大增、經期過長及大量血塊。
-
子宮腺肌症 (Adenomyosis):又稱「子宮肌腺瘤」,是指子宮內膜組織異位生長到子宮肌肉層中,有時也和肌瘤子宮內膜問題並存。這會導致子宮體積增大、收縮功能不良,引發嚴重的經痛、經血過多與血塊。
-
子宮內膜息肉 (Uterine Polyps):子宮內膜過度生長所形成的良性突出物,可能導致經血量增加、經期變長,或是不規則的陰道出血。
荷爾蒙失調 (Hormonal Imbalances)
-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PCOS):這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失調疾病,會影響荷爾蒙狀態並導致排卵不規律或不排卵。在長期沒有排卵的情況下,子宮內膜會因持續受到雌激素刺激而過度增生,一旦剝落,就會造成大量出血與血塊多的情形。
-
甲狀腺功能異常: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都可能幹擾正常的荷爾蒙分泌,影響月經週期與血量。
-
壓力與生活作息:長期處於高壓、熬夜、作息不穩定的狀態,也可能導致荷爾蒙狀態失調,影響經期表現。
其他健康狀況
-
子宮內膜異位症 (Endometriosis):子宮內膜組織生長在子宮腔以外的地方(如卵巢、骨盆腔),同樣會引發劇烈經痛、經血過多等問題。
-
凝血功能障礙 (Bleeding Disorders):如類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等先天性血液疾病,會因缺乏特定凝血因子,導致經血難以凝固,造成經期大量出血。
-
懷孕相關併發症:對於育齡女性,不正常的出血伴隨血塊,需警惕是否為流產、子宮外孕等情況。
-
卵巢功能:卵巢功能的健全與否直接影響荷爾蒙,進而影響經期。
-
子宮內避孕器 (IUD):特別是含銅的避孕器,其副作用之一便是可能導致經血量增加及血塊形成。
-
癌症風險:雖然相對罕見,但子宮內膜增生若未妥善處理,可能進一步演變為子宮內膜癌。持續不正常的出血與血塊,是需要排除癌症風險的重要指標。
中醫觀點與迷思破解
傳統中醫對於月經血塊有其獨特的見解,但也因此衍生出一些常見的迷思。
迷思一:有血塊就代表經血「沒排乾淨」或「體內有瘀血」?
這是最常見的誤解。從西醫角度看,經血是子宮內膜的代謝產物,身體會自然將其排出,不存在「排不乾淨」的問題。而中醫理論中的「血瘀」,是一個更宏觀的體質概念,指的是全身性的血液循環不佳,如「氣滯血瘀」(因情緒壓力導致循環變差)或「寒凝血瘀」(因體質虛寒導致血液凝滯)。雖然血瘀體質可能表現為月經有血塊,但看到血塊並不完全等同於就是血瘀體質。
迷思二:看到血塊就要喝生化湯「活血化瘀」?
千萬不可!許多活血化瘀的中藥(如生化湯)具有抗凝血的效果。若您的血塊形成的原因是凝血功能異常,或是在子宮內膜過度增生的情況下,冒然服用這類藥物,可能導致出血不止,加重病情。任何中藥調經處方都應由合格中醫師辨證論治後開立。
中醫如何看待「月經滴答排不淨」?
有些女性月經後期會滴滴答答好幾天,常誤以為是「沒排乾淨」。中醫師指出,這多半與「排卵功能失調」有關。正常情況下,月經中後期卵巢會開始發育新的卵泡並分泌雌激素,幫助子宮內膜穩定並重新生長。若卵泡發育遲緩,雌激素分泌不足,內膜便無法穩定下來,導致持續性的少量出血。這其實是「下一次」的內膜長得太慢,而非「上一次」的經血沒排完。
如何改善與調理?
面對月經量多與血塊問題,應根據根本原因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
-
尋求專業醫療:若您有前述的異常警訊,首要之務是尋求婦產科醫師診斷。醫師會透過問診、內診、超音波、抽血等方式,確認是否有子宮肌瘤、息肉、荷爾蒙失調等問題,並根據病因提供藥物治療(如止血藥、荷爾蒙藥物,以減輕疼痛感)、裝置含藥物黃體素的子宮內避孕器,或是手術治療(如子宮鏡手術、海扶刀無創手術等)。
-
日常飲食與生活調理
-
補充鐵質:為預防貧血,可在經期後多攝取紅肉、豬肝、菠菜、黑木耳等富含鐵質的食物。
-
溫暖子宮:在月經期間可適量飲用溫熱的薑茶、黑糖水,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舒緩子宮收縮。
-
避免刺激性飲食:避免生冷、辛辣、油炸的食物。此外,如麻油、米酒、人參等過於燥熱或活血的補品,在經期應避免食用,以免加劇出血。
-
規律運動與壓力管理:適度的運動能改善骨盆腔的血液循環,而瑜珈、冥想等方式則有助於舒緩壓力,穩定荷爾蒙。
-
常見問題 (FAQ)
Q1: 月經有血塊是正常的嗎?
A: 是的,通常是正常的。特別是在月經期間量多的前幾天,因經血量大,子宮內的抗凝血物質來不及作用,導致部分血液凝固形成血塊。只要血塊大小不超過50元硬幣,且沒有伴隨其他異常症狀,一般都屬於正常生理現象。
Q2: 血塊很大塊或很多該怎麼辦?
A: 如果血塊持續且頻繁地大於50元硬幣,或伴隨經血血塊量異常多(如每1-2小時需更換衛生棉)、劇烈腹痛、頭暈心悸等貧血癥狀,這是不正常的信號,請立即就醫,尋求婦產科醫師的專業檢查與診斷。
Q3: 經血呈現果凍狀是正常的嗎?
A: 是的,果凍狀的質地通常正常嗎?答案是肯定的。這代表經血在排出前已經部分凝固,或是其中包含了較多的子宮內膜組織碎片。只要血塊大小和數量在正常範圍內,且無其他不適,便無需擔憂。
Q4: 月經來可以吃什麼幫助排血塊?
A: 與其說是「排血塊」,不如說是幫助經血順暢排出,減少瘀滯。飲食上可以選擇能促進血液循環、溫暖子宮的食物,例如:溫熱的黑糖薑茶、適量的黑木耳。重要的是要補充流失的鐵質,如多吃菠菜、紅肉。切記,若要使用益母草等中藥材,務必先諮詢中醫師。
Q5: 經血顏色是深紅色或咖啡色代表什麼?會有黑色血塊嗎?
A: 這通常代表血液在子宮或陰道內停留的時間較長,接觸空氣後發生了「氧化反應」,顏色因此變深。這在經期剛開始或快結束時很常見,因為此時血流速度較慢。一般來說,這是正常的現象,不需過度擔心。當氧化時間更長,或在衛生棉上停留過久,就可能出現黑色血塊。
總結
月經中的血塊,是每位女性都可能遇到的生理現象。學會觀察與分辨,瞭解血塊的原因是愛護自己的第一步。小於50元硬幣的偶發性血塊通常無需驚慌,但若血塊變得又大又多,並伴隨著經血量爆增、劇烈疼痛感或貧血癥狀時,切勿輕忽。這不僅僅是「月經不順」,更可能是子宮肌瘤、荷爾蒙失調等問題的警訊。
請記得,月經是反映您身體內部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不要因為害羞或覺得麻煩而忽略了這些信號。主動記錄您的經期狀況,並在需要時勇敢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才能真正地瞭解自己的身體,遠離潛在的健康風險,讓每個月的好朋友,都能順順利利地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