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食咩才能舒緩?從急性期到日常保養,飲食原則與禁忌全攻略

本文將為您深入剖析胃痛時的飲食智慧,從急性發作期的應急處理,到日常的修復保養,提供一份完整、詳細的飲食指南。我們將整合專家與營養師建議,告訴您哪些食物能成為您溫柔的盟友,又有哪些是您絕對應該避開的地雷,幫助您不僅緩解胃痛,更能從根本養出健康好胃。

第一部分:胃痛急性發作時,你該怎麼吃?

當上腹疼痛來勢洶洶,首要原則是「降低消化負擔,循序漸進」。此時的腸胃道正處於敏感發炎的狀態,任何過度的刺激都可能讓情況雪上加霜,特別是急性胃炎的狀況。

階段一:腸胃休息與水分補充

在劇痛或伴隨嘔吐、腹瀉的最初幾個小時,讓消化系統暫時休息是最好的策略。但絕對不能忽略水分的補充,因為脫水會引發更嚴重的身體問題。

  • 溫開水:是最好、最安全的選擇,少量多次地飲用,以保持身體水分。

  • 稀釋的電解質飲料:若有嘔吐或腹瀉,可適量飲用稀釋過的運動飲料,幫助補充流失的電解質與水分。

  • 清湯:不含油脂的蔬菜清湯或大骨清湯,能提供少量礦物質與胺基酸,溫暖腸胃。

  • 無咖啡因花草茶:如洋甘菊茶有助於抗發炎、放鬆胃部肌肉;薑茶則能有效抑制噁心感等症狀。

階段二:溫和飲食的「米蘋蕉土」口訣

當疼痛稍有緩解,不再噁心想吐時,可以開始嘗試進食。此時應選擇質地軟、低纖維、無刺激性的食物,逐步恢復腸胃功能。一個簡單好記的口訣是「米蘋蕉土」:

  1. 米(米湯、白粥、白吐司)

    • 米湯或白粥:使用「白米」熬煮,因其纖維細緻,易於消化食物,能溫和地保護胃黏膜。

    • 白吐司或蘇打餅乾:成分單純,能吸收多餘胃酸,提供能量。切記,此時應避免健康的「全麥」或「糙米」,因其較高的不可溶性纖維會增加胃部的負擔。

  2. 蘋(蘋果泥)

    • 新鮮蘋果對發炎的胃來說可能過於刺激。建議將蘋果去皮後蒸熟,製成溫熱的「蘋果泥」。蘋果中的果膠有助於舒緩腹瀉和胃痛,且加熱後質地更為柔軟。

  3. 蕉(香蕉)

    • 香蕉富含鉀離子,能補充因嘔吐腹瀉流失的電解質。其質地柔軟,且含有能中和胃酸的成分,是急性期的理想水果。

  4. 土(馬鈴薯泥)

    • 將馬鈴薯去皮蒸熟後搗成泥,不加奶油或過多調味。馬鈴薯泥能中和胃酸,且富含碳水化合物,提供溫和的飽足感。

除了上述食物,蒸蛋也是此階段優質且易於消化的蛋白質來源。

第二部分:舒緩與修復:日常保養的健胃好食

當急性疼痛過去,或您屬於經常性胃部不適,甚至是慢性胃炎的體質,日常的飲食保養便至關重要。選擇能保護胃壁、幫助修復的「健胃好食」,能有效降低胃痛復發的機率。

保護胃黏膜的「黏蛋白」食物

黏蛋白是一種醣蛋白,能在胃壁上形成一層保護膜,達到黏膜保護的效果,減少胃酸和食物的直接刺激。

  • 山藥、蓮藕:其黏滑的汁液正是黏蛋白的來源,無論是煮湯或清蒸都非常適合。

  • 秋葵:其黏液由果膠和多醣體構成,能保護胃壁、促進腸道蠕動。

  • 黑木耳、白木耳:富含植物膠質,有助於保護胃腸道。

  • 南瓜:富含果膠,同樣有保護胃壁、減少潰瘍的效果。食用時建議去皮,因南瓜皮較不易消化。

  • 燕麥:煮成糊狀的燕麥,其水溶性纖維能溫和地包覆消化道。

幫助抗發炎與修復的食物

  • 高麗菜:被譽為「天然胃藥」,富含維生素K1和罕見的維生素U(抗潰瘍因子),有助於修復受損的黏膜組織。但高麗菜也容易產氣,胃氣脹嚴重者需適量食用。

  • 深綠色蔬菜:如菠菜、蘆筍等,富含維生素與抗氧化物。烹煮至軟爛,能幫助降低發炎反應。

  • 富含Omega-3的魚類:如鮭魚、鯖魚,其Omega-3脂肪酸具有優良的抗發炎效果。建議以清蒸或烤的方式烹調。

  • 含有天然酵素的水果

    • 木瓜:木瓜酵素有助於分解蛋白質,改善消化不良。但中醫認為木瓜偏寒,不建議空腹食用。

    • 鳳梨、奇異果:同樣富含水果酵素,能輔助消化,但因其酸度較高,應在胃部的狀況穩定時適量攝取。

易於消化的優質蛋白質

蛋白質是組織修復的關鍵原料。選擇低纖維、低脂肪的蛋白質來源,能補充營養又不增加負擔。

  • 豆腐、豆漿:植物性蛋白質的優良選擇。

  • 魚肉:肉質細嫩,易於消化。

  • 去皮雞胸肉:脂肪含量低,以水煮或清蒸為佳。

  • 雞蛋:蒸蛋、水煮蛋都是絕佳的選擇。

第三部分:根據不同胃痛類型,微調你的飲食策略

不同胃痛的原因,飲食上也有細微的調整策略。瞭解自己的胃痛類型,能讓飲食調理更精準。

胃痛類型

主要特徵

飲食建議與對策

胃食道逆流 (GERD)

飯後或躺下時胸口灼熱(火燒心)、胃酸分泌過多、胃氣脹、打嗝。

採溫和、低脂飲食。避免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如:甜食、巧克力、薄荷、咖啡因、辛辣食物。少量多餐,睡前2-3小時避免進食,飯後不立即平躺。

消化性潰瘍 (胃/十二指腸)

胃炎或潰瘍常引起的疼痛。胃潰瘍常在飯後疼痛加劇;十二指腸潰瘍則常在空腹、半夜時疼痛,進食後可緩解。

避免所有刺激性食物(酸、辣、酒、咖啡)。急性期可採低渣飲食(避免粗纖維蔬果)。可適量攝取高麗菜(維生素U)幫助修復。

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脹氣

飯後容易飽脹、上腹不適、頻繁打嗝,但內視鏡檢查無結構性問題。

少量多餐、細嚼慢嚥。避免油膩、甜食。減少攝取易產氣食物,如:豆類、地瓜、芋頭、洋蔥、部分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

壓力性胃病

疼痛時間不固定,常與情緒壓力、焦慮有關。藥物副作用也可能加劇的症狀。

除了溫和飲食,更重要的是壓力管理。規律運動、充足睡眠、練習放鬆技巧。避免在壓力大或匆忙時進食。

第四部分:胃痛時的大忌!你應該避開的地雷食物

當胃部疾病發作不適時,有些食物會火上加油,務必忌口。

  1. 強烈刺激性食物:辣椒、胡椒、芥末、咖哩等辛辣物;檸檬、醋、番茄等過酸食物會直接刺激發炎的胃壁。

  2. 高油、油炸食物:炸雞、薯條、肥肉等會延緩胃排空,增加消化系統的負擔,導致胃脹和疼痛。

  3. 高糖分精緻食品:蛋糕、餅乾、含糖飲料等甜食會刺激胃酸大量分泌,並容易引起胃氣脹。

  4. 難以消化的食物:糯米製品(糉子、湯圓)、過量的堅果、未經充分烹煮的粗纖維蔬菜(如生菜沙拉)等。

  5. 刺激性飲品:咖啡、濃茶、酒精、碳酸飲料(可樂、汽水)都會加劇胃部不適。

  6. 乳製品(因人而異):雖然牛奶能短暫中和胃酸,但其鈣質和脂肪後續可能刺激更多胃酸分泌。對於乳糖不耐症者,更會引起腹脹腹瀉。在急性期建議暫時避免。

  7. 生冷食物:生魚片、冰品等會刺激腸胃血管收縮,影響消化功能。

常見問題 (FAQ)

Q1: 胃痛時到底可不可以喝牛奶?

A: 這是一個常見的迷思。牛奶因其弱鹼性,喝下後能短暫中和胃酸,帶來舒緩感。但其含有的鈣質與脂肪,後續反而會刺激胃泌素分泌,導致更多胃酸產生,可能讓疼痛反彈。對於乳糖不耐症的患者,更會引發腹脹、腹瀉。因此,一般不建議在胃痛急性期將牛奶作為舒緩工具,應視個人體質謹慎飲用。

Q2: 胃痛時可以吃水果嗎?應該怎麼選?

A: 可以,但需謹慎挑選。應選擇低酸度、質地柔軟的水果。推薦:香蕉、木瓜、去皮的梨子、水蜜桃,或將蘋果蒸熟製成蘋果泥。應避免:酸度高的柑橘類(柳丁、橘子、檸檬)、番茄、鳳梨、奇異果等,以免過度刺激胃部。

Q3: 為什麼健康的「全麥麵包」和「糙米飯」在胃痛時反而不適合吃?

A: 關鍵在於「纖維的種類」。全麥和糙米富含「不可溶性纖維」,其質地較為粗糙,需要胃部更強力地蠕動來消化。對於一個正在發炎、功能減弱的胃來說,這無疑是加重負擔,可能導致刮傷、脹氣或疼痛。而白米、白麵包的纖維較細緻,屬於「低渣飲食」,能讓胃部在休息的狀態下獲得能量。

Q4: 按摩哪些穴位可以幫助舒緩胃痛?

A: 中醫理論中,按摩特定穴位有助於緩解腸胃不適。您可以嘗試輕柔按壓以下幾個穴位:
中脘穴:位於肚臍正上方約四指寬處。可緩解急、慢性胃痛。
足三里穴:位於膝蓋外側下方約四指寬處。有助於消脹氣、助消化。
*內關穴:位於手腕橫紋正中往上約三指寬,兩筋之間。有助於舒緩脹氣與噁心感。
合谷穴*:位於手掌虎口根部,肌肉隆起處。能緩解噁心想吐。

Q5: 胃痛一直沒好,出現哪些情況時我應該立刻去看醫生?

A: 當出現以下任何一種「警示症狀」,請不要拖延,應立即就醫:
服用成藥(如受體阻斷劑或胃黏膜保護劑)或調整飲食一週後,胃痛仍未改善。
・疼痛劇烈,甚至會在半夜痛醒。
胃痛伴隨不明原因的體重顯著下降或食慾不振
・吞嚥困難或吞嚥時感到疼痛。
嘔吐物中帶有*血絲或咖啡色殘渣
排出黑色、瀝青狀*的大便,或糞便中帶有鮮血。
・觸摸到頸部或腹部有不明腫塊。

總結

胃痛的飲食調理是一門「傾聽身體」的藝術。總結來說,急性期應以「溫和、清淡、好消化」為最高原則,從清流質、軟質食物逐步恢復;日常保養則可多攝取「富含黏蛋白、幫助抗炎修復」的食材,並可適時補充益生菌以維持腸道健康。

然而,飲食調理僅是輔助,無法取代專業醫療。如果您的胃痛反覆發作,或懷疑腹痛位置不僅限於胃部,可能與心肝等器官有關,務必立即尋求醫師的協助,透過詳細檢查找出根本原因(例如是否為胃癌),才能真正對症下藥,告別胃痛的糾纏。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