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懷疑活著的意義?心理師揭示:答案不在遠方,而在你的選擇裡

「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

這或許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古老,也最深刻的叩問。在無數個夜深人靜的時刻,當我們身處人生低潮,或是在日復一日的庸碌生活中,這個問題總會悄然浮現。我們可能會感到迷惘,覺得自己的人生彷彿被設定好的劇本,讀書、工作、成家、老去,一切都顯得「庸庸碌碌」,缺乏深刻的心靈意義。法國作家巴爾扎克在他書中曾描述生活的艱辛,而許多人的個人故事也體驗過那種「不想死,但也不想活」的矛盾與疲憊。

這個問題,哲學家思索了千年,宗教給出了信仰的解答,而現代心理學則試圖從心智與行為中尋找線索。本文將從「為何我們會問」這個出發點開始,深入探討外在賦予與內在創造的意義,並提供一套完整的框架與實踐方法。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給出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希望賦予每一位讀者力量,去創造、去體驗、去定義屬於自己的,充滿無限可能的答案。

我們為何探問「意義」?問題背後的訊號

當「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念頭升起時,它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訊號。它不是空穴來風的胡思亂想,而是我們內在世界的一次深刻反映。

是「生病了」,還是深刻的「獨立思考」?

有一種略帶挑釁的觀點認為:「會思考『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的人,一定程度上就是生病了。」提出此論點的一位精神科先生認為,對於一個健康的生物體而言,活著本身就是意義,並不需要額外的理由。這種觀點強調了生命的本能與韌性,認為過度的形上探索會滑向虛無。

然而,大多數心理學家與哲學家持有不同看法。立翎心理諮商所的郭禺廷諮商心理師老師指出,當我們開始質疑社會集體意識賦予的意義時,恰恰是「我思故我在」的體現。這是一種獨立思考的覺醒,代表我們不再滿足於被動接受別人的想法,而是主動探索。

這個過程確實如同打開「潘朵拉的盒子」。獨立思考會讓我們看到現實的複雜、風險與潛在的痛苦,這可能讓人陷入僵局,感到孤獨。但正是在這種質疑與探索的事情中,我們才開始真正地認識自己,為活出真實的生命奠定基礎。因此,探問意義,與其說是「病了」,不如說是一場深刻的自我覺察,是邁向更清醒人生的第一步。

意義的匱乏感:當生活失去「我」

自信教練Mr.P在其文章中分享,許多人感到「活著好累」,源於他們的人生軌跡是依循父母的安排、社會的期待或同儕的腳步,而不是出於自身的意願。當我們感覺自己只是在扮演一個被設定好的角色,為了他人的期望而活,內在的驅動力便會枯竭。

這種「意義的匱乏感」正是探問的催化劑。它提醒我們:目前的生活方式可能與內在的自我脫節了。這個問題不是要將我們推向絕望,而是邀請我們重新審視,找回人生的主導權,並給自己一個改變的機會。

意義的追尋——外在賦予與內在創造

那麼,意義究竟從何而來?我們可以將其來源大致分為兩類:由外在世界所賦予的,以及由我們內心主動創造的。

外在賦予:社會集體意識的「意義燈塔」

我們的世界充滿了各種被預先定義好的「意義」。郭禺廷心理師將其比喻為一座座「蓋好的燈塔」,指引著人們前進的方向。這些燈塔包括:

  • 成就與財富: 追求事業成功、積累金錢,被普遍視為人生的價值所在。

  • 幸福與快樂: 我們常被教導要「開心喔」、「要幸福唷」,似乎追求快樂是人生的終極目標。

  • 家庭與關係: 建立美滿的家庭、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被認為是圓滿人生的標誌。

這些由集體意識賦予的意義,確實能為許多人提供方向感與動力。然而,它們也存在著侷限性:

  1. 單一化的危險: 如果社會的主流價值是「人就是要XXX,人生才有意義」,那麼那些不想或無法達到這個標準的人,就容易陷入自我懷疑與價值真空。

  2. 「然後呢?」的空虛: 即使成功登頂,實現了世俗定義的目標,巨大的空虛感也可能隨之而來。當目標達成後,人生的下一個意義在哪裡?

  3. 快樂的制約: 過度強調「幸福」,可能讓我們對平穩、甚至是負面的情感產生排斥,認為「我現在只是平穩,沒有到很幸福,是不是不好?」。

內在創造:由你定義的「人生心智設定」

相對於被動接受,另一條道路是主動創造。許多思想家與心理學家,如阿德勒學派的支持者,都強調一個核心觀點:生命本身沒有意義,意義是我們賦予它的。 這也是許多探討心靈成長的書所強調的重點。

Mr.P教練提出的「心智設定(Mental Setting)」概念,精準地描繪了這個過程。所謂心智設定,就是你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

  • 案例分享: 一位學員D的故事提到,他認為「人生是一場充滿挑戰的旅程」。他用「挑戰」、「障礙」、「跨越」、「克服」等詞彙來描述生活。這種設定讓他充滿鬥志,但也讓他長期處於緊繃的戰鬥狀態,最終感到莫名的疲憊與無力。

這個案例揭示了,我們的感受並非來自事件本身,而是來自我們對事件的「詮釋」。活著的意義,不是一個等待被挖掘的寶藏,而是一張我們可以自由繪畫的畫布。我們可以選擇將人生看作一場戰鬥、一場遊戲、一部電影、一趟旅程,或是一場修行,去打造自己的理想人生。這個「設定」的選擇權,就掌握在我們自己心中。

探索意義的多元框架

從古至今,人類發展出多種框架來理解生命的意義。這些框架的內容為我們的個人探索提供了豐富的參照。

哲學與宗教的宏大敘事

  • 西方哲學: 柏拉圖主義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追求至高的「善」的理型;存在主義則強調,人在絕對的自由中,透過選擇與承擔來創造自己的意義。

  • 東方哲學: 儒家思想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將個人意義融入於對家庭、社會的貢獻中,是一種入世的價值觀;道家則追求與「道」合一,順應自然,從而獲得內心的和諧與安寧。

  • 宗教觀點:

    • 基督教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認識並回應造物主的愛,活出神的形象。

    • 伊斯蘭教相信,人生的目的是崇拜真主,並作為祂在地上的「代理者」管理世界。

    • 佛教則指出人生是苦,但意義在於透過修行,從煩惱與生死輪迴中解脫,達到慈悲與智慧的圓滿境界(涅槃)。

科學與心理學的實證視角

現代科學試圖從可觀察、可驗證的角度來探討意義。

  • 生物學: 從演化的角度看,如理查·道金斯所言,生命最基本的「目的」是基因的複製與存續。這是一個冷靜而基礎的視角。

  • 心理學: 這是當代探討意義最活躍的領域。

    • 阿德勒心理學: 強調人是社會性動物,生命的意義最終建立在「貢獻感」之上。當我們感覺到「我對他人有用」、「我對社群有貢獻」時,就能找到自己的價值與歸屬感。

    • 積極心理學: 認為意義感來自於幾個方面:全心投入某項活動所帶來的「心流(Flow)」體驗、發揮個人品格優勢,以及為比自我更宏大的目標(如社群、知識、信仰)服務。

    • 意義治療(Logotherapy): 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在其經典書中分享了他在集中營的經歷,悟出即使在最極端的痛苦中,人依然擁有選擇自己態度的自由。他認為人可以從三個來源找到意義:創造與工作、體驗與愛、以及面對苦難的態度。

下表整理了不同觀點的核心概念與提問方向:

觀點維度

核心概念

你可以這樣問自己

社會貢獻

我與他人的連結是我價值的來源。

我能為我在乎的人、身處的團隊或社會做些什麼?我的付出如何能讓世界變得更好一點?

個人成長

活著是為了體驗、學習與自我實現。

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了成為那樣的人,我今天可以學習或嘗試什麼新事物?

心態選擇

我的人生由我的「心智設定」決定。

我目前是如何看待我的人生的?這種看法為我帶來了力量還是疲憊?我可以選擇用什麼新的角度來看待它?

超越自我

連接到比個人更宏大的存在中。

除了滿足個人慾望,有什麼更長遠的價值、理念或信仰,是值得我去追求和奉獻的?

活在當下

意義不在遠方,而在每一個平凡的此刻。

我能否像品嚐美食一樣,全然地感受此刻的呼吸、陽光與微風?平凡生活中有哪些被我忽略的美好?

意義的實踐——如何活出充滿可能的人生

理解了理論框架後,更重要的是如何將其付諸實踐。與其說意義是一個終極目標,不如說它是一種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培養與體驗的狀態。

1. 重新定義你的問題

與其問一個宏大而模糊的「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不如換成更具體、更具行動性的問題:

  • 郭禺廷心理師建議: 「我的人生有哪些可能性?」 (This opens up exploration.)

  • JoJo的沙龍(阿德勒學派)建議: 「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This focuses on identity and character.)

  • Mr.P教練建議: 「我決定要過什麼樣的人生?」 (This emphasizes choice and agency.)

2. 從微小的決定開始,練習「選擇」

Mr.P教練指出,許多人感到無力,是因為害怕「做錯決定」。他們希望一次就找到完美的答案,結果反而動彈不得。

實踐方法: 將人生看作一場需要練習的技能。今天,為自己做一個微小的、真誠的決定。可以小到「今天晚餐不為方便,而是吃我真心想吃的東西」,或是「今天花15分鐘做一件純粹讓自己開心的事」。在做出選擇後,觀察自己的感受。這個過程能幫助你建立「為自己做主」的肌肉,讓你更有信心做出更大的決定。

3. 擁抱過程,而非執著於終點

人生如同一趟旅程。我們往往只看重目的地(成功、財富、名望),卻忽略了沿途的風景。

實踐方法: 學習享受規劃旅程的樂趣、體驗旅途中的顛簸與驚喜,甚至欣賞走錯路時偶遇的意外景色。設立目標、實踐過程、達成目標、甚至是目標失敗後的反思……這一切都是意義的組成部分。就算推翻了過去的思維,去追尋新的夢想也無妨,這正是可能性的體現。

4. 建立連結,從「我」走向「我們」

孤立是意義感最大的殺手。如遠洋出版社的文章(圖片來源通常來自其網站)所列,愛我們的人與我們所愛的人,是活著最溫暖的力量。

實踐方法:

  • 滋養關係: 花時間與那些能給你正向情感影響的親友相處。

  • 練習貢獻: 在你的家庭、職場或社群中,思考你能扮演什麼積極的角色。哪怕只是當一個好的傾聽者,或是在團隊中扮演鼓舞士氣的角色,都是有價值的貢獻。

  • 與值得信賴的人聊聊: 當你感到迷茫時,找一個能理解你的朋友、家人或專業人士傾訴,能有效緩解內心的孤單。

5. 接納所有情緒,視負面為養分

我們常被教育要追求快樂,逃避痛苦。但負面情緒是人生的一部分,它同樣是意義的來源。

實踐方法:

  • 將負面情緒視為信差: 悲傷、焦慮、憤怒,這些情緒在提醒我們內心有哪些需求未被滿足。學會傾聽它們,而非壓抑。

  • 疲憊時,允許自己休息: 郭禺廷心理師提醒,當你因負面思考而疲憊時,最好的前進就是「休息」。耍廢、看劇、逛街,任何能讓你沉澱的事都是有益的。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 誠實記錄情緒: 透過書寫,不帶批判地觀察自己的情緒流動,這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療癒。

6. 當你卡關時:勇敢尋求專業協助

如果長時期感到困擾、悲傷、找不到答案,甚至陷入「不想活」的念頭,請務必尋求專業協助。心理師或諮商師受過專業訓練,能像一位嚮導,幫助你梳理混亂的思緒,引導你看到被自己忽略的可能性與內在力量。這不是軟弱,而是對自己生命負責任的勇敢表現。對此主題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進行相關的延伸閱讀。

常見問題 (FAQ)

問1:如果我真的覺得生命完全沒有意義,甚至有自我了斷的念頭,該怎麼辦?

答:這是一個極其嚴肅的警訊,請務必將自己的安全放在第一位。這時候最重要的不是哲學思辨,而是立即尋求專業協助。 請聯繫心理健康機構、撥打生命線或安心專線等求助熱線,或直接前往醫院精神科/身心科掛號。這些感受往往與憂鬱症等可治療的心理狀況有關,透過專業介入,情況能夠得到顯著改善。請記住,你不是一個人,有許多資源可以幫助你度過心靈的難關,這些重要的求助信息都能輕易在網路上找到。

問2:常常思考「活著的意義」,是不是代表我不知足、過得太閒、或是有心理問題?

答:這是一個常見的迷思。雖然極度的空虛可能是心理困擾的症狀,但對意義的探索本身,是人類心智成熟與深刻的表現。這代表你渴望活得更真誠、更有目的。與其將其視為問題,不如看作是一個成長的契機。歷史上偉大的哲學家、藝術家與科學家,無一不是深刻思考過此問題的人。這不是「過太爽」的證明,而是「活得清醒」的開始,這句話的意思需要深刻體會。

問3:我讀了很多、想了很多,但還是覺得很迷惘,該如何踏出具體的第一步?

答:當思緒過於龐雜時,行動是最好的解藥。請從「最小可行性行動」開始:

  • 覺察一個念頭: 不用改變世界,今天只觀察一個讓自己不舒服的自動化「心智設定」(例如:「我必須讓所有人滿意」)。只是觀察它,不批判。

  • 做一個微選擇: 如前文所述,為自己做一個發自內心的小決定,並感受它。

  • 進行一次書寫: 找個安靜的角落,花10分鐘寫下此刻腦中最混亂的想法,不求邏輯,只是傾倒出來。

  • 連結一個當下: 專注地感受一件正在做的事,例如洗碗時感受水的溫度、泡沫的觸感。將注意力從宏大而遙遠的「意義」,拉回到微小而真實的「此刻」。

第一步的關鍵不在於「做對」,而在於「開始做」,打破思想的僵局。

總結:你的生命,是一部未完成的傑作

「活著的意義」並非一個藏在某處等待被發現的單一答案。它更像是一場持續一生的創作。它不是名詞,而是一個動詞;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整篇文的內容,都指向這個核心。

從質疑社會給定的劇本開始,到認識自己擁有改寫「心智設定」的力量;從借鑒古今中外的智慧,到回歸自身,在每一個微小的選擇與體驗中,我們都在為自己的生命著色,這個故事由我們自己譜寫。

意義,可能存在於攻克難關的成就感中,也可能存在於一次溫暖的對話、一片落日餘暉、或是一杯奶茶的香氣裡。它是在貢獻中找到的歸屬感,也是在獨處中與自我的深度連結。

最重要的,是從「尋找意義」的焦慮,轉向「創造意義」的自由。你的生命是一部未完成的傑作,而你,就是那位手握畫筆的藝術家。不必害怕畫錯,不必追求完美,只需懷著好奇與勇氣,畫下屬於你的,獨一無二的下一筆。因為充滿無限可能,這本身,就是活著最美的意義。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