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潰瘍吃什麼?營養師詳解5大飲食原則與禁忌,讓你吃對食物好得快!

胃潰瘍是現代人常見的腸胃道疾病,其疼痛與不適往往讓人「吃也痛,不吃也痛」,在飲食選擇上感到困惑與焦慮。事實上,除了遵循醫囑接受正規治療外,正確的飲食調理是促進潰瘍傷口癒合、預防復發的關鍵。過去普遍認為胃酸過多是主因,但近年醫學研究多指向「幽門桿菌」感染為主要元兇。無論成因為何,透過調整飲食來保護胃粘膜、減輕胃的負擔,都是治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本文將為您完整解析胃潰瘍吃什麼、不同階段的應對方法、推薦與禁忌食物,並提供一份詳盡的飲食菜單,幫助您走過從急性期到康復期的每一個階段。

胃潰瘍飲食的核心五大原則

在開始調整飲食之前,請先掌握以下五個基本原則,它們是所有飲食計畫的基礎。

1. 吃飯要定時定量

規律進食能避免胃部長時間處於空腹狀態,防止胃酸分泌過多直接侵蝕脆弱的潰瘍處。應維持三餐定時,份量固定,切忌暴飲暴食或過度飢餓。

2. 進食需細嚼慢嚥

充分咀嚼能將食物磨碎,並與唾液中的消化酶充分混合,減輕胃的消化負擔。用餐時應放鬆心情,每餐至少花費20-30分鐘,餐後稍作休息,避免立刻投入緊張的工作或劇烈運動。

3. 少量多餐,避免空腹

除了固定的三餐,建議在上午、下午及睡前增加一次點心。這樣做能讓胃裡持續有食物來中和胃酸,尤其睡前點心能避免夜間胃酸對潰瘍面的刺激。

4. 採用「溫和飲食」

溫和飲食(Bland Diet)是胃潰瘍飲食的核心,其特點是「無刺激性、低纖維、易消化且營養充足」。應避免過燙、過冷、過硬及辛辣食物,烹調方式多採用蒸、煮、燉,避免煎、炸、烤。

5. 確保營養均衡

即便在飲食上有所限制,仍需確保攝取足夠的營養以利傷口修復。每一餐都應均衡涵蓋六大類食物,特別是優質蛋白質(如魚、雞肉、蛋、豆腐),它們是修復胃壁細胞與胃黏膜的重要原料。

不同階段的飲食調整:從急性期到恢復期

胃潰瘍的飲食照護並非一成不變,其飲食法需根據病程的嚴重程度進行調整,不同的飲食方式對應不同的恢復階段。

急性出血期:完全禁食

當潰瘍嚴重至出血時,常合併胃黏膜發炎充血與滲出物,醫師通常會要求患者完全禁食(NPO),必要時會由靜脈輸液補充水分與營養。此階段的目的是讓胃部徹底休息,減少胃液分泌,有利於止血。

第一期(止血後2-3天):流質飲食

止血後,可開始嘗試流質飲食。此時應以少量多餐的方式進行,每次約2-3湯匙即可。

  • 可食:不加糖的牛奶、米湯、過濾後的稀粥。

  • 禁忌:避免含糖飲料,因甜食會刺激胃酸分泌過多。

第二期(止血後3天至恢復期):軟質飲食

此階段可逐漸轉為軟質、易消化的食物,但仍需嚴格遵守溫和飲食的原則。

可食

  • 主食:稀飯、白飯、麵條、冬粉。

  • 蛋白質:蒸蛋羹、豆腐、豆花、質地軟嫩的魚肉或雞肉泥。

  • 蔬菜:選擇纖維少的瓜類(如冬瓜、絲瓜)或嫩葉,並烹煮至軟爛。

  • 水果:選擇纖維少、甜度及酸度低的水果,如木瓜、香蕉,或製成果汁。

禁忌:甜食(包含各式加糖製品)、肉湯(如原汁雞湯、排骨湯)、酒類、高澱粉點心(如甜餅乾、綠豆湯)、難消化的粗纖維蔬菜(如竹筍、芹菜梗)、高酸度水果(如檸檬、鳳梨)。

第三期(恢復期):溫和飲食

當疼痛及不適症狀明顯緩解後,便進入恢復期。此階段對於慢性胃潰瘍患者尤為重要,需建立長期的良好飲食習慣。此時的飲食選擇更廣泛,可接近正常飲食,但仍需細嚼慢嚥,並避開刺激性食物。若進食後感到不適,應立即調整回較軟質的飲食。

胃潰瘍飲食指南:可食與禁忌食物總表

在恢復期,您可以參考下表來選擇食物,做到適量攝取蔬菜與適量攝取水果,以確保營養均衡並避免誤觸地雷。

食物種類

✅ 建議選擇 (可食)

❌ 應避免 (忌食)

全榖雜糧類

白飯、稀飯、麵條、冬粉、吐司、蘇打餅乾、燕麥、小米粥、南瓜粥

糯米製品(糉子、油飯、年糕)、高纖穀物(糙米、五穀米,除非打成漿)、高油高糖麵包(可頌、甜甜圈)

肉、魚、蛋類

質地嫩、去皮去筋的瘦肉(雞、魚、豬)、蒸蛋、水煮蛋、雞精

過老或含筋的肉類(牛筋、蹄筋)、加工肉品(香腸、火腿)、油炸或過熟的蛋(煎蛋、鐵蛋)

豆類及其製品

豆漿、豆腐、豆花、豆乾等加工豆製品

未加工或油炸的豆類(黃豆、炸豆皮)

蔬菜類

選擇膳食纖維質較少的嫩葉或瓜果類,如高麗菜、菠菜嫩葉、冬瓜、南瓜、胡蘿蔔、山藥、花椰菜(需煮軟)

粗纖維多的蔬菜(竹筍、芹菜)、蔬菜的梗莖及老葉、易產氣蔬菜(洋蔥、青椒,因人而異)

水果類

適量攝取去皮、去籽、低酸度、低甜度的水果,如木瓜、香蕉、蘋果、水蜜桃

酸度或甜度過高的水果,特別是柑橘類水果(如檸檬、柳丁、鳳梨)、荔枝、龍眼、含粗纖維或小籽的水果(芭樂、草莓、奇異果)

奶類及其製品

不加糖的牛奶、優格、優酪乳(適量攝取)

調味乳、煉乳、加糖的乳製品

堅果種子與油脂類

以少油烹調為主,可使用植物油

堅果類(花生、腰果、核桃)、任何油炸食物

點心與飲品

蘇打餅乾、無糖果凍

各式甜點(蛋糕、餅乾、紅豆湯)、巧克力、碳酸飲料、咖啡、濃茶、酒類

調味品

鹽、醬油、醋(少量)

辣椒、胡椒、芥末、咖哩、沙茶醬、大蒜等辛辣刺激性調味料

養胃超級食物:加速潰瘍癒合的食材推薦

許多人會問,胃潰瘍到底吃什麼好?除了遵守溫和飲食,部分食材因其特殊的營養成分,對胃黏膜的修復特別有益:

  • 高麗菜:富含維生素U(S-methylmethionine),被譽為「天然胃藥」,有助於修復受損的胃黏膜,抑制發炎。建議烹煮後食用。

  • 山藥:切開後的黏液富含黏蛋白,能在胃壁上形成保護膜,保護潰瘍處。

  • 南瓜:質地柔軟,富含的果膠能保護胃腸道黏膜,β-胡蘿蔔素則有助於黏膜修復。

  • 秋葵:與山藥類似,其黏液蛋白對胃壁有保護作用,但其表皮纖維較粗,需充分煮軟。

  • 燕麥:其水溶性纖維β-聚葡萄糖(β-glucan)能在胃中形成凝膠狀保護層,減緩胃酸刺激。

  • 富含Omega-3的深海魚:如鮭魚、鮪魚。研究顯示Omega-3脂肪酸有助於抑制幽門桿菌的生長,降低發炎反應。

  • 雞蛋:富含卵磷脂,能保護胃黏膜,且蛋白質易於消化吸收。建議以蒸、煮方式料理。

  • 蜂蜜:中醫認為蜂蜜能緩急止痛,現代研究也發現其有助於提供癒合所需營養。但甜度高,應適量並避免在急性期食用。

  • 木瓜:含木瓜酵素有助於蛋白質消化,但酵素也可能刺激傷口,不建議空腹食用。

胃潰瘍患者的日常照護與生活習慣

飲食之外,調整生活習慣對恢復胃功能同樣重要:

  • 遵從醫囑:若出現持續的上腹部悶痛或其他胃潰瘍症狀,應及時求助醫師,切勿自行停藥或亂服成藥,特別是阿斯匹靈及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

  • 戒菸戒酒:菸酒會直接傷害胃黏膜,延緩潰瘍癒合速度,甚至加重病情。

  • 壓力管理:長期焦慮、壓力會導致胃酸分泌失調。應學習放鬆技巧,如適度運動、聽音樂、冥想等。

  • 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組織修復。

常見問題 (FAQ)

Q1: 胃潰瘍多久會好?

A: 癒合時間因人而異。微小且無症狀的潰瘍可能自行癒合,但如同營養師程涵宇所建議,大多數情況需要數週至數月的正規藥物治療與飲食調理。切勿因症狀稍有緩解就自行停藥。

Q2: 胃潰瘍可以吃麵包或吐司嗎?

A: 可以,但需慎選種類。建議選擇質地較軟的白吐司、全麥吐司或天然酵母麵包。應避免高油、高糖的麵包,如可頌、丹麥麵包、甜甜圈或含有大量內餡的麵包,這些都會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部負擔,甚至提高胃食道逆流風險。

Q3: 胃潰瘍可以喝牛奶嗎?

A: 這是一個具爭議性的問題。早期認為牛奶可以中和胃酸,但後續研究發現,牛奶中的鈣質和蛋白質反而會在稍後刺激更多胃酸分泌。此外,部分人有乳糖不耐症,喝牛奶會導致脹氣不適,產生飽足感而影響正餐攝取。總體建議是:可以少量、適度飲用,觀察自身反應,但不建議將其作為緩解胃痛的主要方法。

Q4: 為了保護胃壁,可以直接空腹喝油嗎?

A: 不建議。油脂雖然能暫時覆蓋胃壁,但它是消化最慢的營養素,空腹攝取大量油脂會讓食物長時間滯留胃中,可能引發或加重胃食道逆流,對潰瘍恢復不利。飲食應以少油烹調為原則。

Q5: 胃潰瘍急性發作時,可以吃高麗菜或木瓜嗎?

A: 在急性疼痛期,應以流質或極軟質的食物為主。高麗菜富含維生素U,但纖維較粗,務必烹煮至極度軟爛後再少量食用。木瓜雖有助消化,但其酵素可能刺激潰瘍傷口,建議不要在空腹時吃,最好在吃過一些溫和澱粉食物後再吃,並觀察反應。即使是稀釋過的檸檬水,在此階段也應避免。

總結

特別是對於慢性胃潰瘍患者,康復是一段需要耐心與毅力的過程。飲食調理並非要您什麼都不能吃,而是學會「選擇性地吃」與「聰明地吃」。透過掌握溫和飲食的原則,依據病程階段調整飲食內容,並搭配良好的生活習慣,就能有效減輕胃部負擔,為潰瘍癒合創造最佳環境。請記住,飲食調整是輔助,無法取代正規醫療,務必與您的醫師和營養師密切配合,才能安全、有效地戰勝胃潰瘍,重拾健康舒適的生活。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