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搞懂胃炎原因:不只吃太辣!壓力、藥物、幽門桿菌如何引爆你的胃

胃炎是指胃壁內層黏膜的發炎或損傷,是消化系統疾病中最為普遍的一種,堪稱「腸胃疾病叫我第一名」。許多人曾有過上腹部悶痛、噁心、脹氣的經驗,這些不適很可能就是胃炎的症狀,是胃炎發出的警訊。

胃炎可分為突然發作、病程短暫的「急性胃炎」,以及長期緩慢發展、反覆發作的「慢性胃炎」。儘管症狀相似,其背後的胃炎的原因卻相當多元複雜。瞭解這些致病因素,不僅是有效治療的基礎,更是預防胃部問題、守護消化道健康,避免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第一步。本文將深入整合剖析,為您揭示導致胃炎的各種元兇。

核心胃炎成因:攻擊與防禦的失衡

胃部是一個充滿強酸(胃酸)與消化酶的環境,為了不讓自己被消化掉,胃黏膜演化出一套精密的防禦機制,包括可中和胃酸的黏液層、緊密的上皮細胞結構,以及充足的血液循環來修復損傷。胃炎的發生,根本原因在於「攻擊因子」與「防禦因子」之間失去了平衡。當攻擊因子(如過多的胃酸、有害物質)過強,或防禦因子(如胃黏膜保護層)被削弱時,胃黏膜便會受損發炎。

以下我們將詳細探討各種導致這種失衡的具體原因。

一、 最主要的元兇:病原體感染

1. 胃幽門桿菌 (Helicobacter pylori) 感染

胃幽門桿菌感染是全球最常見的慢性胃炎主因,估計全球約有一半人口受到感染。這種螺旋狀的細菌能適應胃部強酸環境,並定殖於胃黏膜的黏液層之下。

  • 致病機制:幽門螺旋桿菌會分泌多種物質(如尿素酶)來中和胃酸,創造有利於其生存的微環境。同時,它會破壞胃黏膜的保護屏障,並引發人體免疫系統產生持續的發炎反應。這種長期的發炎狀態,就是慢性胃炎的典型表現之一,也被稱為「B型胃炎」。
  • 長期影響:若不進行治療,持續的慢性發炎可能導致胃黏膜萎縮(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一種癌前病變),並顯著增加罹患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甚至胃癌風險。

2. 其他感染

雖然不如幽門螺旋桿菌普遍,但其他病毒、細菌、黴菌或寄生蟲的感染,也可能在特定情況下引起急性胃炎,尤其是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

二、 藥物影響:方便背後的代價

1.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s)

這是一大類常用於止痛、解熱、抗發炎的藥物,常見成分包括阿斯匹靈 (Aspirin)、布洛芬 (Ibuprofen)、萘普生 (Naproxen) 等。這些藥物雖然是針對其他疾病的藥物治療,卻可能對胃部造成影響。

  • 致病機制:NSAIDs 的主要作用是抑制體內「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 的合成。然而,前列腺素對於維持胃黏膜的健康至關重要,它能促進保護性黏液的分泌、維持正常的黏膜血流量。當前列腺素被抑制後,胃的防禦能力便大幅下降,胃酸就容易侵蝕胃壁,導致急性或慢性胃炎,甚至潰瘍出血。
  • 風險:長期或過量服用 NSAIDs 是導致胃炎及相關併發症的關鍵風險因子。

2. 類固醇 (Corticosteroids)

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也可能削弱胃黏膜的保護與修復能力,增加胃炎的風險,若與 NSAIDs 並用,風險更高。

三、 生活與飲食習慣:日積月累的傷害

1. 酒精 (Alcohol)

過量飲酒是急性胃炎的常見原因。酒精會直接刺激並侵蝕胃黏膜,破壞其保護屏障,同時可能刺激胃酸分泌,造成雙重打擊。

2. 吸菸 (Smoking)

吸菸對胃的傷害是多方面的。香菸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質會:

  • 減少流向胃黏膜的血液,影響其修復能力。
  • 削弱胃部肌肉(賁門括約肌)的功能,可能導致膽汁逆流或胃食道逆流。
  • 直接刺激胃黏膜,並幹擾保護性黏液的產生。

3. 不良的飲食習慣

  • 暴飲暴食與三餐不定:這種不規律的飲食模式與不良的生活作息,會打亂胃酸分泌的節律,或使胃部在短時間內承受巨大負荷,增加發炎風險。
  • 刺激性的食物:常吃刺激性的食物是許多人胃痛的原因,例如辛辣食物、油炸、高脂肪、過酸(如部分水果空腹食用)、過甜的食物,以及咖啡、濃茶等含咖啡因的飲料,都可能直接刺激胃黏膜或促進胃酸過度分泌。患者應選擇清淡且容易消化的食物,並建議每餐最多七至八分飽。
  • 高鹽與醃漬品:長期攝取高鈉飲食被認為可能損害胃黏膜,增加萎縮性胃炎的風險。

四、 身體內部因素:當防禦系統失調

1. 自體免疫性胃炎 (Autoimmune Gastritis)

這是一種較為少見的慢性胃炎,又稱為「A型胃炎」。其成因是人體的免疫系統發生錯亂,產生抗體攻擊自身的胃壁細胞(Parietal cells)。

  • 後果:當負責分泌胃酸的胃壁細胞與分泌胃蛋白酶的胃主細胞被破壞後,會導致胃酸分泌嚴重不足,進而影響消化功能;同時,缺乏內在因子(Intrinsic factor,一種幫助吸收維生素B12的蛋白質)會使人體無法吸收維生素B12,引發「惡性貧血」(Pernicious Anemia)。此類胃炎也與橋本氏甲狀腺炎、第一型糖尿病等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相關。

2. 膽汁逆流 (Bile Reflux)

膽汁是由肝臟製造、儲存在膽囊的消化液,正常情況下會排入十二指腸幫助消化脂肪。若分隔胃與十二指腸的「幽門括約肌」功能異常或因手術(如亞全胃切除)受損,膽汁便可能逆流回胃中,其成分會像清潔劑一樣侵蝕胃黏膜,引起化學性胃炎與上腹部灼熱感。

3. 嚴重的生理與心理壓力 (Severe Stress)

這裡指的並非日常的工作情緒壓力,而是指身體遭受巨大創傷時的極度壓力狀態,例如:

  • 大型手術
  • 嚴重燒燙傷或創傷
  • 敗血癥等嚴重感染

在這些情況下,身體的應激反應會導致流向胃部的血液大幅減少,使胃黏膜因缺血而變得脆弱,容易被胃酸損傷,引發急性壓力性胃炎或潰瘍。

五、 其他相關疾病與高風險族群

  • 年齡增長:隨著年齡增長,胃黏膜本身會自然變薄,防禦力下降。同時,老年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比例較高,也更常因關節炎等問題服用 NSAIDs,這些都增加了胃炎的風險。
  • 其他全身性疾病:在某些情況下胃炎會與其他疾病同時發生,如克隆氏症 (Crohn’s disease)、愛滋病 (HIV/AIDS)、肝衰竭、腎衰竭等。
  • 醫療治療:癌症的化學治療或針對腹部的放射線治療,也可能直接損傷胃黏膜細胞,引起胃炎。
原因類別 具體原因 核心致病機制
病原體感染 幽門螺旋桿菌 (H. pylori) 破壞胃黏膜保護層,引發持續的免疫發炎反應,導致慢性胃炎。
其他病毒、細菌、寄生蟲 直接感染胃黏膜,通常引發急性胃炎。
藥物影響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s) 抑制具保護作用的前列腺素,削弱胃黏膜的防禦與修復能力。
類固醇 (Corticosteroids) 可能降低胃黏膜的保護力,與NSAIDs並用風險更高。
生活與飲食 過量飲酒 直接刺激、侵蝕胃黏膜,並可能增加胃酸。
吸菸 減少胃部血流、損害黏膜修復、有害物質直接刺激。
飲食不規律 (暴食、三餐不定) 打亂胃酸分泌節律,增加胃部負荷。
刺激性食物 (辣、油、酸、咖啡因) 直接刺激胃黏膜或促進胃酸分泌。
身體內部因素 自體免疫性胃炎 免疫系統攻擊自身胃壁細胞,導致腺體萎縮及功能喪失。
膽汁逆流 具刺激性的膽汁從十二指腸逆流回胃中,侵蝕胃黏膜。
嚴重生理壓力 (創傷、大手術) 身體應激反應導致胃部血流劇減,黏膜屏障受損。
其他相關因素 年齡增長 胃黏膜自然變薄,防禦力下降。
全身性疾病 (如克隆氏症、肝腎衰竭) 疾病本身或其治療過程影響胃部健康。
癌症治療 (化療、放療) 直接殺傷快速增生的胃黏膜細胞。

常見問題 (FAQ)

Q1: 日常的工作壓力大真的會引起胃炎嗎?

A: 會,但機制較為間接。一般日常心理壓力雖然不像重大手術那樣直接引發急性壓力性胃炎,但長期處於緊張、焦慮的情緒下,可能影響自律神經系統,導致胃酸分泌過多。此外,壓力也常使人飲食不規律、抽菸飲酒,這些行為都是胃炎的風險因子。醫師在問診時,除了評估患者的生活壓力,也會詢問相關病史。因此,壓力是胃炎的重要「誘發」或「加重」因素。

Q2: 是不是所有胃炎都需要用抗生素治療?

A: 不是。抗生素是專門用來殺滅細菌的藥物,因此只適用於由「細菌感染」所引起的胃炎,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對於因服用NSAIDs、飲酒、膽汁逆流或自體免疫等原因造成的胃炎,治療方式則完全不同。因此,胃炎的診斷非常重要,才能決定後續最合適的治療方法,而不是一味使用抗生素。

Q3: 為什麼年紀大了更容易得胃炎?

A: 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隨著老化,胃黏膜的厚度與分泌保護性黏液的能力會自然下降,防禦力變弱。第二,年長者有更高的機率是幽門螺旋桿菌的長期帶原者。第三,老年人常因關節炎等退化性疾病而需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這也是胃炎的一大主因。

Q4: 戒菸、戒酒對改善胃炎真的有立即且顯著的幫助嗎?

A: 是的,非常有幫助。酒精是胃黏膜的直接刺激物,戒酒能立刻減少對胃壁的直接傷害。吸菸則會全面削弱胃的防禦和修復機制,戒菸能讓胃部的血液循環和自我修復能力逐漸恢復。對於胃炎患者而言,移除這兩個強烈的攻擊與削弱因子,是讓胃黏膜得以休養生息、加速康復的關鍵步驟。

總結

胃炎的成因可謂五花八門,從單一的細菌感染到複雜的免疫失調,再到日常的飲食與用藥習慣,都可能成為點燃胃部發炎的火苗。許多時候,它並非由單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種風險因子共同作用的結果。

重要的是,我們不應輕忽持續性的胃部不適。自行服用成藥或許能暫時緩解症狀,卻可能掩蓋了真正的病因,使急性胃炎演變為慢性,甚至進一步發展成萎縮、化生等更嚴重的病變。當胃部警報響起時,及時就醫、透過胃鏡檢查等方式來確診胃炎並找出致病原因,才是治本之道。瞭解這些成因,不僅幫助我們與醫師共同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更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調整生活型態、趨吉避兇、有效預防胃炎、擁抱腸胃健康的最佳指南。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