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鹿為馬」 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成語,用來比喻顛倒是非、混淆黑白。這個成語背後的故事,不僅僅是關於一個奸臣的蠻橫行為,更是一段警示世人的歷史,揭示了權力腐敗如何加速一個帝國的滅亡。本文將深入探討指鹿為馬這個典故,從其歷史背景、主要人物、事件經過到最終的悲劇結局,全面解析這個充滿警世意味的成語故事。
故事背景與主要人物
「指鹿為馬」 的故事發生在秦朝末年,核心人物是掌握大權的宦者趙高、昏庸無能的秦二世(胡亥),以及被牽連其中的文武百官。
趙高
趙高是秦始皇時期的中車府令(掌管皇帝車馬),他精通法律,因表現出色而獲得秦始皇賞識,並成為其子胡亥的老師。然而,他生性奸詐,野心勃勃。在秦始皇帝駕崩後,他聯合胡亥與丞相李斯,矯詔書賜死長子扶蘇,決定立次子胡亥為帝,史稱秦二世。此後,趙高權力日盛,甚至用計殺害了李斯,自己當上了丞相,權傾朝野,進而攬政。
秦二世
秦二世胡亥是秦始皇的兒子,排行次子,他繼位後沉溺於聲色享樂,不理朝政,將國家大事全權交給趙高處理。他的昏庸與對趙高的過度信任,為趙高的專權和後來的篡位提供了溫牀。在典故中,秦二世皇帝胡亥是這場鬧劇的受害者,也是權力鬥爭中的棋子。
蒙恬、李斯
這兩位是秦始皇時期的重臣,他們的命運與趙高緊密相連。大將軍蒙恬曾因審判趙高而與之結怨,最終在沙丘政變後被趙高誣陷致死。丞相李斯雖然曾與趙高共謀,但在權力鬥爭中還是敗下陣來,最終被趙高處以極刑,並夷滅三族。
「指鹿為馬」的事件經過
隨著權力的不斷膨脹,趙高萌生了篡奪帝位的念頭。但他不確定朝中大臣是否會真心歸順,於是設計了一場驚人的測試,這就是指鹿為馬的成語故事。
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和《新語.辨惑》的記載,事件經過如下:
趙高獻鹿
趙高在朝會上,故意駕鹿而來,並獻給秦二世。他對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這個的說法讓所有人都感到震驚。
秦二世的疑惑
秦二世看著眼前的明明是一隻鹿,覺得趙高說錯了,便笑著王曰:「曰丞相誤邪?你把鹿為馬了。」
趙高的試探
面對秦二世的質疑,趙高說這並非口誤,他態度堅定地反駁高曰:「乃馬也。如果陛下不相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群臣。」其中「曰馬也」之語,震驚四座。
群臣的反應
在趙高威脅的眼神和氣勢下,朝中大臣們面臨了艱難的抉擇,其言行都受到了考驗。
- 說「馬」者:有些大臣懼怕趙高的淫威,為了保命或討好趙高與其群黨,違心地說「是馬」。
- 說「鹿」者:少數忠臣不願違背事實,直言不諱地指出這是鹿。
- 沉默者:另一些人則選擇了沉默,不敢發言。
忠臣被殺
事後,趙高就暗中記下那些說是言鹿的大臣,用各種藉口對他們進行迫害甚至殺害,從此朝中再無人敢說真話,所有人都對趙高感到畏懼。
這場鬧劇的目的,並非真的要爭論指鹿為何,而是趙高用來測試大臣們忠誠度的一種極端手段。他想知道,在事實與權威之間,有多少人會屈從於權力,又有多少人會堅持原則。結果讓他欣喜,也為他後來的政變鋪平了道路。
悲劇性的結局
「指鹿為馬」不僅僅是一個成語,它也預示了秦帝國的最終覆滅。這場鬧劇之後,秦朝的統治迅速走向崩潰,所有參與其中的主要人物都沒有好下場。
人物 | 結局 | 關鍵時間點 |
秦二世胡亥 | 在「指鹿為馬」後,胡亥因作惡夢而心神不寧,躲到望夷宮。此時天下動亂四起,趙高擔心被胡亥問罪,便發動政變,派女婿閻樂逼迫胡亥自殺。 | 公元前207年,繼位僅三年。 |
趙高 | 成功逼死胡亥後,趙高擁立子嬰為秦王。但子嬰深知趙高是個禍害,於是在登基五日後,設計將趙高刺殺,並夷其三族。 | 公元前207年。 |
朝中大臣 | 那些在「指鹿為馬」中堅持說鹿的忠臣,事後遭到趙高的殘酷迫害。而那些阿諛奉承的大臣,無論是文官或武將,雖然一時保住了性命,但最終也未能倖免。在項羽攻入鹹陽後,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也隨之被屠殺。 | 公元前207年之後。 |
子嬰 | 雖然子嬰成功誅殺趙高,但他即位僅四十六天,劉邦大軍就攻入了鹹陽。子嬰出城投降,秦朝滅亡。不久後,項羽率軍入城,將子嬰及其宗族全部殺害。 | 公元前207年。 |
常見問題
Q1:為什麼秦二世會被趙高指著鹿說成馬?他難道看不出來嗎?
A1:秦二世當然看得出來是鹿,從他一開始笑著說「曰丞相誤邪?」就可以證明。他之所以後來沒有堅持,是因為他昏庸無能,過度信任趙高,且身邊早已被趙高安插了親信。當大多數人違心地說這是馬時,他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最終屈服於趙高的淫威。
Q2:「指鹿為馬」的典故是出自哪本史書?
A2:這個典故主要出自《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此書證詳細記載了趙高試探群臣的經過。此外,漢代陸賈所著的《新語.辨惑》也記錄了這個故事。
Q3:除了「指鹿為馬」之外,還有哪些相似的成語?
A3:與「指鹿為馬」相似的成語有「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張冠李戴」等。它們都用來形容故意歪曲事實、混淆視聽的行為。這個成語的拼音是 zhǐ lù wéi mǎ。在《成語典》中也有收錄「指鹿作馬」、「指鹿道馬」等異體或近義詞。元代喬吉在《兩世姻緣》中也曾寫到「便似你指鹿道馬」。
Q4:為什麼趙高在成功逼死秦二世後,沒有自己當皇帝?
A4:趙高雖然權傾天下,但他在朝中並非完全無敵。在殺死秦二世後,他想過自立為帝,但當他試圖在朝堂上說出這個想法時,發現群臣都低頭不語,態度闇昧,並沒有人響應。他知道群臣並未真心歸附,擔心難以服眾,只得作罷,改立皇室成員子嬰為秦王。
總結與警示
「指鹿為馬」的故事,不僅是秦朝由盛轉衰的縮影,更是對後世統治者和民眾的深刻警示。這個成語的寓意,從表面上的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延伸到更深層次的權力腐敗、思想混亂以及忠誠測試的危險性。
權力使人瘋狂
趙高為了私慾與野心,不惜踐踏基本常識與道德,用極端的手段鞏固個人權力。他的行為,讓一個曾經強大的帝國在短短三年內分崩離析。
忠誠測試的危害
趙高的「指鹿為馬」是一種極端的忠誠測試,它要求人們放棄理性、違背事實,只為討好權力。這種行為不僅扼殺了忠言,更導致了組織內部的思想混亂,讓整個體制失去了糾錯能力。
昏君與奸臣
秦二世的昏庸無能,是趙高得以坐大的根本原因。當君主沉溺享樂、不問國事時,奸臣便會趁虛而入,最終將君主和國家一同推向深淵。
這段歷史告訴我們,當一個社會或組織中,是非黑白被刻意混淆、敢說真話的人遭到迫害時,這個社會離崩潰也就不遠了。「指鹿為馬」是個恐怖的警世故事,它提醒我們,保持獨立思考、堅持事實真相,是維護正義和健康的社會秩序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