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質是人體內含量最豐富的礦物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僅是構成骨骼和牙齒的主要成分,對於神經傳導、肌肉功能、心臟健康和血液凝固都扮演著關鍵角色。然而,根據國民營養調查,超過九成的台灣國人鈣質攝取不足,平均攝取量僅達到建議量的50%至70%。
長期缺鈣可能導致多種健康問題,輕則抽筋、失眠、焦慮、疲勞,嚴重則可能引發骨質疏鬆,使骨骼變得脆弱,甚至一個小小的噴嚏或動作就可能導致骨折。缺鈣的症狀還可能包括蛀牙、手腳痠麻、心悸等狀況。因此,無論是正在發育的兒童、懷孕哺乳的女性,或是預防骨質流失的中老年人,都應該重視鈣質的補充。
專家和醫師都建議,除了大眾熟知的牛奶和小魚乾,其實還有許多日常含鈣食物可供選擇。以下整理出豐富的鈣質食物清單,並提供聰明補鈣的飲食技巧,幫助你有效存好骨本,維持身體健康。
高鈣食物清單:不只奶類,還有多樣化選擇
許多人認為補鈣只能靠牛奶或鈣片,但其實許多豆製品、海鮮、蔬菜和堅果種子都含有豐富的鈣質。我們將這些高鈣量食物分類整理,並列出每單位食物的含鈣量,幫助你更直觀地選擇適合的補鈣來源。
食物種類 | 品項 | 每單位鈣含量 (毫克) | 單位參考 |
---|---|---|---|
豆類及其製品 | 小方豆乾 | 411 | 2個(60克) |
板豆腐 | 280 | 半盒(200克) | |
凍豆腐 | 240 | 100克 | |
豆乾絲 | 287 | 100克 | |
黃豆 | 162 | 100克 | |
乳品及其製品 | 牛奶 | 312 | 300毫升 |
脫脂奶粉 | 1406 | 100克 | |
帕瑪森起司 | 242 | 28克 | |
優格 | 103 | 100克 | |
芝士(起司) | 799 | 100克(依種類不同) | |
海鮮類 | 櫻花蝦 | 2859 | 100克 |
小魚乾 | 2213 | 100克 | |
蝦米 | 1381 | 100克 | |
紅燒鰻 | 233 | 100克(含骨) | |
罐頭鳳尾魚 | 172 | 72克 | |
吻仔魚 | 250 | 100克 | |
蔬菜類 | 髮菜 | 1187 | 100克 |
芥藍菜 | 181 | 100克 | |
紅莧菜 | 146 | 100克 | |
莧菜 | 146 | 100克 | |
青江菜 | 122 | 100克 | |
地瓜葉 | 105 | 100克 | |
九層塔 | 191 | 100克 | |
紫菜 | 342 | 100克 | |
堅果種子 | 黑芝麻 | 1479 | 100克 |
奇亞籽 | 63 | 10克 | |
核桃 | 99 | 20克 | |
杏仁果 | 253 | 100克 | |
炒榛果 | 815 | 100克 | |
其他 | 乳清蛋白 | 140 | 30克 |
山粉圓 | 1073 | 100克 | |
麥片 | 468 | 100克 | |
愛玉子 | 714 | 100克 | |
無花果 | 363 | 100克 |
備註:
- 櫻花蝦、小魚乾、蝦米: 這類食物的鈣質含量驚人,但需留意可能含有較高的鈉和膽固醇,痛風患者也應謹慎食用。
- 黑芝麻: 鈣質含量極高,是素食者和乳糖不耐者的優質選擇。不過,由於熱量高,應控制攝取量,可搭配牛奶或豆漿製成飲品。
- 豆類製品: 許多人誤以為豆漿能補鈣,但實際上豆漿的含鈣量遠低於傳統豆腐、豆乾等經過加工處理、額外添加鈣質的豆製品。
聰明補鈣的小技巧與注意事項
補充鈣質不只是吃對食物,更要留意生活習慣和搭配飲食,才能確保鈣質被身體有效吸收率利用,避免白白流失。
促進鈣質吸收的關鍵
- 維生素D: 維生素D是鈣質的「搬運工」,能幫助腸道吸收鈣質並將其運送至骨骼。除了鮭魚、蛋黃等食物,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適度曬太陽,讓身體自行合成維生素D。
- 維生素C: 維生素C能幫助膠原蛋白合成,與鈣質結合後有助於骨骼健康。飯後吃一份水果類,如芭樂、柑橘類,能有效幫助鈣質吸收。烹調魚類時加點檸檬,也是個好方法。
- 分次攝取: 人體單次吸收鈣質的效率有限,每次攝取量不應超過500毫克mg。建議將每日所需的1000毫克鈣質分次攝取,例如早晚各喝一杯牛奶或搭配不同的高含鈣食物。
避免阻礙鈣質吸收的因素
- 高草酸和植酸: 菠菜、蘆筍、巧克力等食物含有草酸和植酸,會與鈣質結合形成不易吸收的複合物。若要食用,建議先將蔬菜汆燙以去除大部分草酸。
- 過量的磷、蛋白質和鹽: 磷和蛋白質是骨骼健康所需,但攝取過量會增加鈣質流失。加工食品、碳酸飲料含磷量高;高鹽飲食則會影響鈣質代謝。建議選擇天然、少加工的食物,以植物性蛋白質取代部分肉類。
- 不良生活習慣: 抽菸、飲酒、過量的咖啡因和濃茶,都會加速鈣質流失。若無法完全避免,可嘗試減少攝取量,並在喝咖啡或茶時搭配牛奶,以增加鈣質攝取。
常見補鈣迷思破解
迷思一:喝大骨湯補鈣最快?
事實: 熬煮多時的大骨湯看似濃鬱,但湯中的鈣質含量其實微乎其微。大部分的白色懸浮物是骨髓脂肪,喝多了反而會攝取過多熱量和油脂。若想從骨頭中攝取鈣質,吃小魚乾或連骨帶肉的魚罐頭會更有效。
迷思二:補鈣是老年人的事?
事實: 20至35歲是存骨本的黃金時期,人體骨量在此時達到高峯。35歲後,骨質會開始以每年0.5%至1%的速度流失,停經後女性流失速度更會加快。因此,補鈣是一輩子的功課,成年人也應提早開始。
迷思三:含鈣量越高吸收率越好?
事實: 這兩者並不畫上等號。以黑芝麻為例,雖然每100克的鈣含量高達1479毫克,但其同時也含有較多植酸,可能會影響鈣質的吸收。因此,選擇食物時應綜合考量多種營養素和膳食纖維的搭配。
迷思四:大骨/雞骨湯加醋能補鈣?
事實: 烹調時加醋確實能幫助骨頭中的鈣質溶出,但香菇日曬後烹調也能幫助維生素D生成,促進鈣質吸收。這類烹調小技巧有助於提高鈣質利用率,但仍需搭配多樣化的飲食。
總結
補充鈣質是維持骨骼和全身健康的重要基石。每日建議攝取1000毫克鈣質,可以從多樣化的飲食中獲取,不需單獨依賴某一種食物。透過均衡攝取乳製品、豆類、海鮮、深綠色蔬菜和堅果種子,並搭配適當的日曬與運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就能有效預防骨質疏鬆,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打下穩固基礎。
資料來源:台大醫院營養室、優活健康網、悠活原力、ELLE雜誌、芝初SesaOle等網站資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