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慌!嬰兒搖頭的五大原因,帶你分辨正常與警訊

當家中可愛的小孩開始會搖頭晃腦時,許多新手爸爸和媽媽可能會感到既新奇又擔憂。這種看似逗趣的行為,究竟是單純的肢體探索,還是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從網路論壇上眾多人的提問,不難看出這份焦慮。

事實上,嬰兒搖頭晃腦的原因多種多樣,大多數情況下是正常的成長過程。然而,在某些罕見情況下,它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徵兆。為了幫助父母正確判斷,本文將深入探討嬰兒搖頭的常見原因,提供實用的觀察與應對建議,並提醒您何時該尋求專業醫生的協助。

一、嬰兒搖頭晃腦的常見正常原因

大多數情況下,寶寶搖頭晃腦是成長過程中的自然現象。這類行為通常是自發性的、非強制性的,且不伴隨其他令人擔憂的症狀。

1. 正在學習控制身體

出生後,嬰兒頭部和頸部肌肉尚不成熟,大約在五個月後才具備足夠的支撐力。透過搖頭,他們正在探索自己的身體,學習如何運用嬰兒頭部和頸部肌肉來控制頭部,並藉此獲得更多元的視覺刺激。這種動作能幫助他們認識周遭環境,是重要的發展里程碑。

2. 自我安撫和哄睡

嬰兒搖頭晃腦有時是他們自我安撫的方法,尤其常見於睡前或剛入睡時。這種規律性的搖晃會產生輕微的暈眩感,類似於被爸爸媽媽輕輕搖晃入睡的感覺,具有鎮靜作用,幫助寶寶更快進入睡眠狀態。如果搖頭頻率密集,甚至摩擦到後腦勺的頭髮,形成俗稱的「姑路」,通常也屬於此類正常行為。

3. 玩樂或興奮的情緒表現

當寶寶開心玩耍或看到有趣的事物時,會透過搖頭來表達興奮。這就像成人聽搖滾樂會甩頭一樣,是他們在肢體動作尚不協調時,能靈活運用的表達方式。這種情況下的搖頭通常伴隨著微笑、笑聲或手舞足蹈,是一種正面情緒的展現。

4. 前庭功能的自我鍛鍊

4至6個月大的寶寶,會因為前庭系統的發育而喜歡搖頭。前庭系統位於內耳,負責維持身體平衡,而搖晃有助於刺激內耳的發育,是一種本能的自我鍛鍊。父母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提供搖椅等物品,讓寶寶有機會練習,促進其平衡感的發展。

5. 表達拒絕或尋求注意

有時寶寶會搖頭來表示拒絕,例如不喜歡某樣食物或玩具。然而,在一歲之前,寶寶尚未建立點頭表示肯定、搖頭表示否定的概念,因此其行為並不一定代表真正的「不」。此外,有些寶寶發現搖頭會吸引大人的注意,因此會刻意重複這個動作,以期獲得互動。

二、需警惕的潛在健康警訊

雖然大多數情況下嬰孩搖頭是無害的,但如果伴隨其他異常症狀,則可能與健康問題相關。

1. 外耳道或牙齦不適

當寶寶耳朵感染或正在長牙時,可能會因不適感而左右搖頭,以尋求舒緩。這種情況下,父母應留意是否有發燒、哭鬧加劇或拉扯耳朵等其他症狀。

2. 身體過熱或濕疹

嬰兒的新陳代謝率較高且體溫調節功能不成熟,如果穿得太厚或被子蓋得太嚴實,容易出汗而導致後腦勺發癢,進而頻繁搖頭。此外,如果嬰幼兒頭部或耳後出現濕疹,也會因搔癢難耐而搖頭晃腦。父母應檢查寶寶是否有出汗過多、面色蒼白等捂熱綜合症的徵兆,並注意其頭部皮膚是否有濕疹。

3. 缺乏維生素D與鈣

缺乏維生素D會影響鈣質吸收,導致血鈣不足,使神經興奮性增高。這種情況下的寶寶,除了搖頭,還可能伴隨盜汗、睡眠不安、易受驚嚇等症狀。長期缺鈣可能造成出牙晚、囟門閉合晚、枕禿、雞胸等後果。母乳是最佳的鈣質來源,家長應確保寶寶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並在散光下適度曬太陽。

4. 嬰兒點頭痙攣症(一種癲癇)

嬰兒點頭痙攣症(又稱韋氏症候群)是一種較為嚴重的嬰兒癲癇,發作時寶寶會出現突然且規律的點頭、手腳僵直或全身性抖動,通常持續數秒。這種發作多發生在睡前或睡醒時,且會重複發作。發作後,寶寶可能伴隨失神、哭鬧或驚嚇。如果搖頭行為呈現規律、持續且伴隨其他肢體僵直、失神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5. 受虐性腦傷(舊稱嬰兒搖晃症)

這是一種最嚴重的虐待性傷害,通常發生在三歲以下幼兒。劇烈的搖晃,例如將寶寶用力拋接或架在肩膀上、背上劇烈晃動,會使嬰兒腦部在顱內受到擠壓和扭曲,導致腦出血、腦水腫等嚴重後果。這種傷害是暴力性的,與日常輕柔的安撫或遊戲搖晃完全不同。台灣國民健康署已將其改名為「受虐性腦傷」,以避免民眾誤解。

三、如何區分正常與異常搖頭行為

原因 常見表現 應對與建議
正常發育 動作輕微、緩慢、非規律性,不伴隨其他症狀,寶寶情緒穩定或開心。 保持觀察,提供安全的環境讓寶寶探索。搖頭時可溫和地與寶寶互動。
自我安撫 頻繁搖頭,通常在睡前或入睡時發生,可能導致枕禿。 讓寶寶自行嘗試入睡,不急於幹預。輕輕拍背或提供奶嘴安撫。
發癢不適 動作伴隨抓撓臉部、耳朵,或頭部皮膚出現紅疹、潮濕、脫屑等。 檢查皮膚狀況,及早就醫並塗抹藥膏。保持手部清潔,勤剪指甲。
缺鈣 搖頭伴隨盜汗、睡眠不安、易驚醒等,長期可能出現雞胸、O型腿等。 確保足夠的維生素D攝取,適度曬太陽,並諮詢醫生。
癲癇 搖頭或點頭動作突然、規律且持續,伴隨肢體僵硬、失神、抽搐等。 立即就醫,必要時用手機錄影提供給醫生參考。
受虐性腦傷 劇烈且不正常的搖晃,伴隨哭鬧、嘔吐、嗜睡、意識不清、呼吸暫停等。 這是嚴重的兒虐,應立即送醫並通知相關單位。

四、預防與居家照護小錦囊

為了保護寶寶免於不必要的傷害,以下「3不2要」原則能幫助您更安全地照護嬰幼兒頭部:

  • 不亂晃:不要雙手抓住寶寶的腋下或將其放在大腿上劇烈晃動。
  • 不拋接:避免將寶寶上下拋接,或直接大力丟到牀上。
  • 不撞擊:不要掌摑寶寶臉部或嬰幼兒頭部。
  • 要支撐:抱起嬰兒時,務必支撐其嬰兒 頭 頸部,特別是新生兒。
  • 要耐心:當寶寶哭鬧時,保持耐心,可尋求其他照顧者的協助或用寶寶喜歡的玩具、音樂轉移其注意力。若因壓力過大而無法安撫,可尋找其他人替代照護。

五、常見問題解答

Q1:寶寶搖頭會搖到頭暈嗎?

A:正常情況下,寶寶搖頭的動作幅度輕微,不會造成頭暈。但如果是劇烈的、不正常的搖晃,則可能對嬰兒腦部造成傷害。

Q2:搖頭會導致寶寶禿頭嗎?

A:是的,如果寶寶因自我安撫而頻繁在睡覺時搖頭摩擦枕頭,可能會導致後腦勺的頭髮稀疏或脫落,形成所謂的「姑路」。這屬於正常現象,通常寶寶長大後會恢復。

Q3:我的寶寶搖頭是否代表他學會說「不」了?

A:在寶寶周歲以前,搖頭更多是出於探索或不適感,不一定代表「拒絕」的意義。他們可能只是無意識地重複動作,不具備明確的語言概念。

Q4:寶寶哭鬧不安是腸 絞痛嗎?

A:嬰兒哭鬧不安的部分原因可能是腸 絞痛,但這通常伴隨寶寶眼睛緊閉、臉漲紅、身體拱起等明顯特徵。若哭鬧不休,應仔細觀察其他身體症狀,若有疑慮,建議尋求醫生的診斷。

Q5:延伸 閱讀有哪些推薦的衛教資訊?

A:除了本文,您還可以參考國民健康署的「新生兒照顧錦囊」手冊或健康九九+網站,瞭解更多安撫寶寶的方法與衛教影片。

結論

總而言之,嬰兒搖頭晃腦是一個複雜但通常無害的行為。它可能是寶寶在探索世界、學習控制身體,或是自我安撫的過程。作為父母,最重要的是保持細心的觀察力,留意搖頭行為的頻率、強度以及是否伴隨其他異常症狀。大部分情況下,只要媽媽和爸爸多一點耐心,就能瞭解孩子的情緒與需求。如果搖頭動作規律、頻繁且伴隨發燒、嘔吐、嗜睡或抽搐等警訊,應立即尋求小兒科醫生的專業診斷。只要提供一個充滿愛與安全的環境,並掌握正確的育兒知識,您就能安心陪伴寶寶度過每一個成長階段。人的壓力會很大,但請相信自己,並適時尋求人的幫助。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